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立勝作者簡介:陳立勝,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山東(dong) 萊陽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自我與(yu) 世界:以問題為(wei) 中心的現象學運動研究》《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從(cong) 身-體(ti) 的立場看》《身體(ti) 與(yu) 詮釋:宋明理學論集》《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教研究》《從(cong) 修身到工夫:儒家內(nei) 聖學的開顯與(yu) 轉折》等。 |
陳立勝 著《陽明學與(yu) 中國現代性問題》出版暨導論、後記及補記
書(shu) 名:《陽明學與(yu) 中國現代性問題》
作者:陳立勝
出版社:商務印書(shu) 館
出版時間:2024年09月01日
【目錄】
導 論
一 何謂陽明學與(yu) 中國現代性問題?
二 術語界定
三 研究狀況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從(cong) “天下”到“世界”:陽明學視界的近代轉換及其反思
一 “為(wei) 己之學”與(yu) “天下同風”:傳(chuan) 統陽明學本身的視界
二 走向“世界”:近代陽明學“視界”的轉換
三 “大道意識”的再覺醒:超越“天下”與(yu) “世界”
第二章 “大抵心安即是家”:陽明學“家”哲學及其現代影響
一 問題的提出: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多重因緣中的內(nei) 生性資源
二 從(cong) “身家之累”到“孔子在家出家”:陽明學“家”思想的另一麵向
三 繼承與(yu) 斷裂: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與(yu) 陽明學“家”思想的糾纏
四 “動力”與(yu) “秩序”:陽明學與(yu) 現代性中的“革命神話”
五 結論:如何在現代性中安頓儒之“家”
第三章 如何與(yu) 天地萬(wan) 物成“一家之親(qin) ”:王陽明親(qin) 民說的曆史效應
一 親(qin) 民說的雙重視野
二 親(qin) 民說的提出
三 親(qin) 民說的新發展
四 “泛親(qin) 化”論述的精神實質
五 親(qin) 民說的曆史效應
六 親(qin) 民說的當代意義(yi)
第四章 王陽明“四民異業(ye) 而同道”新論
一 餘(yu) 英時“定位說”之質疑
二 “四民異業(ye) 而同道”論提出的曆史真相
三 許魯齋“為(wei) 學者治生最為(wei) 先務說”辨正
四 “四民異業(ye) 而同道”論繹義(yi)
五 “四民皆士”:近代的轉折
六 異業(ye) 同道與(yu) 職業(ye) 分途
七 一點說明
第五章 “王陽明模式”:一種新的宗教對話模式之提出
一 儒學不應在當今宗教對話理論中缺席
二 王陽明對待“二氏”的態度
三 假如王陽明遭遇基督教
四 一種“王陽明模式”的提出
第六章 全球化時代下的陽明學的意義(yi)
一 陽明學於(yu) 中晚明的意義(yi)
二 陽明學於(yu) 20“世紀”的意義(yi)
三 全球化時代下的陽明學之意義(yi)
四 結 論
第七章 良知是一“呈現”:在現象學意義(yi) 上如何理解“良知”
一 “言語行為(wei) ”:王陽明良知話語性質之衡定
二 良知三義(yi) :耿寧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現象學闡述
三 麵向良知之“實事”本身:與(yu) 耿寧商榷
四 展望:陽明學與(yu) 現象學會(hui) 通之可能
第八章 “以心求心”“自身意識”與(yu) “反身的逆覺體(ti) 證”:陽明學通向“真己”之路的哲學反思
一 朱子:“以心求心”之疑難
二 馮(feng) 從(cong) 吾:心靈“自有自照”現象之發明
三 耿寧:良知之為(wei) “自身意識”
四 牟宗三:自反的逆覺體(ti) 證
五 六點評論
第九章 麵向“目前實事”:心學工夫論中的“當下”時刻
一 “生命的學問”中的“實事”
二 陸象山:“千虛不博一實”
三 朱子與(yu) 象山:“實事”之異同
四 “見在之實事”:陽明學“良知見成”四義(yi)
五 羅汝芳:“工夫緊要,隻論目前”
六 兩(liang) 種實事、兩(liang) 種反思:心學與(yu) 現象學“實事”與(yu) “反思”之異同
第十章 陽明學與(yu) 杜維明精神人文主義(yi) 主體(ti) 性的建構
一 西方人文主義(yi) 的精神與(yu) 反思
二 “儒家式人文主義(yi) ”之開展
三 精神人文主義(yi) 提出之過程
四 精神人文主義(yi) 的“精神”
五 精神人文主義(yi) 主體(ti) 性中的陽明學因子
參考文獻
後 記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以“陽明學與(yu) 中國現代性問題”為(wei) 題,勾勒陽明學內(nei) 部現代性精神的展開脈絡,闡發陽明學作為(wei) 一種“精神動力”為(wei) 中國“現代化”進程所提供的獨特資源,並揭示陽明學對於(yu) 克服現代性之隱憂所具有的啟示性意義(yi) 。
作者立足於(yu) 陽明學的原始文本,對王陽明的親(qin) 民說、“四民異業(ye) 而同道”論、“天下一家”論等富有現代意義(yi) 的思想的來龍去脈進行細致而深入的思想史考察,在此基礎上深度闡釋陽明學義(yi) 理內(nei) 部的“現代性”與(yu) “超現代性”思想因子,最終為(wei) 讀者提供了一個(ge) 立體(ti) 而有深度的王陽明。
【《陽明學與(yu) 中國現代性問題》導論(節選)】
本書(shu) 以“陽明學與(yu) 中國現代性問題”為(wei) 題,集中討論陽明學內(nei) 部現代性精神的展開脈絡,描述陽明學在“精神動力”與(yu) “秩序想象”向度究竟為(wei) 中國近現代“現代化”進程中提供了哪些資源,並闡發陽明學於(yu) 克服現代性隱憂所具有的啟示意義(yi) 。整個(ge) 研究由四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 整體(ti) 的曆史刻畫與(yu) 全盤的理論反思。對陽明學在中國曆史中登場的“節點”加以整體(ti) 描述,在此基礎上,重點反思陽明學在中國近代重新登場的“視界”轉換(由“天下”向“世界”的轉換)所帶來的一係列新麵貌、新問題。陽明學在中晚明與(yu) 近現代中國“登場”發生在四個(ge) “曆史時刻”,依次是“明清之際”“清末民初”“共和國前後”與(yu) “中國夢時刻”。在這四個(ge) 不同的曆史時期,陽明學展示出不同的形態與(yu) 特征。近現代陽明學與(yu) 傳(chuan) 統陽明學本質之差別在於(yu) “視界轉換”,即由傳(chuan) 統的“天下”視界轉換為(wei) “世界”視界。傳(chuan) 統陽明學的視界乃是由一“至大無外”的“大道”意識造就的。大道意識、為(wei) 己之學與(yu) 天下一家,構成了傳(chuan) 統陽明學的基本精神氣質。近代中國陽明學的興(xing) 起則與(yu) 民族國家的建構、“國性”與(yu) “民德”的重新塑造聯係在一起,帶有強烈的國家主義(yi) 、民族主義(yi) 價(jia) 值取向與(yu) 強烈的“隔”的色彩。讓由於(yu) 近代視界的轉換而造成的儒家知識“地方化”、“國族化”、“時代化”重新“普遍化”、“世界化”、“現時化”,讓陽明學的“大道意識”再次成為(wei) 我們(men) 眺望未來的地平線,是當今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第二部分 陽明學與(yu) 近現代中國轉換的“內(nei) 源性”的精神動力與(yu) 秩序想象。從(cong) 陽明學精神氣質、陽明學的基本命題的深度刻畫入手,揭示陽明學在近現代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呈現出中國近現代思想演進的“內(nei) 生性”精神資源與(yu) “動力機製”。陽明學“家”思想與(yu) 近現代“家庭革命”思潮、陽明學親(qin) 民思想的“泛親(qin) 化”論述與(yu) 近現代中國社會(hui) 秩序的重構、陽明學“四民異業(ye) 而同道”說與(yu) 近現代中國“士”地位的變遷表麵看來有著“剪不斷理還亂(luan) ”的複雜關(guan) 係,但潛入觀念史的內(nei) 在脈絡,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亦不難發現其中的草蛇灰線。具體(ti) 而言,第一,陽明學“身家之私”“身家之累”“心安是家”“友道第一”“孔孟在家出家”這一係列“家”觀念的提出,均是由其“一體(ti) 不容已”之仁學終極情懷而來。“一體(ti) 不容已”宛若基督宗教之聖靈而成為(wei) 綰接心學講學活動所構成的性命共同體(ti) 的紐帶。被此“聖靈”所感動之先知先覺者“自不容已”地要突破“身家之私”“身家之累”的限囿,並與(yu) “同誌”(即被同一聖靈所感動者)結為(wei) 一“會(hui) ”、一“孔氏家”、一“道”“學”“政”三位一體(ti) 的共同體(ti) 。這一係列“家”觀念不僅(jin) 為(wei) 近現代中國“去家”“毀家”“破家”的“革”家之“命”的革命意識形態提供了“材料”“憑借”,而且在某種意義(yi) 上也為(wei) 後者做足了“主題”上的鋪墊工作,而“西方的衝(chong) 擊”則讓兩(liang) 者之間的連續性呈現出“斷裂性”。第二,陽明學“明德親(qin) 民之學”強烈的“泛親(qin) 化”論述讓“親(qin) ”擁有了建構普遍的社會(hui) 秩序、宇宙秩序的意義(yi) ,並與(yu) “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論述一起成為(wei) 近現代中國社會(hui) 秩序重構的一個(ge) 重要的精神動力,而如何在天—地—人“偉(wei) 大的存在鏈條”中落實“親(qin) ”字,重新體(ti) 認與(yu) 恢複現代人與(yu) 此“重要的視野”“本真性的源頭”(查爾斯·泰勒)的內(nei) 在聯係,是克服“現代性隱憂”的關(guan) 鍵所在,故陽明學的“泛親(qin) 化”思想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yi) 。第三,王陽明“四民異業(ye) 而同道”論被視為(wei) “新儒家社會(hui) 思想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文獻”,一方麵他以儒學宗師身份對商人社會(hui) 價(jia) 值給予了明確肯定,故對明清之際的商業(ye) 文化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另一方麵他對縱欲逐利與(yu) 攀比嫉妒現象的批判未嚐不是對“工商精神氣質”(所謂“資本主義(yi) 人之心性”)蔓延化現象的不滿,他的“造士精神”與(yu) 其一直張揚的萬(wan) 物一體(ti) 、天下一家的“王道”理想構成了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改造社會(hui) 的精神動力與(yu) 秩序想象的一個(ge) 重要源頭。
第三部分 全球化時代下陽明學之意義(yi) 闡發。立足於(yu) 全球化時代下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這一時代要求,就克服“現代性的隱憂”這一議題,充分吸納陽明學智慧,嚐試給出一係列解決(jue) 思路。全球化時代下,“現代性的隱憂”現象日趨嚴(yan) 峻,全球化資本的流通導致的不平等現象、民族主義(yi) 風起雲(yun) 湧帶來的仇外與(yu) 敵對現象、加速時代所帶來的全球性風險現象、現代性“大脫嵌”機製與(yu) 全球化流動所造成自我認同的危機以及宗教原教旨主義(yi) 盛行所帶來的文明的衝(chong) 突等等,此類問題均可視為(wei) “現代性”問題。如何汲取陽明學智慧回應此類現代性問題,是激活陽明學精神密碼的關(guan) 鑰所在。本書(shu) 提出“以全球良知的流通主宰資本的流動”“以‘一體(ti) 之仁’克服民族國家的“敵我”意識”“以良知之為(wei) ‘變易之道’與(yu) ‘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的責任感應對全球化的風險”“以‘大人意識’建構全球化時代下的自我認同”“以‘大道意識’克服宗教之間的衝(chong) 突”五大命題,給出解決(jue) 現代性隱憂的具體(ti) 思路。針對當今宗教學通行的四種宗教對話模式(“置換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接受模式”)說,立足於(yu) 王陽明對待佛教與(yu) 道教的態度,本書(shu) 則嚐試提出一種“王陽明模式”,在這種中國式的宗教對話模式中,它既承認每一種文明都有其本己的宗教,同時又汲取了“置換模式”下對本己宗教的強烈認同與(yu) 歸屬感,而相較於(yu) “成全模式”與(yu) “互益模式”,“王陽明模式”更注重自我的開放性與(yu) 自我的成全,而不是以本己宗教去“成全”異己宗教。“王陽明模式”的重點在於(yu) 向宗教的“他者”保持開放性,而其始終如一的 “人道”取向可以把宗教向度貞定在人性的肯定與(yu) 實現這一麵向,避免宗教信仰走向迷狂、偏執與(yu) 蒙昧主義(yi) 。
第四部分 陽明學與(yu) 現象學的會(hui) 通、陽明學與(yu) 現代新儒家“主體(ti) 性原則”的建構。對上個(ge) 世紀開始的陽明學與(yu) 現象學的會(hui) 通現象進行反思,揭示現代新儒家人文主義(yi) 論說中“主體(ti) 性原理”話語中的陽明學因子。自上個(ge) 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學者就開始嚐試陽明學與(yu) 現象學的比較與(yu) 會(hui) 通工作,鄭和烈(Jung Hwa Yol)特別提到王陽明“回到良知”的原則類似現象學“回到實事本身”的原則。本世紀瑞士現象學家耿寧(Iso Kern)提出陽明學三個(ge) 良知概念,並指出陽明學中良知之“自知”現象與(yu) 現象學的“自身意識”(“內(nei) 意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良知是否是一種自身意識以及是何種意義(yi) 上的自身意識?以牟宗三為(wei) 代表現代新儒家基於(yu) 心學一係工夫論所提出的“逆覺體(ti) 證”“反身軟圓的自知”與(yu) 現象學“自身意識”有何異同?中國心學一係工夫論中的“實事”與(yu) 現象學意義(yi) 上的“實事”是不是同一“實事”?這一係列問題均牽涉到如何立足於(yu) 中西哲學的對話,重新刻畫陽明學良知之實事。另外自上個(ge) 世紀50年代開始,牟宗三、唐君毅、徐複觀三位現代新儒家就開啟了“儒家式人文主義(yi) ”論域,杜維明承接此議題進一步提出“精神人文主義(yi) ”主張。在精神人文主義(yi) 主體(ti) 性存有論中,陽明學因素起到何種作用?杜維明對啟蒙心態反思所展示的“現代性”與(yu) “超現代”的辯證智慧對於(yu) 我們(men) 認識陽明學思想的“三重性”有何啟發意義(yi) ,則是最後一章討論的主題。
【後記】
550年前,王陽明先生誕生於(yu) 中國浙江餘(yu) 姚瑞雲(yun) 樓。他於(yu) 37歲時在貴州龍場悟道,隨即提出了“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等心學主張。至遲於(yu) 49歲在江右正式揭櫫“致良知”之教。晚年居越期間,專(zhuan) 心發明“萬(wan) 物同體(ti) ”“明德親(qin) 民”之學。臨(lin) 行兩(liang) 廣之際口授門人《大學問》,又於(yu) 天泉橋上,以“無善無惡心之體(ti)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wei) 善去惡是格物”諄諄叮囑錢德洪、王龍溪二高足“以後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陽明歿後,其思想迅即傳(chuan) 遍華宇,並傳(chuan) 入朝鮮、日本、越南,對東(dong) 亞(ya) 儒家文化圈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以50年或100年作為(wei) 時間單位紀念某個(ge) 偉(wei) 大的思想家,應該是一種“現代現象”,是西方作為(wei) 計時單位的“世紀”概念引入中國後才開始流行的。王陽明誕辰100周年、200周年等等,在傳(chuan) 統中國並未見有什麽(me) 紀念活動。50年前,也就是1972年,適值陽明誕辰500周年,按道理,應該好好紀念一下王陽明。確實這一年在中國台灣、日本東(dong) 京、美國夏威夷等等都有隆重的紀念活動,但大陸包括陽明先生的誕生地餘(yu) 姚卻是尋尋覓覓,泠泠清清。中華書(shu) 局倒是出版了《王陽明》一書(shu) ,印數超過了30萬(wan) 冊(ce) 。在這本書(shu) 中,王陽明被定性為(wei) “明代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既是劊子手,又是牧師”。他的一生是“劊子手和牧師相結合的一生”。這當然不是對王陽明的真正的“紀念”,或者說這是對王陽明誕辰500周年的另類的紀念。
何謂真正的“紀念”?隻有這個(ge) 思想家已經不再屬於(yu) 我們(men) 的生活世界而成為(wei) “過去”,甚至成為(wei) 離我們(men) 比較遙遠的“過去”,在某種意義(yi) 上卻又與(yu) 當下的我們(men) 密切相關(guan) ,我們(men) 才會(hui) 舉(ju) 辦紀念活動。紀念不僅(jin) 僅(jin) 隻是“記念”“記住”,更是“認同”與(yu) “繼承”,我們(men) “所紀念的”是構成我們(men) 之為(wei) 我們(men) 的一個(ge) “前我們(men) ”的“精神”或“事業(ye) ”。
王陽明離開我們(men) 已經近五百年了,在今天的中國卻有一係列的紀念活動,他一定與(yu) 今天的我們(men) 具有重要的、密切的相關(guan) 性。在這種意義(yi) 上,王陽明仍然與(yu) 我們(men) “同在”。當然這兒(er) 的“王陽明”是一個(ge) 符號、一個(ge) 象征,而且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具有豐(feng) 富意蘊的精神符號。要問的是,這個(ge) 符號通過何種方式與(yu) 我們(men) “同在”?
王陽明作為(wei) 一位曆史人物,其事功見於(yu) 史書(shu) ,他平定朱宸濠之叛等等一係列事功雖然對明代政治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但很難說王陽明的這些政治事功與(yu) 我們(men) “同在”,盡管我們(men) 不能否認這些事功通過某種隱密的因果鏈條或者說以一種 “蝴蝶效應”的方式參與(yu) 營造了我們(men) 今天的處境。邵雍在論及思想家與(yu) 政治家的影響時說過一句話:“天子以四海為(wei) 土,仲尼以萬(wan) 世為(wei) 土。”又賦詩說:“庖羲可作三才主,孔子當為(wei) 萬(wan) 世師。”政治人物的影響是一時一地的,而偉(wei) 大的思想家的影響是永恒的、普遍的。與(yu) 我們(men) “同在的”王陽明,是“王陽明”三個(ge) 字所承載的偉(wei) 大人格與(yu) 思想。提到王陽明,我們(men) 就會(hui) 聯想到一些中國思想史中重要的事件與(yu) 命題,如龍場悟道、知行合一、致良知、南鎮觀花、心外無物、萬(wan) 物一體(ti) 、天泉證道等等,也會(hui) 想到王陽明言行所展示出的聖賢人格。隻有偉(wei) 大的人格與(yu) 偉(wei) 大的思想才具有穿越時空隧道而與(yu) 每個(ge) 時代中人發生關(guan) 聯的精神力量。上個(ge) 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對傳(chuan) 統思想的研究開始逐漸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當時學界就開始有人提出王陽明思想的二重性,即王陽明思想既有傳(chuan) 統的一麵,又有突破傳(chuan) 統的一麵。傳(chuan) 統的一麵是“前現代”的,突破傳(chuan) 統的一麵是“現代”的。在一定意義(yi) 上這是對王陽明思想的肯定。但今天看來這個(ge) 提法仍然存在問題,它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二元對立化了。在我看來,王陽明的思想既具有前現代的因素,也帶有現代的因素,更具有超時代的、永恒的因素,惟有超時代的、永恒的思想才可以流傳(chuan) 久遠,才可以與(yu) 每一個(ge) 時代中的人、每個(ge) 地方的人發生一種生存論的關(guan) 聯(“同在”),才具有無遠弗屆的普世性與(yu) 恒久性。
王陽明的言行生動與(yu) 具體(ti) 地展示了仁者不憂(大愛)、智者不惑(大智)、勇者不懼(大勇)的偉(wei) 大人格。這一人格已經構成一種人生“典範”( “榜樣”“範式”“原型”)。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要處己、待人、接物,都會(hui) 麵對自己的得失榮辱、人事情變、喜怒哀樂(le) 與(yu) 生老病死,王陽明這一“典範”為(wei) 我們(men) 指示了一條可以效法的路徑,但“學習(xi) 陽明好榜樣”不是一種外向性的、模仿式的學習(xi) ——倘隻是此,則難免落入王陽明本人所譏諷的“扮戲”,而是內(nei) 向性的自我覺醒,王陽明作為(wei) 一種人生“典範”不過是向我們(men) “啟示”出每個(ge) 人內(nei) 在的“真己”。在推崇“本真倫(lun) 理”(authentic ethics)的現代文化中,如何找到一個(ge) “本真的自我”(真己),王陽明作為(wei) “典範”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yi) 。因此,王陽明既是餘(yu) 姚的王陽明,紹興(xing) 的王陽明,中國人的王陽明,也是全人類的王陽明。他講的是漢語,或許還帶著餘(yu) 姚、紹興(xing) 一帶的口音,但他的偉(wei) 大人格、他所論說的道理則具有普遍與(yu) 永恒的意義(yi) 。今天我們(men) 紀念王陽明,在本質上是紀念他的偉(wei) 大人格所展示的“典範”,以“覺醒”我們(men) 每個(ge) 人內(nei) 在的真己;是與(yu) 他的偉(wei) 大思想進行對話,重新激活其生命力,最終激活我們(men) 每個(ge) 人內(nei) 在的良知。
謹以此書(shu) 紀念王陽明先生誕辰550周年。
本書(shu) 各章出處如下:
第一章《從(cong) “天下”到“世界”:陽明學視界的近代轉換及其反思》發表於(yu) 《中國文化與(yu) 哲學》(第1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第二章《大抵心安即是家:陽明學“家”哲學及其現代影響》發表於(yu) 《開放時代》,2022年第6期。(《社會(hui) 科學文摘》2023年第2期摘錄;收入林遠澤主編:《危機時代的儒學思考》,台灣政治大學出版社,2022年)
第三章《如何與(yu) 天地萬(wan) 物成“一家之親(qin) ”:王陽明親(qin) 民說及其曆史效應》發表於(yu) 《孔學堂雜誌》,2022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22年第12期全文轉載)
第四章《四民異業(ye) 而同道新論》發表於(yu) 《哲學研究》,2021年第3期。
第五章《王陽明模式:一種新的宗教對話模式之提出》發表於(yu) 《哲學動態》,2020年第2期。
第六章《全球化時代下陽明學之意義(yi) 》發表於(yu) 《孔學堂雜誌》,2021年第4期。(收入黃俊傑主編:《儒家思想與(yu) 21世紀的對話》,台灣大學人文社會(hui) 高等研究院,2022年)
第七章《良知是一“呈現”:在現象學意義(yi) 上如何理解良知》發表於(yu) 《哲學分析》,2014年第4期。
第八章《“以心求心”“自身意識”與(yu) “反身的逆覺體(ti) 證”:陽明學通向“真己”之路的哲學反思》發表於(yu) 《哲學研究》,2019年第1期。
第九章《麵向“目前實事”:心學工夫論中的“當下”時刻》發表於(yu) 《中國心學》第3輯,商務印書(shu) 館,2023年。
第十章《陽明學與(yu) 杜維明精神人文主義(yi) 主體(ti) 性的建構》收入陳來主編:《儒學第三期的人文精神》,人民出版社,2019年。
第二章與(yu) 第三章是我參加台灣大學資深教授黃俊傑先生主持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hui) 資助的“儒家思想的21世紀新意義(yi) ”三年研究計劃所撰寫(xie) 的成果,第十章係為(wei) 杜維明先生八十壽慶所撰。全書(shu) 各章得到“貴州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國學單列課題”(2018年)的資助。2022年秋季學期我應邀擔任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訪問教授。澳大地處橫琴島一隅,人跡罕至,隔江相望就是流光溢彩、燈紅酒綠的氹仔賭城。堤岸的紅樹林棲息著萬(wan) 千白鷺,它們(men) 宛若都市的“精靈”,或獨立於(yu) 寒江之畔,或歸依於(yu) 綠樹之巔。在白鷺秋水青天的濠江邊,我躲過了突然放開後的第一波新冠疫情,遂收拾身心,對書(shu) 中各章從(cong) 題目到內(nei) 容進行了修訂。故該書(shu) 亦可算為(wei) 澳大訪學的一份成果,在此謹向王慶節教授致以衷心的謝意。
【補記】
本書(shu) 納入《複旦哲學•中國哲學叢(cong) 書(shu) 》,端賴主編吳震教授的邀約。自2021年來我被聘為(wei) 福建江夏學院閩江學者講座教授,並忝列為(wei) 陽明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研究院負責人王永年研究員心無旁騖,多年來致力於(yu) 推動陽明學在閩地的傳(chuan) 播,令人感佩,該書(shu) 第四、六、九章係提交給東(dong) 南陽明學高峰論壇的論文。上海商務印書(shu) 館李彥岑總編輯認真負責的態度,讓本書(shu) 避免了不少疏漏,盛情厚意,一並致謝!
責任編輯:近複
【下一篇】【焦國成】曆史變遷中的“孝”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