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剛】閉塞中的通達:《周易感通》之否卦講稿(節選)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5-01-14 18:01:43
標簽:
柯小剛

作者簡介:柯小剛,男,西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號無竟寓,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創建道裏書(shu) 院、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著有《海德格爾與(yu) 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在茲(zi) :錯位中的天命發生》《思想的起興(xing) 》《道學導論(外篇)》《古典文教的現代新命》《心術與(yu) 筆法:虞世南筆髓論注及書(shu) 畫講稿》《生命的默化:當代社會(hui) 的古典教育》等,編有《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第一輯)》《詩經、詩教與(yu) 中西古典詩學》等,譯有《黑格爾:之前與(yu) 之後》《尼各馬可倫(lun) 理學義(yi) 疏》等。

閉塞中的通達:《周易感通》之否卦講稿(節選)

作者:柯小剛

來源:“寓諸無竟”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十五日癸未

          耶穌2025年1月14日

 

否卦對靜坐的啟發,很值得思考。否卦的態勢,對於(yu) 人的身體(ti) 來說,就是心高高在上,脫離身體(ti) ,不再關(guan) 心身體(ti) ,導致身心否隔不通。靜坐就是專(zhuan) 門給自己一個(ge) 時間,讓心意沉降,反顧身體(ti) ,克服身心否隔,重回陰陽交感、天地交泰。

 

其實否和泰都不是固定的狀態,所以,靜坐工夫需要在行住坐臥中時時用心,而不隻在靜坐中進行。自然也好,人事也好,一個(ge) 人的身心狀態也好,時時刻刻都處在否泰之間。靜坐要做的工夫,首先是對這個(ge) “之間”要有自覺,然後要時刻警醒由泰入否的趨勢,做逆覺的工夫,“反者道之動”,反轉頹勢,由否入泰。如果借用一下“民科”的說法,就是熵增為(wei) 否,熵減為(wei) 泰,靜坐工夫要做的事情就是逆行減熵,由否入泰。

 

否是導向泰的必經之途,正如靜坐之靜恰恰是促進生機之動的關(guan) 鍵。靜坐某種意義(yi) 上是對死亡的模仿,隻不過是反向的模仿,這就像否卦是對泰卦的反向模仿,泰卦也是對否卦的反向模仿。所以,否、泰二卦的卦辭和爻辭有大量的相似性和對稱性。否泰高度相似,而又極端相反。

 

對於(yu) 那些通常認為(wei) 不吉利的凶險之卦,如否、大過、損等等,如果能參透的話,《易經》學習(xi) 就可以走出庸俗的功利化理解,超出趨吉避凶、趨利避害的學習(xi) 目的。這就像一個(ge) 人如果學會(hui) 如何麵對死亡,那他每天的生活就會(hui) 不一樣。蘇格拉底說“哲學是練習(xi) 死亡”,我們(men) 所謂靜坐也是這樣的練習(xi) 。一言以蔽之,就是通過一種看起來像否卦的方式,坐在那裏像死去的方式,來向著泰卦的生機轉換,這就是靜坐。《莊子·齊物論》中,南郭子綦的“隱幾而坐”就是這樣。荅焉喪(sang) 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些都是靜坐的否卦之象,而恰在此時才能聽到的大塊噫氣和天籟之聲,則是否極泰來的內(nei) 在生機之勃發。

 

圖片(坤下乾上)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卦坤下乾上,天在上,地在下,這不是挺正常的嗎?為(wei) 什麽(me) 反而是否隔不通之象呢?昨天講泰卦的時候已經談到,卦象要標示的並不是死的結構,而是動態的氣機和趨勢。所以,乾下坤上的泰卦並不是標示天地之位的顛倒,而是天氣自下而上、地氣自上而下,所以天地之氣能相交通的態勢;反過來,坤下乾上的否卦所示,則是天氣在上而益上、地氣在下而益下,於(yu) 是天地之氣相互背離而不通的態勢。

 

其實,就其“定位”而言(《說卦傳(chuan) 》所謂“天地定位”),無論泰否,天之定位總是在上的,地之定位總是在下的,這是不會(hui) 也不可能改變的;但泰之乾下坤上、否之坤下乾上所標示的,並不是天地之定位,而是天地氣機的趨勢。所以,泰之乾下並不是說天位於(yu) 下,而是指天之陽氣可以下降,陽光可以下照,而否之乾上則反之,示陽在上而不能下交之象。

 

我小時候寫(xie) 春聯,大人往往叫我寫(xie) “三陽開泰”的橫批。那個(ge) “三陽”就是泰卦下麵的三個(ge) 陽爻。“三陽”為(wei) 什麽(me) 能“開泰”呢?就是因為(wei) 陽光能下照。春節是春天的開始。春節過後,太陽照得越來越多,陽氣也就越來越多地下降到大地,使大地溫煦,敞開懷抱,陰陽交而萬(wan) 物生,這便是“三陽開泰”。

 

同理,泰之坤上並不是指天翻地覆,把大地顛翻到天上了,而是標示地氣可以上升。春天的大地受到陽光照射之後,水汽上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逍遙遊》),就是泰之坤上所示的象。“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luan) 飛”(丘遲《與(yu) 陳伯之書(shu) 》)是此象,“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er) 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dong) 風放紙鳶”(高鼎《村居》)也是此象。風箏向上飛,草向上長,都是春天的地氣上升之象。

 

同理,否卦之所象,也是天地氣機的態勢,而不是天地之位的固定結構。如果按“天地定位”之意來理解,乾在上,坤在下,豈不是各得其所?那太美了,多好呀,但為(wei) 什麽(me) 是否卦呢?這是因為(wei) 三陽在上所示意的並不是天位之在上,而是天之陽氣在上而不能下交的趨勢,譬如從(cong) 秋到冬的過程中,光照越來越少,導致地上萬(wan) 物陽氣日衰,陰氣日長,便越來越有泰而之否之勢。

 

在否的基礎上,陰再長一點,就成觀卦之勢,再繼續長陰消陽就成剝卦之勢,如此等等。所以,否卦所象的,是陰陽消長、氣機變化過程中的一個(ge) 時刻,這個(ge) 時刻便是陰在長,陽在消,而陰陽消長到各占一半的平衡態。當然,所謂“各占一半”,所謂“平衡”,並不意味著對半開,而是要看勢。同樣是陰陽對半的平衡態,陽長陰消趨勢中的對半平衡是泰,陰長陽消過程中達到的對半平衡則是否。

 

否、泰都是三陰三陽的平衡態,但從(cong) 趨勢上看,否有陰勝陽之勢,泰則是陽勝陰之勢。打個(ge) 簡單的比方,比如說一輛行駛中的汽車前方三米有一個(ge) 人,後方三米有一個(ge) 人,這兩(liang) 人被撞的危險係數是一樣大的嗎?當然不是。在這個(ge) 瞬間,兩(liang) 人離車一樣遠,但車前方的那個(ge) 人麵臨(lin) 的危險要大多了,而車後麵的那個(ge) 人幾乎沒有一點危險,這就是趨勢。當然,如果在倒車,則情況完全反過來。否、泰之間的關(guan) 係就是這樣。當陰長到一半,陽退到一半的時候,陰陽各半而陰盛陽衰,這就是否卦,反過來則是泰卦。泰卦“小人道消,君子道長”,而否卦“大往小來”,都是從(cong) 趨勢著眼,而不是看陰陽平衡的幾何中點。

 

所以,古人以否為(wei) 七月之卦。《詩》雲(yun)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風·七月》),就是寫(xie) 秋天開始陽消陰長,天氣轉涼的過程。陽總是主動的,所以,陽消才有陰長。秋冬向否之勢的形成,原因在於(yu) 陽光下照大地的時間越來越短,角度越來越低。與(yu) 之相應,地麵得不到溫煦,地氣的上升也就開始滯緩,於(yu) 是生氣斂藏,草木搖落,人也窩在屋裏“貓冬”,這便是由泰之否的過程。等到春天“三陽開泰”,春雷起蟄,就又開始新一年的否極泰來進程。如此冬而夏,春而秋,否而泰,泰而否,便是一年四季的陰陽消長、泰否轉化之大勢。《易》之所象,《詩》之所詠,大抵在此。讀《尚書(shu) ·堯典》可知:日月星辰之出沒、動物植物之生死、人類生活之興(xing) 衰,盡在其中矣。《黃帝內(nei) 經·四氣調神大論》之春養(yang) 生、夏養(yang) 長、秋養(yang) 收、冬養(yang) 藏,亦不過是在陰陽變化、否泰開合之間的生命工夫。

 

所以,有必要思考一個(ge) 問題:否之於(yu) 泰,陰之於(yu) 陽,小人之於(yu) 君子,是否隻有負麵的意義(yi) ?流俗的觀點就是這樣看問題的,仿佛《易經》就是明暗對決(jue) 、正邪鬥爭(zheng) 的經典,一切隻是為(wei) 了光明戰勝黑暗、陽消滅陰。這種觀點並非《易經》思維,而是一種融入中國民間文化的摩尼教或明教因素。其實,泰恰恰是陰陽交通、明暗相融的狀態,而否則是陰陽背離。坤的地位更能說明問題。如果把陰理解為(wei) 要被克服的負麵因素,那坤就是最壞的卦了,這與(yu) “大哉坤元,萬(wan) 物資始”的易學思維是完全不相容的。宋人解《易》,喜從(cong) 君子小人之爭(zheng) 入手,這當然是很重要的視角。但“君子不黨(dang) ”,君子小人之分不宜成為(wei) 黨(dang) 爭(zheng) 的理由。在這個(ge) 問題上,蘇東(dong) 坡就是一個(ge) 很好的楷模。他既不跟王安石結黨(dang) ,也不跟司馬光結黨(dang) ,唯義(yi) 之與(yu) 比,這才是深得易道和君子小人之辨精髓的表現。

 

再來看看否卦的卦辭。“否之匪人”這句卦辭比較特別,是把卦名直接連在句中說出。類似的情況,前麵我們(men) 讀過履卦的“履虎尾”,後麵還會(hui) 有同人卦的“同人於(yu) 野”,艮卦的“艮其背”等,坎卦的“習(xi) 坎”或許也可以算。比卦有“六三,比之匪人”,朱熹因而推測這個(ge) “否之匪人”可能是錯簡,是從(cong) “比之匪人”那裏抄串了,抄到這來了。這個(ge) 觀點可供參考,但“否之匪人”在意思上也並不是講不通,因為(wei) “匪”通“非”,“匪人”即“非人”,“否之匪人”即陰陽否隔之時乃非人之世,人道絕矣。

 

“大往小來”是從(cong) 趨勢上看,陽在消退,大勢已去,而陰則方來,持續增長。“往”是已經跑到上卦,或者叫外卦,再往前就沒了,消失了;“來”則尚在下卦,或稱內(nei) 卦,方興(xing) 未艾。此時自然是“不利君子貞”的。但這並不是說下坤的三個(ge) 陰爻都是小人,上乾的三個(ge) 陽爻都是君子。“《易》不可為(wei) 典要”,讀《易》要有移步換景的感覺。一個(ge) 卦總體(ti) 來看,和具體(ti) 分爻去看,情況有可能會(hui) 隨情境變化而變化。這在後麵讀否卦六爻的時候會(hui) 慢慢看到。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wan) 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nei) 陰而外陽,內(nei) 柔而外剛,內(nei) 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否泰之間有一種對稱性。泰卦天地交通,萬(wan) 物化生;否卦則是天地不交,萬(wan) 物不通。“天地不交”指自然氣化的不通,“上下不交”指人事和政治的否隔。“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就是在上者如果不能體(ti) 恤下層,下層也完全失去上升的渠道,那這個(ge) 社會(hui) 就解體(ti) 了。“內(nei) 陰而外陽,內(nei) 柔而外剛”可以是就社會(hui) 結構而言的“內(nei) 小人而外君子”,也可以是一個(ge) 人的外強中幹之態,即外表強梁威武而內(nei) 心空虛怯懦的狀態。獨裁者一般都有這個(ge) 特點。恐怖統治的原因,首先是出於(yu) 統治者自身的恐懼,他們(men) 越害怕老百姓就越壓迫老百姓。小人對於(yu) 君子也是這樣。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是否卦用事之時的基本態勢,而“《易》為(wei) 君子謀,不為(wei) 小人謀”(張載《正蒙·大易》),所以,否卦之世的基本問題意識就是:在這個(ge) 小人得勢猖狂的時代,君子將何以自處?何以自修而利人、自救而救世?這將是否卦六爻要麵對的基本任務。其實,《易經》的每一個(ge) 卦、每一個(ge) 爻要做的事情,都是在千變萬(wan) 化的時機和場景中,君子將如何自處,如何成己成物。隻是對於(yu) 否卦來說,處境尤其艱難,挑戰尤為(wei) 巨大。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jian) 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小人在位而天下無道之時,升官發財隻能通過歪門邪道才能獲得。此時,名是僭盜之名,祿是不義(yi) 之祿,求之者難免同流合汙,君子恥之。所以,天地不交,正氣否閉之時,君子要“以儉(jian) 德辟難”。“儉(jian) 德”指安貧樂(le) 道,也包含審慎退避的心態。世亂(luan) 方殷,非一時能救,當務之急是明哲保身,修身以俟,等待否極泰來的時機。此時不求有功,但能少犯錯誤、降低風險,就已經很好了。這是君子處否卦之世的大體(ti) 原則,但也不能教條,因為(wei) 否中隨時蘊含著泰的轉機。如果一味退避隱遁而不懷泰來的希望,那麽(me) ,當轉機到來的時候,你也難免會(hui) 錯過。所以,君子處否雖以隱退為(wei) 主,但也不是絕無可為(wei) ,而是要在條件允許的範圍之內(nei) 見幾而作,為(wei) 所當為(wei) 。這在六爻的具體(ti) 情境中可窺一二。

 

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象》曰:拔茅貞吉,誌在君也。

 

跟泰卦一樣,否也是以拔茅取象。不過,與(yu) 泰初九的“拔茅茹,以其匯,征吉”相比,“征吉”到否初六變成了“貞吉”。“征”是前進,攜手前行,因為(wei) 泰下之乾卦三陽有上升之象;否則天地不交,君子宜隱,儉(jian) 德辟難,故須貞靜無為(wei) 乃吉。泰之“征”是三陽攜進,“以其匯”;否之“貞”亦“以其匯”,有三陰攜隱之象。如此,則雖處否閉之世,亦可得“吉”而且“亨”矣。“亨”字出現在這裏是足夠讓人驚異的。否的總體(ti) 格局是否塞不通,也就是不亨的。“元亨利貞”四德沒有一個(ge) 斷給否卦。否自然是“亨”的反麵。但奇妙的是,一到六爻的具體(ti) 情境中,“亨”的一線光明就會(hui) 隱約閃現出來。這就像身陷絕境的行者,四顧茫然,似已絕無希望,而當專(zhuan) 注腳下的道路,卻還是可以找到通達的可能性。

 

否卦之大勢雖曰天地不交,但到六爻的具體(ti) 情境,卻可見初六與(yu) 九四、六二與(yu) 九五、六三與(yu) 上九,其實還是有應的,並不是杜絕了一切交通的可能性。否卦之德雖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但即使小人也是有四端之性、慕道之心的。小人雖小,也是生而具備“天命之謂性”的本然之善的。陰並不是在陽之外特別地有一個(ge) “壞東(dong) 西”叫做陰,好像上帝造了這個(ge) 世界,覺得人類活得太自在了,特意再造一個(ge) 魔鬼來攪擾人似的。陰陽之間不是這麽(me) 一種關(guan) 係。所以,“亨”是否中本自固有的善德之性、善化之機,隻不過在否卦用事之時被遮蔽了而已。此時,如果能“拔茅茹,以其匯”的話,終究還是可以“貞”而且“亨”的。“貞”不妄動,但又心懷向上之機。否之轉泰,存乎一心而已。

 

《象》曰:“拔茅貞吉,誌在君也。”可見否之初六終究是心懷向上之誌的君子,隻不過目前身陷困境而已。否下三陰就全卦觀點看可視為(wei) 小人,但就爻而言卻可視為(wei) 君子而處困境中。“《易》為(wei) 君子謀,不為(wei) 小人謀”。如果是為(wei) 小人謀的話呢,否之初六作為(wei) 小人,其爻辭就會(hui) 說這樣的意思:“現在是否卦用事的時代,彼君子大勢已去,我們(men) 小人正將得勢,那初六就是第一個(ge) 跳出來小人,快趁機搗亂(luan) 吧,不用擔心君子反製的……”這當然是荒唐的。

 

否、泰為(wei) 什麽(me) 都取象於(yu) 茅?此義(yi) 向來缺乏深思。茅是遍布山林和原野的,到處生長蔓延的草;而否和泰也是天地之間最基本最普遍的兩(liang) 種狀態。可以說所有的卦和爻都是處在否泰之間的某種狀態之中。在這一點上,否泰與(yu) 乾坤有某種可比性。乾坤是純陽純陰兩(liang) 個(ge) 理想極,否泰則是陰陽關(guan) 係的兩(liang) 個(ge) 極端狀態:或極端的天地不交,或極端的陰陽交通、天地交泰。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甚至乾坤二卦也可以在否泰之間找到位置,如坤六四的“括囊無咎”即否卦之象,而乾九五的“飛龍在天”“水流濕,火就燥,風從(cong) 龍,雲(yun) 從(cong) 虎”則是一種普遍的感應交通和萬(wan) 物化生,也就是一個(ge) 泰卦之象。所以,一方麵,乾坤是否泰的基礎和前提,因為(wei) 無乾坤天地就根本無所謂交通與(yu) 否;但另一方麵,到了實際的氣化態勢上,到了實際發生的事情處境中,則否泰可謂最基本的兩(liang) 種狀態,乾坤諸爻反而都要在否泰之間找到定位了。

 

否泰皆由乾坤組成,這一點也是值得深思的。可以說,六十四卦裏隻有否泰二卦是乾坤兼備的。在這一點上,可能連乾坤本身都不及否泰。乾當然可以說隱含著坤,坤也可以說隱含著乾,但都是隱而未彰的。否泰則不然,是明確地兼備乾坤二卦於(yu) 其中的。否泰是唯二的兩(liang) 個(ge) 僅(jin) 由乾坤組成的卦,它們(men) 的區別隻在於(yu) 乾在上還是坤在上。乾上坤下為(wei) 否,坤上乾下為(wei) 泰。所以,否泰雖相反,但二者之間有一種深刻的共通性,其中最基本的共通性就是因為(wei) 兼備乾坤而具有的一種草根性,一種遍布大地的茅草的原初的普遍的生命力。當這個(ge) 生命力表現為(wei) 秋冬的“野火燒不盡”時便是否卦,而當“春風吹又生”時則是泰卦。

 

… …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