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華】子思學派在先秦儒學發展中承上啟下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2-21 14:31:08
標簽:

子思學派在先秦儒學發展中承上啟下

作者:孫德華(長春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十六日甲寅

          耶穌2024年12月16日

 

春秋戰國是政治上的大動亂(luan) 時代,思想上卻空前繁榮。在此期間,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紛紛登上曆史舞台,提出各自的治世主張,形成了“百家爭(zheng) 鳴”局麵。其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儒家,而活躍在戰國早期的子思學派正是儒家的一支,其生活年代正值孔孟之間。隨著近年出土資料不斷發現,對其研究正可彌補孔孟之間的學術缺環。孔子死後,“儒分為(wei) 八”,“子思之儒”為(wei) 其中一派。子思學派的成員除子思外,尚有其子子上、子思弟子門人等。因此,子思學派在孔孟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先秦儒學傳(chuan) 承中有著重要貢獻。

 

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思想觀念或方法論。首先,在孔子以前,“中”和“庸”均單獨使用。“中”和“庸”最早出現在《尚書(shu) ·堯典》中,或曰“日中”,或曰“明試以功,車服以庸”,但似乎與(yu) 儒家所言之“中庸”並無直接關(guan) 聯。據學者研究,儒家“中庸”的源頭出自清華簡《保訓》篇。《保訓》是周文王的臨(lin) 終遺命,是一篇久佚的先秦文獻,其性質與(yu) 《尚書(shu) 》類似。篇中所論之“中”,即為(wei) 儒家所言之“中道”或“中庸之道”。

 

其次,春秋時期,孔子最早把“中”“庸”合為(wei) 一詞使用。春秋時代,禮崩樂(le) 壞,孔子深以為(wei) 憂,主張恢複西周時期的禮樂(le) 製度。在《論語》中,孔子稱“中庸”為(wei) “至德”,但並未做具體(ti) 解釋。隻說“過”和“不及”、“狂者”和“狷者”、“鄉(xiang) 原”皆非中庸。孟子說楊朱為(wei) 我是“不及”,墨翟兼愛是“過之”,隻有子莫“執中”最接近“中庸”。但“執中”無“權”,不懂得變通,也非中道,確為(wei) 不刊之論。

 

最後,戰國時期,子思作《中庸》篇,提高了“中庸”的地位。子思原有《子思》一書(shu) ,可惜失傳(chuan) ,但其《中庸》篇基本保留下來。在《中庸》篇中,子思反複申說“中庸”為(wei) “至德”,並假托孔子之口說“知者過之,愚者不及”,又說“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漢人鄭玄認為(wei) “中庸”是“以其記中和之為(wei) 用也”,並訓“庸”為(wei) 用,金景芳先生認為(wei) 這是“不可移易的確詁”。但《中庸》所謂“庸德”“庸言”,朱熹解作“常德”“常言”,更為(wei) 通順。子思特別強調“用中”,即在實際生活中掌握中庸之道這個(ge) 方法論,根據實際采取適當的辦法,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jue) 。這個(ge) 方法論是不偏不倚,不走極端,不“取中”。顯然,子思把“中庸”係統化理論化了,把儒家的“中庸”之道提高到一個(ge) 全新的高度。

 

子思學派之外,有三種“五行”說。首先,是《尚書(shu) 》中的“五行”說。“五行”一詞,最早見於(yu) 《尚書(shu) ·洪範》,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從(cong) 其排列順序來看,既不相生,也不相克。顯然,這是殷周之際的一種五行說。

 

其次,是“五行”的相生相克說。其說最早見於(yu) 《逸周書(shu) ·周祝》,其文曰“陳彼五行必有勝”。《左傳(chuan) 》昭公三十一年(前511)載,晉史墨用“火勝金”“水勝火”之說解釋日食和占卜吉凶並預測戰爭(zheng) 勝負。《左傳(chuan) 》文公七年(前620)有“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之說,從(cong) 其排列順序來看,顯然是五行相克。《孫子兵法·虛實篇》則有“五行無常勝”,《墨子·經下》又說“五行勿常勝”。可見,春秋時期五行的相生相克說已較流行。

 

最後,是鄒衍的“五德終始”說。鄒衍是戰國末期陰陽家的代表,著有《鄒子》一書(shu) ,可惜久佚。因其在稷下學宮長期執教,故在集合學宮文獻的《管子》中保存了部分鄒子學說,特別是《五行》《四時》兩(liang) 篇,集中反映了陰陽家的思想。“五行”在《管子·五行》中有完整的表述,而且是相生的順序,它把一年分為(wei) 五個(ge) “七十二日”,再用幹支與(yu) 五行依次相配。在《管子·四時》中,把五行與(yu) 四時、五德、方位、時氣、星辰、生物體(ti) 征比附起來,成為(wei) 政治服務的“五德終始”說。其說後來被秦始皇采納,周為(wei) 土德,秦為(wei) 水德,水能淹土,故秦能滅周,最終成為(wei) 改朝換代的理論依據。

 

子思學派提出了“五行”的第四種說法。子思學派的五行說與(yu) 他人不同,荀子的批評正基於(yu) 此,但具體(ti) 何指,眾(zhong) 說紛紜。楊倞、孔穎達說是仁、義(yi) 、禮、智、信,郭沫若說是仁、義(yi) 、禮、智、誠,譚介甫說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種倫(lun) 理,均未得要旨。1973年,馬王堆帛書(shu) 《五行》篇出土,這是一篇久佚的被認為(wei) 屬於(yu) 子思學派的重要文獻,龐樸先生以此為(wei) 據,結合其他史料,以充分的論據證明子思的“五行”指的是仁、義(yi) 、禮、智、聖。1998年郭店簡《五行》篇公布,進一步證實了龐樸之說。有意思的是,簡本《五行》有《經》無《說》,版本更早;帛書(shu) 《五行》有《經》有《說》,版本更晚。有人認為(wei) 子思作《經》,孟子作《說》,符合荀子“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之論。可見,子思學派的“五行”說是對“五行”的一種全新解讀,大大豐(feng) 富了“五行”說的內(nei) 涵。

 

君臣關(guan) 係是儒家“五倫(lun) ”之一,為(wei) 君講“君道”,為(wei) 臣講“臣道”。孔子“臣道”觀的核心遵從(cong) 周禮,體(ti) 現了孔子向往西周的保守政治觀。“周道親(qin) 親(qin) ”,表麵上是以血緣關(guan) 係的遠近別親(qin) 疏,實際上說的是上下關(guan) 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是上,臣是下,為(wei) 臣之道是以“忠”事上。《論語·顏淵》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的正是政治等級關(guan) 係。孟子承襲了孔子的“臣道”觀,而稍有發展。《孟子·公孫醜(chou) 下》言“內(nei) 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lun) 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內(nei) 父子而外君臣,父子重親(qin) 情,君臣講互敬,強調的仍然是以血緣關(guan) 係為(wei) 基礎的上下等級政治關(guan) 係。

 

子思學派的“臣道”觀別具特色,體(ti) 現了儒家思想在戰國早期的變化。子思強調“誠敬”,為(wei) 君要“誠敬”,為(wei) 臣亦不例外。在《中庸》裏,子思把“誠”分作“天道之誠”和“人道之誠”兩(liang) 種,獲得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在子思看來,孔子顯然屬於(yu) 前者,即孔子的“誠”是先天的,可以“不思而得”。而“人道之誠”是普通人的,必須經後天努力才能獲得。子思的“誠敬”論往往與(yu) “慎獨”說聯係在一起。“慎獨”強調“內(nei) 省”,孔子說“日三省吾身”,又說“內(nei) 省不疚”,顯然子思發展了孔子之說,而又對孟子有所啟發。“誠敬”強調“情”,即真情,與(yu) “偽(wei) ”相對。郭店簡《性自命出》“苟以其情,雖過不惡;不以其情,雖難不貴”,即是此意。《尊德義(yi) 》說“忠者,臣德也”,認為(wei) “忠”是為(wei) 臣的最基本的道德,這是對孔子之說的繼承;《魯穆公問子思》中有“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之論,這是最具特色的“臣道”觀,乃是對孔子之說的發展。孟子“民貴君輕”之說顯然受此影響。在秦以後的封建專(zhuan) 製時代,此說不被統治者接受,這是《子思》亡佚的一個(ge) 內(nei) 在原因。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