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的哲學審視
作者:趙馥潔(西北政法大學資深教授、陝西省社科聯名譽主席)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廿三日乙未
耶穌2024年4月1日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是張載的學術使命,也是張載的人生理想。特別是其中的“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就是為(wei) 社會(hui) 指出前進的方向,為(wei) 人類描繪美好社會(hui) 的藍圖,並探索實現美好社會(hui) 理想的途徑。張載為(wei) 追求“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所進行的學術探索和實際努力,依然閃耀著不滅的精神光輝,值得我們(men) 繼承和弘揚。
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
張載所設計的理想社會(hui) 藍圖和所選擇的治世方略,一方麵仍然遵循著儒家的“大同”“仁政”“禮治”等基本原則,另一方麵則針對他所生活時代存在的社會(hui) 問題。麵對北宋社會(hui) 已經暴露出的種種弊端,一些有誌之士力主改革,張載也是其中之一。但與(yu) 堅持現實主義(yi) 路線的王安石不同,張載主張以夏商周“三代”為(wei) 榜樣,確定治世方略。1069年,張載受詔回朝與(yu) 宋神宗討論治國方略時提出:“為(wei) 政不法三代者,終苟道也。”明確表明了他“法三代”的治世思路。
第一,推行“井田”。通過實行“井田製”解決(jue) 土地的日趨集中問題。張載主張“論治人先務,未始不以經界為(wei) 急”“治天下之術,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畫分布,人授一方,養(yang) 民之本也”。他晚年回到故鄉(xiang) 橫渠鎮著書(shu) 講學,一方麵與(yu) 弟子們(men) 讀書(shu) 論學、著書(shu) 立說,另一方麵仍體(ti) 察民情,試驗井田製,為(wei) 廣泛推行井田製積累經驗。
第二,實行禮製。張岱年曾說:“張載學說有兩(liang) 個(ge) 最重要的特點,一是以氣為(wei) 本,二是以禮為(wei) 教。”張載的“以禮為(wei) 教”,約有二義(yi) :一是重視禮的教化;二是崇尚古代的禮製。在禮教上,張載認為(wei) “知禮以成性,性乃存,然後,道義(yi) 從(cong) 此出”,把“禮”和“德”貫通起來,由“崇禮”引申到“貴德”。在禮製上,張載平生用心於(yu) “複三代之禮”,主張實行禮製,確立治世之道。他說:“欲養(yang) 民當自井田始,治民則教化刑罰俱不出於(yu) 禮外。”司馬光曾評論說:“竊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複三代之禮者也,漢魏以下蓋不足法。”
第三,恢複宗法。張載還主張推行古代的宗法製,他說:“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係世族與(yu) 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則人不知統係來處。”“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qin) ,恩亦薄。”他認為(wei) 宗法製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的世代祖先,從(cong) 而通過宗親(qin) 關(guan) 係凝聚人心,並通過世係傳(chuan) 衍繼承傳(chuan) 統美德,淳厚民間風俗。
第四,推行德治。孔子提出“為(wei) 政以德”,張載繼承孔子的治世思想也主張推行德治。他說:“為(wei) 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勞。”為(wei) 了推行德治,張載從(cong) 哲學高度論證了“民胞物與(yu) ”的道德境界。他在《西銘》一文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zi) 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ti) ;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就是說,人與(yu) 我、物與(yu) 人,都屬於(yu) 天地所生,都秉有天地之性,所以每個(ge) 人都應該以萬(wan) 民為(wei) 同胞,以萬(wan) 物為(wei) 朋友。這種“民胞物與(yu) ”的道德理想,既是修身的根本,也是治世的綱領。
太平之世的價(jia) 值目標
張載提出的治世方略,並沒有停留在急功近利的手段上,而是對社會(hui) 的長治久安有著長遠思考。概而言之,約有四端。
一曰富。張載認為(wei) 井田製有兩(liang) 大優(you) 越性,首先是“足民”。所謂“足民”就是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他說:“為(wei) 政者在乎足民。”“百姓足,君孰與(yu)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yu) 足?”富民是儒家提出的重要社會(hui) 價(jia) 值。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之”作為(wei) 治國的基本要素,並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提出“明君製民之產(chan) ”,都把“富”作為(wei) 太平之世的重要標誌。張載繼承了這些思想,也把“富”作為(wei) “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重要價(jia) 值目標。
二曰均。張載認為(wei) ,井田製的第二個(ge) 好處是“均”。他說:“治天下不由井地,終無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井田亦無他術,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畫定,使人受一方,則自是均。”“均平”也是儒家追求的重要社會(hui) 價(jia) 值之一。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qing) 。”這也是張載主張推行井田製的用心所在。
三曰安。張載的井田製、禮製、宗法製、德治等治世方略的選擇,其中都內(nei) 含著一種秩序性的價(jia) 值訴求,而這種秩序價(jia) 值所呈現的社會(hui) 麵貌就是平安、安定。在張載看來,禮是天理秩序性的現實展現,禮製具有安立社會(hui) 秩序的實用價(jia) 值。張載說:“井田行,至安榮之道。”“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後經正,知秩然後禮行。”他之所以倡導宗法製,也在於(yu) 宗法製具有明世係、凝人心、厚風俗等維護社會(hui) 秩序和社會(hui) 安定的重要作用。
四曰和。“禮之用,和為(wei) 貴”,推行禮製,可以實現和諧價(jia) 值;實行德治,達到“民胞物與(yu) ”的道德境界,對於(yu) 社會(hui) 的意義(yi) ,更是和諧。張載在哲學上追求至高無上的“太和”境界,主張“太和所謂道”。張載稱“太和”為(wei) “道”,從(cong) 本體(ti) 和價(jia) 值的統一上賦予了“太和”以崇高的地位。這種至高無上的和諧,就是張載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張載看來,世間萬(wan) 事萬(wan) 物雖然存在著種種矛盾、對立和鬥爭(zheng) ,但終歸會(hui) 化解矛盾、實現和諧。張載在《正蒙·太和篇》中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wei)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種至高無上的宇宙和諧體(ti) 現在社會(hui) 上就是社會(hui) 和諧。社會(hui) 和諧的價(jia) 值目標必須通過美好的道德才能實現。而道德上“民胞物與(yu) ”的境界就是實現社會(hui) 和諧的最好途徑。為(wei) 了做到“民胞物與(yu) ”,他提出每個(ge) 人要培植“大心體(ti) 物”的自覺精神,“大其心,則能體(ti) 天下之物,物有未體(ti) ,則心為(wei) 有外。世人之心,止於(yu) 聞見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就是說人應超越個(ge) 體(ti) 狹隘的見聞和私心,弘大其心境體(ti) 察萬(wan) 物、承載萬(wan) 物,做到“體(ti) 物未嚐遺”“視天下無一物非我”,這樣就會(hui) 具備關(guan) 懷萬(wan) 物、關(guan) 愛他人的宏大道德情懷,就能遵循“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的道德原則,就能達到“民胞物與(yu) ”的道德境界,從(cong) 而使社會(hui) 真正實現天與(yu) 人、人與(yu) 人、人與(yu) 物的和諧境界。
總之,張載設計的上述治世方略,是由他所追求的價(jia) 值目標導引的。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等價(jia) 值目標,也即是太平之世的構成要素和確立標誌。富而平謂之“富平”,均而平謂之“均平”,安而平謂之“安平”,和而平謂之“和平”,合而言之,即是“太平”。在張載看來,這幾個(ge) 具體(ti) 的價(jia) 值目標達到了,社會(hui) 就實現了“禮教備,養(yang) 道足,而後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的理想狀態,此即是“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
“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的突出特點
張載“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社會(hui) 理想,具有以下三個(ge) 突出特點:
其一,“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是“術”與(yu) “道”的統一。張載提出的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是實現太平盛世的手段、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的方法,屬於(yu) “術”,而它追求的價(jia) 值取向和價(jia) 值目標,則屬於(yu) “道”。我們(men) 對它的評議,既不能隻著眼於(yu) “術”,也不能隻看其“道”。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強調“術”與(yu) “道”的統一,以治世言,治世之“術”由治世之“道”來指引,治世之“道”由治世之“術”來實現,兩(liang) 者不能割裂。張載的“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也體(ti) 現了“術”與(yu) “道”的統一。
其二,“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是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織。張載的治世方略包括井田製、禮製、德治、宗法製等,都是傳(chuan) 統儒家主張的特別是西周時期的治世經驗,以此作為(wei) 北宋時期解決(jue) 現實社會(hui) 問題的靈丹妙藥,確有“藥方隻販古時丹”的保守主義(yi) 色彩,而企圖用這種方案來實現富有、均平、安寧、和諧等美好的價(jia) 值目標和萬(wan) 世太平的宏偉(wei) 理想,隻會(hui) 流於(yu) 不切實際的空想。所以他的理想體(ti) 現了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織。
其三,“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是曆史傳(chuan) 統和時代意識的結合。太平盛世的理想追求,“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宏偉(wei) 誌向,並不隻是張載個(ge) 人的獨立宣言,而是曆史上諸多思想家、政治家所崇尚的社會(hui) 最高評價(jia) 標準。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南巡會(hui) 稽時,命李斯“立石刻頌秦德”,其中曰:“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絜,人樂(le) 同則,嘉保太平。”《呂氏春秋·大樂(le) 》篇認為(wei) ,先王定製音樂(le) ,並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個(ge) 人娛樂(le) ,其宗旨也是為(wei) 了實現“天下太平,萬(wan) 物安寧”的美好社會(hui) 理想。《後漢書(shu) ·班彪列傳(chuan) 》記述了班彪對周成王的讚美:周成王年幼時受到周公等人的良好教育,所以他主政後“天下曠然太平”。溫庭筠在詩作《長安春晚二首》中讚美他所處的唐代社會(hui) 是“四方無事太平年”。“太平”,不但在中華民族曆史傳(chuan) 統中一直是美好的社會(hui) 讚詞,而且到了北宋時期更廣泛成為(wei) 人們(men) 表達美好願望和社會(hui) 理想的流行詞匯。宋太宗趙光義(yi) 於(yu) 公元976年登基後,就改年號為(wei) “太平興(xing) 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ye) ,公元977年後,趙光義(yi) 還下令編纂了《太平禦覽》《太平廣記》等幾部大書(shu) 。於(yu) 是,“太平”就成為(wei) 表達一種時代意識的話語,為(wei) 人們(men) 所熟悉。關(guan) 心朝政的知識分子們(men) 幾乎莫不談“致太平”之道。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論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劄子》一文中說:“臣謂前世號稱太平者,須是四海晏然,萬(wan) 物得所。”北宋思想家李覯認為(wei) 《周禮》是“周公致太平”之書(shu) ,他闡發《周禮》思想寫(xie) 成《周禮致太平論》,希望以此用於(yu) 實際,實現大宋太平。可見張載的“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具有曆史感和時代性兼備的突出特點。
總之,張載用“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概括他的學術使命和社會(hui) 理想,並不是空洞無物的宏大敘事,而是具體(ti) 切實的殷切表達。盡管同曆史上其他哲學家一樣,張載沒有也不可能擺脫自身的曆史局限性,但是,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的社會(hui) 價(jia) 值目標,卻是合理的,他的“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哲學使命也是十分崇高的。正如黃宗羲在《宋元學案》卷十七“橫渠學案”的按語中所寫(xie) :“先生……精思力踐,毅然以聖人之詣為(wei) 必可至,三代之治為(wei) 必可複。嚐語雲(yun)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