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濤作者簡介:梁濤,男,西曆一九六五年生,陝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國學學刊》執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中國孔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文化部“孔子文化獎”推選委員會(hui) 委員,孟子研究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荀子研究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儒學 史、經學史、出土簡帛等,出版《郭店竹簡與(yu) 思孟學派》、《孟子解讀》、《儒家道統說新探》等,其中《郭店竹簡與(yu) 思孟學派》獲多項人文社科獎。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北京市“四個(ge) 一批”社科理論人才等。 |
走向世界的儒學
作者:梁濤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初二日庚午
耶穌2025年1月1日
這幾年我提出新四書(shu) 、新儒學,就是希望通過對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融入現代社會(hui) ,繼續發揮其對國人價(jia) 值引領的作用。對於(yu) 儒學,其實還有更廣闊的空間,那就是儒學對世界的意義(yi) 。彰顯儒學對世界的意義(yi) ,我們(men) 需要做的是將儒學推向世界,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僅(jin) 靠中國本土學者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國際學界對儒學的接納、推廣和傳(chuan) 播。就此而言,海外漢學家對中國哲學的研究自有其不可忽視的理論價(jia) 值。西北大學出版社與(yu)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的幾位老師合作推出的“海外中國哲學研究譯叢(cong) ”,就是自覺認識到海外漢學家對中國哲學研究的理論價(jia) 值,而在這方麵所做的值得關(guan) 注的工作。
儒學的內(nei) 容豐(feng) 富而多元,傳(chuan) 統的四書(shu) 不足以反映先秦儒學完整的思想譜係,但建構新儒學不隻是經典的轉換,更重要的是賦予其新的思想內(nei) 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自由。何為(wei) 自由?人們(men) 或許會(hui) 有不同的理解,但自由無疑又具有人所共認的基本含義(yi) ,或許可以稱之為(wei) 自由的本原意義(yi) ,比如自我意識以及由這種自我意識所引起的責任感,對一種合理合法秩序的期望與(yu) 尊重,由道德原則或禮法所規定的人與(yu) 人之間的界限,用雅斯貝爾斯的話說:“禮的各種形式使每一個(ge) 體(ti) 的人從(cong) 中獲得確定、安全以及自由。”當然最核心的是個(ge) 體(ti) 權利意識。眾(zhong) 所周知,在儒學思想中,個(ge) 體(ti) 的權利意識有所缺失,但上述自我意識及責任感、秩序期待、禮法界限等卻是儒學思想的內(nei) 在義(yi) 蘊。儒學的這些追求在孔子身上有十分明確的體(ti) 現,例如他所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論語·顏淵》),“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yu) 而誰與(yu) ?”(《論語·微子》)尤其是孔子欲恢複周禮,為(wei) 此而周遊列國,尋求諸侯重用以實現恢複周禮的理想,然而卻一再碰壁,最終不得不返回魯國,開門授徒,終老一生,但他卻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無疑,想要恢複周禮這是一種保守的生活方式,但正如雅斯貝爾斯所指出的,孔子這種保守的生活方式,卻是以開放的自由思想所推動的。
雅斯貝爾斯對孔子的這個(ge) 評價(jia) 很獨特,一般中國學者從(cong) 孔子身上看到的大多是其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但卻鮮有意識到其中蘊含開放的自由思想。此外,雅斯貝爾斯還將“禮之用,和為(wei) 貴”(《論語·學而》)翻譯為(wei) 作為(wei) 形式實踐的禮最主要的目的是“自由與(yu) 輕鬆”,這充分顯示中西方學者由於(yu) 理論背景和視角的不同,對中國傳(chuan) 統古典人物的評價(jia) 和文獻的解讀自然也會(hui) 存在差異。海外漢學家同樣擁有西方哲學的理論背景,同時他們(men) 又麵臨(lin) 著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hui) 問題,在考慮如何解決(jue) 時代社會(hui) 問題時,他們(men) 轉向了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由於(yu) 西方現代或後現代社會(hui) 表現出的核心問題是價(jia) 值的虛無主義(yi) 和原子化的個(ge) 人主義(yi) ,不少海外漢學家驚奇而又興(xing) 奮地發現,中國傳(chuan) 統哲學蘊藏著對治價(jia) 值虛無主義(yi) 和原子化個(ge) 人主義(yi) 的良方,比如羅思文的《反對個(ge) 人主義(yi) 》一書(shu) 就明確指出中國傳(chuan) 統儒家對宗族或家庭的重視,而且羅思文和安樂(le) 哲兩(liang) 位漢學家都重視儒家傳(chuan) 統中的角色倫(lun) 理,他們(men) 無疑看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個(ge) 重要理論特點,但其視角顯然又與(yu) 雅斯貝爾斯不同。
而在上述兩(liang) 種視角之間采取一種更為(wei) 溫和的立場的,應該是美國漢學家萬(wan) 百安,他在《早期中國哲學中的美德倫(lun) 理與(yu) 後果主義(yi) 》一書(shu) 中,對比了儒家和墨家的倫(lun) 理思想,認為(wei) 儒家是美德倫(lun) 理學,而墨家是後果主義(yi) 倫(lun) 理學,並自覺為(wei) 儒家美德倫(lun) 理站隊,同時也呼應了羅思文的看法,認為(wei) 儒家美德倫(lun) 理可以為(wei) 西方現代性之病疾提供一些對治的資源。但萬(wan) 百安既看到了儒家思想之長,也看到了其短,即在製度建設方麵的缺陷,所以他不僅(jin) 著力闡釋了孔子和孟子的道德哲學思想,也以很大的篇幅考察了荀子的倫(lun) 理觀念,因此他對儒學的理解相對就更為(wei) 全麵一些。這幾年我一直提倡“統合孟荀,創新儒學”,認為(wei) 僅(jin) 僅(jin) 從(cong) 孟子的角度理解儒家,是比較片麵的,而且用偏於(yu) 心學的孟子思想來概括儒家,也會(hui) 走向空談心性而輕視禮法製度的偏頗之路。很顯然,海外漢學家們(men) 沒有我們(men) 的曆史包袱,更容易將孟子和荀子的思想綜合起來看,對孟荀沒有特別的偏好,不會(hui) 有哪一個(ge) 是儒家之正統哪一個(ge) 是別子為(wei) 宗之類的念頭。這為(wei) 漢學家以中正平和的心態看待儒家人物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羅思文《反對個(ge) 人主義(yi) 》是以問題為(wei) 先導對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所做的概覽性研究,而萬(wan) 百安則是聚焦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的個(ge) 案,在學派之間的鑒別與(yu) 比較中,揭櫫其中的深層義(yi) 理及其現代意義(yi) 。此外,海外漢學家也有將中國傳(chuan) 統哲學通史的梳理作為(wei) 自己的誌業(ye) 的,比如劉紀璐的兩(liang) 部著作,《中國哲學導論:從(cong) 古代哲學至中國佛教》和《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yu) 道德》就是這樣的思想史作品,兩(liang) 本書(shu) 合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哲學史。劉紀璐的中國哲學研究以分析哲學的方法自覺見長,這就使得她的哲學史撰述清晰可讀,在概念辨析、邏輯脈絡和思想之間的承繼關(guan) 係等各個(ge) 方麵,上述兩(liang) 本書(shu) 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毫無滯礙之感。劉紀璐這兩(liang) 本書(shu) 的另外一個(ge) 特點是,由於(yu) 她並沒有將自己作為(wei) 儒家或墨家或道家或佛教的代言人,這與(yu) 不少海外漢學家以儒家自居,如上麵提到的羅思文、安樂(le) 哲和萬(wan) 百安,以及波士頓儒學的代表人物南樂(le) 山等,或以道家自居,如何乏筆,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在闡述各家各派的思想觀念時,往往會(hui) 以客觀中立的理論態度對其中的義(yi) 理進行深入剖析,這樣就更容易凸顯每家每派的思想特點,也能在客觀呈現各家各派思想觀念的同時,予以更為(wei) 廣泛的比較研究。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內(nei) 容宏富,儒釋道各擅勝場,而海外漢學在儒釋道各個(ge) 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西北大學出版社的“海外中國哲學研究譯叢(cong) ”也選擇了一些漢學家在道家和佛教領域的研究著作譯成中文出版。其中,新加坡漢學家陳金樑的《道之二解:王弼與(yu) 河上公<老子>注研究》是一部關(guan) 於(yu) 道家哲學的專(zhuan) 業(ye) 性很強的著作,其研究方法與(yu) 國內(nei) 學者在很多方麵都是相似的,不同之處在於(yu) 陳金樑更多地運用了西方解釋學的方法。而安托萬(wan) ·帕納約蒂的《尼采與(yu) 佛教哲學》所運用的方法更偏向於(yu) 西方學者的路數,在將尼采思想與(yu) 佛教哲學進行深入比較的過程中,作者指出形而上學尤其是“存在”“自我”之類的概念是哲學家的一種虛構,此種虛構恰恰是現代虛無主義(yi) 的理論基礎,尼采和佛陀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對此提出了批評,兩(liang) 者都從(cong) 關(guan) 注“存在”和“自我”這些形而上學虛構轉向關(guan) 注生命本身,隻不過尼采對生命取肯定的態度,而佛陀則對生命取否定的態度,但兩(liang) 者都主張以“偉(wei) 大健康”的生活理念來對抗虛無主義(yi) 。自由儒家的奠基,有必要兼容並蓄地吸收其他學派尤其是中國傳(chuan) 統道家和佛教哲學的合理成果,海外漢學在這方麵的努力,尤其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
西北大學出版社“海外中國哲學研究譯叢(cong) ”還將繼續推出一係列漢學家的中國哲學研究著作,其中包括由美國漢學家何艾柯(Eric L. Hutton)主編的《荀子哲學導論》一書(shu) ,集中了對荀子有精深研究的海外漢學家所寫(xie) 的十五篇文章,從(cong) 荀子的禮、樂(le) 、人性論、倫(lun) 理學和政治學等各個(ge) 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荀子的思想。我很樂(le) 見這樣的作品中譯本問世,為(wei) 我的主張“統合孟荀,創新儒學”提供更大的助力。同時,我也希望通過海外漢學家對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持續深入研究,自由儒學能夠走向世界,為(wei) 中西文明互鑒提供更多的對話和交流機會(hui)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