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青州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展陳部主任王麗媛:明代趙秉忠狀元卷體現古代中國怎樣的科考製度?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5-02-09 14:06:31
標簽:

原標題:《王麗(li) 媛:明代趙秉忠狀元卷體(ti) 現古代中國怎樣的科考製度?》

受訪者:王麗(li) 媛(青州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展陳部主任)

采訪者:沙見龍(中新社記者)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十一日己卯

          耶穌2025年1月10日

 

收藏於(yu) 山東(dong) 濰坊青州博物館的趙秉忠狀元卷,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填補了中國宮廷檔案空白,為(wei) 研究中國科舉(ju) 製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作為(wei) 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份試卷在當下人氣火爆,吸引海內(nei) 外遊客前來一睹“狀元”風采。

 

試卷作者趙秉忠一生經曆了哪些曆史事件?狀元卷是如何傳(chuan) 承下來的?時至今日為(wei) 何廣受推崇?近日,青州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展陳部主任王麗(li) 媛就上述問題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wei) 青州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之一,明代趙秉忠狀元卷是海內(nei) 外孤本。它從(cong) 何而來?保存現狀如何?

 

王麗(li) 媛:狀元卷由趙秉忠的第十三代孫趙煥彬捐獻。1983年,當時的青州文管所所長魏振聖聽說青州鄭母人,明代狀元趙秉忠後人手裏收藏有狀元卷後,先後20餘(yu) 次到家中拜訪、做工作,最終趙煥彬將這份狀元卷捐獻給青州博物館。經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王以坤和馮(feng) 華兩(liang) 位老專(zhuan) 家鑒定,殿試卷的紙張、綾子、文字、圖章等都是明代原物。1991年,山東(dong) 省文物鑒定委員會(hui) 將其定為(wei) 國家一級文物。2008年6月,該卷入選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狀元卷在民間流傳(chuan) 400餘(yu) 年,經曆坎坷,入館時折頁斷裂,封殼、綾布破碎,有水跡、汙漬,折痕部位汙染尤為(wei) 明顯。針對該狀元卷,青州博物館先後進行了本體(ti) 保護、數字化保護和預防性保護。

 

 

 

展陳在青州博物館內(nei) 的趙秉忠狀元卷。(資料圖)青州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這份狀元卷的主要內(nei) 容是什麽(me) ?作者是何身份?在試卷中表達了哪些觀點和思想?

 

王麗(li) 媛:狀元卷共分前後兩(liang) 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趙秉忠及其上三代簡曆,這一部分是被密封的,密封處蓋有“彌封關(guan) 防”四字長印。後一部分為(wei) 正文,是趙秉忠針對萬(wan) 曆二十六年殿試皇帝提出的問題“問帝王之政與(yu) 帝王之心”做出的答卷。全文共2460字,無一錯漏。

 

趙秉忠是明代青州鄭母人。其父趙禧曾任山西文水縣丞,贈禮部右侍郎。趙秉忠曆任翰林院修撰、侍讀學士、禮部尚書(shu) 等職,精通為(wei) 官治政之道,擅長書(shu) 法篆刻。狀元卷全文用館閣體(ti) ,工整無錯。

 

針對萬(wan) 曆皇帝出的題目“問帝王之政與(yu) 帝王之心”,文中提出了實政說與(yu) 實心說。對“實政”,趙秉忠提出要“立紀綱,飭法度”;對“實心”,則提出要“振怠情,勵精明”。他還給皇帝指明了“實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應我,實心以圖政,而政不致情窳而不舉(ju) ”,實心和實政是並舉(ju) 的。他的作答言語中肯,分析了當時的社會(hui) 矛盾,並針對時弊提出一係列改革建議,反映了他治國安邦的才略。

 

趙秉忠從(cong) 政後,為(wei) 官有道,清正賢明,多次得到皇帝褒獎,很快便官至禮部侍郎。後因政見不同,遭把持朝政的宦官魏忠賢忌恨,被罷官還鄉(xiang) ,憤懣而死。

 

中新社記者:明代趙秉忠狀元卷體(ti) 現了中國古代怎樣的考試選才製度?

 

王麗(li) 媛:趙秉忠狀元卷是中國科舉(ju) 考試製度最直接的實證,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明代及明代之前的唯一一份狀元卷真跡。中國的科舉(ju) 製度是朝廷選賢任能的考試製度,自隋創立,發展至明代已經非常成熟,形成了規範完整的體(ti) 係。

 

從(cong) 狀元卷可以看到科舉(ju) 考試是一場看中能力學識,而不是出身的考試。趙秉忠在他的簡曆中寫(xie) 到他的曾祖、祖父皆不仕,父親(qin) 也僅(jin) 僅(jin) 做到山西文水縣丞,但他仍然可以通過層層選拔,依靠自己的學識奪得狀元,獲得進入仕途的機會(hui) 。

 

中國的科舉(ju) 考試製度發展到明代,流程體(ti) 係已相當完備,分公開考錄、分級考取、定期舉(ju) 辦等類型。科舉(ju) 考試是層層選拔,分院試、鄉(xiang) 試、會(hui) 試、殿試。院試之前還要參加縣試、府試,分別取得童生、舉(ju) 人、貢士、進士。明清兩(liang) 代,鄉(xiang) 試定為(wei)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會(hui) 試每三年在京城舉(ju) 辦一次,時間在鄉(xiang) 試次年春季,故又稱春闈。殿試在會(hui) 試後同年進行,進士又按成績名次排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按照這樣的考試流程來看,趙秉忠15歲參加縣試,18歲參加府試,21歲參加院試,24歲參加鄉(xiang) 試,25歲參加會(hui) 試、殿試,曆經十年的時間取得狀元。

 

狀元卷也體(ti) 現了科舉(ju) 選才一定的公平性。前三折趙秉忠及其上三代的簡曆是被密封的,在狀元卷上還可以看到這條密封線的彌封留下的痕跡。同時在這條密封線上還蓋有“彌封關(guan) 防”的印章。

 

最終的殿試由皇帝親(qin) 自出題,考生撰寫(xie) 策論。狀元卷最後印製了9位讀卷官的官職、姓名和1位印卷官的官職、姓名,既為(wei) 防止出現舞弊徇私,也是責任到人、分工明確的體(ti) 現。殿試試卷首先由讀卷官審讀後確定出前三甲人選,再交由皇帝作最後的評判,選出的前十名交由皇帝最終定奪錄取的名次。

 

殿試卷屬於(yu) 宮廷檔案,曆朝曆代的殿試卷都保存於(yu) 皇宮之內(nei) ,理應不會(hui) 流散到民間。這也成為(wei) 此狀元卷能夠流傳(chuan) 至今的未解之謎。

 

 

 

遊客在中國科舉(ju) 博物館內(nei) 參觀考舍。(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中新社記者:這份試卷真跡是否曾在海外展出,外國民眾(zhong) 或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對它有何評價(jia) ?

 

王麗(li) 媛:趙秉忠狀元卷接受過許多外國觀眾(zhong) 參觀。外國觀眾(zhong) 一是驚歎於(yu) 書(shu) 法的工整、認真;二是驚歎狀元卷居然能如此完整保存至今。

 

狀元卷存在的意義(yi) 在於(yu) 它是流傳(chuan) 至今的實物資料,可以與(yu) 曆史文獻記載互證。

 

首先,可以對科舉(ju) 製度的規範性製式有所了解。前三折需要寫(xie) 作者的簡曆、上三代的情況、讀書(shu) 情況。正文書(shu) 體(ti) 的要求,尤其是自明代以來要按規定的台閣體(ti) 書(shu) 寫(xie) 。最後是讀卷官、印卷官等人的信息。

 

行文的撰寫(xie) 也有規範性要求。所有的臣字都用小一號字體(ti) ,所有的皇帝稱呼都是頂頭書(shu) 寫(xie) ,這也是君臣之禮的要求。

 

其次是可以了解到中國科舉(ju) 製度的相對公平性。作者的相關(guan) 信息都是被彌封的,在評出最終結果之前並不知道狀元是誰。

 

 

 

民眾(zhong) 近距離參觀狀元卷。(資料圖) 青州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中國科舉(ju) 製度對西方的文官製度有什麽(me) 影響?在官員選拔方麵,中西方如何互鑒?

 

王麗(li) 媛:中國的選拔官員製度經曆了世卿世祿製、軍(jun) 功爵製、察舉(ju) 製、九品中正製和科舉(ju) 製等發展階段。

 

世卿世祿製自夏商周時期開始實行,也就是世襲製,官員由王任命,官職可以世代相襲。軍(jun) 功爵製則始於(yu) 秦商鞅變法,按軍(jun) 功大小來授予爵位和官職。但在當時,軍(jun) 功並不是唯一的考核方式,還並存了遊說製,用自我舉(ju) 薦的方式獲得君主信任也可為(wei) 官,還有招賢製、蔭襲製等,這些製度的決(jue) 定權掌握在君主手中。

 

察舉(ju) 製開始采用科目考察的形式,到了九品中正製,等級評定標準進一步細化為(wei) 九個(ge) 等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負責舉(ju) 士的中正官幾乎全由士族豪門把持,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因此仍然是上層階級的工具。

 

直到隋代科舉(ju) 製的創立,才開始打破階層的差距,可以更廣泛地吸收人才。發展至明代,科舉(ju) 製度已相當完善,考法和考試規則也更為(wei) 嚴(yan) 密。

 

中國的科舉(ju) 製度最早由前來中國的西方傳(chuan) 教士介紹到西方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從(cong) 1570年到1870年的300年間,西方國家僅(jin) 英文出版的有關(guan) 中國科舉(ju) 製度的書(shu) 籍即達70多種。西方在實行文官製度之前,實行的恩賜製、世襲製與(yu) 中國隋代之前的製度類似,弊端很多,阻礙了政治製度的發展,所以在了解到中國科舉(ju) 製度後也予以吸納。1870年,英國文官選拔製度經過15年的準備,正式建立實施,並確立了“公開考試,擇優(you) 錄用”的原則。這是西方文官製度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基本的原則。

 

而在中國清代,科舉(ju) 製卻一步步走向消亡。現在中國所實行的公務員製度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西方文官製度的內(nei) 容而形成,比如規範的錄用、考核、晉升、獎懲製度等。(完)

 

受訪者簡介:

 

 

 

王麗(li) 媛。受訪者供圖

 

王麗(li) 媛,青州市博物館展覽部主任、副研究館員。2010年畢業(ye) 於(yu)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史專(zhuan) 業(ye) 研究生,長期從(cong) 事藝術史研究、陳列策展工作。曾在《中國文物報》《文物天地》《東(dong) 方考古》《海岱學刊》等專(zhuan) 業(ye) 期刊發表文章十餘(yu) 篇,參與(yu) 編寫(xie) 《山東(dong) 青州傅家莊北齊線刻畫像石》《山東(dong) 館藏文物精品大係—繪畫卷》《山東(dong) 館藏文物精品大係—玉器卷》《青州文物誌》等書(shu) 籍。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