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辟瑞 著《親(qin) 熟與(yu) 陌生——現象學視域下的自我與(yu) 他人》出版暨前言
書(shu) 名:《親(qin) 熟與(yu) 陌生——現象學視域下的自我與(yu) 他人》
作者:鄭辟瑞
出版社:商務印書(shu) 館
出版時間:2024年11月
【作者簡介】
鄭辟瑞,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hui) 理事、中國現象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現象學、德國哲學、匹茲(zi) 堡學派思想。出版專(zhuan) 著《胡塞爾的意義(yi) 理論》,譯著《自身關(guan) 係》《邏輯學與(yu) 認識論導論(1906-1907年講座)》《思想與(yu) 自身存在》《自我中心性與(yu) 神秘主義(yi) 》等,在中外文期刊發表論文、譯文數十篇。
【內(nei) 容簡介】
對於(yu) 胡塞爾及其現象學傳(chuan) 統來說,“親(qin) 熟”和“陌生”這對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題概念。從(cong) 方法上看,現象學的方法就是使親(qin) 熟之物陌生化。通過陌生化的手段來彰顯那些我們(men) 日用而不自知的親(qin) 熟之物,這是現象學家擅長的研究策略。從(cong) 主題上看,一方麵,“陌生”標識了“非我”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概念群,“陌生”概念指示出胡塞爾的交互主體(ti) 性現象學;另一方麵,現象學家通常將自身意識理解為(wei) 主體(ti) 與(yu) 自身的親(qin) 熟。基於(yu) 此,本書(shu) 分為(wei) 四篇:方法篇、親(qin) 熟篇、陌生篇和結語篇,分別處理現象學的方法、自身意識及其相關(guan) 問題、陌生意識及其相關(guan) 問題、胡塞爾研究的經典與(yu) 未來。
【目錄】
【前言】
本書(shu) 的標題是“親(qin) 熟與(yu) 陌生——現象學視域下的自我與(yu) 他人”。對於(yu) 胡塞爾及其現象學傳(chuan) 統來說,“親(qin) 熟(vertraut)”和“陌生(fremd)”這對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題概念。
當“親(qin) 熟”和“陌生”表示方法概念時,我們(men) 是從(cong) 寬泛意義(yi) 上來使用這對概念的。往大處說,現象學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使親(qin) 熟之物陌生化。更進一步說,至少對於(yu) 胡塞爾來說,最親(qin) 熟之物是世界,所謂自然態度的總設定即世界的存在信仰,而現象學的懸擱或還原就是使自然態度的總設定失去作用,將世界置入括號之中。往小處說,海德格爾關(guan) 注“褫奪性的樣式”,梅洛-龐蒂常用病理學案例,正如紮哈維所說,“它們(men) 或許是一種從(cong) 親(qin) 近中獲取疏遠的手段。但這當然是現象學已長久地堅持的東(dong) 西。”通過陌生化的手段來彰顯那些我們(men) 日用而不自知的親(qin) 熟之物,這正是現象學家擅長的研究策略。
當“親(qin) 熟”和“陌生”表示主題概念時,我們(men) 是從(cong) 狹窄意義(yi) 上來使用這對概念的。一方麵,在胡塞爾那裏,“陌生”標識了“非我”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概念群,正是在這種意義(yi) 上,倪梁康先生將“fremd”譯為(wei) “異己”。“陌生”概念標識出胡塞爾的交互主體(ti) 性現象學,其核心是陌生意識的結構研究與(yu) 發生研究。另一方麵,羅素將“親(qin) 熟(acquaintance)”概念引進哲學爭(zheng) 論之中,亨利希、弗蘭(lan) 克等人則將此概念與(yu) 自身意識聯係起來,正如弗蘭(lan) 克所說,“對於(yu) ‘自身意識’,我理解的是主體(ti) 的非中介的(非對象性的、非概念性的和非命題性的)與(yu) 自身的親(qin) 熟”。這種對自身意識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適用於(yu) 現象學家。
基於(yu) 此,本書(shu) 分為(wei) 四篇:方法篇、親(qin) 熟篇、陌生篇和結語篇,分別處理現象學的方法、自身意識及其相關(guan) 問題、陌生意識及其相關(guan) 問題、胡塞爾研究的經典與(yu) 未來。
“方法篇”分為(wei) 四章。第一章“內(nei) 在與(yu) 超越:胡塞爾《邏輯研究》中的還原思想”以內(nei) 在和超越這對範疇為(wei) 線索,對《邏輯研究》整體(ti) 做出細致的分析,從(cong) 而探明,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已經隱秘地實踐著現象學的還原。第二章“意向與(yu) 充實:以胡塞爾的意向性倫(lun) 理學為(wei) 例”遵循胡塞爾倫(lun) 理學的發展過程,以意向和充實這對方法概念為(wei) 線索,考察了胡塞爾將理論行為(wei) 研究的方法向實踐行為(wei) 研究的移植和擴展。第三章“直觀與(yu) 語言分析:重溫圖根德哈特對胡塞爾的批判”回顧了圖根德哈特對胡塞爾的批判,將現象學與(yu) 分析哲學的分野與(yu) 融合聚焦於(yu) 方法論之爭(zheng) ,即直觀還是語言分析,並為(wei) 意識哲學的可能性做出辯護。第四章“語言與(yu) 現象學的還原:現象學家如何自我言說”圍繞著“現象學還原之後,現象學家如何言說現象學的經驗”這個(ge) 問題,分析了胡塞爾和芬克的相關(guan) 文本,展示出現象學家如何回應現象學的語言問題提出的挑戰。
“親(qin) 熟篇”分為(wei) 七章。第五章“亨利希與(yu) 圖根德哈特的自身意識之爭(zheng) ”以亨利希和圖根德哈特關(guan) 於(yu) 自身意識問題的爭(zheng) 論為(wei) 線索,展示出自身意識理論在當代哲學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它本身所包含的困難。第六章“自身意識的反思理論的困境及其出路”在胡塞爾時間意識分析的語境之下提出自身意識的反思理論的困境,勾畫出胡塞爾的幾次有益的嚐試,並且將“一同”(Zugleich)概念作為(wei) 引導,探尋了一種可能的出路。第七章“自我的形而上學與(yu) 剩餘(yu) ”從(cong) 薩特-古爾維奇對胡塞爾的“純粹自我”的批判出發,剖析了當代幾種典型的闡釋,結合胡塞爾手稿中的相關(guan) 論述,澄清了胡塞爾引入“純粹自我”的真正意圖。第八章“康德與(yu) 胡塞爾思想中的‘自我’概念”從(cong) 費希特和維特根斯坦對“我”的概念分析出發,考察了康德和胡塞爾的雙重自我學說,並確立“我在”是將超越論的自我和經驗自我統一起來的中介性環節。附文“‘我’的語義(yi) 分析”從(cong) 德裏達對胡塞爾符號理論的批判出發,梳理了胡塞爾對“我”的語義(yi) 分析,澄清了德裏達對“本質上機遇性的表達”的誤解。第九章“語境中的自身意識”圍繞“自身意識是什麽(me) ”的問題,梳理了分析哲學進路中的相關(guan) 研究,並且表明,德國古典哲學和分析哲學在這個(ge) 問題上可以形成有益的互補。第十章“自證分與(yu) 自身表象理論”和第十一章“熊十力‘心’學的兩(liang) 個(ge) 向度”被列入“附二篇”,這部分內(nei) 容涉及西方哲學中自身意識理論研究在唯識學研究中的應用。第十章從(cong) 玄奘的四分說,結合自身表象理論,為(wei) 回答“自證分是什麽(me) ”和“證自證分的設立有必要嗎”的問題提供了一些參考。第十一章以胡塞爾現象學中靜態現象學與(yu) 發生現象學的兩(liang) 個(ge) 向度為(wei) 參照,以熊十力的“四緣說”為(wei) 研究對象,集中辨析了熊十力對習(xi) 心、習(xi) 氣與(yu) 本心的闡釋中的複雜層次,澄清了熊十力新唯識論中的內(nei) 在結構。
“陌生篇”分為(wei) 五章。第十二章“身體(ti) 的軀體(ti) 化如何可能?”圍繞著胡塞爾的“身體(ti) 的軀體(ti) 化疑難”,從(cong) 身體(ti) 的不同特征出發,梳理了胡塞爾的三種解決(jue) 方案及其困難,並且結合“結一”概念探尋身體(ti) 的軀體(ti) 化的動機引發基礎,提供了走出身體(ti) 的軀體(ti) 化疑難的一條進路。第十三章“是什麽(me) 喚起了陌生意識?”繼續處理“身體(ti) 的軀體(ti) 化疑難”,通過對胡塞爾《笛卡爾式的沉思》“第五沉思”的重新解讀,圍繞“替代”概念,表明了陌生經驗的動機引發基礎是完備的自然化的欲望。第十四章“同感:直接的抑或間接的?”梳理了胡塞爾在自然主義(yi) 態度、人格主義(yi) 態度和超越論態度中給出的同感分析,展示出各自的理論困境,結合“他者的軀體(ti) ”扮演的兩(liang) 種角色,證明了一種超越論的直接同感理論。第十五章“他人是意向性的可能性條件嗎?”在“他人作為(wei) 權威性來源”的觀點上將列維納斯和布蘭(lan) 頓聯係起來,梳理了布蘭(lan) 頓的調和模式及其內(nei) 在張力,並且提出列維納斯描述的他人可以滿足布蘭(lan) 頓式“最小限度的他人”的要求。第十六章“我們(men) 可以設身處地至動物的境地嗎?”梳理了海德格爾《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講座中對動物的分析,並且站在海德格爾思想的立場上,應對了德裏達對海德格爾的“人類中心主義(yi) ”的指控。
第十七章“蘭(lan) 德格雷貝與(yu) 芬克:胡塞爾的兩(liang) 種麵相”單獨構成“結語篇”,這部分內(nei) 容從(cong) 新世紀胡塞爾研究中的普遍焦慮症出發,通過回溯蘭(lan) 德格雷貝和芬克經典的胡塞爾研究,澄清了兩(liang) 者的差異,展示出胡塞爾研究的開放性。在這種意義(yi) 上,本書(shu) 的全部研究內(nei) 容都是在這個(ge) 方向上的努力。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