《法言》中的政治觀
作者:郭君銘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25年2月10日
西漢大儒揚雄希望在儒道衰壞之世重光德政,他創作的《法言》表達了對世道民心的殷切關(guan) 懷,構建起自己的理論框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治觀。《法言》一書(shu) 的思想精義(yi) ,既是對傳(chuan) 統儒家政論精華的闡釋,也彰顯出揚雄對所處時代政治難題的沉思與(yu) 回應。
對人主體(ti) 地位的重視
天人關(guan) 係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儒家政治哲學的出發點。就如何看待天人關(guan) 係問題,揚雄在《法言》中鮮明地表現出對人主體(ti) 地位的重視。他的政治觀始終貫穿著對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關(guan) 懷,儒家入世情懷在《法言》言語間得以充分展露。在揚雄所生活的時代,董仲舒的天論觀影響著整個(ge) 社會(hui) 政治製度的人倫(lun) 根基。董氏視天為(wei) 至高存在,天子受命於(yu) 天的觀念被反複強化,先秦孔孟極力推崇的德治仁政思想窄化為(wei) 君本思想。作為(wei) 天的副本,人的尊嚴(yan) 與(yu) 政治地位退居到天與(yu) 君的陰影之中。麵對所處時代重天輕人的政治邏輯,揚雄提出自己的一係列重人觀點。他在《法言·問道》篇中否認了世人所遵奉的天“雕刻眾(zhong) 形”的提法,認為(wei) 世上一切都是自然形成。他將天視為(wei) 一種客觀存在,否定其意誌性,指出決(jue) 定吉凶的是人的道德而非天。這就衝(chong) 破了董仲舒以來“人”為(wei) “天”之副本的政治理念,自覺地向先秦儒家人文主義(yi) 回歸,在客觀上也是對當時流行的讖緯神學觀點的祛魅。
在討論影響政治曆史進程的天人因素上,揚雄以楚漢之爭(zheng) 為(wei) 例,明確指出項羽敗在性格剛愎自用,而劉邦能善用眾(zhong) 人智力以成事,因此戰爭(zheng) 勝負不是由天決(jue) 定,而是靠人自己,根本上是人的問題,無關(guan) 天意。這就充分肯定了人在政治演變中所發揮的作用。另外,在西漢社會(hui) 君權至上的氛圍中,揚雄依然為(wei) 居於(yu) 下位的人臣爭(zheng) 取政治地位。《法言·寡見》主張“惠以厚下,民忘其死;忠以衛上,君念其賞”,充分體(ti) 現了對人主體(ti) 地位的重視。
揚雄否認天是主宰一切的造物主和有意誌的人格神,弱化了“天”的主宰性,這使得他在天人關(guan) 係、君臣關(guan) 係、官吏與(yu) 百姓關(guan) 係上,更注重人的主導作用,把解決(jue) 現實政治和社會(hui) 問題的立足點置於(yu) 對大眾(zhong) 百姓的關(guan) 懷之上,體(ti) 現了儒家政治的務實精神。
鮮明的民本色彩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始終堅持以民為(wei) 本,注重德治仁政。麵對矛盾日益激化、動蕩不安的漢代社會(hui) ,揚雄以儒家為(wei) 宗,吸納諸家理論之長,強調“審其思斁”的為(wei) 政觀。思,指的是思念;斁,討厭、厭倦的意思。“審其思斁”的意思是,君王要審慎思考為(wei) 政措施是讓百姓思念還是厭惡,這一為(wei) 政觀的實質是將百姓好惡作為(wei) 評判君王政治的標準,具有鮮明的民本色彩。
麵對西漢末年土地兼並嚴(yan) 重、民不聊生的社會(hui) 危機,揚雄主張君王富民而教。《法言·孝至》提出“君人者,務在殷民阜財,明道信義(yi) ”,認為(wei) 君王治理天下,主要責任是使百姓富裕,財力增加。他反對桑弘羊為(wei) 增加國庫收入,與(yu) 民爭(zheng) 利的做法。這是對孔子富民而教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揚雄還主張君王要體(ti) 恤民情。他在《法言》中盛讚召公不擾民的善舉(ju) ,歌頌召公在甘棠樹下處理政務,傾(qing) 聽百姓聲音的政行。揚雄的理想是建立一個(ge) 充滿善政的社會(hui) ,善政社會(hui) 應該尊敬老者,愛護孤兒(er) ,使病者能夠得到養(yang) 護,死者能夠得以安葬,男人有田可耕,女人有桑可采。這是對先秦儒家王道仁政思想的繼承,與(yu) 《禮記·禮運》篇中的大同理想同聲相和。
關(guan) 於(yu) 如何避免讓百姓厭惡的“斁政”,揚雄以揭露社會(hui) 弊端的方式發出警告。西漢後期,皇帝奢靡腐敗,官吏橫征暴斂,百姓不堪其苦。揚雄指出當時“民有三勤”的現實。勤在這裏是憂苦的意思。“三勤”就是指“政善而吏惡、吏善而政惡、政吏駢惡”這三種困擾百姓的疾苦,告誡統治者不要實施百姓討厭的斁政。揚雄在《法言》中多次揭露官吏惡政對政治環境的影響,他抨擊為(wei) 官者豢養(yang) 珍禽異獸(shou) 奪走百姓的口糧,諷刺當時宮殿府第等建築以帷幔修飾的奢靡之風,批評統治者擴建苑囿。揚雄列舉(ju) 種種惡政,意在告誡統治者身正愛民,體(ti) 察百姓疾苦,實現吏治和社會(hui) 政治的清明。
先教後刑的治理理念
在社會(hui) 治理問題上,儒家向來重視以教化行德政,法家則主張嚴(yan) 刑峻法。揚雄繼承了先秦儒家為(wei) 政以德的思想,他極為(wei) 重視教化的作用,提出“民可使覿德,不可使覿刑,覿德則純,覿刑則亂(luan) ”。這裏的覿,是看見的意思。揚雄認為(wei) 百姓沐浴在崇德氛圍中就會(hui) 純樸向善,總是看見實施刑罰就容易作奸犯科。在如何行教化上,揚雄特別強調君王修身的重要性。他在《法言·先知》中提出“躬工人績”“身立則政立矣”等觀點,意在要求君王加強自身修養(yang) ,為(wei) 百姓言行作示範,作天下表率,認為(wei) 這樣治理國家才會(hui) 水到渠成。這一觀點不乏理想主義(yi) 色彩,顯然與(yu) 先秦儒家主張君王以身作則的觀念一脈相承,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政治文化中的精華。
揚雄的可貴之處還表現在,他重視教化但並不否定刑罰的作用。盡管他極力反對法家的重刑觀,但他極力排斥的主要是過於(yu) 暴烈殘酷的懲罰手段。他在表達為(wei) 政者要“導之以仁、臨(lin) 之以正、修之以禮義(yi) ”的教化思想後,緊接著就提出“如有犯法,則司獄在”。這說明揚雄不僅(jin) 強調以德治國,而且充分認可刑罰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他強調的是二者的施用要講求順序,即先德後刑,認為(wei) 人不可以未經教化就對百姓采用嚴(yan) 刑峻法。這一理念不僅(jin) 是對儒家教化論的繼承,也是對秦漢時期儒法合流思潮的回應。
中和之政的政治理想
揚雄的政治理想是建立符合聖人之道的“中和之政”。他在《法言·序》中提出“立政鼓眾(zhong) ,動化天下,莫尚於(yu) 中和”,認為(wei) 確立為(wei) 政之道、改善社會(hui) 風氣,最高的境界是行中和之政。中和之政的原則是聖人之道。在揚雄看來,偏離聖人之道的政治,就像太陽沒在正午時一樣,不能充分發揮其光明。揚雄還以製陶為(wei) 喻,說明聖人之道是治理天下的中和之道。他指出,泥坯太幹容易破損,太濕則難以成型,過幹和濕都不利於(yu) 成器,以此來比喻“中和”。
揚雄還特別強調行中和之政要關(guan) 注“時”,即把握時機的問題。揚雄指出,政令在事前發布,實行起來才會(hui) 順利,事後發布就會(hui) 很難推行。揚雄還以燕子為(wei) 喻,強調對時機的把握。他說隻有時機來時燕子才能飛來,而時機錯過就會(hui) 飛走。隨後他又說,“非其時而望之,非其道而行之,亦不可以至矣”。他在此強調的是,施中和之政,抓住時機是關(guan) 鍵。
揚雄主張要積極推行中和之政,追求實現上古先賢那樣的泰和政治。至於(yu) 如何理解“泰和”政治,他說:“其在唐、虞、成周乎?觀書(shu) 及詩溫溫乎,其和可知也。”所謂“泰和”,是和諧的意思。揚雄認為(wei) 堯舜禹成湯時期,君王行中和之政,教化萬(wan) 民,為(wei) 後世樹立了溫文和煦的美好政治典範。這種和諧政治理想,是傳(chuan) 統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華政治文化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