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hui) 治理中發揮德治文化的作用
作者:邱少暉 張紅飛(分別係安慶師範大學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安慶師範大學黨(dang) 委常委、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十四日壬午
耶穌2025年1月13日
【學思踐悟】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也是不斷提升社會(hui) 治理效能的精神源泉。2024年10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安徽考察時,來到安慶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六尺巷曆史及其傳(chuan) 承,聽取當地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介紹。他強調,“要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hui) 治理的文化根基”。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健全黨(dang) 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xiang) 基層治理體(ti) 係,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打牢社會(hui) 治理的文化根基,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在社會(hui) 治理中用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寶貴資源,充分發揮德治文化的作用。
德治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中國在很早就形成了獨特的德治傳(chuan) 統。西周時期,“敬天保民”的理念就已形成,體(ti) 現在法律上,就是明德慎罰的原則。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將德治提升到更高位置,“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並在司法上提出了“無訟是求”的主張。經過兩(liang)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律儒家化的洗禮,《唐律疏議》以“德禮為(wei) 政教之本,刑罰為(wei) 政教之用”為(wei) 宗旨,“德主刑輔”成為(wei) 中華法係的基本底色並為(wei) 後世所傳(chuan) 承,宋以後更是主導著家法族規和鄉(xiang) 規民約的製定。整體(ti) 而言,傳(chuan) 統德治相信人心和教化的力量,認為(wei) 有德者的表率與(yu) 教化能使人向善;古代法律也因其濃厚的道德性而具有勸善功能,德法互為(wei) 表裏,共同作用而達成善治。
相較而言,法治的作用空間主要在“懲惡於(yu) 已然”,德治則以“禁惡於(yu) 未然”為(wei) 旨趣,具有源頭治理的指向。這一指向作用於(yu) 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德治為(wei) 社會(hui) 善治創造良好人文環境。“其為(wei)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luan) 者,未之有也。”德治以道德自覺形成內(nei) 心律令,並以羞恥感等為(wei) 媒介促成個(ge) 人行為(wei) 邊界的養(yang) 成。另一方麵,德治構築社會(hui) 治理的文化基礎。當前,伴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人民群眾(zhong) 在精神層麵上的需要日趨多樣化;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鄉(xiang) 村社會(hui) 出現新變化,而新社區文化的建構還未完全成型。在此背景下,提升基層社會(hui) 治理效能,亟須發揮德治文化的作用。具體(ti) 而言,應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著力:
弘揚德治文化的崇德向善精神。德治文化以提升個(ge) 人修養(yang) 為(wei) 邏輯起點,強調遵循淨化內(nei) 心、克己複禮、以德化人的邏輯進路,並以“心靈秩序”作為(wei) “社會(hui) 秩序”的基礎。淨化內(nei) 心,就要從(cong) 倡導家庭、學校、社會(hui) 等多領域的禮讓文化做起,形成事事懂得禮讓道理、處處彰顯和諧精神的社會(hui) 良善治理氛圍。尤其要從(cong) 家庭教育入手,講好傳(chuan) 統禮讓故事,讓禮讓家風代代相傳(chuan) 。同時,還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例如,克己複禮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要倫(lun) 理道德觀念,也是中國古人為(wei) 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為(wei) 傳(chuan) 統社會(hui) 關(guan) 係維係和社會(hui) 秩序維護提供了本源性支撐。運用到現代社會(hui) 治理,就是要將“禮讓”“和為(wei) 貴”理念注入村規民約等社會(hui) 規範,築牢群眾(zhong) 自律根基,讓幹事創業(ye) 、為(wei) 人處世有尺可依、進退有據。
激活德治文化的社會(hui) 作用機製。傳(chuan) 統德治文化調節社會(hui) 秩序的作用機製,一個(ge) 重要方麵是熟人間的輿論製約,這一作用的發揮,建立於(yu) 鄉(xiang) 土中國的熟人社會(hui) 基礎之上。在一定程度上,當前我國鄉(xiang) 村已進入半熟人社會(hui) ,城市進入到陌生化社會(hui) 。適當縮小自治單元規模,將“陌生人社區”打造為(wei) “熟人社區”,是德治文化調整社會(hui) 秩序的一條有效路徑。目前,各地推行的村(居)民說事製度,就是這一路徑的典型實踐形態。不少村莊以自然村、村民小組為(wei) 基礎成立村民說事會(hui) ,自然村、村民小組因集體(ti) 土地的利益關(guan) 聯以及因曾經的生產(chan) 生活和人情往來易形成共同體(ti) ;城市社區則以小區、樓棟為(wei) 單元建立居民說事組織,通過共同參與(yu) 公共事務消除隔閡。以說事場景的反複適用紮牢群眾(zhong) 自治之根,有利於(yu) 提高村民社會(hui) 關(guan) 聯度,提升村民的一致行動能力,進而有效增強群眾(zhong) 自我管理效能。
解碼德治文化的調解糾紛功能。在調解糾紛的場合,德治文化強調以調解為(wei) 重心、以社會(hui) 力量為(wei) 依托、以自治規則為(wei) 依歸。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內(nei) 部矛盾要用調解的辦法解決(jue) 。六尺巷體(ti) 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曆史智慧,要作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wei) 貴傳(chuan) 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le) 業(ye) 的和諧社會(hui) 環境。”當前,許多黨(dang) 員幹部、道德楷模廣泛參與(yu) 基層調解工作,並在調解過程中普遍融入情理與(yu) 常識,體(ti) 現了傳(chuan) 統德治文化在當代解紛止爭(zheng) 中的生命力。新征程上,為(wei) 進一步發揮德治文化在糾紛調解過程中的作用,應打通條塊分隔、部門壁壘,打造集行業(ye) 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仲裁、訴訟等為(wei) 一體(ti) 的一站式解紛平台,夯實德法共治之基;在村居、鎮街、縣域等領域全麵鋪開解紛力量,構建情理法相融合的調解格局,將調解機製融入社會(hui) 治理的源頭、過程與(yu) 終端,綜合運用自治規則、德治規則與(yu) 法治規則,以調促和,實現糾紛的徹底化解,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hui) 心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