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鬱】曆代禦史碑刻之五 楊深秀《以裏書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為政者,為民興利而已

欄目:往聖先賢
發布時間:2025-01-03 10:34:50
標簽:

曆代禦史碑刻之五 楊深秀《以裏書(shu) 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為(wei) 政者,為(wei) 民興(xing) 利而已

作者:王沛鬱(山西省聞喜縣紀委監委)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時間:西曆2018年6月3日

 

 

 

“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

 

楊深秀(1849-1898年),字漪邨、儀(yi) 村,本名毓秀,山西聞喜縣儀(yi) 張村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底授山東(dong) 道監察禦史,立誌“以澄清天下為(wei) 己任”。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3月和禦史宋伯魯等在北京發起關(guan) 學會(hui) ,講求變法。戊戌變法中,不避艱危。變法失敗後遇害,為(wei) “戊戌六君子”之一。梁啟超稱讚他“居京二十年,惡衣蔬食,敝車羸馬,堅苦自勵,高潔絕倫(lun) ,蓋有古君子之風”。

 

山西省聞喜縣是楊深秀的家鄉(xiang) 。清朝時,聞喜的科試、歲試要交“公堂禮”。所謂“公堂禮”,就是新進生員每逢歲、科兩(liang) 試的考棚費和送禮費。每逢科試、歲試,許多家境貧寒者竟因拿不起“公堂禮”而不能進學,士子們(men) 苦不堪言。

 

有一次,楊深秀回到聞喜,麵對“公堂禮”弊政,聯合地方紳士,向縣府提出建議,用裏民之費“裏書(shu) 銀”(裏書(shu) 又稱冊(ce) 書(shu) 、扇書(shu) ,裏書(shu) 銀指編造冊(ce) 籍的費用),抵頂歲、科兩(liang) 試的攤派,革除多年來壓在新進生員身上的“公堂禮”,以發展教育,多出人才。

 

 

 

《以裏書(shu) 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碑

 

楊深秀的建議得到開明知縣朱光綬的支持。經絳州正堂李煥楊、河東(dong) 道台江人鏡和欽憲閻敬銘批準,同意免去“公堂禮”,士子們(men) 拍手稱快。楊深秀又應官紳所請,專(zhuan) 寫(xie) 一篇《以裏書(shu) 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的政事碑文,連同呈稟及各憲之麵諭,謄寫(xie) 碑陰及左右兩(liang) 側(ce) ,勒之於(yu) 石,以示對這一弊政的永遠革除。

 

 

 

《以裏書(shu) 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碑文拓片(局部)

 

該碑原立於(yu) 聞喜縣文廟牌樓前右側(ce) ,今存聞喜縣博物館,是現存僅(jin) 有的一件與(yu) 楊深秀生前有關(guan) 的石刻書(shu) 法文物,彌足珍貴。

 

古之為(wei) 政者,為(wei) 民興(xing) 利而已。有一事焉,驟聞之,利也,實覈(通“核”)之而非利,是可行乎?有一事焉,驟聞之,非利也,及身曆之而利見,是可不行乎?且非利之利乃大利,行之民或不能即知;行之士則宜,一望而知也,士固能深諳諸事理者也。然且倉(cang) 卒未能周知者,良以此事之初本有小利焉。一用以易此大利,大利或未即至;縱至,非人人身被之也,而其初之小利已頓失矣。是以不免有後言。然而君子依然行之而不疑者,見其大而不惜其小故也。

 

聞喜大縣,士之舉(ju) 弟子員者,三歲兩(liang) 試入學約六七十人。科試借棚平陽;歲試則學使者直按臨(lin) 於(yu) 絳。廚傳(chuan) 傔從(cong) 供張之費,實由縣署攤捐。值科尚少,值歲且倍之。往時諸令,每索此費於(yu) 新進生,曰:“公堂禮”。甚至名捕比追烈於(yu) 催科之擾。中間亦有賢父母,如侯官彭公翊,杞方公戊昌,俱嚐豁免,不索一錢於(yu) 士子。而相沿既久,曆任之追索,仍不少貸。

 

去歲科試,歸安朱公光綬署是邑。初,亦擬豁免此項。吾輩再四思之,異數倖邀,不如陋規杜絕之為(wei) 善也。廉俸抵補,不如羨餘(yu) 挹注之為(wei) 安也。吾局為(wei) 裏民之總,裏民每歲置買(mai) 田產(chan) ,過割錢糧,畝(mu) 出若幹文,雇書(shu) 手謄冊(ce) 。書(shu) 手欲為(wei) 此者,向皆醵金裏局,署券承攬。

 

今局章業(ye) 已更新,局費幸不支絀,吾輩安所用此金哉?夫此金雖出書(shu) 手,實亦裏民之資也。新進生雖號士子,實即裏民之秀也。以裏民之資,濟裏民之秀者,聖人所雲(yun) ,因利而利,計無便於(yu) 此矣。因即稟請,轉詳上台。以裏書(shu) 每歲醵金獻署中,抵歲、科兩(liang) 試攤捐。俾士之入學者,終無追呼之虞,且永革“公堂禮”名色。驟聞之一若小利損失,仍無所謂大利者。第詢之後來入學人,一身曆而利自見矣。吾輩亦何必身被之哉!又況吾局實皆在籍士夫,昔入學日嚐受追呼之擾。一旦去此,撫髀爽然。且又安知吾子弟不即入學,行且自被之矣。吾所謂非利之利乃夫利者,願與(yu) 吾裏民共享之。此所以毅然行之而不顧浮言也。

 

——摘自楊深秀《以裏書(shu) 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

 

【譯文】

 

古代處理政務的官員,就是為(wei) 百姓興(xing) 辦有利益的事業(ye) 罷了。如果有一件事情,猛然一聽,覺得有利,確實查核之後卻覺得沒有利益,那麽(me) 這件事還能實施嗎?如果有一件事情,猛然一聽,覺得沒有利益,等到親(qin) 身經曆之後發覺利益顯著,那麽(me) ,這件事能不實施嗎?而且,看似無利的利益卻是大利益,在百姓中推行或許百姓還不能很快理解;在士人中推行卻很合適,(士人)一看就明白,士人本來就能夠深深明白各種事理啊。然而倉(cang) 猝之間,不能讓所有人都明白,的確是因為(wei) 此事當初有小小的利益在裏頭啊。(再說)一旦施行想圖謀獲得更大的利益,大的利益也許不能立馬獲得;縱然獲得,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而且當初的小利也消失不見了。因此免不了事後遭受流言蜚語。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君子依然自信地實施而毫不猶豫,是因為(wei) 能看出其中的大利合理,而小利不合情理的原因啊。

 

聞喜是個(ge) 大縣,參加科舉(ju) 考試的生員,三年間有六七十人參加歲、科兩(liang) 試。科試在平陽府借棚(異地借考);歲試,學政大人就隻到絳州府巡視(未到聞喜)。仆役侍從(cong) 以及所有費用,實際上都由各縣攤捐。在科試年還少點,到了歲試年費用成倍增加。往年慣例,這項費用都由新進生員攤派,就是所謂的“公堂禮”。甚至派捕快嚴(yan) 定期限催促交納,比審問判罪還嚴(yan) 重。中間也有清賢的父母官,如侯官彭翊先生、杞方(字戊昌)先生,都曾豁免“公堂禮”,不向讀書(shu) 士子索取一分錢財。然而這個(ge) 惡例沿襲已久,曆任縣令征收索取起來一點也不寬恕啊。

 

去年,(浙江)歸安人朱光綬擔任本縣縣令。起初也打算免去此項弊政。我們(men) 幾人再三考慮:與(yu) 其作為(wei) 一項例外的請求(而免除),不如建章立製徹底根除為(wei) 妙;與(yu) 其用廉俸(清朝政府撥發的養(yang) 廉銀)抵充補足,不如把羨餘(yu) 銀(政府的附加費)多餘(yu) 部分劃撥例支,從(cong) 而一勞永逸。縣衙總攬百姓政務,百姓每年置買(mai) 田產(chan) ,交易錢糧時,從(cong) 每畝(mu) 抽錢若幹文,用於(yu) 雇傭(yong) 書(shu) 吏登記造冊(ce) 。書(shu) 吏抽錢有何用途?過去都是把這筆錢聚斂在縣衙,縣衙登記在冊(ce) 統一管理。

 

如今縣署的製度已經改革,縣署的經費支出足夠分配,我們(men) 這些人哪裏能夠用得著這筆錢呢?這筆錢雖然來自於(yu) 書(shu) 吏,但也是全縣百姓的錢財。新進的生員雖然號稱士子,實則也是全縣百姓的優(you) 秀人才。用百姓的錢財幫助百姓的人才,就是聖人所說的“借人民能夠得利的事情而使他們(men) 得利”,沒有比這更好的謀略了。根據以上情況,請示朱光綬縣令,又經縣令轉報上司。用縣裏書(shu) 吏每年籌集到的錢財,交給縣衙,抵充歲試、科試兩(liang) 次科考的攤派,使得科舉(ju) 的學子,終年都沒有限期催促繳納的後顧之憂,而且永遠革除“公堂禮”種種弊端。驟然一聽,好像小利損失,而大利也沒有見到一樣。但是問到後來科考的學子,通過他們(men) 的親(qin) 身經曆,所有的好處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我們(men) 這些又何必親(qin) 身經曆呢!又何況我們(men) 作為(wei) 參加過科舉(ju) 的士人官員,過去參考求學曾遭受過限期催繳的擾害。如今一旦掃除這項弊政,撫拍大腿是多麽(me) 爽快啊!況且又怎能知道我們(men) 的子弟不參加科考,享受到新政實施之後的好處呢?這就是我所說的無利之利是大利,希望各位長者與(yu) 鄉(xiang) 裏百姓共同享受新政的好處。這也正是毅然決(jue) 然實施新政而不怕流言的原因啊!

 

“古之為(wei) 政者,為(wei) 民興(xing) 利而已。”在《以裏書(shu) 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中,楊深秀站在長遠角度考慮,從(cong) 為(wei) 百姓謀福利出發,提出用縣衙雇傭(yong) 書(shu) 吏登記造冊(ce) 的“裏書(shu) 銀”抵扣參加科舉(ju) 的士子的“公堂禮”,既能革除弊政,又能與(yu) 民方便,促進教育。他倡導提出的“為(wei) 民興(xing) 利”這一做官為(wei) 政的價(jia) 值追求,與(yu) 儒家文化“民本觀”一脈相通,強調了為(wei) 政者要“因民之利而利之”的思想。也就是說,為(wei) 政者不僅(jin) 要自身廉潔,還要體(ti) 察民情,關(guan) 心百姓疾苦,為(wei) 民興(xing) 利。時至今日,《以裏書(shu) 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中的諸多思想,仍給人深刻啟迪。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