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政”與(yu) “正”
作者:李文文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十四日壬午
耶穌2025年1月13日
孔子勞心於(yu) 政治,這源於(yu) 儒學的根本關(guan) 切。孔子思想中沒有“兩(liang) 個(ge) 世界”(今生、來世)的說法,他信奉現實現世的生活世界。在孔子看來,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間信任交往,年輕人懷抱理想,化行俗美,民生和樂(le) ,這是理想世界應該有的模樣。讓天下成為(wei) 對人類而言更美好的所在,參與(yu) 政治就比其他一些事務更緊急、更有必要。唯有建構有序、和平、穩定的政治體(ti) 係,才可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為(wei) 百姓的幸福安康提供最直接、最根本、最長期的保障。
為(wei) 政的本質在“為(wei) 正”
《學而》作為(wei) 《論語》首篇,由“學”打開入道之門。行走在通往理想之境的大道上,要做人、要做事,這就是廣義(yi) 的“為(wei) 政”了。然而,做人做事需要和平有序的社會(hui) 環境,為(wei) 了有效地實現這一點,在紛雜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中,聚光燈將會(hui) 敏銳地映照於(yu) 社會(hui) 的決(jue) 策係統、管理係統,即人們(men) 通常情況下所理解的“政治”,孔子所論述的“為(wei) 政”一般情況下也是就這個(ge) 層麵而言的。《為(wei) 政》篇緊隨《學而》之後,這一編排,足以見得政治在孔子學說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論述政治,重點不在於(yu) 進行政治概念的界定和探討,他采取了啟發式的言說形式,引導從(cong) 政者投身於(yu) 政治的現場,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政治的本質。孔子常常將政治與(yu) “正”並舉(ju) 。例如,《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問政於(yu) 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子路》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論語·衛靈公》中,子曰:“無為(wei) 而治者其舜也與(yu) ?夫何為(wei) 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孔子深刻認識到物質基礎、軍(jun) 事力量對於(yu) 社會(hui) 秩序的重要性,同時,他也看到了另外一種更本質的力量對秩序帶來的更加深層的影響,那就是人心與(yu) 人性。如果政治不能起到引導人心、治人之情、化民成俗的作用,將背離它最本質的使命。
在社會(hui) 秩序建構的過程中,政治往往麵臨(lin) 複雜的價(jia) 值抉擇。這種抉擇反映著為(wei) 政者的智識,也將帶來不同的治理結局。政治關(guan) 乎在相互競爭(zheng) 的觀點與(yu) 利益之間作出抉擇,如果無法有效而協調地將這些選擇付諸實踐,人們(men) 便會(hui) 處在戰爭(zheng) 狀態之下,會(hui) 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這種戰爭(zheng) 的存在是普遍的,甚至涉及每個(ge) 人,關(guan) 乎時時刻刻。《禮記·樂(le) 記》雲(yun) ,“強者脅弱,眾(zhong) 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yang) ,老幼孤獨不得其所”,即是對此種“戰爭(zheng) ”及其惡果的形象描述。正是出於(yu) 對這一現象的理性認識,孔子重視維護權力的公信力。而為(wei) 了保有權力的公信力,他們(men) 將引導、教化人心之正視為(wei) 權力的天職,達成政治的真正威力。
為(wei) 政者貴在“帥以正”
在政治體(ti) 係中,理想的為(wei) 政者或權威具有重要作用,這在諸多學派中具有共識,孔子對於(yu) 他們(men) 的作用模式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談“無為(wei) 而治”,曰:“無為(wei) 而治者其舜也與(yu) ?夫何為(wei) 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就在這一章,孔子不僅(jin) 談舜之“無為(wei) ”,還論他“何為(wei) ”的問題,以此將“無為(wei) 而治”與(yu) “恭己正南麵”形成了一個(ge) 串聯結構。因為(wei) 有了恭身修己、以正君位這樣強力有為(wei) 的前提,才有了無為(wei) 而治的結果。孔子認為(wei) ,理想為(wei) 政者的作用模式,在於(yu) 正身修己,成為(wei) 典範,隨之而來的是,百姓們(men) 爭(zheng) 相仿效,天下趨之若鶩。這其中蘊含著孔子政治學說中一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底層邏輯,即權力的行使在於(yu) 權威發揮作用,而權威作用的發揮深深紮根於(yu) 行使權力者本人的典範行為(wei) 。當為(wei) 政者的典範行為(wei) 直觀地呈現時,示範作用就相應而生了,即被影響者通過觀察,產(chan) 生聯想,得到啟發,進而複製或模仿,誕生了自己的行為(wei) 範式。孔子將這種具有高度作用力的典範行為(wei) 凝練為(wei) 一個(ge) 字——正。“苟正其身矣,於(yu) 從(cong) 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論“正”,並非經由抽象的思辨,而是將它落實到“正身”,表現為(wei) 威儀(yi) 動靜。修身之要就是為(wei) 政之本,自身的素養(yang) ,就是從(cong) 政者最大的資本。
在孔子看來,比起使用威脅的手段迫使他人服從(cong) ,激活人內(nei) 在的自覺,進而主動跟從(cong) 的方式要高級得多。應了一句話:一個(ge) 人是什麽(me) ,比他灌輸了什麽(me) ,影響更為(wei) 深遠。
建構“天下”之“正”
在西方傳(chuan) 統中,或大或小的各種利益集團之間在爭(zheng) 鬥、衝(chong) 突中相接,最直接的問題是:你為(wei) 誰而戰?何人得益?他們(men) 將角逐與(yu) 分配視作核心問題。孔子卻不這麽(me) 看,他構建了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思考政治問題的一個(ge) 基本維度: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政治的對象是“天下”。“天下有道”“天下治”應該具有何等模樣?應該如何建構“天下”之“正”?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時,孔子的學說常將“家”“國”與(yu) “天下”並談。“家”指卿大夫之家,“國”指諸侯之國,“天下”指溥(普)天之下。這一組概念皆有統治範圍的義(yi) 涵。中國古人視普天之下都是中國的疆域,這貌似和他們(men) 有限的地理知識和想象有關(guan) ,其實並不盡然。必須要注意的是,儒家所論“天下”與(yu) 今天的民族國家概念完全不同,在更多的情況下,它並不特指某一固定的統治區域,沒有某個(ge) 確定的地理空間,往往是對統治權的泛指、虛指。而一統的文明正是“天下”這一“虛指”最實在的支撐。那麽(me) ,這種文明最大的特點是什麽(me) ?這也是“天下”觀念最核心的要義(yi) ,這一要義(yi) 呈現在“天與(yu) 天下”的語言結構中。
在“天與(yu) 天下”的語言結構中,“天下”觀念最原初、最本質的寓義(yi) 得以彰顯,蘊含著古代中國人對“天”之“下”之存在方式的思索。無論孔子說“天下有道”,抑或“天下無道”,都是以“天道”為(wei) 坐標,在此基礎上展開相關(guan) 論述。儒家文化所理解的人類理想文明圖景的型構,正錨定在天地之間,與(yu) 天道相應相輔相成是“天下”這一文明觀的標識。孔子極力描繪“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hui) ,這些話語無一不以天、天道作為(wei) 參照坐標,孜孜以求天與(yu) 天下的良性互動。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視政治的對象是“天下”,上應天道,下涉天下之民、世界秩序建構,即當時意識所及之全人類。也就是說,政治為(wei) 天下之公器,理應為(wei) 天下人謀福祉,不為(wei) 某部分人所專(zhuan) 有。孔子之所以稱頌西周初年的政治盛舉(ju) ,在於(yu) 它實現了“天下之民歸心”的目標。
孔子侍坐於(yu) 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wei) 大?”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wei) 大。”公曰:“敢問何謂為(wei) 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wei) 正,則百姓從(cong) 政矣。”好的政治理應贏得民心。孔子視“正”為(wei) 政治的本質屬性。相應而言,從(cong) 政者自身正、引導正、樹立正,則是孔子提出的實現秩序與(yu) 文明的方案。這一思維使得孔子的政治哲學具有整全視野,它向上、向外拓展,超越民族國家,也向下、向內(nei) 滲透,進入個(ge) 體(ti) 自我。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