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空間有多寬廣
作者:張立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廿八日丙申
耶穌2025年1月27日
桐城是安徽省的一個(ge) 縣級市,在文化上卻似星光燦爛,輝映千秋,濃鬱的書(shu) 香氛圍賦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文創作方麵,當地清代出現“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的盛況,誕生了全國性文學流派桐城派。作為(wei) 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歸聚作家千餘(yu) 人,綿延200餘(yu) 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桐城因而被譽為(wei) “文都”,成為(wei) 文人雅士渴慕向往的一方熱土。
在這方土地上,有不少曆史古跡與(yu) 文化名勝,其中的六尺巷不過是一條長百米、寬兩(liang) 米的小路,卻因蘊含著豐(feng) 富深刻的曆史文化使無數人流連忘返。遐想曆史星空的風雲(yun) 變幻,追慕數百年的文采風流,反思網絡信息技術與(yu) 人工智能日新月異形勢下的為(wei) 人之道,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教益,自然讓人受益匪淺。
處理矛盾的典範
六尺巷位於(yu) 桐城市內(nei) ,因六尺寬而得名,是一條碎石鋪就的筆直巷道,兩(liang) 邊青磚黛瓦,頭頂連天香樟樹,古樸雅素。六尺巷形成於(yu) 康熙年間,此處原本並沒有巷道,它的出現源於(yu) 一起鄰裏間的宅基地糾紛。
最早記載六尺巷來曆的是桐城派學者姚永樸(1861—1939),他世居桐城縣城內(nei) ,醉心於(yu) 搜集縣城前輩文人往事。據姚永樸的《舊聞隨筆》卷四《鄉(xiang) 先輩遺事》記載,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shu) 張英(1637—1708)宅邸旁邊有一塊狹窄的空地,在吳姓鄰居修建房屋時此地受到侵占,引發兩(liang) 家糾紛。於(yu) 是,家人就給在京城任職的張英寫(xie) 信求助。從(cong) 衝(chong) 突起因上看,“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yu) 吳氏鄰,吳越用之”,事情並不複雜,責任在於(yu) 吳家越界侵占,張家占理,自然有權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從(cong) 雙方身份上看,張英身居要職,張家地位顯赫。吳家身份地位沒有文獻記述,可能與(yu) 張家相比地位懸殊。
在當時社會(hui) 等級相對明顯的情況下,張家要求吳家騰出所侵占土地不僅(jin) 合情合理合法,而且沒有多大執行難度。從(cong) 家人“馳書(shu) ”相告來說,雙方矛盾已經激化。張英收到信件後,將信件寄回,並在原信件上寫(xie) 了四句詩:“一紙書(shu) 來隻為(wei) 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wan) 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後馬上停止了維權行動,主動將地界向後移了三尺。鄰家見後羞愧不已,也讓後三尺,從(cong) 此兩(liang) 家之間形成了一條巷道。
社會(hui) 生活中,往往由於(yu) 種種因素,在人與(yu) 人之間、鄰裏之間、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之間產(chan) 生矛盾,這些矛盾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帶來嚴(yan) 重後果。一個(ge) 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時期吳楚兩(liang) 國的“卑梁之釁”。
當時,楚國與(yu) 吳國毗鄰,楚國邊境上的小城叫鍾離,吳國邊境上的小城叫卑梁,兩(liang) 地一界之隔,雞犬相聞。兩(liang) 地人民均從(cong) 事蠶桑業(ye) 。兩(liang) 國邊界線上長了一棵桑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公元前518年,鍾離的一個(ge) 女孩發現了這棵桑樹,正準備去采摘桑葉,與(yu) 此同時一個(ge) 吳國女孩也發現了這棵桑樹,兩(liang) 人便廝打起來。楚國女孩回家將此事告知家人,鍾離人便號召族人與(yu) 卑梁人群毆。卑梁的長官聽說後即刻調集軍(jun) 馬出兵鍾離,鍾離長官措手不及,鍾離被吳國占領。楚平王正率眾(zhong) 東(dong) 巡,獲知後禦駕親(qin) 征攻破卑梁城。吳王也不甘示弱,也親(qin) 自率大軍(jun) 攻打楚國。就這樣,一棵樹上的幾片桑葉引發兩(liang) 國交戰,無數人因之流離失所。
麵對矛盾與(yu) 糾紛,不同的處理方式導致的後果也不同。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宅基地通常被稱為(wei) 祖上留下的產(chan) 業(ye) ,地位神聖,豈是區區一棵桑樹所能比擬?張英不以理壓人、仗勢欺人,而是采取“讓三尺”即謙讓和解的辦法,化幹戈為(wei) 玉帛,使一塊不見得有什麽(me) 用途的“隙地”成為(wei) 兩(liang) 家乃至後來整個(ge) 桐城人民群眾(zhong) 的公共空間,出現一條寬敞明亮的大道,指引矛盾解決(jue) 的方向。
桐城文化昌盛的體(ti) 現
張吳兩(liang) 家矛盾的和平解決(jue) ,六尺巷的出現,離不開當時桐城文化的滋養(yang) 。無論是身居高位者,還是普通鄰裏,人們(men) 都能以文明禮讓的方式解決(jue) 矛盾衝(chong) 突。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六尺巷是“文都”桐城文化繁榮昌盛的具體(ti) 體(ti) 現。
明清時期,桐城重視教育,有進士280多名、舉(ju) 人600多名、貢生500多名,素有“進士之鄉(xiang) ”的美譽,湧現出數十家名門望族與(yu) 文化世家和大量文人。康熙年間潘江編《龍眠風雅》及續集,收明代桐城詩人553人、詩作14874首。道光年間徐璈編《桐舊集》,收明清兩(liang) 代詩人1200多人、詩7700餘(yu) 首。散文創作更是以桐城立派,引領200多年的文學創作。桐城經學發達,桐城派散文開山三祖姚鼐、方苞和劉大櫆不僅(jin) 是古文家,還是經學大師。
張英是推動六尺巷形成的關(guan) 鍵人物。他是桐城張氏家族的重要成員,與(yu) 次子張廷玉(1672—1755)均為(wei) 大學士。在文學創作和文化影響方麵,張英有“龍眠五才子”之目,在詩文方麵卓有成就,有《文端集》《篤索堂詩文集》。張廷玉為(wei) 《三朝實錄》《玉牒會(hui) 典》《治河方略》《國史》《明史》總裁,有《澄懷園全集》。張英重視家庭教育,他寫(xie) 的《聰訓齋語》《恒產(chan) 瑣言》,熔讀書(shu) 、修身、齊家於(yu) 一爐,是明清時期家訓的代表作,堪稱中國傳(chuan) 統家風傳(chuan) 承的典範。除了張英、張廷玉,張廷玉長子張若靄(1713—1746)也是進士,官至禮部尚書(shu) ,有《蘊真閣詩集》。桐城張氏家族有“五裏三進士,隔河兩(liang) 狀元,父子雙宰相”的美譽,有30多位詩人,他們(men) 是桐城派的重要成員和文學文化思想傳(chuan) 播者。
中華禮儀(yi) 文明的體(ti) 現
六尺巷誕生於(yu) 中華民族禮儀(yi) 文明的文化土壤中,是中華禮儀(yi) 文明的產(chan) 物。中國是禮儀(yi) 之邦,就華夏民族的命名來說,“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春秋左傳(chuan) 注疏》卷五十六)。《禮儀(yi) ·曲禮上》記載,“為(wei) 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yu) 禽獸(shou) ”。在中華文明中,禮儀(yi) 的本質是尊重,是為(wei) 維係社會(hui) 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men) 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也是個(ge) 人價(jia) 值實現的前提與(yu) 途徑、社會(hui) 秩序穩定的前提。對禮的恪守是人對自覺、自我的重視與(yu) 對他人尊重的體(ti) 現。
“敬”“和”是中華禮儀(yi) 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觀。《孝經·廣要道》說“禮者,敬而已矣”,《禮記·曲禮上》記載“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離婁下》),顯示出中華禮儀(yi) 文明對人的尊敬。孔子曰,“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yu) 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論語·子罕》),即使對盲人,孔子也表現出發自內(nei) 心的敬重。在價(jia) 值追求上,一如孔子所說“禮之用,和為(wei) 貴”(《論語·學而篇》),禮儀(yi) 文明強調的是“和”,即人際關(guan) 係的和睦和諧,社會(hui) 風氣的睦鄰友好,社會(hui) 秩序的和諧有序。
在中華文明史上,湧現出不計其數的謙和禮讓的事跡和名言警句,和讓精神滲透於(yu) 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孔融讓梨,體(ti) 現的是兄弟之間的謙讓;藺相如謙讓廉頗,是文臣武將之間的謙和;三顧茅廬,是君王對賢良人才的尊重;退避三舍,是國家之間的禮讓。“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增廣賢文》中的這幾句格言深得中華禮儀(yi) 文明要義(yi) 。在這樣的禮儀(yi) 文化熏染中,出現了張英家族的“讓三尺”之舉(ju) ,誕生了六尺巷美談。
張吳兩(liang) 家矛盾的解決(jue) ,不是通過官府,沒有經過法律程序,也未經鄉(xiang) 裏調解,采取的方式不是吵鬧毆打、武力解決(jue) ,而是雙方自行解決(jue) ,最終實現了兩(liang) 家和睦共處。
就鄰裏界牆問題來說,六尺巷的矛盾解決(jue) 法給出了一個(ge) 獨具中國智慧、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解決(jue) 方案。在人類文明多元共存、文明交流互鑒日益頻繁而深入的今天,麵對偉(wei) 大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汲取智慧,砥礪前行,是每一個(ge) 中國人應該深思的時代命題。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