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見】中國重“義”傳統及其譜係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5-02-09 14:27:03
標簽:
陳喬見

作者簡介: 陳喬(qiao) 見,男,西元一九七九年生,雲(yun) 南陸良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任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等,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倫(lun) 理學與(yu) 政治哲學,著有《義(yi) 的譜係:中國古代的正義(yi) 與(yu) 公共傳(chuan) 統》《公私辨:曆史衍化與(yu) 現代詮釋》《閑先賢之道》。

中國重“義(yi) ”傳(chuan) 統及其譜係

作者:陳喬(qiao) 見(中山大學哲學係暨東(dong) 西哲學與(yu) 文明互鑒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十八日丙戌

          耶穌2025年1月17日

 

曆史地看,“義(yi) ”的起源十分悠久,甚至遠早於(yu) “仁”。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大量的“義(yi) ”“宜”兩(liang) 字,而“仁”字則十分罕見,幾近於(yu) 無。據考證,“義(yi) ”為(wei) “儀(yi) ”之本字,“宜”為(wei) “義(yi) ”之本字。作為(wei) 道德詞匯的“義(yi) ”字,實際上融合了“宜”“儀(yi) ”兩(liang) 字的含義(yi) :“宜”與(yu) “俎”“肴”同源同義(yi) ,蓋指殺牲祭祀,後引申為(wei) 裁斷、裁製,又引申為(wei) 合宜、合理、應當、正當、正義(yi) 等;“儀(yi) ”的本義(yi) 是己之威儀(yi) 、威嚴(yan) ,後引申為(wei) 合宜、美善等。早在《詩》《書(shu) 》等早期傳(chuan) 世文獻中,“義(yi) ”已經獲得了良善、合理、正當、正義(yi) 等穩定的道德義(yi) 涵。

 

從(cong) 道德觀念的衍化看,在先秦兩(liang) 漢時期,“義(yi) ”的地位一點也不亞(ya) 於(yu) “仁”。殷商相信“惟天監下民,典厥義(yi) ”,表達了天帝會(hui) 主持人間正義(yi) 的宗教觀念。周人則相信“皇天無親(qin) ,惟德是輔”,更為(wei) 強調王道蕩蕩、王道正直,“無偏無陂,遵王之義(yi) ”。《左傳(chuan) 》開篇所載“鄭伯克段於(yu) 鄢”而斷之曰“多行不義(yi) 必自斃”,揭櫫了春秋時代“義(yi) ”的價(jia) 值。春秋時代,諸侯國交往崇尚信義(yi) ,國內(nei) 卿大夫執政則以舉(ju) 賢、讓賢為(wei) 義(yi) 。

 

晚周諸子蜂起,孔子貴仁尚義(yi) ,以仁義(yi) 為(wei) 禮重新奠基;墨子“貴義(yi) ”重利,兼愛天下;孟子“仁義(yi) ”並舉(ju) ,居仁由義(yi) ;荀子崇“禮義(yi) ”,重法度。老莊雖貶斥仁義(yi) 、禮義(yi) ,但黃老學派中的《管子》卻又重倡“禮義(yi) 廉恥”為(wei) 國之四維;商鞅、韓非廢棄儒家仁義(yi) 、禮義(yi) ,崇尚功利及嚴(yan) 刑峻法,秦國用之以吞並六國,但秦帝國也因之短命而亡,正應了《管子》之論。

 

漢初思想家陸賈、賈誼以亡秦為(wei) 殷鑒,建議統治者施行仁義(yi) ,“萬(wan) 世不亂(luan) ,仁義(yi) 之所治也”。兩(liang) 漢儒生相信人倫(lun) 、社會(hui) 與(yu) 國家“大義(yi) ”(基本原理與(yu) 道德規範)就存在於(yu) 孔子刪定的經書(shu) 中,“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義(yi) ,皆出其中”。漢儒又以仁、義(yi) 、禮、智、信為(wei) 吾人固有之性,謂之“五常”,“五常者何?謂仁、義(yi) 、禮、智、信也”。經學及其“大義(yi) ”既立,於(yu) 是東(dong) 漢以降的思想家很少再對“大義(yi) ”做出原創的思考。兩(liang) 千多年來,中國政治上雖屢經改朝換代,思想文化上又遭佛、老之挑戰,但人倫(lun) 、社會(hui) 與(yu) 國家的基本道德規範則賴經學而不墜。

 

中古時代,雖然思想家們(men) 對“義(yi) ”的意義(yi) 和根據不再有多少原創性的探究和貢獻,但民間社會(hui) 中“義(yi) ”觀念的內(nei) 涵卻頗為(wei) 豐(feng) 富。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yi) 為(wei) 名》對此有所總結:“人物以義(yi) 為(wei) 名者,其別最多。仗正道曰義(yi) ,義(yi) 師、義(yi) 戰是也。眾(zhong) 所尊戴者曰義(yi) ,義(yi) 帝是也。與(yu) 眾(zhong) 共之曰義(yi) ,義(yi) 倉(cang) 、義(yi) 社、義(yi) 田、義(yi) 學、義(yi) 役、義(yi) 井之類是也。至行過人曰義(yi) ,義(yi) 士、義(yi) 俠(xia) 、義(yi) 姑、義(yi) 夫、義(yi) 婦之類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yi) ,義(yi) 父、義(yi) 兒(er) 、義(yi) 兄弟、義(yi) 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yi) 髻,在衣曰義(yi) 襴、義(yi) 領,合中小合子曰義(yi) 子之類是也。合眾(zhong) 物為(wei) 之,則有義(yi) 漿、義(yi) 墨、義(yi) 酒。禽畜之賢,則有義(yi) 犬、義(yi) 烏(wu) 、義(yi) 鷹、義(yi) 鶻。”

 

從(cong) 觀念與(yu) 思想類型看,中國傳(chuan) 統的“義(yi) ”觀念主要有以下幾條譜係。

 

第一,義(yi) 表示某種等級和等差觀念。首先,“義(yi) ”的等級義(yi) 涵源自西周宗法封建等級製,“貴貴、尊尊,義(yi) 之大者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yi) 之倫(lun) 也”;“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yi) 也”,無不表明這一點。“義(yi) ”的這種等級觀念貫穿於(yu) 中國兩(liang) 千多年的倫(lun) 理觀念與(yu) 製度中,前述儒家五經所謂“大義(yi) ”亦主要指此等級化的道德規範。其次,在荀子的政治哲學中,他通過禮義(yi) 建構的也是一個(ge) 等級社會(hui) ,“故製禮義(yi) 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lin) 者,是養(yang) 天下之本也”。不過,荀子並非旨在維護封建宗法等級製,毋寧說他以賢能代替血緣宗法作為(wei) 等級製的基礎。最後,宋明理學家大都以“義(yi) ”為(wei) 儒家“愛有差等”的道德觀念辯護,如朱子說:“仁,隻是流出來底便是仁;各自成一個(ge) 物事底便是義(yi) 。仁隻是那流行處,義(yi) 是合當做處。仁隻是發出來底;及至發出來有截然不可亂(luan) 處,便是義(yi) 。且如愛其親(qin) ,愛兄弟,愛親(qin) 戚,愛鄉(xiang) 裏,愛宗族,推而大之,以至於(yu) 天下國家,隻是這一個(ge) 愛流出來;而愛之中便有許多差等。”就連大談特談“萬(wan) 物一體(ti) ”的王陽明亦說:“《大學》所謂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不可逾越,此便謂之義(yi) 。”質言之,“義(yi) ”至少有三種等級或等差觀念:一是“上下有差”及“下事上”的倫(lun) 理觀念,二是荀子設想的賢能政治的差等社會(hui) ,三是宋明儒家“愛有差等”的道德觀念。

 

第二,義(yi) 是某種絕對的和普遍的道德原則。“義(yi) ”的這一道德義(yi) 涵主要體(ti) 現在孔子、墨子、孟子的思想中。在孔子那裏,“義(yi) ”多表示一般的道德原則,其實質含義(yi) 不甚清楚,但它位於(yu) 許多德目之上(如信、勇等),構成了踐履其他德行的不可違背的道德原則或理想。孔子出處行止雖“無適無莫”,但必定“義(yi) 之與(yu) 比”。在墨子和孟子那裏,“義(yi) ”的道德實質內(nei) 容非常清楚,最基本的就是毋盜竊、毋傷(shang) 害無辜等。墨子說“萬(wan) 事莫貴於(yu) 義(yi) ”,認為(wei) 竊人桃李、攘人雞犬、殺無辜人等皆為(wei) 不義(yi) ;孟子括之曰:“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yi) 也。”不同之處在於(yu) ,墨子是從(cong) 天誌和功利的角度論證義(yi) 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絕對性,孟子則從(cong) 心性的角度(羞惡之心、心之所同然)論證義(yi) 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明清之際的儒者無論思考個(ge) 人出處之義(yi) ,還是討論“天下之大義(yi) ”,都無不回到孔孟儒家的道義(yi) 原則之中。

 

第三,禁人為(wei) 非曰義(yi) 。從(cong) “義(yi) ”(宜)的本義(yi) (即殺戮、裁斷、裁製)到《尚書(shu) ·康誥》“義(yi) 刑義(yi) 殺”,從(cong) 墨家的“大義(yi) 滅親(qin) ”到孟子以羞惡(對待惡的情感態度)論“義(yi) ”,從(cong) 《周易·係辭下》“禁民為(wei) 非曰義(yi) ”到《荀子·強國》“夫義(yi) 者,所以限禁人之為(wei) 惡與(yu) 奸者也”等,都屬此譜係。“義(yi) ”在於(yu) 禁人為(wei) 非,消除罪惡,這近於(yu) 阿馬蒂亞(ya) ·森(Amartya Sen)的“消除不可容忍的非正義(yi) ”的正義(yi) 理念。

 

第四,至行過人曰義(yi) 。這主要表現在中國兩(liang) 千多年來形形色色的“義(yi) 士”“高義(yi) ”的人物德行上,如義(yi) 勇、節義(yi) 、忠義(yi) 、孝義(yi) 、俠(xia) 義(yi) 等,種類頗多。略而言之,有義(yi) 不士二主、義(yi) 死君難,保家衛國、壯烈犧牲;有守死善道,不為(wei) 利誘;有居孝過度,毀身傷(shang) 生;有累世同居為(wei) 義(yi) 門,血親(qin) 複仇為(wei) 義(yi) ,不一而足。這類義(yi) 行的一個(ge) 主要特征,是往往超出人之常情,大都是在艱難困頓中保持操守,即使以生命為(wei) 代價(jia) 也在所不惜。

 

第五,與(yu) 眾(zhong) 共之曰義(yi) 。先秦儒家認為(wei) ,朋友有通財之義(yi) 。東(dong) 漢時期社會(hui) 上出現“義(yi) 漿”“義(yi) 井”等個(ge) 人財物與(yu) 眾(zhong) 共之的現象,其後有“義(yi) 橋”“義(yi) 渡”,蓋合眾(zhong) 集資出力為(wei) 之,而又與(yu) 眾(zhong) 共享。曆史上,道、佛、儒三教先後都出現了互助救濟的社會(hui) 組織,東(dong) 漢五鬥米教創立“義(yi) 舍”,唐代佛教有“義(yi) 邑”,北宋名儒範仲淹建有“義(yi) 莊”,清代乞丐武訓“且傭(yong) 且乞”,積貲設義(yi) 學、建義(yi) 塾、恤孤寒,等等。這一類義(yi) 事義(yi) 舉(ju) ,反映的是中國古人的慈善觀念與(yu) 慈善事業(ye) 。

 

梁啟超說:“大抵中國善言仁,而泰西善言義(yi) 。”今人批評儒家倫(lun) 理,亦多指摘其缺乏社會(hui) 正義(yi) 或公共性。梁啟超的論斷為(wei) 時勢所激,蓋又蔽於(yu) 宋儒仁學傳(chuan) 統;其餘(yu) 則多耳食之流,道聽途說。由上可見,中國有著很強的重“義(yi) ”傳(chuan) 統,無論是中國古人所謂的“義(yi) ”(如“禮義(yi) ”“理義(yi) ”“道義(yi) ”等),還是西方或今人所謂的“正義(yi) ”(justice),其間皆有所體(ti) 現。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