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聖公孔慶鎔的《忠恕堂記》
作者:張洪豔
來源:《走進孔子》,2024年第5期
忠恕堂位於(yu) 孔府西路,是衍聖公日常重要的會(hui) 客場所。其共有五間,懸山式屋頂,是孔府建築群中唯一使用正規鬥拱的建築。堂內(nei) 正上方所掛匾額“忠恕堂”,為(wei) 清代衍聖公孔毓圻所書(shu) 。此堂原名永壽,為(wei) 什麽(me) 後來改換堂名呢?孔子博物館所藏的一套衍聖公孔慶鎔的楷書(shu) 《忠恕堂記》,解釋了其中原委。同時,《忠恕堂記》還體(ti) 現了孔氏後人對先祖孔子忠恕思想的理解與(yu) 傳(chuan) 承,展示了衍聖公的書(shu) 法造詣。
孔府忠恕堂
一 衍聖公孔慶鎔楷書(shu) 《忠恕堂記》
清代衍聖公孔慶鎔楷書(shu) 所作的《忠恕堂記》,為(wei) 紙本墨書(shu) ,共有八幅。孔子博物館珍藏著此記的兩(liang) 個(ge) 版本,所記內(nei) 容略有出入。一為(wei) 卷軸,原掛於(yu) 孔府忠恕堂之內(nei) ,惜缺失一幅;一為(wei) 八幅齊全者(即本文所寫(xie) 的版本),未裝裱,但是為(wei) 了保護字幅,裱在了厚紙板上。此版相較於(yu) 卷軸,中間內(nei) 容略有不通順之處,應為(wei) 最初的草稿,尺寸較大,縱168厘米,橫64厘米。按照落款,此記應作於(yu) 嘉慶二十五年(1820)春。其全文(參照卷軸內(nei) 容略作修改)為(wei) :
忠恕堂記
宅之西偏有堂焉,為(wei) 先公學詩學禮之處,前紅萼軒乃先公讀書(shu) 處,其後安懷堂乃先公所燕居吟詠者也。堂始額曰永壽,至我六世祖恭愨公襲爵。恭愨公文章事跡輝耀人寰。先公仰承家學研窮聖道一貫之傳(chuan) ,深有會(hui) 於(yu) 曾子之意,其時又因謹避皇上藩邸鴻號,遂敬易之曰忠恕堂。其意蓋深遠矣(原文為(wei) “其蓋意深”,依卷軸更正;“遠矣”二字闕,按卷軸內(nei) 容補入)。乾隆壬寅之秋,先公承襲世爵,高宗純皇帝有敬承祀事、讀書(shu) 飭行之訓。逮甲辰庚戌歲兩(liang) 次翠華幸魯。釋奠禮成,先公率領族人及諸賢後裔各博士謝恩,疊蒙召見行在,愷切訓戒,賜詩褒獎。先公恪遵聖訓,事君能忠,事親(qin) 能孝,處兄弟以友愛,待宗族以敦睦,睦交遊以敬,禦下以仁,製事以義(yi) ,非默契於(yu) 先聖之道者,曷克臻此。先公之用以名斯堂者,非無故也。堂之前庭中,春種牡丹,秋種黃菊,以前有古鬆一株、海棠一樹,並高二十餘(yu) 尺,皆先公之手植。當時公餘(yu) 之暇集海內(nei) 諸名士集會(hui) 於(yu) 其間,遊賞招飲,讀畫聯吟,為(wei) 國家鼓吹休明,洵一時之盛事。鎔襲爵後,歲時修葺,補蒔花木,不敢毀傷(shang) 。昔召公憩舍甘棠,民猶以勿翦勿伐相戒,況蔥蔥鬱鬱為(wei) 先公手澤之存。《詩》曰:“惟桑與(yu) 梓,必恭敬止。”《書(shu) 》曰:“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堂構之責,不既重歟。己卯歲冬十月,恭逢皇上六旬萬(wan) 壽祝嘏入覲,蒙有忠孝存心之諭,暨賜宋板“四書(shu) 五經”、《全唐文》、筆硯紙墨。回籍後即恭繕聖訓懸於(yu) 堂之西房,並供奉禦賜書(shu) 籍於(yu) 堂之東(dong) 房,所以重國恩、承先誌也。後之登斯堂者,於(yu) 以學詩,於(yu) 以學禮,慎守忠恕之道,毋忘綍音,毋愆祖訓,以綿世澤於(yu) 勿替也,是所厚望焉爾。嘉慶庚辰仲春上浣慶鎔謹撰。
清孔慶鎔楷書(shu) 《忠恕堂記》八幅
(孔子博物館藏)
此段記文對忠恕堂的位置、功用、名稱來源,以及衍聖公孔毓圻、孔憲培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忠恕堂在孔府偏西,是孔子第七十二代孫孔憲培學詩學禮的地方。堂前有紅萼軒乃是孔憲培讀書(shu) 的地方,堂後的安懷堂則是孔憲培閑暇時吟詠休閑之所。忠恕堂原匾額名是永壽,孔慶鎔的六世祖、孔子第六十七代孫孔毓圻襲封爵位以後所改。孔毓圻用心鑽研儒家經義(yi) ,既取《論語·裏仁》“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義(yi) ,又因與(yu) 皇帝藩邸的鴻號衝(chong) 突,故更堂名為(wei) 忠恕堂。乾隆四十七年(1782)秋,孔憲培襲封衍聖公,乾隆皇帝訓諭他要敬承祀事、好好讀書(shu)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兩(liang) 次到曲阜祭拜先師孔子,孔憲培率族人迎接。皇帝諄諄教導。孔憲培嚴(yan) 遵聖訓,行事作風皆符合聖人之教,並在堂前親(qin) 種海棠、鬆樹,召集名人雅士宴會(hui) 吟詠,盛況一時空前。
孔慶鎔襲封衍聖公以後,對堂前花木繼續精心嗬護。嘉慶皇帝六十大壽即1819年冬,孔慶鎔入朝慶賀,嘉慶皇帝除了諭令他要忠孝存心,還賜給筆墨紙硯和書(shu) 籍。回到曲阜後,孔慶鎔將嘉慶皇帝的訓諭恭敬繕寫(xie) 後懸掛在忠恕堂的西房,東(dong) 房則供奉禦賜的書(shu) 籍,以告誡後輩在此學詩學禮,謹慎遵守忠恕之道,不忘皇帝的教誨和祖先的訓導。
另記中所述改堂名是孔毓圻為(wei) 謹避皇上藩邸鴻號一說,大概是孔慶鎔誤寫(xie) 。孔毓圻生活於(yu) 康熙、雍正兩(liang) 朝。康熙皇帝八歲繼位,沒有藩邸;雍正皇帝的藩邸為(wei) 雍和宮,皆不符合。原本的堂名為(wei) 永壽,故宮的內(nei) 廷西六宮之一有名永壽宮者。故堂名應該是因與(yu) 皇帝的內(nei) 廷宮殿名字衝(chong) 突才改的。
孔慶鎔的楷書(shu) 《忠恕堂記》寫(xie) 於(yu) 1820年,是參加完嘉慶皇帝六十大壽的第二年所作。因此,孔慶鎔寫(xie) 此記,既是為(wei) 了紀念嘉慶皇帝的隆恩,也是為(wei) 了懷念先人並訓誡後人,故書(shu) 法字體(ti) 著墨濃重,字跡工整規範。文章布局有序,段落分布合理,疏密有致。
此篇記文,孔慶鎔書(shu) 寫(xie) 時並未用其最出名的隸書(shu) 書(shu) 體(ti) ,而是選擇了更為(wei) 工整的楷書(shu) 字體(ti) ,同樣有其別樣的考量。書(shu) 寫(xie) 此記時,孔慶鎔33歲,按照古人的年齡推算,已經步入中年,到了孔子所謂“三十而立”的年紀。此時的他在修養(yang) 、處世方麵,都已經鍛煉得很成熟。參加過嘉慶帝隆重的生日慶典後,孔慶鎔對自身的定位與(yu) 職責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此,用這種整齊一律的書(shu) 體(ti) 才更能體(ti) 現出他對後世的嚴(yan) 肅勸誡。
楷書(shu) 還有楷模之意,名稱就源於(yu) 楷樹的品性和風骨。傳(chuan) 說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們(men) 圍在墓旁哭得十分傷(shang) 心,尤其弟子子貢,更是悲痛無比,一根哀杖都支撐不了他的身體(ti) ,隻能拄著兩(liang) 根。葬禮結束以後,兩(liang) 隻哀杖都深深插進了土中。別的弟子守墓三年以後就離開了,唯子貢在墓邊又守了三年。守墓期間,兩(liang) 根哀杖居然生根發芽,是為(wei) 子貢手植楷樹。楷樹樹木、枝幹皆挺直,楷書(shu) 字體(ti) 的筆畫就如楷樹枝幹一般平直不彎曲。孔慶鎔選擇用此種字體(ti) 書(shu) 寫(xie) 《忠恕堂記》,必定也是費了一番心血思量。
二 衍聖公孔慶鎔其人其事
孔慶鎔(1787—1841),字陶甫,又字冶山,孔子第七十三代孫,乾隆五十九年(1794)襲封衍聖公爵位,嘉慶十四年(1809)被誥授光祿大夫。孔子第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沒有子嗣,便將胞弟孔憲增的兒(er) 子孔慶鎔過繼為(wei) 嗣。
孔慶鎔像
孔慶鎔性格沉穩,從(cong) 小由碩博名儒教授功課。雖然襲封衍聖公之時隻有8歲,卻十分老成。傳(chuan) 說他6歲時就朝見過乾隆皇帝,表現十分得體(ti) 。嘉慶元年(1796),孔慶鎔9歲,嘉慶皇帝到太學祭祀先師孔子,孔慶鎔奉旨進京陪祀,不隻禮儀(yi) 舉(ju) 止如成人一般周全,對皇帝的提問也是對答如流。
孔慶鎔一生曆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受皇恩眷顧頗深,每次進京朝賀,都會(hui) 得到非常豐(feng) 厚的賞賜。嘉慶十四年(1809),孔慶鎔進京為(wei) 嘉慶帝祝壽,嘉慶皇帝不僅(jin) 接見了孔慶鎔,還訓導他做事為(wei) 人要依照儒家教導,對待孔氏族人也需嚴(yan) 加約束。十年之後,嘉慶二十四年(1819),孔慶鎔再次進京祝壽,嘉慶皇帝四次召見他,叮囑他“你詩禮承家,好生承先聖世業(ye) ,總要忠孝存心”。道光三年(1823),孔慶鎔進京朝見道光皇帝,亦被囑咐要用心看管林廟,祭祀孔子需虔誠盡心,祭品必須幹淨。每次覲見,皇帝除了親(qin) 自接見外,還賞賜了大量的書(shu) 籍、布匹等。可以說孔慶鎔是清代衍聖公中領受皇恩最深的。即使嘉慶皇帝時出現了由於(yu) 失察而導致孔廟祭器被人私自倒賣之事,孔慶鎔也沒有受到處罰。
感激於(yu) 清廷的厚恩,孔慶鎔盡心竭力主持林廟祭祀,凡一應祭品都務必幹淨整潔。修整林廟時,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人積蓄資助。晚年時,雖然年老且患病行動不便,仍然堅持親(qin) 力親(qin) 為(wei) 。
孔慶鎔天資聰穎,12歲便能作詩,一生作詩200餘(yu) 首,編有《鐵山園詩稿》。清代著名書(shu) 法家、經學家孫星衍在給他的詩集作序時,對其詩作評價(jia) 甚高:“其性情醇摯如杜陵,其風調瀟灑如香山,其詠古賦物工雅如皮陸,筆意所到,若秋水生波,春雲(yun) 出岫,又若皓月行空,泉源瀉地,劉勰所謂‘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者,當於(yu) 斯集見之。”詩歌之外,孔慶鎔對書(shu) 法、繪畫的研習(xi) 也很用功,他的行書(shu) 和隸書(shu) 分別學於(yu) 王羲之和孔宙。為(wei) 學習(xi) 書(shu) 法,孔慶鎔曾尋遍天下的古今碑帖,刻苦練習(xi) ,終有所成。尤其隸書(shu) 成就最高,號稱冠絕一時。於(yu) 繪畫上,他一開始愛好畫蝴蝶,所繪蝴蝶十分逼真;後來則改畫蘭(lan) 草,其畫被讚仿佛可以真的聞到蘭(lan) 的香氣。其著作有《忠恕堂集》《春華集》《鐵山園畫集》等。
三 衍聖公對“忠恕之道”的傳(chuan) 承
在《論語·裏仁》中有一段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認為(wei) 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就是“忠恕”,可謂領悟了孔子思想的真諦。雖然《論語》中沒有專(zhuan) 門對“忠”作出解釋,但是從(cong) “為(wei) 人謀而不忠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令尹子文三仕為(wei) 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等語句中,可以看出忠是忠誠、忠心之意。關(guan) 於(yu) “恕”,《論語·衛靈公》記載了孔子與(yu) 弟子子貢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恕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恕在孔子看來是可以作為(wei) 終生的行為(wei) 準則的,可知其在孔子心目中具有非常高的境界,看似簡單,卻並不易行。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內(nei) 容,許多文人雅士喜歡將自己的書(shu) 房等處命名為(wei) 忠恕堂,但是孔府的忠恕堂有著不一樣的含義(yi) 。它不僅(jin) 彰顯了對儒家忠恕思想的繼承,也是孔氏家族一脈相傳(chuan) 之家訓的呈現。
衍聖公孔毓圻將永壽堂改名為(wei) 忠恕堂,並非隨意為(wei) 之,也不隻是為(wei) 了避諱。孔慶鎔的《忠恕堂記》不僅(jin) 講了改名的緣由,更彰顯了傳(chuan) 承孔子之道的深刻寓意。其中的忠主要是對朝廷、對皇帝盡忠。從(cong) 康熙皇帝對孔毓圻、乾隆皇帝對孔憲培,一直到嘉慶皇帝對孔慶鎔的訓諭可以看出來,皇帝對衍聖公的要求是一致的:盡心祭祀先師孔子,努力研習(xi) 儒家經典,上對朝廷盡忠,下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在專(zhuan) 製的傳(chuan) 統社會(hui) ,一言不慎,即會(hui) 得咎。輕則降職,重則身家性命不保。即使尊崇如衍聖公,也難逃責罰,如衍聖公孔昭煥就曾因接駕乾隆皇帝不力而多次受罰。在這種背景下,衍聖公的首要職責就是忠於(yu) 皇帝,遵從(cong) 皇帝的訓諭。因此,孔慶鎔祝壽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皇帝的訓諭恭敬書(shu) 寫(xie) 懸掛起來,以示尊重、以表忠心。
“恕”,對衍聖公而言,是對自身的嚴(yan) 格要求,也是作為(wei) 聖人孔子嫡係後裔的自我約束。衍聖公備受尊崇,位高且富貴,不僅(jin) 官居一品,班列文臣之首,還擁有朝廷賞賜的大量田產(chan) 。安富尊榮的衍聖公更需要嚴(yan) 於(yu) 律己,“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一切遵照皇帝的囑托和祖上教導行事。
對於(yu) 孔子忠恕之道的理解,作為(wei) 其嫡係傳(chuan) 人的衍聖公更為(wei) 通透,他們(men) 不僅(jin) 僅(jin) 是更改了堂號那麽(me) 簡單,更是真正領悟了先人孔子忠恕之道的內(nei) 涵,並進行了實踐。孔慶鎔於(yu) 《忠恕堂記》中記載其父親(qin) 孔憲培“事君能忠,事親(qin) 能孝,處兄弟以友愛,待宗族以敦睦,睦交遊以敬,禦下以仁,製事以義(yi) ”,這其實從(cong) 多方麵展現了孔憲培對忠恕之道的踐行。《孔子世家譜》中亦記載,孔憲培“天性孝友,心地慈祥,敦宗睦族,雅重知交。且禦下有恩,一如家人父子”。孔慶鎔沐浴先輩遺風,自己也是一直遵照忠恕之道為(wei) 人處世,兩(liang) 次進京為(wei) 嘉慶皇帝祝壽,表達作為(wei) 臣子的忠心;凡是遇到親(qin) 朋故舊有急之時,莫不伸手相助。為(wei) 表達對先祖忠恕之道的傳(chuan) 承之誌,其著作直接命名為(wei) 《忠恕堂集》。在《忠恕堂記》中,他也表達了對後世子孫傳(chuan) 承、踐行忠恕之道的期望,以確保孔氏家族福澤綿長,即所謂:“後之登斯堂者,於(yu) 以學詩,於(yu) 以學禮,慎守忠恕之道,毋忘綍音,毋愆祖訓,以綿世澤於(yu) 勿替也,是所厚望焉爾。”
《忠恕堂記》展現了衍聖公對先人孔子思想的繼承,以及當時清廷統治者對衍聖公的厚待與(yu) 看重。從(cong) 另一角度看,《忠恕堂記》其實也是衍聖公對清朝統治者要求的回應:他們(men) 已經深刻理解了皇帝的良苦用心,必將按照朝廷的要求,恪守先師孔子的忠恕之道,對上忠誠,恪盡職責,對己自律,推己及人。故而,這篇《忠恕堂記》也是研究清代朝廷與(yu) 衍聖公關(guan) 係的難得的文物資料。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