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與(yu) 家法”:漢代經學工作坊(第二期)
來源:“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十一日己酉
耶穌2024年12月11日
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中華孔子學會(hui) 經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主辦,《經學研究》編輯部協辦的“師法與(yu) 家法”漢代經學工作坊(第二期)在清華大學人文樓B201會(hui) 議室舉(ju) 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山東(dong) 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開大學、鄭州大學、暨南大學、南昌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三十餘(yu) 位學者圍繞會(hui) 議主題——“師法與(yu) 家法”展開了為(wei) 期一天半的深入討論。
▴與(yu) 會(hui) 學者合影
▴呂明烜老師主持
會(hui) 議伊始,主持人中國政法大學呂明烜老師對各位與(yu) 會(hui) 的專(zhuan) 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呂老師認為(wei) ,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師法與(yu) 家法”在經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yi) ,因為(wei) 我們(men) 不斷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師法與(yu) 家法”究竟是一個(ge) 經學史研究的重要對象,還是經學研究需要不斷回到的根本?是經學教育的不二法門,還是後人的某種期待或建構?我們(men) 也可以追問,上述這些理解是彼此矛盾的嗎?它們(men) 可以互相兼容嗎?歸根到底,這一問題關(guan) 係到我們(men) 怎麽(me) 看待經學。期待各位專(zhuan) 家學者在本次工作坊中這些問題的深入討論。
▴宮誌翀老師致辭
隨後,中國人民大學宮誌翀老師發表會(hui) 議致辭。宮誌翀老師表示,經學與(yu) 現代學科有所不同,經學的源與(yu) 流是一體(ti) 的,經學的源頭階段始終最為(wei) 重要。兩(liang) 漢經學是經學發始和昌明的時代,是最值得深究的。兩(liang) 漢經學研究的推進,既能幫助我們(men) 重新理解經典的要義(yi) ,也會(hui) 帶動整體(ti) 的經學史研究。“師法與(yu) 家法”是漢代經學的標誌現象,其形成一方麵與(yu) 戰國至漢初的分散傳(chuan) 經有關(guan) ,另一方麵也因立“五經博士”而製度化。師法家法之間的溝通、分歧與(yu) 爭(zheng) 論,以及由此衍生的今古文之爭(zheng) ,是兩(liang) 漢經學繁盛的內(nei) 部動力。而師法家法也隨兩(liang) 漢經學的終結而消失。清代漢學的複古意識,不斷叩問著師法家法問題,使之初步的複原和梳理了出來。晚清學者已開始理論地思考師法家法與(yu) 通學對漢代經學的意義(yi) ,可惜因時代變局中斷。20世紀後,由於(yu) 新材料的出現,新學科方法的使用和好學深思之士探索,兩(liang) 漢經學研究積累的成果的厚度,已適時應組織“師法與(yu) 家法”主題的專(zhuan) 題討論。期待各位與(yu) 會(hui) 學者新見解的呈現與(yu) 交鋒。
第一場
第一場討論由中國政法大學呂明烜老師主持,共四位學者做了報告,並相互進行了評議。
▴馬楠老師
清華大學馬楠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撰集其事——<白虎通義(yi) >的生成》。馬楠老師認為(wei) ,《白虎通義(yi) 》有別於(yu) “議奏”的形式,呈現出“撰集其事”的成果。“撰集其事”是將各個(ge) 結論按照事目的內(nei) 在邏輯分級列序,保持各篇結論相對一致,進而將結論區分出總綱與(yu) 分支的層級,通過“一曰”、“或曰”補苴罅漏。通過“撰集其事”,《白虎通義(yi) 》完成了對《白虎議奏》的反製。石瑊老師在評議中就班固“撰集其事”與(yu) 《白虎通義(yi) 》的關(guan) 係提出,“撰集其事”中的“集”指向會(hui) 議文書(shu) 匯集、編次,“事”指向會(hui) 議討論的過程。如果把“撰集其事”的對象理解為(wei) 《白虎通義(yi) 》,“事”字是否貼切?
▴石瑊老師
湖南大學石瑊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白虎通>“一說”“或曰”考論》。石瑊老師認為(wei) ,《白虎通》少量問答小節後附有“一說”、“或曰”的擴展文本。這種特殊的文本結構為(wei) 《白虎通》在常規的問答單元之外,提供了新的空間以容納其它與(yu) 之相關(guan) 的內(nei) 容。這使得文本表意單元能夠容納對義(yi) 事結合造成挑戰的內(nei) 容,同時又盡量維持住文本的這種表意特征。馬楠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理解“一說”、“或曰”可以從(cong) 《白虎通》打“補丁”的戰略與(yu) 戰術兩(liang) 個(ge) 層麵考慮。從(cong) 戰略的層麵來說,是要從(cong) 主說的架構中消弭“補丁”。從(cong) 戰術的層麵考慮,才是如何去打“補丁”。我們(men) 今天看到的“一說”、“或曰”雖然很多,但有一些在主說架構中已經自然消弭了。這一區分是可以繼續探討的地方。
▴孟琢老師
北京師範大學孟琢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論東(dong) 漢經學的“通學”趨勢》。孟琢老師認為(wei) ,在學術內(nei) 外的多重因素的製約下,東(dong) 漢經學走向了一種更具學理化的“通學”方向。西漢元成以來的專(zhuan) 經風氣被不斷扭轉,貫通群經的通人之學成為(wei) 東(dong) 漢經學的主流。這種“由專(zhuan) 向通”的經學趨勢和東(dong) 漢廟堂對經學統一的重建嚐試,為(wei) 許慎、鄭玄的經學建構提供了堅實基礎。郜喆老師在評議中提出一些自身的抑或:東(dong) 漢經學的“通學”趨勢能否追溯到劉向、歆父子的源頭?這是否會(hui) 改變我們(men) 對今古文經學敘事的理解?師法、家法以經典為(wei) 準,通學則以義(yi) 為(wei) 準,但“通義(yi) ”為(wei) 什麽(me) 沒有形成全新的經學範式,鄭玄、何休這些通學學者都回到注經上?考慮到東(dong) 漢的經學世家,如何理解通學與(yu) 師法、家法在傳(chuan) 承方式上的相似性?
▴郜喆老師
中國政法大學郜喆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分經立學”:廖平論博士教育及其教學實踐》。郜喆老師認為(wei) ,清末新政期間,廖平在《群經總義(yi) 講義(yi) 》中計劃編纂的《博士教育考》應是他此前所著《公羊春秋補證後續》的擴充。在《後續》中,廖平根據漢代經學教育“分經立學”的特點,對當時的“癸卯學製”進行了重構。廖平重構經學教育,旨在通過“開士智”的方式,構建士民分途的教育體(ti) 係,培養(yang) 合於(yu) 時代的新“博士”,充當新政的中堅力量。廖平堅持“師法家法”是經學教育的必要方式。孟琢老師在評議中提出兩(liang) 個(ge) 問題供進一步討論。第一,廖平的理解是否符合孔子學說與(yu) 孔門教學的本來麵貌?第二,廖平的教育設計與(yu) 現代教育模式的矛盾,怎麽(me) 去理解廖平的曆史局限性?
第二場
第二場討論由北京師範大學孟琢老師主持,共五位學者做了報告,並相互進行了評議。
▴穀繼明老師
同濟大學穀繼明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費氏興(xing) ”與(yu) 虞氏家法》。穀繼明老師認為(wei) ,僅(jin) 從(cong) 經本和學術傳(chuan) 承脈絡來理解“費氏興(xing) ”問題,是不夠切實和深入的。“費氏興(xing) ”所昭示的不僅(jin) 僅(jin) 是今古文的消長,更是經學本身的轉折,具體(ti) 來說即經學的性質與(yu) 功能的轉變。費氏興(xing) 標誌著“回到經本”的詮釋風氣興(xing) 起。與(yu) 馬融、荀爽、鄭玄相比,虞翻的特殊性不在於(yu) 他號稱傳(chuan) 孟氏《易》,而在於(yu) 他將馬融等人的“經本”詮釋容納在他的象數詮釋體(ti) 例中,使此“回歸經本”傾(qing) 向發展到了極致。王弼與(yu) 虞翻雖為(wei) 各自學派之極端代表,似成水火不容之勢,但在以解經為(wei) 宗旨的注釋路數上是一致的。李元駿老師在評議中提出兩(liang) 個(ge) 問題供進一步討論。第一,東(dong) 漢易學家在何種意義(yi) 上繼承了費氏易?第二,不重致用而重解經文的轉向如何發生的?在這一過程中,東(dong) 漢經學又是如何對待和轉化西漢以致用為(wei) 側(ce) 重的經說?
▴陳峴老師
湖南大學陳峴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基於(yu) <易緯>的七十二候卦氣說獻疑》。陳峴老師認為(wei) ,從(cong) 現有文獻來看,七十二候在西漢尚未形成完整的體(ti) 係。《逸周書(shu) ·時訓解》中雖有七十二候的記載,但因其應用的二十四節氣順序並非西漢曆法中的順序,因此該篇目的形成年代未必在西漢時期,也就不足以證明孟喜時已有七十二候體(ti) 係。七十二候體(ti) 係尚未形成,那基於(yu) 七十二候而形成的卦氣學說在西漢形成的可能性也就更微乎其微。因此,《舊唐書(shu) 》《新唐書(shu) 》中記載的七十二候卦氣說不能被判定為(wei) 孟喜所作。孟喜時或許已經出現易卦與(yu) 物候現象相結合的應用,但遠沒有形成《新唐書(shu) 》和《舊唐書(shu) 》中的完整的體(ti) 係。張學謙老師在評議中提出,從(cong) 文獻來看,七十二候卦氣說完整呈現在《舊唐書(shu) 》收錄的一行《大衍曆》,盡管沒有畫成表格的形式,但肯定已經形成了一個(ge) 表格。對於(yu) 這個(ge) 表格的來源,一行《卦候議》提到兩(liang) 種七十二候的體(ti) 係:一是《逸周書(shu) ·時訓解》,一是後魏《正光曆》。一行認為(wei) 《逸周書(shu) 》更早,《大衍曆》采用了《逸周書(shu) 》的體(ti) 係。因此,關(guan) 鍵點在於(yu) 確定《逸周書(shu) 》在文本流傳(chuan) 的哪些時間節點被改動過。
▴李元駿老師
暨南大學李元駿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鄭玄對京氏易與(yu) 費氏易的統合——以鄭玄對象數易例的使用為(wei) 中心》。李元駿老師認為(wei) ,鄭玄以卦氣之例解經乃是對京氏易傳(chuan) 統的繼承,而他使用卦氣之例的限度則體(ti) 現了費氏易對他的影響。鄭玄將《京氏易傳(chuan) 》《乾鑿度》的納支、爻辰之說發展為(wei) 鄭氏爻辰之例,則與(yu) 費氏易區分內(nei) 學、外學的特點相符。鄭玄用互體(ti) 的理路與(yu) 京氏易不同,他創造爻體(ti) 之例更是對這種解經理路的延續。通過將鄭氏易與(yu) 京氏易、費氏易相互發明,最終能以京房、費直兩(liang) 家之學為(wei) 背景審視漢末鄭玄、荀爽、虞翻三家的異同。廖娟老師在評議中提出,鄭玄對京房易學的繼承性沒有疑問,但鄭玄在何種程度上繼承了費氏易?從(cong) 李元駿老師的文章來看,某種意義(yi) 上鄭玄繼續製法是對京房易的統合,謹慎製法是對費氏易的整合,而並沒有很多費氏易相關(guan) 的文本解釋。
▴廖娟老師
南開大學廖娟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清代漢易圖重建中的曲折往返——以爻辰圖為(wei) 中心》。廖娟老師認為(wei) ,清初的易圖辨偽(wei) ,仍以宋易中較為(wei) 核心的河圖洛書(shu) 與(yu) 先天、後天卦圖為(wei) 中心。但清中期往後,易學家在漢易研究上發凡起例,使得易圖學在之後的發展早已超過河圖洛書(shu) 的範圍,於(yu) 漢易的諸多體(ti) 例上多有涉及。其中廣受關(guan) 注的鄭玄爻辰說在惠棟繪製易圖之後,引發張惠言、王引之、焦循、錢大昕、王昶等多人的討論,又在何秋濤、柯劭忞、曹元弼、徐昂、朱伯昆等人的回應中獲得了認同。鄭玄爻辰說及爻辰圖解在清代經曆了建立、崩壞,又在反複討論中被接受、發展。陳峴老師在評議中提出,清人對爻辰圖的複原,隱含的一條線索是整合納支學說和爻辰學說,但正如廖娟老師注意到的,這兩(liang) 者應該拆分處理。兩(liang) 種學說反映了始未終酉與(yu) 始未終巳兩(liang) 種邏輯。始未終酉的納支學說基於(yu) 八宮的基本原理,始未終巳的爻辰學說最終目的是回到解經。這種複雜性也體(ti) 現在十二律問題中,十二律的次序也有不同的排比方法。
▴張學謙老師
北京大學張學謙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易緯>重理述略》。張學謙老師報告了對重新整理《易緯》的過程麵臨(lin) 的三個(ge) 基本問題的思考與(yu) 處理。第一,《易緯》的篇目與(yu) 注者,四庫館所輯《易緯》八種中的《乾坤鑿度》《乾元序製記》為(wei) 宋人所造,非漢代篇名;《易緯》注主體(ti) 為(wei) 鄭玄注,宋衷、宋均注存在的證據不足。第二,《易緯》的流傳(chuan) 與(yu) 衍變,可分為(wei) 唐開元間、兩(liang) 宋之交、明代初期、清乾隆間四個(ge) 較為(wei) 關(guan) 鍵的時間節點。第三,《易緯》各篇的具體(ti) 情況與(yu) 整理方式。穀繼明老師在評議中表示,在安居香山《緯書(shu) 集成》的基礎上,結合日本回傳(chuan) 的文獻,通過嚴(yan) 謹的辯偽(wei) 與(yu) 輯佚工作,重新深入整理《易緯》是非常有必要、有意義(yi) 的工作,期待張學謙老師的著作早日問世。
第三場
第三場討論由同濟大學穀繼明老師主持,共五位學者做了報告,並相互進行了評議。
▴徐淵老師
複旦大學徐淵老師報告的題目是《〈周官〉主“六合”及其思想斷限》。徐老師認為(wei) ,《周官》主“六合”的基本結構,與(yu) 漢代“五行”為(wei) 主的數術潮流有異。《周官》關(guan) 於(yu) 數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很多“物象”還沒有從(cong) 等級製的名物體(ti) 係下解放出來,或者幹脆連臚列的固定形式還沒有確定,這些“物象”還不配作為(wei) 陰陽五行理論賦予固定屬性的對象。二是五行理論在戰國時期似乎還沒有統一的形式。戰國時期“五行”和“六合”體(ti) 係並存過很長一段時間,早期階段“六合”體(ti) 係的影響力更大。三是在《周官》的文本中,幹支還沒有和各類“物象”配合起來,而到了《放馬灘秦簡》的時代,幹支和“物象”配合已經非常成熟。宮誌翀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徐淵老師對戰國時期的數字宇宙論做了一個(ge) 很好的刻畫,並揭示了今文經學與(yu) 古文經學有關(guan) 數論之爭(zheng) 議背後的根本關(guan) 切。宮老師談到,如果在戰國數字宇宙論的背後真的存在兩(liang) 個(ge) 相互競爭(zheng) 的理論體(ti) 係,即重五還是重六,那麽(me) 在數字宇宙論從(cong) 五到六的這樣一個(ge) 轉變過程中,是否還存在著一個(ge) 思想豐(feng) 富的階段,其實有待我們(men) 進一步考察和證實。
▴黃銘老師
重慶大學黃銘老師報告的題目是《從(cong) 〈通典·養(yang) 兄弟子為(wei) 後後自生子議〉論同宗養(yang) 子問題》。黃老師對於(yu) 《通典·養(yang) 兄弟子為(wei) 後後自生子議》中於(yu) 氏提出的“不解六條”、“所疑十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從(cong) 《喪(sang) 服》學理上逐一否定了於(yu) 氏為(wei) “同宗養(yang) 子”辯護的所有理由,同時又將於(yu) 氏區分“為(wei) 後”與(yu) “鞠養(yang) ”的思路與(yu) 後世“養(yang) 父母”服製的規定做了比較,試圖勾勒出一條養(yang) 恩地位逐漸上升的線索。楊雅婷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黃銘老師關(guan) 注的問題,其實是在中古時代這樣一個(ge) 父係的祭祀製度框架下,如何處理養(yang) 母與(yu) 養(yang) 子之間的關(guan) 係問題。黃老師的論文關(guan) 注主要在晉朝和宋朝,可以適當補充唐代有關(guan) 此類問題的討論。
▴楊雅婷老師
四川大學楊雅婷老師報告的題目是《從(cong) 〈通典·在喪(sang) 襲爵議〉論漢晉之際的經學與(yu) 禮製》。楊老師認為(wei) ,曹魏時期,尚書(shu) 省官員、秦靜、高堂隆、王肅曾討論山陽公劉協之嫡孫劉康襲封的禮儀(yi) ,在此禮儀(yi) 中,“宗經”“複古”“尊君”“實用”四個(ge) 維度彼此配合。“複古”參雜了春秋戰國甚至漢代的因素,實則是“變異”。而“在喪(sang) 襲爵”這一禮製場合,既是嗣君為(wei) 前代封君服喪(sang) 的喪(sang) 儀(yi) 場所,又是王朝遣使舉(ju) 行襲封禮儀(yi) 之時。總體(ti) 來說,嘉禮與(yu) 凶禮、公與(yu) 私、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之間的衝(chong) 突與(yu) 張力,在這一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呈現。黃銘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楊雅婷老師從(cong) 製度史和政治史的視角,對即位禮進行了考察。黃老師提出,相比具體(ti) 事實上的描述,如何在禮學原理上理解政治史和製度史,尤為(wei) 重要。另外,對於(yu) 楊老師提出的王肅明確反對劉康服素服,主張應服吉服且不應嚌醴之禮,是與(yu) 鄭玄之說形成針鋒相對的觀點,黃老師認為(wei) 有待商榷。
▴陳姿樺老師
北京大學陳姿樺老師報告的題目是《論孔廣森注公羊禮對兩(liang) 漢家法的取擇》。陳老師認為(wei) ,在涉及到“為(wei) 漢製作”、“黜周王魯”等《春秋》新製或時王之製時,孔廣森往往擯棄何休等人的說法,轉而從(cong) “周製”或“周禮”的角度作出解釋。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以往《公羊》家對《春秋》所賦予的“聖人製作”的“製法”性質,而使之還原為(wei) “周公製禮”的本有之意。另外,孔廣森對何休注《公羊》禮失當之處進行匡正,並對《公羊傳(chuan) 》中所涉及的禮製進行推拓和闡發,使《公羊傳(chuan) 》所涉禮製呈現出更完備的形態,並且重視引入禮爭(zheng) 、保留異說,展現出各家經義(yi) 的豐(feng) 富性。徐淵老師認為(wei) ,陳姿樺老師對孔廣森的公羊學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論證了孔廣森公羊學中的禮學色彩。在孔廣森之後,其實淩曙和陳立在某種程度上,也沿習(xi) 了孔廣森兼禮學而注公羊的思路。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定的問題,即公羊學的思想體(ti) 係變得更加駁雜,一定程度上對把握公羊學的義(yi) 理造成了困難。
▴宮誌翀老師
中國人民大學宮誌翀老師報告的題目是《徐彥疏的鄭學背景》。宮老師認為(wei) ,《春秋公羊傳(chuan) 注疏》是研習(xi) 公羊學的必讀書(shu) ,而傳(chuan) 文簡奧難讀,賴何休解詁以發明之;何休解詁則極大化約了兩(liang) 漢公羊家說,也有些許費解處,解詁又賴徐彥疏以闡揚之。不過,徐彥疏的某些段落和解釋風格,給我們(men) 理解何休可能造成了障礙。留意鄭玄學是徐彥疏的基本知識背景,對於(yu) 定位徐彥其人其疏的時代,把握徐彥疏的意義(yi) ,有一定的佐證作用。陳姿樺老師認為(wei) ,如何理解何休和徐彥對於(yu) 《周禮》認識之分歧,以及徐彥多大程度上受到鄭玄學的影響,或者說徐彥是否完全籠罩在鄭玄學的影響之下,仍然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第四場
第四場討論由清華大學馬楠老師主持,共五位學者做了報告,並相互進行了評議。
▴王勇老師
鄭州大學王勇老師報告的題目是《以禮為(wei) 教和以傅為(wei) 師——六經成立以前的教育形態》。王老師認為(wei) ,西周以前,士人區別於(yu) 社會(hui) 上其他職業(ye) 的主要能力是射藝和禮儀(yi) 。士人的學習(xi) ,即學習(xi) 即行禮。青少年直接模仿成人的所作所為(wei) ,這種學習(xi) 方式與(yu) 農(nong) 工商等職業(ye) 中子弟模仿父兄的學習(xi) 方式並無不同。“學”的本義(yi) 是模仿,“習(xi) ”的本義(yi) 是重複練習(xi) 。教育的要求是掌握“怎麽(me) 做”的技能,並不追問“為(wei) 什麽(me) ”。教員的主導者是“傅”,即有資格指導青少年行為(wei) 規範的成人。而側(ce) 重於(yu) 傳(chuan) 授古訓、進行知識和思維訓練的“師”,原本是次要的,在孔子以後才蓋過並取代“傅”成為(wei) 了主導的教育者。侯金滿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王勇老師刻畫了前師法、家法時代教育方式的整體(ti) 麵貌,為(wei) 我們(men) 理解師法、家法的演變及其時代特征提供了參考。侯老師補充說,使用禮學文本尤其是《周禮》作為(wei) 論證前師法、家法時代的教育方式,需要謹慎考慮。另外,補充出土文獻和古文字方麵的材料,可以使文章結論更加可靠。
▴侯金滿老師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侯金滿老師報告的題目是《兩(liang) 漢今古文〈書(shu) 〉學譜係中的〈尚書(shu) 大傳(chuan) 〉》。侯老師認為(wei) ,《尚書(shu) 大傳(chuan) 》例來被視為(wei) 兩(liang) 漢今文《書(shu) 》學之始祖,但通過對比《尚書(shu) 大傳(chuan) 》與(yu) 今文三家《書(shu) 》學文本,可以看出,今文三家《書(shu) 》說多有改變師說而別創新說之處,其中不乏為(wei) 漢代禮製重建提供經典依據之例。漢代《尚書(shu) 》經說、家法、師法之形成皆是在特定的知識背景下對相關(guan) 經學文本與(yu) 前儒師說進行左右采獲而成,無論今文、古文皆是如此。傳(chuan) 統的嚴(yan) 分今古的漢代《尚書(shu) 》學譜係過於(yu) 簡單化和平麵化,遮蔽了經學史內(nei) 部的某些隱性的關(guan) 係,對於(yu) 經說之衍生過程亦忽略了其複雜性,這樣一種簡單化導致清代以來對於(yu) 兩(liang) 漢今古文之爭(zheng) 存在一種想當然的偏見。趙培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侯金滿老師指出了嚴(yan) 格劃分今古文之間有關(guan) 《尚書(shu) 》的討論,對於(yu) 理解《尚書(shu) 》文本的深刻可能會(hui) 造成障礙。趙老師補充說,如何理解今古文之爭(zheng) 的問題,仍然是理解《尚書(shu) 》學演進和發展的重要思想史背景。
▴趙培老師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趙培老師報告的題目是《“〈毛傳(chuan) 〉本於(yu) 荀卿說”的形成及其經學史意義(yi) 》。趙老師認為(wei) ,就《詩經》學史來看,“《毛傳(chuan) 》本於(yu) 荀卿說”的出現宜從(cong) 後漢以來古文逐漸隆盛的背景來分析。古文實力的增長客觀上需要重構自身授受的合法性,荀子在儒學傳(chuan) 授上的核心地位,以及《荀子》用《詩》、用《禮》同《毛傳(chuan) 》的“相合”特征從(cong) 內(nei) 外兩(liang) 個(ge) 方麵推動了此說的廣泛接受。王勇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趙培老師對於(yu) “毛傳(chuan) 本於(yu) 荀卿”很大程度上是出於(yu) 一種理論建構,而非是具體(ti) 事實。王老師談到,如何理解毛詩的師承關(guan) 係,在學術史上存在一定的分歧,背後隱含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黃少微老師
清華大學黃少微老師報告的題目是《曆史敘事與(yu) 情境再現:漢四家詩以史解經的兩(liang) 種模式》。黃老師認為(wei) ,漢四家《詩》均以史解詩,卻導出不同的詩義(yi) 與(yu) 解釋風格。究其原因,《毛詩》主要通過美刺呈現詩的正變,展現一種宏大的曆史敘事,並由之呈現曆史的興(xing) 衰之道,其言說對象主要是後王。三家《詩》主要通過再現具體(ti) 的曆史情境解釋詩義(yi) ,試圖通過描繪與(yu) 詩篇關(guan) 聯的相似曆史情境來闡說大義(yi) ,從(cong) 而勸諫時君修正其德以達成美好政教,情境不同,所解說的詩義(yi) 也各異,因此其解釋主要從(cong) 單篇詩篇出發,每一詩篇都是獨立的文本。這使三家詩所解說的詩義(yi) 呈現多樣化,而口傳(chuan) 的傳(chuan) 授載體(ti) 也促進了此種解釋理路的達成。高雋博士的評議認為(wei) ,黃少微老師所揭示出的四家《詩》以史解詩的差異現象確實存在。但文章應當注意參考和使用《文選》及《後漢書(shu) 》李賢注所引的《韓詩》序、傳(chuan) ,以及海昏侯《詩》簡和蔡邕所引用的《魯詩》序、傳(chuan) ,以此來驗證文章的結論和強化文章的論證。
▴高雋博士
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高雋報告的題目是《翼奉“五性六情”說探微》。高雋博士對翼奉發“五性六情”說的師法來源做了分析,認為(wei) 此說至少可以追本至後倉(cang) 。翼奉“五性六情”說的立論基礎是以陰陽二氣言情性,而核心則是以天幹、地支言情性。除此之外,將五性、六情與(yu) 五藏、六府聯係起來,注重情性問題的身體(ti) 維度,也是翼奉“五性六情”說的一大特點。黃少微老師認為(wei) ,高雋對翼奉“五性六情”說進行了清晰的梳理,為(wei) 理解思想史中的性情關(guan) 係提供了參考。黃老師談到,《樂(le) 記》中更偏向於(yu) 從(cong) 內(nei) 外、主賓、動靜的結構來解釋性情結構,而翼奉則把人的性情跟五行、天幹、地支以及人的五髒六腑結合起來,如何理解這種轉變,是值得進一步發掘的問題。此外,翼奉“五性六情”說的背後,可能是對天人關(guan) 係的一種新的解釋,與(yu) 早期儒家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
第五場
第五場討論由山東(dong) 大學高中正老師主持,共四位學者做了報告,並相互進行了評議。
▴馮(feng) 渝傑老師
山東(dong) 大學馮(feng) 渝傑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太平:從(cong) 公羊學至原始道教的賡衍軌跡及其曆史影響》。馮(feng) 渝傑老師認為(wei) ,以董仲舒為(wei) 代表的儒生、方士們(men) 糅合經緯提出的“致太平”的施政理想和方略,深刻影響了西漢中後期以降的朝堂政治實踐,形成“其政事兼循神道”的神聖性格,並逐漸孵化出頗具“國家宗教”性格的原始道教。在此背景下,出現了承載時人強烈“太平”訴求的宗教經典《太平經》,由此內(nei) 在地引導著漢魏之際諸多人群的價(jia) 值觀念、行為(wei) 實踐以及當時的曆史走向。範雲(yun) 飛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馮(feng) 老師的文章發掘了我們(men) 日用而不知的“太平”觀念,給人非常大的啟發。尤其是馮(feng) 老師揭示了在東(dong) 漢末年,“太平”這樣一種觀念是如何從(cong) 官方到民間、從(cong) 國家到社會(hui) 影響了漢末的所謂“邊緣人”,讓遊俠(xia) 、黨(dang) 人、“妖賊”術士、隱逸等群體(ti) 團結在“太平”的旗幟之下,從(cong) 而形成合力影響了曆史。但未盡的問題是,“太平”作為(wei) 中國古代對政治秩序的一種最高理想,和王道、大同這些觀念相比具有什麽(me) 特質,使得太平能在民間廣為(wei) 流行?官方和民間所用的太平觀念有何不同?
▴高瑞傑老師
上海師範大學高瑞傑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論“天子一爵否”與(yu) “聖人有父否”——以文明論為(wei) 視角》。高瑞傑老師認為(wei) ,漢代經學因經曆周秦之變、秦漢之變而最為(wei) 複雜,其既沾溉宇宙論秩序,又有經孔子創製而精神突破的痕跡,形成一種看似不徹底而又徹上徹下的文明秩序,即寓尊尊於(yu) 親(qin) 親(qin) 之中,寓公於(yu) 私,寓經於(yu) 史,亦可稱之為(wei) “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藝術性文明”,而其典範性案例即在“天子一爵否”與(yu) “聖人有父否”這幾個(ge) 論題上。李曉璿老師在評議中指出,高老師的文章用文明論的精神突破重新看待漢代的天子有無爵、聖人有無父等問題,這種理論框架下,可以把今文經學認為(wei) 天子一爵、聖人感生看作回返宇宙論秩序的路徑;古文經學認為(wei) 天子無爵、聖人有父更加偏向於(yu) 精神突破以後的心性論秩序。文章引申出的一個(ge) 問題是,如果嚴(yan) 肅地把鄭玄看作一個(ge) 曆史哲學家,他是否不僅(jin) 構建了周以後的心性論秩序?周以前的秩序該如何理解和描述?
▴常達老師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常達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興(xing) 滅繼絕”與(yu) “存二王後”:漢儒論政治體(ti) 存續的兩(liang) 種方式》。常達老師認為(wei) ,永遠會(hui) 有新的受命王不斷興(xing) 起,是維持天命的公共性、保證天下不被一家一姓所統治的標誌之一。“受命而王”對“繼體(ti) 守文”的製約,主要體(ti) 現在警示時王、昭示革命之上,二者分別對應著“現在”與(yu) “未來”;而除此之外,“公天下”還對“過去”存在影響,它主要體(ti) 現在對待曾經受命之先王的方式上,即“興(xing) 滅繼絕”與(yu) “存二王後”。三者在不同時空相互製約、相互平衡的關(guan) 係,構成了天命之“公”對政治體(ti) 存續的整全性塑造。馮(feng) 渝傑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常老師通過“興(xing) 滅繼絕”和“存二王後”揭示出“天命”的內(nei) 部空間結構。常老師講的“天命”是相對意義(yi) 上的空間安排,指向的是天子之家的公共屬性。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白虎通·社稷篇》所引《春秋傳(chuan) 》說的“天子大社”一條,是否也可以作為(wei) 補充討論空間層麵的公與(yu) 私、國與(yu) 天下的結構?
▴範雲(yun) 飛老師
武漢大學範雲(yun) 飛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遁、逃之辨與(yu) 漢唐間隱逸思想的展開——以<周易>詮釋為(wei) 中心》。範雲(yun) 飛老師認為(wei) ,漢唐間隱逸思想與(yu) 實踐集中呈現於(yu) 學者對《周易·遁》卦的詮釋,尤其表現為(wei) “遁、逃之辨”。鄭玄解“遁”為(wei) “逃去”,認為(wei) 士人對國家權力有“逃去”的權利。魏晉以來,國家緊縮隱逸空間,葛洪順應這一變化,主動區分“嘉遁”與(yu) “逋逃”。南朝後期鈔本《講周易疏論家義(yi) 記》區分遁、逃,肯定君子之遁,否定小人之逃,將隱逸行為(wei) 轉向內(nei) 在、轉向形而上世界。漢唐間《遁》卦詮釋的展開,顯示國家不斷壓縮隱逸空間、隱者不斷調適乃至自我限縮的過程。高瑞傑老師在評議中指出,範老師的文章非常精彩地勾連起漢唐間對《周易·遁》卦的不同詮釋與(yu) 隱逸思想的發展脈絡。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朝隱,可以進一步追問的是,隱士和逸士的關(guan) 係是什麽(me) ?另外,天下無道則隱,《遁》卦尚有隱逸的空間;如果沒有空間,是否真正的遁會(hui) 表現為(wei) 《否》卦?
第六場
第六場討論由石瑊老師主持,共四位學者做了報告,並互相進行了評論。
▴高中正老師
山東(dong) 大學高中正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經術、學派與(yu) 文本:新出資料對今本<漢書(shu) >引經的檢視》。高中正老師認為(wei) ,通過對比肩水金關(guan) 漢簡所載漢成帝河平年間詔書(shu) 與(yu) 《漢書(shu) ·刑法誌》,可見引經文字之異以及今、古文經學在漢至中古時的地位升降。隨從(cong) 官學立廢而沉浮的《尚書(shu) 》學,不斷重塑這一時期士人的知識結構,而此間知識的變革,又對相關(guan) 文本產(chan) 生影響,阻礙了我們(men) 對於(yu) 今、古文經麵貌的理解。這種經術、學派與(yu) 文本的互動關(guan) 係,應在今後研究多加注意。陳壁生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論文以出土文獻中的內(nei) 容為(wei) 切入點,以小見大,直接討論了經書(shu) 、學派與(yu) 文本的關(guan) 係。對漢代經學研究來說,如何通過《漢書(shu) 》對經典的引用來理解經典本身的麵貌是一個(ge) 重要的問題,高老師的文章提供了一個(ge) 很好的例證。但其中一個(ge) 問題是,我們(men) 現在理解兩(liang) 漢今文經學的時候,有文本缺失的問題,而清人給我們(men) 留下的輯佚性著作主要就是來自《兩(liang) 漢書(shu) 》裏麵對經典的引用。以《漢書(shu) 》所引《尚書(shu) 》為(wei) 例,皮錫瑞的《今文尚書(shu) 考證》對我們(men) 理解漢代的《尚書(shu) 》學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易宏熙老師
南昌大學易宏熙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兩(liang) 漢經學“師法”“家法”概念辨析》。易宏熙老師認為(wei) ,“師法”“家法”均是經典的解說體(ti) 係和義(yi) 理係統,由章句等經學著述呈現。“師法”的思想意識背景是“以經學持一統”,因而“師法”概念內(nei) 在地包含了“經學一統”的觀念。“家法”的思想意識是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因而“師法”概念內(nei) 在地包含了“經學多元化”的理解。從(cong) 今文經學的立場出發,則以“師法”統攝“家法”,師法與(yu) 家法有源流之別;從(cong) 學術多元化的立場出發,則以“家法”看待“師法”,師法與(yu) 家法無差別,這在本質上是以子學思維方式看待經學。劉禹彤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易老師對師法、家法的討論有別於(yu) 此前研究著力於(yu) 師和家的區分,發掘出師法、家法的“法”字代表的是經學的法式。易老師還強調師法是在漢武帝時期“表彰六經”才有的,如果認為(wei) 漢武帝之後才有師法,那應該如何理解經學在漢武帝之前的傳(chuan) 承狀態?
▴劉禹彤老師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劉禹彤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論漢代經學師法的六種理解向度》。劉禹彤老師認為(wei) ,關(guan) 於(yu) 漢代師法主要有六種理解模式:漢代五經博士多以師為(wei) 先師,法為(wei) 經師一貫之法;劉歆、揚雄等漢代學者以師為(wei) 末師,法為(wei) 道術分裂之法;班固、王充等漢代學者以師為(wei) 官師,法為(wei) 功名利祿之法;惠棟等清代乾嘉學者以師為(wei) 宗師,法為(wei) 實事求是之法;康有為(wei) 、皮錫瑞等晚清今文經學家以師為(wei) 聖口,法為(wei) 微言大義(yi) 之法;顧頡剛、徐複觀等近現代學者以師為(wei) 技師,法為(wei) 思想鉗製之法。易宏熙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劉禹彤老師的論文非常清晰地梳理了經學史中幾種典型的關(guan) 於(yu) 師法和家法的理解,並指出了背後的思想脈絡。在論述漢代師法與(yu) 家法時,文章很有特色的見解是從(cong) 漢初經學和章句之學兩(liang) 種學術風氣來建立關(guan) 於(yu) 師法和家法的論述,認為(wei) “師法”同條共貫,呈現為(wei) 簡約之學;而章句之學相對封閉、繁瑣,是與(yu) “家法”聯係在一起的。
▴陳壁生老師
清華大學陳壁生老師報告的題目為(wei) 《師法與(yu) 經說》。陳壁生老師認為(wei) ,“經說”是兩(liang) 漢經師根據經傳(chuan) 說記之文,推出經學的基本思想原則,既內(nei) 在於(yu) 經書(shu) 而又超越於(yu) 經書(shu) 。而經注則是嚴(yan) 格扣緊經文,對經文一字一詞進行解釋。漢末的注經,往往把兩(liang) 漢經說視為(wei) 既有的結論,用來注解經書(shu) 的內(nei) 容。在鄭玄、何休的注經中,都是經說、訓詁的結合。重新理解經說,對理解漢代經學有重要意義(yi) 。高中正老師在評議中認為(wei) ,陳壁生老師的論文可以帶給我們(men) 很大的啟發。經說在漢代其實是超越經文本而存在的,或者說經文本的存在反而是因為(wei) 經說才得以彰顯。以《漢書(shu) 》所引《尚書(shu) 》為(wei) 例,正是因為(wei) 經說在政治實踐中的積極意義(yi) ,才使得今文本《尚書(shu) 》得以逐漸走進政治舞台。但在閱讀論文的過程中產(chan) 生的一個(ge) 疑問是,在先秦時本來一些很簡單或者很平常的觀念,為(wei) 什麽(me) 到漢代就變得特別重要了?
會(hui) 議討論結束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院長陳壁生老師做了會(hui) 議總結。陳壁生老師認為(wei) ,漢代經學研究,目前處於(yu) 尚未充分展開的狀態。從(cong) 本次工作坊可以看到,在漢代經學研究裏麵,已經有一些大家都比較集中關(guan) 注的內(nei) 容,這對推動漢代經學研究來說是非常可喜的現象。漢代經學的研究可以推動文學、曆史、哲學的相關(guan) 研究,因為(wei) 漢代一方麵經學思想具有強勁的活力;另一方麵,這種活力不僅(jin) 停留在思想層麵,也對當時各個(ge) 不同的領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漢代經學是經學史上最重要的一個(ge) 階段。這一次關(guan) 於(yu) 漢代師法與(yu) 家法的論文和討論也在呈現出很多顯著推進。到現在為(wei) 止,經學研究或者具體(ti) 到漢代經學研究中,研究範式尚未形成。這個(ge) 工作坊的舉(ju) 辦是一種特別好的嚐試,可以通過大家對共同問題的關(guan) 注、共同文本的討論,慢慢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識,然後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動漢代學術研究,推動漢代經學研究範式的形成。
至此,本次“師法與(yu) 家法”漢代經學工作坊(第二期)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王博:天地人的秩序化
【下一篇】【羅晨】簡牘文獻印證中華民族交融史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