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梁濤:孟子的人權思想如何與世界對話?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5-01-11 22:38:25
標簽:
梁濤

作者簡介:梁濤,男,西曆一九六五年生,陝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國學學刊》執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中國孔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文化部“孔子文化獎”推選委員會(hui) 委員,孟子研究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荀子研究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儒學 史、經學史、出土簡帛等,出版《郭店竹簡與(yu) 思孟學派》、《孟子解讀》、《儒家道統說新探》等,其中《郭店竹簡與(yu) 思孟學派》獲多項人文社科獎。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北京市“四個(ge) 一批”社科理論人才等。

梁濤:孟子的人權思想如何與(yu) 世界對話?

受訪者:梁濤

采訪者:徐皇冠

來源:“東(dong) 西問”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三十日戊戌

          耶穌2024年11月30日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人權理念則孕育發生於(yu) 具體(ti) 文明之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有著豐(feng) 富的人權話語,以溯源追流、返本開新為(wei) 旨,“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日前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

 

孟子作為(wei) 中國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人權觀念?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人權觀念有何種時代價(jia) 值?怎樣推動中國人權思想與(yu) 世界對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梁濤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為(wei) 何關(guan) 注到孟子的人權思想這一主題?

 

梁濤:2006年,我前往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當時我便思考對於(yu) 孟子、儒家來說,如果要完成現代轉化,需要補充、借鑒些什麽(me) 。我認為(wei) 應該是權利。

 

我注意到,美國的學者非常關(guan) 注儒學與(yu) 人權的研究,狄百瑞教授和杜維明教授,就曾合編過一本書(shu) ,叫《儒教與(yu) 人權》(Confucianism and Human Rights)。美國的雜誌、期刊上,也有很多討論儒學與(yu) 人權的文章。美國學者不隻是討論儒學和人權的關(guan) 係,也討論各個(ge) 文明與(yu) 人權的關(guan) 係,例如伊斯蘭(lan) 教、猶太教、基督教與(yu) 人權的關(guan) 係。

 

我在哈佛時一邊做學術研究,一邊搜集儒學與(yu) 人權的研究成果。回到國內(nei) 後,翻譯、出版了《美德與(yu) 權利: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學與(yu) 人權》。這本書(shu) 中主要收錄了西方學者關(guan) 於(yu) 儒學和人權的討論,也包括研究孟子與(yu) 人權的文章。對我而言,主要是想通過引進人權概念來激活儒學,也就是實現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24年5月9日,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山東(dong) 鄒城孟廟內(nei) 舉(ju) 行。圖為(wei) 文、武舞生在亞(ya) 聖殿前展演古代舞蹈。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

 

中新社記者:孟子的人權思想,總體(ti) 上呈現什麽(me) 特點?其中的典型理念和價(jia) 值,可否舉(ju) 例談談?

 

梁濤:孟子的人權思想,來自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傳(chuan) 統,其經典表達就是“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wei) ,與(yu) 社稷和君主相比,人民才是最為(wei) 重要、最為(wei) 珍貴的。換作人權的語言,就是認為(wei) 人民的生命權、財產(chan) 權是最為(wei) 珍貴、最為(wei) 重要的,社稷、君主的設立都是為(wei) 了保護人民的權利。如果國君危及社稷,可以改立他人;如果按時祭祀,卻得不到神靈的保佑,可以改立土神、穀神。孟子的“民為(wei) 貴”,不僅(jin) 是道德宣言,也是對民眾(zhong) 基本權利的肯定,認為(wei) 人民權利構成國家權力的基礎,人民的生命、財產(chan) 是設立國家、君主的唯一理由與(yu) 根據,君主應盡職盡責保障人民的生命權與(yu) 財產(chan) 權,否則便不具有合法性。

 

當然,孟子“民為(wei) 貴”所蘊含的基本人權主要指生命權、財產(chan) 權,以及受教育權,而不包括政治參與(yu) 權。在孟子看來,國家治理應由“勞心者”承擔,“勞力者”無權參與(yu) 。民眾(zhong) 隻是國家的價(jia) 值主體(ti) ,而非政治主體(ti) 。

 

孟子說的“勞心”“勞力”是就社會(hui) 分工而言,前者指受過教育的腦力勞動者,後者指未受過教育的體(ti) 力勞動者。孟子主張應由受過教育的君子、士人管理國家事務,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孟子主張民眾(zhong) 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認為(wei) “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孟子·告子下》),故“勞心”“勞力”的區分不是絕對的,隻要努力為(wei) 學,普通人一樣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份,獲得管理國家事務的資格。故孟子的權利思想可以概括為(wei) :主權在民,治權在賢。

 


2024年9月13日,“古韻啟智 禮潤童心”——唱經樓文化激勵活動暨開筆禮儀(yi) 式在山西太原唱經樓舉(ju) 行。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我們(men) 對孟子的人權思想,要曆史性地去看待,它是在那個(ge) 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提出來的,這裏麵涉及民主和民本之間的區別。我們(men) 一般把民主概括為(wei) “Of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以及“By the people”,即民有、民享、民治。在孟子思想中有“Of the people”和“For the people”,即民有、民享,但是孟子並不主張“By the people”,即民治。但由於(yu) 孟子主張每個(ge) 人都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通過後天的努力,當人們(men) 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成為(wei) 一名“勞心者”或士的時候,就能夠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參與(yu) 國家的治理。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wei) 這些理念和當代人權相通嗎?應怎樣推進其中的時代範式轉換?

 

梁濤:我認為(wei) 孟子的人權理念與(yu) 當代人權是相通的,但也需要進行現代轉換。當代人權理論認為(wei) ,每一個(ge) 公民都有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包括政治權利、法律麵前人人平等。而孟子提出每個(ge) 人都有天賦予的爵位,即天爵。天爵是指“仁義(yi) 忠信,樂(le) 善不倦”,是一種德性和尊嚴(yan) ,孟子主張德性上人人平等,尊嚴(yan) 上人人平等,但並沒有提出在法律上、權利上的人人平等。

 

但是,德性、尊嚴(yan) 上的平等,與(yu) 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故孟子的天爵可以為(wei) 當代人權觀念提供道德根據,而儒家包括孟子思想中所蘊含人權因素的發展,也應當吸收當代人權觀念,發展出既有民族文化特點,又具有時代精神的人權思想體(ti) 係。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豐(feng) 富的人權思想,在今天應如何向世界闡發,實現互鑒?

 

梁濤:人權學者薩姆納·突維斯指出,論證人權的正當性,一是要說明不同文化傳(chuan) 統的人權價(jia) 值共識對於(yu) 人類的重要意義(yi) ,二是要強調每一個(ge) 傳(chuan) 統都可以通過將人權的具體(ti) 內(nei) 容與(yu) 其獨特的哲學、宗教、道德觀念協調,證明自己對人權共識的參與(yu) 和分享,而不必另外創造出一套人權範疇(《儒學與(yu) 人權:一個(ge) 建設性架構》)。

 

關(guan) 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人權思想的發展與(yu) 互鑒,我認為(wei) ,一方麵要接受當代世界的人權共識,即《世界人權宣言》中的基本內(nei) 容;另一方麵,要利用中國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對人權做出哲學上的論證和說明,讓人權的思想和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當代中國人權觀念。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引進人權觀念,實際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種結合是一舉(ju) 兩(liang) 得的。

 

 

 

當地時間2024年3月14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i) 第55屆會(hui) 議期間,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在日內(nei) 瓦舉(ju) 辦主題邊會(hui) 。圖為(wei) 會(hui) 議紀念品中國折扇,上寫(xie)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我們(men) 也有理由相信,在吸收當代國際人權成果的同時,將其與(yu) 傳(chuan) 統道德觀念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指導下,用人權激活儒學,用儒學為(wei) 人權夯實內(nei) 在道德根基,發展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當代人權思想體(ti) 係將有極大可能。 

 

受訪者簡介:

 

 

 

梁濤。受訪者供圖

 

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學刊》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擔任孟子研究院秘書(shu) 長,“荀子與(yu) 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子研究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荀子研究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出版《郭店竹簡與(yu) 思孟學派》《儒家道統說新探》《“親(qin) 親(qin) 相隱”與(yu) 二重證據法》《新四書(shu) 與(yu) 新儒學》等,其中《郭店竹簡與(yu) 思孟學派》獲多項人文社科獎。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