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李冬梅、李紅梅 著《孝經研讀》出版
書(shu) 名:《孝經研讀》
作者:舒大剛、李冬梅、李紅梅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8月
【內(nei) 容簡介】
《孝經研讀》係對儒家經典綱領性文獻《孝經》的研究性導讀。本書(shu) 內(nei) 容包括“導讀”:介紹《孝經》的文獻學、經學、目錄學等內(nei) 容;“集注”:匯錄鄭玄、唐玄宗、司馬光、範祖禹關(guan) 於(yu) 今古文《孝經》的注解;“附錄”:擬《孝經》作品《忠經》《女孝經》《廉矩》及序跋。並附影印版阮刻《孝經注疏》(選)、日本傳(chuan) 《古文孝經孔傳(chuan) 》。本書(shu) 旨在為(wei) 讀者提供《孝經》今古文以及先儒優(you) 秀注釋成果,力圖展現《孝經》的古今全貌,以供初學者參考。
【作者簡介】
舒大剛,1959年生於(yu) 湖北襄陽,祖籍重慶秀山。現任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席,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海南省東(dong) 坡文化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中心首席專(zhuan) 家。主持完成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重大項目《儒藏》編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書(shu) 》編纂;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孝經學史”“巴蜀易學文獻通考與(yu) 研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儒家文獻學研究”,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委托項目“中國儒學試用教材編撰”等。獲教育部一等獎,四川省政府一、二等獎,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一等獎,全國古籍整理一等獎多項。
李冬梅,女,1976年生,遼寧葫蘆島人。畢業(ye) 於(yu) 四川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wei)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院副研究員,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四川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hui) 理事。主要從(cong) 事儒學文獻、宋代文獻、巴蜀文獻研究,在《社會(hui) 科學研究》《四川大學學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灣)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yu) 篇,出版《蘇轍〈詩集傳(chuan) 〉新探》《宋代〈詩經〉學專(zhuan) 題研究》《孔子弟子資料類編》《龔道耕儒學論集》《張德鈞文集》等學術著作及古籍整理著作十餘(yu) 部。
李紅梅,女,2001年生,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碩博連讀),研究方向為(wei) 中國儒學、曆史文獻學、禮學。
【目錄】
《孝經》導讀
《孝經》集注
附錄
附錄一:大足石刻本《古文孝經》
附錄二:鄭氏《女孝經》
附錄三:馬融《忠經》
附錄四:王文祿《廉矩》
附錄五:諸家序跋
後記
影印清阮元刻《孝經注疏》
影印《古文孝經孔傳(chuan) 》(《知不足齋叢(cong) 書(shu) 》本)
【本書(shu) 凡例】
1.本書(shu) 正文前有《孝經》導讀,後接《孝經》集注,集注囊括漢鄭玄注、唐玄宗注、《古文孝經》宋司光指解、範祖禹說。最後附錄《古文孝經》《女孝經》《忠經》《廉矩》、四家序跋全文和《孝經注疏》《古文孝經孔傳(chuan) 》影印版。力圖使《孝經》今文古文全貌、漢學宋學都得到展示,以供初讀者一並參考。
2.《孝經》集注部分。經文據民國四川大學教授龔道耕《孝經鄭注》輯本為(wei) 底本,參校敦煌寫(xie) 本《孝經鄭注》殘卷、石台《禦注孝經》本、阮元校刻《孝經注疏》本。
3.鄭玄注文亦據龔道耕輯本為(wei) 主。經文(宋體(ti) 字)後以“鄭玄注:”三字明示,後接鄭注正文(同大楷體(ti) 字)。龔氏推理判斷之辭則以小一號楷體(ti) 字表示,並盡可能保留龔道耕整理痕跡,如其自述引文出處“《治要》《釋文》”,以求存龔氏輯本原貌。
4.鄭注內(nei) 容參校清光緒乙未師伏堂皮錫瑞《孝經鄭注疏》,其中還對所引《群書(shu) 治要》本,參校《四部叢(cong) 刊》影印日本天明本及金澤文庫所藏鐮倉(cang) 時代鈔本。同時,中國台灣陳鐵凡《孝經鄭注校正》據敦煌本進行校補;張湧泉等《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又對敦煌各本進行釋讀,本次也據以補足龔氏輯本所缺鄭注內(nei) 容,加()以示區別(個(ge) 別文字有異不加),並出校勘記加以說明。
5.唐玄宗《孝經注》、司馬光《指解》、範祖禹《說》,以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合編本為(wei) 底本,皆提行按時代先後置於(yu) 龔氏輯“鄭注”後。玄宗《注》參校石台《孝經》碑、清嘉慶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日本宮內(nei) 廳藏北宋天聖本《禦注孝經》;司馬光《指解》、範祖禹《說》,參校《通誌堂經解》本。
6.龔道耕所引陸德明《經典釋文》,參考了國圖藏宋刻元修本;所據《孝經正義(yi) 》,參校元泰定本《孝經正義(yi) 》;所引《白虎通義(yi) 》《太平禦覽》等類文獻,也與(yu) 通行本核對。
7.文中虛詞、古今字、異體(ti) 字、避諱除首見外,以下不出校勘記,如“也”“矣”,“燎”“�”,“民”“人”,“治”“理”之別。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