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軒 蔡相龍】曆代禦史碑刻之二 包拯《書端州郡齋壁》:清心為治本 直道是身謀 - 伟德平台体育

【李昊軒 蔡相龍】曆代禦史碑刻之二 包拯《書端州郡齋壁》:清心為治本 直道是身謀

欄目:家風家訓、往聖先賢
發布時間:2025-01-02 16:15:52
標簽:

曆代禦史碑刻之二 包拯《書(shu) 端州郡齋壁》:清心為(wei) 治本 直道是身謀

作者:李昊軒 蔡相龍(河南省開封市紀委監委)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時間:西曆2018年5月13日

 

 

 

河南開封包公祠包拯像碑刻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dong) 縣)人。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累遷監察禦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dong) 、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mai) 賣。改知諫院,多次秉公直言。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曆開封府知府、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製”“包龍圖”。

 

包拯任監察官時間約5年半,任內(nei) 彈劾貪官汙吏60餘(yu) 人,平均每年10多人。其鐵麵無私、剛直不阿的為(wei) 官品格,令貪官汙吏聞風喪(sang) 膽,讓黎民百姓拍手稱快。

 

 

 

“包公明誌詩”——《書(shu) 端州郡齋壁》碑刻

 

包拯廉政為(wei) 民,政聲斐然,可惜留傳(chuan) 下來的文字不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書(shu) 端州郡齋壁》這首明誌詩。該詩是包拯一生流傳(chuan) 於(yu) 後世的唯一詩篇。

 

詩曰:“清心為(wei) 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cang) 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ce) 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開篇首句統領全局,清心正己、端正思想是治平的根本,品性剛直、不阿權貴是修身的原則。中間兩(liang) 聯連用四個(ge) 比喻:筆直而細小的樹幹,一定會(hui) 長成支撐大廈的棟梁;百煉的精鋼絕不做彎曲的鉤子。倉(cang) 庫裏堆滿了糧食,老鼠和麻雀都會(hui) 高興(xing) ;田野裏寸草不生,兔子狐狸都會(hui) 發愁。結句充滿了警世含義(yi) ,曆史上這樣的教訓太多了,奉勸為(wei) 官者,不要做出令後人蒙羞的事情!這首詩充分體(ti) 現了包拯清廉正直、忠心報國、為(wei) 民造福、無愧於(yu) 後人的為(wei) 官初心與(yu) 理念。

 

 

 

包拯家訓碑刻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yu) 大塋之中。不從(cong) 吾誌,非吾子孫。”為(wei) 教育子孫後代,包拯特意立下家訓,並囑咐兒(er) 子請工匠把家訓刻在石碑上,豎立在堂屋東(dong) 麵的牆壁旁,用來曉喻後代子孫:如有犯貪贓枉法的人,活著不允許進包家門;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包家祖墳之中。不遵從(cong) 我的誌向的,就不是我的後代子孫。

 

區區37字家訓,字字鏗鏘,殷殷可鑒,被包氏子孫視為(wei) 一條牢不可破的鐵律,世世代代沿襲下來。包拯子孫後代中,為(wei) 官者官德、官聲都很好,清白家風世代綿延,令人歎服。

 

包拯有句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乞不用贓吏疏》)”說的是,清官廉吏是民眾(zhong) 的表率、榜樣,能為(wei) 國家爭(zheng) 光,得到民心;貪官汙吏則是民眾(zhong) 的惡賊蛀蟲,會(hui) 給朝廷抹黑,失去民心。千餘(yu) 年後,包拯的為(wei) 官實踐和廉政思想,仍給予著我們(men) 啟迪。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