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對話視野中的古典學暨學科建設研討會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4-12-22 22:32:17
標簽:

文明對話視野中的古典學暨學科建設研討會(hui)

來源:中山大學博雅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十八日丙辰

          耶穌2024年12月18日

 

2024年12月7日,在習(xi) 近平主席致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賀信精神的指引下,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中山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文明對話視野中的古典學暨學科建設研討會(hui) ”在中山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三十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參加了會(hui) 議,共同思考古典學與(yu) 文明對話的重要意義(yi) ,探索古典學學科建設的實現路徑,闡述古典學與(yu) 博雅教育的關(guan) 係,展望中國古典學發展的未來。

 

 

 

開幕式

 

會(hui) 議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陳建洪教授主持。他首先代表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和中山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向與(yu) 會(hui) 的各位同仁表示熱烈的歡迎。中山大學副校長謝湜教授隨後作開幕致辭。謝湜副校長首先感謝甘陽老師和各位學者再次蒞臨(lin) 中大,共同為(wei) 古典學學科的建設獻計獻策。謝校長回顧了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和中山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為(wei) 推動古典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他結合中山大學的學科建製和建設交叉學科的經驗,指出古典學的學科建設首先需要思考自身生存所麵臨(lin) 的學理和學術史問題。謝校長鼓勵與(yu) 會(hui) 學者積極開展學科建設的準備工作,培育研究力量,“遍栽花木待春風”,當古典學真正成為(wei) 一級學科時,能夠充分支撐古典學的人才培養(yang) 和學科建設。

 

 

 

主旨發言

 

清華大學新雅書(shu) 院講席教授、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創院院長甘陽老師為(wei) 會(hui) 議做主旨報告,題目是:“什麽(me) 不是古典學——古典學在中國的困境”。甘陽老師認為(wei) ,新世紀以來前二十年左右或許可以稱為(wei) “古典學在中國”的第一階段,其特點表現為(wei) “無限開放的古典學”或“跨學科的古典學”。這是比較“好玩的”古典學,正因為(wei) 古典學在中國大學曆來不是一個(ge) 學科和專(zhuan) 業(ye) ,以往十多年的“古典學年會(hui) ”實際上成為(wei) 非常生動活潑的跨學科交流合作平台。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以後,“古典學在中國”似乎開始走向“學科化的古典學”的第二階段,這必然帶來諸多複雜的問題。任何學科必須能說清“自己不是什麽(me) ”,例如物理學不是數學不是化學,哲學不是史學不是文學。一旦“古典學在中國”的問題轉變為(wei) “古典學在中國大學”的學科建製問題,那就必然要求明確:古典學係不是哲學係,不是曆史學係,不是中文係,反過來,哲學係和曆史學係及中文係也不是古典學係。甘陽老師擔心,如果不能澄清這些學科邊界的關(guan) 係,那麽(me) 走向“學科化的古典學”過程可能會(hui) 徒然成為(wei) 人文學科內(nei) 部無窮內(nei) 耗和不必要爭(zheng) 吵的過程。

 

甘陽老師認為(wei) ,“古典學在中國大學”的問題實際要求我們(men) 重新思考中國大學的人文學科建設問題,重新思考中國傳(chuan) 統學問轉化為(wei) 現代大學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問題。他明確提出,今後中國大學的人文學部應該由四個(ge) 主要院係構成,即古典學係、曆史學係、哲學係、中國語言文學係,分別對應中國傳(chuan) 統學問的“經史子集”四部。換言之,“中國古典學”的核心應該是中國傳(chuan) 統的“經學”,古典學係建製下可分別設立例如“詩經學”“春秋學”“經學史”等具體(ti) 專(zhuan) 業(ye) ,如此則“中國古典學”將成為(wei) 一門高度“受尊敬的學科”,而且走向“學科化的古典學”的過程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內(nei) 耗,“文史哲古”四係相互尊重並相互合作。因此甘陽老師認為(wei) ,“跨學科的古典學”和“學科化的古典學”應同時存在,以避免學科的僵化、固化,“文史哲古”四係都應以開放的跨學科心態交流合作,以促進中國人文學科的最大發展。

 

 

 

第一場:古典學與(yu) 文明對話

 

研討會(hui) 隨後圍繞“古典學與(yu) 文明對話”“古典學與(yu) 學科建設”“古典學與(yu) 博雅教育”“古典學的未來”等議題展開交流與(yu) 討論。第一場討論圍繞“古典學與(yu) 文明對話”展開,由中山大學哲學係丁耘教授主持。針對古典學的學科界定問題,丁耘教授談到兩(liang) 個(ge) 版本的古典學:他提議應當按照學術要求,建立與(yu) 包羅萬(wan) 象的最大版古典學不同的極簡版古典學。但在教學上應當適當開放:隻問“典”不“典”,不問古不古,但丁和莎士比亞(ya) 仍然要讀。因為(wei) 今天教學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是學生不讀經典,而不是單純地隻讀現代而不讀古代。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賀方嬰研究員指出應當區分古典學的學科邊界與(yu) 研究邊界,應以傳(chuan) 世典籍的經典性,以及對於(yu) 人類思想品格與(yu) 德性品質的形成是否具有奠基性影響作為(wei) 人類古典文明的衡量標準,作為(wei) 古典學研究對象的邊界。目前中國古典學已經有學校設立為(wei) 二級學科,但西方古典學在國內(nei) 高校中還沒有學科歸屬。2009年,劉小楓教授創辦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自201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是全國第一個(ge) 古典學本科教學班。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正式設立古典學二級學科,次年開始招收古典學碩士和博士,迄今仍是我國唯一的本-碩-博三級完整建製的古典學專(zhuan) 業(ye) 。但是,目前古典學學科形勢發展很快,當國家的文明抱負和古典學學科相遇時,我們(men) 就需要迫切推動建立古典學一級學科,至少能避免古典學者和學生們(men) 所麵臨(lin) 的學科正當性的質疑。

 

清華大學哲學係唐文明教授提出古典學是否可以理解為(wei) “古典文明學”的問題。他認為(wei) 應當從(cong) 學科邊界、方法論邊界等方麵來界定中國的古典學,更多關(guan) 注學科本身的問題。中國古典學的研究對象應限定在先秦兩(liang) 漢的中國文明,經學作為(wei) 其最核心的部分。同時,同一部經典可以成為(wei) 不同學科的研究對象,比如,以經學方法研究《論語》《孟子》和哲學的方法是不一樣,可以通過研究方法的界定做出區分。

 

海南大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中心的程誌敏教授強調,classic本身的意思是一流,所以古典學就是培養(yang) 一流人才的成人成聖之學。比如sophos最初指的就是在政治上能夠安邦定國的聖賢,我們(men) 的經學也不隻是去考證章句。古典學應當以培養(yang) 在學問、人品和心性上皆屬一流的人才為(wei) 目的,將學生們(men) 的靈魂引領至正確的道路上。

 

中山大學哲學係李長春副教授關(guan) 切古典學問的增量而非存量問題,他認為(wei) 中國古典學不是現有學科的重新結合,而是一種有待開拓的新的學問範式。為(wei) 了使古典學在學科化的過程中盡可能葆有最初的元氣,我們(men) 應首先抓住一些獨屬於(yu) 古典學的問題,其次要建立不同於(yu) 既有學科的新的研究典範,避免學科化所帶來的學術研究的僵化和碎片化問題。

 

 

 

第二場:古典學與(yu) 學科建設

 

第二場討論的主題是“古典學與(yu) 學科建設”,由清華大學哲學係唐文明教授主持。他注意到目前文史哲各係中都存在與(yu) 經學相關(guan) 的研究,但如果古典學成為(wei) 獨立學科,將能夠更好地安置經學研究。

 

四川大學哲學係熊林教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四川大學目前的古典學學科建設情況。四川大學利用教育部現有的專(zhuan) 業(ye) 目錄設立了中國古典學本科專(zhuan) 業(ye) ,同時在交叉學科門類下自設了古典學一級學科,下設中國古典學、西方古典學和比較古典學三個(ge) 方向。在學科界定上,不僅(jin) 考慮“典”,同時確立“古”:西方古典學以古希臘羅馬典籍為(wei) 中心,中國古典學則以先秦到秦漢的典籍為(wei) 主。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王獻華教授認為(wei) ,甘陽老師說到的中國古典學和中國的古典學之間的區別非常關(guan) 鍵。與(yu) 學科相比,學術共同體(ti) 更為(wei) 重要;而古典學的建設,應當圍繞古典語文學進行,同時注重具有延續性的傳(chuan) 統之流。王獻華教授同時強調了“克裏斯瑪”式的學者對於(yu) 引領古典學發展的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

 

重慶大學哲學係張文濤教授首先論述了古典學的“非學科性”,他強調古典學與(yu) 中國文明相關(guan) 的價(jia) 值屬性作為(wei) 我們(men) 從(cong) 事古典學研究的初心和使命,這不是學科概念能夠完全涵蓋的。如果失去了這種精神活力,反而容易陷入學科的碎片化研究之中。關(guan) 於(yu) 古典學的邊界,他提出以古典政治哲學為(wei) 核心,建設不同於(yu) 文史哲傳(chuan) 統範式、具有更強辨識度的古典學。

 

同濟大學哲學係穀繼明教授指出了古典學在整個(ge) 現代學科體(ti) 係中的困境和脆弱地位,學生也更容易受到現代思想的吸引,而不是古典作品。在學科界定上,把經部放在中國古典學下麵,可能會(hui) 麵臨(lin) 古典學的範式與(yu) 經學範式之間的張力。他呼籲古典學學科的獨立性而不是隸屬於(yu) 交叉學科,以便真正解決(jue) 研究的正當性和歸屬感問題。

 

 

 

第三場:古典學與(yu) 博雅教育

 

12月7日下午,學者們(men) 圍繞“古典學與(yu) 博雅教育”展開了第三場討論,由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陳建洪教授主持。他認為(wei)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需要保持自身的獨特定位,同時不斷完善課程體(ti) 係的建設,比如考慮增加古代科學經典的課程,如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陳院長希望博雅學院的教師團隊在科研和教學上都能立得住,在古典學的研究、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為(wei) 中山大學的古典學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彭磊教授指出,中大博雅學院和人大古典學實驗班的古典教育實踐就是在摸索這個(ge) 學科的內(nei) 涵。古典學實驗班在中國經典方麵側(ce) 重先秦兩(liang) 漢,在西方經典方麵側(ce) 重古希臘羅馬,並且重視語文學訓練:古漢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分別修習(xi) 一年。同時,他建議以“自然”勘定中西古典學的價(jia) 值,將經典文本的義(yi) 理融匯於(yu) 現代的生活經驗。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王承教副教授詳細介紹了中大博雅學院的核心教育理念,其核心文本與(yu) 核心課程體(ti) 係所蘊含的主題就是中西文明體(ti) 的形成以及文明體(ti) 的重大變革。除了作為(wei) 博雅學院的課程基礎之外,還可以考慮將這一課程體(ti) 係拓展為(wei) 人文學科的平台課程。同時,古典學學科的建立,完全可以構成博雅學院已有六個(ge) 專(zhuan) 業(ye) 之外的又一個(ge) 重要培養(yang) 方向。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董波副教授認為(wei) ,以經典文本為(wei) 核心的課程體(ti) 係是博雅學院的立身之本,它與(yu) 未來的古典學學科建設深度契合。同時,古典學可以被理解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博雅學院的古典月活動包括古詩詞的吟唱和古希臘悲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浸潤於(yu) 古典文明之中,體(ti) 現了智性、情感、德性等多方麵的教育,這就是古典學潛移默化的價(jia) 值。

 

清華大學新雅書(shu) 院助理教授顏荻老師首先分享了博雅教育對她的培養(yang) :是博雅學院的古典語言和經典閱讀課程帶領她進入到了古典的世界,並且形成了博雅學生共同的身份認同。她以自己在劍橋大學古典學係攻讀博士的經曆說明了古典語言訓練對於(yu) 西方古典學研究的重要性,並且提議設立專(zhuan) 職的希臘語、拉丁語教學崗位以滿足嚴(yan) 格的語言訓練要求。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助理教授吳鴻兆老師強調了博雅學院對學生們(men) 古典心性的培養(yang) ,尤其體(ti) 現於(yu) 博雅本科生必讀書(shu) 目——錢穆先生《國史大綱》中所論述的“溫情與(yu) 敬意”,他認為(wei) 這可以對應於(yu) 儒家倫(lun) 理中的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這兩(liang) 種人倫(lun) 情感。他還以周春健老師的《詩經》課為(wei) 例闡述了博雅的課程對於(yu) 塑造古典心性的重要意義(yi) 。

 

 

 

第四場:古典學的未來

 

本次會(hui) 議最後一場研討由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林誌猛教授主持,學者們(men) 圍繞“古典學的未來”展開了熱烈討論。林誌猛教授強調,當前古典學學科化的契機已然來臨(lin) ,而如何將古典學建設為(wei) 一級學科則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應當進一步思考古典學與(yu) 國家戰略的關(guan) 係,把握機會(hui) ,有所呼應,充分思考“為(wei) 什麽(me) ”和“怎麽(me) 做”的問題,從(cong) 而確立古典學不同於(yu) 其他學科的獨特麵貌和價(jia) 值。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吳功青教授注意到教學實踐中經典文本對學生吸引力下降的困境,認為(wei) 應從(cong) 古今問題、經典的解釋以及文明意識三個(ge) 方麵反思未來的古典學發展。教學上可以從(cong) 學生易於(yu) 接受的近代文本反推到古典時代,對經典文本的闡釋堅持“極高明”與(yu) “道中庸”相結合,最終在判攝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中國古典學自主的知識體(ti) 係。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孟琢教授認為(wei) ,傳(chuan) 統的文字音韻訓詁之學自身有著非常深厚的“經典與(yu) 解釋”的傳(chuan) 統,和古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先天關(guan) 聯。而傳(chuan) 統經學需要借鑒古典學自產(chan) 生之初便具有的古今視域、義(yi) 理自覺以及匯通格局,在古典學的精神高度上尋求自我突破和曆史的揚棄,以此再度激活中國傳(chuan) 統學術的生命力。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家關(guan) 係與(yu) 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熊文馳老師重點討論了古典學的教學如何與(yu) 現代大學體(ti) 係相融合的學理問題。古典學的建設還需要富有人格魅力的“克裏斯瑪”型學者激發青年學子的求知動力。古典學還應當麵向實踐、麵向現實,為(wei) 國家、民族和社會(hui) 提供思想和教化,其作用絕不能被局限在學科的藩籬之中。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震老師指出古典學的未來應當從(cong) “中西”“內(nei) 外”和“虛實”三個(ge) 方麵加以考量。要充分認識到西方古典學和中國古典學各自的優(you) 勢,同時按照從(cong) 先秦兩(liang) 漢到唐宋再到明清的經學發展三階段的提議吸引更多學者進入古典學,而有意無意的“複古傾(qing) 向”可能會(hui) 使古典學麵臨(lin) 激烈的批評和挑戰。

 

中山大學哲學係蘇杭副教授認為(wei) 古典學應當是利用古典思想資源進行教化的活動,這就需要尋求有趣和開放的古典學,例如以近來頗受關(guan) 注的“莊子是不是躺平主義(yi) 者”問題來吸引學生自發地進入先秦諸子的思想對話。在經典文本的教學中既要守住古典學“正”的精神,同時以更加開放的形式去實現教化的目的。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黃俊鬆副教授通過回顧西方古典學的學術源流,探討了古典學發展中所蘊含的學術與(yu) 政治的關(guan) 係。他提議古典學研究要按照李學勤先生的方法,突破信古、疑古,最終走向釋古。這需要采用新的心態和方法,重新關(guan) 注經典的連貫性和整全性,以現代視野總結之前的方法論,從(cong) 而對經典展開再闡釋。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陳慧副教授認為(wei) ,研究宗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的古典性在某種意義(yi) 上比研究對象的古典性更加重要。古文本身是“依經而立”的,古文之學同時也是理學的先聲和載體(ti) ,是從(cong) 經學到理學的關(guan) 鍵過渡,這樣一個(ge) 溝通經史子集的學術形態和文章形態,是古典文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閉幕式

 

閉幕式由丁耘教授主持,中山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張偉(wei) 教授作閉幕致辭。張偉(wei) 處長提出,古典學的研究應當發揮跨學科的優(you) 勢,做“好玩”的古典學。他回顧了中山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曆程,期待中心能夠把中大文科多個(ge) 院係中的古典學研究力量更好地整合起來。他還表示,中山大學的優(you) 勢在於(yu) 已有博雅學院的建製,希望能與(yu) 其他院係優(you) 勢互補,共同推動中山大學古典學人才的培養(yang) 。

 

最後,在全體(ti) 參會(hui) 人員的熱烈掌聲中,本次研討會(hui) 圓滿閉幕。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