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 著《儒學與(yu) 中國哲學》出版暨前言
書(shu) 名:《儒學與(yu) 中國哲學》
作者:楊國榮
出版社:山東(dong) 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6月
【著作簡介】
作為(wei) 中國哲學的曆史構成,儒學同樣包含曆史性與(yu) 生成性雙重品格:它形成於(yu) 先秦,經曆了漢代經學至宋明新儒學(理學)的衍化,晚近以來,又出現了所謂現代新儒學。以時代的變遷為(wei) 背景,儒學唯有經過曆史的轉換,才能獲得內(nei) 在的生命力。按其實質,儒學的演進與(yu) 中國哲學的發展,呈現同一趨向。收入本書(shu) 的相關(guan) 文章既以儒學和中國哲學的曆史反思為(wei) 指向,也努力從(cong) 不同方麵賦予二者以新的曆史內(nei) 涵,這一進路在更廣的意義(yi) 上試圖展現史與(yu) 思統一的哲學視域。
【作者簡介】
楊國榮,華東(dong) 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院長,西北師範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第五、第六屆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lun) 理學、形而上學等,出版學術著作20餘(yu) 種,多種論著被譯為(wei) 英文、法文、韓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等出版。主要學術兼職包括國際形而上學學會(hui) (ISM)主席、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國際中國哲學學會(hui) (ISCP)前會(hui) 長(2019-2022),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等。
【目錄】
上編
文明互鑒:走向思想的深層
中國哲學的世界意義(yi)
工夫的哲學內(nei) 涵及其限度
——兼議《儒家功夫哲學論》
中國哲學中的心、情、性
理學的倫(lun) 理思想略論
天人之辯的多重意蘊
——基於(yu) 《荀子·天論》的考察
中國哲學中的王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的價(jia) 值取向
王夫之的哲學及其曆史內(nei) 涵
中國思想的現代衍化與(yu) 傳(chuan) 統製約
下編
漢語哲學與(yu) 中國哲學
分析哲學在中國
如何做中國哲學
哲學中的教條及其揚棄
哲學視域中的教育
道德引導與(yu) 人的完善
如何理解“以事觀之”
附錄
傳(chuan) 統思想與(yu) 當代中國
具體(ti) 形上學:智慧的追尋
倫(lun) 理問題及其他
哲學之思:視域與(yu) 進路
——楊國榮教授訪談
後記
【前言】
儒學本屬傳(chuan) 統的學派,但在晚近,已融入廣義(yi) 的中國哲學之中。就其內(nei) 在品格而言,中國哲學首先表現為(wei) 曆史與(yu) 理論、生成性與(yu) 曆史性的統一。回溯以往的衍化過程,可以看到,每一個(ge) 時代,都有每一個(ge) 時代的中國哲學:一方麵,早先的哲學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為(wei) 曆史中的哲學,另一方麵,在不同的曆史背景之下,中國哲學又不斷生成新的形態。近代以來,這種生成性仍在延續,當代中國同樣麵臨(lin) 著進一步生成的問題。
與(yu) 中國哲學的以上特點相聯係,中國哲學的研究涉及曆史與(yu) 理論二重進路。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曾區分“照著講”與(yu) “接著講”,前者體(ti) 現了曆史學家的方式,後者則更多地呈現為(wei) 哲學理論的建構,二者盡管進路不同,但都有自身的學術意義(yi) ,不同個(ge) 體(ti) 可以根據性之所近、學之所長而有所側(ce) 重。當然,具體(ti) 個(ge) 體(ti) 在研究過程中誠然可以有不同進路,但就中國哲學總體(ti) 發展而言,以上方式需要相互交融。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哲學的東(dong) 漸及中西哲學的相遇,中國哲學與(yu) 西方哲學的接觸與(yu) 互動已經成為(wei) 一種基本的曆史現象。以此為(wei) 背景,中國哲學也開始獲得世界性的維度。世界哲學可以從(cong) 不同的層麵加以理解。將哲學理解為(wei) “世界哲學”,首先與(yu) 曆史已成為(wei) 世界的曆史這一時代背景相聯係。與(yu) 之相應,世界哲學意味著超越地域性文化背景和文化傳(chuan) 統的限定,從(cong) “世界”的角度來理解世界本身。
就哲學的衍化而言,走向世界哲學,同時意味著回歸哲學的本原形態。哲學從(cong) 其誕生之時就與(yu) 智慧的追求無法分離;作為(wei) 把握世界的方式,智慧不同於(yu) 知識:知識主要指向經驗世界之中的特定領域和對象,智慧則要求超越經驗領域的界限,把握作為(wei) 整體(ti) 的世界。知識在對世界分而論之的同時,也蘊含著對存在的某種分離,哲學則要求超越“分”或“別”而求其“通”。從(cong) 哲學的層麵看,所謂“通”,並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哲學體(ti) 係或思想學說本身在邏輯上的融貫性或無矛盾性,它的更深刻的意義(yi) 體(ti) 現在對存在的統一性、具體(ti) 性的敞開和澄明。在曆史越出地域的限製而走向世界曆史的前提下,哲學思維在存在背景方麵的限製得到了某種揚棄,這就為(wei) 真正超越特定的界限(包括知識的界限)而走向整個(ge) 世界,提供了更為(wei) 切實的曆史條件。近代以來,在曆史走向世界曆史的背景下,哲學逐漸有可能在一種比較普遍的、人類共同的價(jia) 值基礎和前提下,提供關(guan) 於(yu) 世界的說明。
同時,近代以來,隨著知識的不斷分化,學科意義(yi) 上的不同知識係統逐漸取得了相對獨立的形態,並愈來愈趨於(yu) 專(zhuan) 業(ye) 化、專(zhuan) 門化。知識的這種逐漸分化既為(wei) 重新回到智慧的本原形態提供了可能,又使超越界限、從(cong) 統一的層麵理解世界變得愈益必要。在經曆了知識分化的過程之後,如何真正回到對世界的整體(ti) 性的、智慧形態上的把握?這是今天的哲學沉思無法回避的問題,而回應這一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走向世界哲學的過程,在此意義(yi) 上,所謂“世界哲學”,也可以理解為(wei) 智慧的現代形態,或者說,現代形態的智慧。從(cong) 以上方麵看,世界哲學顯然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空間的概念,而是同時包含曆史性和形而上層麵的深沉內(nei) 涵。
相對於(yu) 具體(ti) 科學,哲學更多地關(guan) 切總體(ti) 上的價(jia) 值方向和價(jia) 值目的。就當代而言,各種形式的衝(chong) 突,包括民族紛爭(zheng) 、宗教分異、意識形態的對抗,使傳(chuan) 統的“大同”理想以及張載提出的“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或康德的“永久和平”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成為(wei) 具有現實意義(yi) 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基因、克隆、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等,也包含著哲學需要回應的新的問題。哲學離生活並不遠,盡管它不研究具體(ti) 學科中的特定對象,但總是無法回避涉及人類發展方向的諸種問題。哲學家的使命,在於(yu) 以哲學解釋和說明世界的同時,又努力多方麵地實現其規範作用,引導人們(men) 更好地思考和行動。作為(wei) 智慧的形態,哲學既超越知識的限定而表現出普遍的向度,又涉及價(jia) 值的關(guan) 懷,與(yu) 之相聯係,如前所述,世界哲學意味著從(cong) 更普遍的人類價(jia) 值的角度,理解世界對人的意義(yi) 。
哲學的問題每每具有恒久性。曆史地看,亞(ya) 裏士多德的一些科學假說,在伽利略時代已證明是錯誤的,從(cong) 而,作為(wei) 科學家,亞(ya) 裏士多德在相關(guan) 的領域中可能逐漸退隱。但是,作為(wei) 哲學家,亞(ya) 裏士多德卻無法被遺忘,後來的哲學總是會(hui) 不斷地向他回歸。在科學領域,以前的科學家常常會(hui) 被後來的科學家超越,其理論也每每被涵蓋,然而,在哲學上,卻不能說當代哲學家一定比古代哲學家高明。哲學總是要關(guan) 切人自身和這個(ge) 世界,總是需要追問一些根本性的東(dong) 西,隻要人類存在,那麽(me) 對人為(wei) 何存在、應該如何存在的發問就不會(hui) 停止。這一進路既與(yu) 西方philosophy內(nei) 含的智慧之思相一致,也體(ti) 現了中國性與(yu) 天道之學的傳(chuan) 統。當然,這樣的追問又必須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之上,後者既涉及現實的背景,又關(guan) 乎嚴(yan) 密的邏輯分析。
以上事實表明,在展示世界性內(nei) 涵的同時,哲學也具有規範意義(yi) :實踐的引導同時展現了哲學的規範意義(yi) 。哲學的“世界曆史性”與(yu) 哲學的“實踐力量”呈現內(nei) 在的關(guan) 聯性,二者的這種聯係在馬克思的以下表述中得到了更具體(ti) 的展示,馬克思指出:“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所謂“哲學的世界化”,涉及在普遍的層麵上對於(yu) 世界的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哲學化”則意味著蘊含於(yu) 哲學之中的普遍價(jia) 值理想在世界之中得到真正實現。從(cong) 康德在“理性立法”的形式下討論哲學的規範性,到馬克思將哲學的規範性與(yu) 改變世界聯係起來,其間既包含視域的擴展和轉換,又存在某種曆史的聯係。
世界視域下的普遍視域,同時與(yu) 哲學自身的建構與(yu) 發展相聯係。從(cong) 這一方麵看,世界哲學進一步涉及哲學衍化的多重資源與(yu) 多元智慧。這一意義(yi) 上的世界哲學意味著超越單一或封閉的傳(chuan) 統、運用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多樣智慧,進一步推進對世界的理解和哲學思考本身的深化。在相當長的時期中,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都是在各自的傳(chuan) 統下相對獨立地發展,然而,在曆史成為(wei) 世界曆史的背景下,哲學第一次可以在實質的意義(yi) 上超越單一的理論資源和傳(chuan) 統,真正運用人類的多元智慧推進對世界的理解。
以中國哲學的演化而言,近代以來,中國哲學的發展,乃是以世界哲學的曆史衍化為(wei) 其前提,這種背景使哲學思想的建構與(yu) 哲學觀念的論爭(zheng) ,同時具有超乎特定時空的意義(yi) 。在此背景下,哲學建構以及哲學的論爭(zheng) 即使發生於(yu) 中國,也開始具有世界的意義(yi) 。中國當代哲學家馮(feng) 契先生在20世紀末曾指出:中國哲學在現代“正麵臨(lin) 著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曆史地看,20世紀以來的中國哲學既呈現世界性的意義(yi) ,也以某種方式介入了世界範圍內(nei) 的百家爭(zheng) 鳴,而如何通過更深入、更為(wei) 自覺地參與(yu) 這種爭(zheng) 鳴以發展自身,則是中國哲學在進一步演進過程中所麵對的問題。
參與(yu) 世界範圍內(nei) 的百家爭(zheng) 鳴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哲學形成自主的思想體(ti) 係、並展示自身話語力量的過程。建構自主的思想體(ti) 係,首先需要立足於(yu) 創造性研究,而非僅(jin) 僅(jin) 基於(yu) 標語口號,唯有通過這種研究形成自身獨特的概念係統、理論構架,中國哲學才能既作為(wei) 百家之一而介入世界範圍中的學術爭(zheng) 鳴,又展現自身的內(nei) 在話語力量。在這裏,走向世界哲學與(yu) 形成自主的思想體(ti) 係表現為(wei) 同一過程的兩(liang) 個(ge) 方麵。相應於(yu) 此,世界哲學也不同於(yu) 某種單一的哲學形態:與(yu) 曆史已經進入世界曆史、不同文化傳(chuan) 統已彼此相遇的背景相聯係,世界哲學既以多樣性為(wei) 其具體(ti) 內(nei) 容,又呈現個(ge) 性化的特點。從(cong) 而,哲學的世界化與(yu) 哲學的個(ge) 性化、多樣化呈現內(nei) 在一致性。
作為(wei) 中國哲學的曆史構成,儒學同樣包含曆史性與(yu) 生成性雙重品格:它形成於(yu) 先秦,又經曆了漢代經學至宋明新儒學(理學)的衍化,晚近以來,又出現了所謂現代新儒學。以時代的變遷為(wei) 背景,儒學唯有經過曆史的轉換,才能獲得內(nei) 在的生命力。按其實質,儒學的演進與(yu) 中國哲學的發展,呈現同一趨向。收入本書(shu) 的相關(guan) 文章既以儒學和中國哲學的曆史反思為(wei) 指向,也努力從(cong) 不同方麵賦予二者以新的曆史內(nei) 涵,這一進路在更廣的意義(yi) 上試圖展現史與(yu) 思統一的哲學視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