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平 著《傳統辨析·西學初漸·當代審思》出版暨自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4-12-07 19:22:00
標簽:

陳衛平 著《傳(chuan) 統辨析·西學初漸·當代審思》出版暨自序

 

 

 

書(shu) 名:《傳(chuan) 統辨析·西學初漸·當代審思》

作者:陳衛平

出版社:齊魯書(shu) 社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是關(guan) 於(yu) 儒學和傳(chuan) 統思想的論文集。按照內(nei) 容分為(wei) 三輯,第一輯傳(chuan) 統辨析, 共九篇文章, 前四篇是個(ge) 案分析, 後五篇是專(zhuan) 題綜論;第二輯西學初漸, 共五篇文章, 論述了明清之際西學初次影響中國, 對原有傳(chuan) 統的衝(chong) 擊, 以及不同觀念的比照和交匯;第三輯當代審思, 共八篇文章, 論述了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若幹問題。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前提, 是傳(chuan) 統文化具有當代價(jia) 值, 但其何以具有當代價(jia) 值則是需要論證的。

 

作者簡介

 

 

 

陳衛平,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代中西文化比較;中國近代進化論研究;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中國化與(yu) 傳(chuan) 統哲學;20世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曆史進程。

 

目錄

 

 

 

 

 

自序

 

本書(shu) 是我第二本關(guan) 於(yu) 儒學和傳(chuan) 統思想的論文集,此前的2021年由孔學堂書(shu) 局出版過以《儒學之“道”的哲學品格》為(wei) 書(shu) 名的論文集。我在該論文集的“自序”中說過,自己治學領域主要在中國近現代哲學,近些年又致力於(yu) 當代中國哲學史的課題。因此,編過一本關(guan) 於(yu) 儒學的論集,覺得已是“江郎文盡”了。現在這本論集,緣於(yu) 《尼山文庫》編委會(hui) 彭彥華女士的幾次邀約,難以推辭,就選了第一本論文集之外的22篇論文,按照內(nei) 容分為(wei) 三輯。這裏向讀者交代一下這些文章的主旨和用意。

 

第一輯,傳(chuan) 統辨析,共九篇文章,前四篇是個(ge) 案分析,後五篇是專(zhuan) 題綜論。《孔子君子論的多重理論內(nei) 涵》闡述孔子關(guan) 於(yu) 君子人格的層次設定、內(nei) 在要素、外在表現和培養(yang) 途徑的多重理論內(nei) 涵,意在表明對於(yu) 某種有重大影響的傳(chuan) 統理論或觀念需要多方麵、多層次地予以分析。《心不違仁與(yu) 富貴為(wei) 人之所欲——孔子心學與(yu) 共同富裕的理想》闡明孔子不違仁之心與(yu) 欲富貴之心所表現的對於(yu) 共同富裕的心向往之,由此提出需要在整個(ge) 中國哲學史的發展進程中認識“心學”,研究“中國心學”。《墨子:孔孟之間的重要環節——以古今之辯為(wei) 中心的考察》,試圖證明墨子是孔子的對立麵,同時也是孔子到孟子的思想環節,因為(wei) 孟子拒斥墨學,又吸取墨學,化解墨子對孔子的質疑和挑戰,深化發展了孔子開創的儒學,從(cong) 中可見某個(ge) 思想學派往往是經過與(yu) 其對立學派的矛盾運動而得以發展的。《仁且智:孟子和荀子對孔子儒學的發展》表明,人們(men) 通常所見到孟荀之異,實際上是他們(men) 從(cong) 不同方麵繼承發展了孔子的“仁且智”,即人道原則和理性原則的結合。因此,一個(ge) 學派裏見仁見智的不同意見是其不斷前行的內(nei) 在動力。《“類稱”與(yu) “特例”的統一:先秦諸子的求道之思》以先秦諸子的“聞道”“遵道”“誌於(yu) 道”“成人”之道與(yu) 康德的“我能知道什麽(me) ?”“我應當做什麽(me) ?”“我能期望什麽(me) ?”“”人是什麽(me) ?”略作比較,發揮了張岱年把哲學看作“類稱”即包含了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等“特例”之“總名”的觀點,認為(wei) 先秦諸子的求道之思奠定了中國哲學“道不遠人”即“哲學家與(yu) 他的哲學合一”(金嶽霖語)的傳(chuan) 統。《略論中國古代哲學的地域性傳(chuan) 統》試圖引發人們(men) 注意到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研究中的薄弱之處,即對其地域特征則挖掘不多;並對地域性傳(chuan) 統何以可能,從(cong) 認識論上作了點考察。《禮儀(yi) 家教:構建禮儀(yi) 之邦的基點》認為(wei) 儒學核心價(jia) 值觀通過禮儀(yi) 製度建設得到落實,禮儀(yi) 之邦是儒學價(jia) 值觀製度化的產(chan) 物,而禮儀(yi) 家教是禮儀(yi) 建設的基點和儒學核心價(jia) 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起點。《中國古代陰陽之道辯證思維的曆史發展》著重對中國古代哲學辯證思維發展進程的內(nei) 在曆史邏輯進行梳理,這就是從(cong) 先秦之知其然的“察類”與(yu) “相反相成”,到漢至唐宋之知其所以然的“求故”與(yu) “體(ti) 用不二”,再到宋至明清之知其必然和當然的“明理”與(yu) “理一分殊”。《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致知之道:認知與(yu) 德性相依不離》指出,張岱年把認知與(yu) 德性相依不離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致知之道不同於(yu) 西方哲學認識論之特點,本文以先秦諸子以及後來的儒、釋為(wei) 對象,對張岱年的觀點作了引申和發揮,認為(wei) 這樣的致知之道不僅(jin) 表現了不同於(yu) 西方哲學的民族特點,而且為(wei) 超越西方實證主義(yi) 的狹義(yi) 認識論提供了智慧。

 

第二輯,西學初漸,共五篇文章,論述了明清之際西學初次影響中國,對原有傳(chuan) 統的衝(chong) 擊,以及不同觀念的比照和交匯。明清之際的思想,橫亙(gen) 在傳(chuan) 統和近代的交界處,怎樣判斷這個(ge) 相對獨立階段思想的性質,曾有兩(liang) 種不同觀點:“曙光說”和“晚霞說”,兩(liang) 者的分歧在於(yu) 如何認識明清之際思想中的近代因素,《論明清之際“由數達理”的思維方法——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看明清之際思想的性質》提出了與(yu) “曙光說”和“晚霞說”不同的“胚胎說”,認為(wei) 把明清之際思想看作近代的胚胎較為(wei) 妥帖,以因引入西學而形成的“由數達理”思維方法為(wei) 對象,對此予以論證。明清之際“西學”成為(wei) 與(yu) “中學”相對待的名稱,這就有了兩(liang) 種類型文化的比較,《略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比較的三對矛盾》指出:這樣的比較有三方麵的內(nei) 容,它們(men) 蘊涵著三對矛盾,即認識同異(分辨兩(liang) 者之同異)蘊涵的時代性與(yu) 民族性的矛盾;評價(jia) 優(you) 劣(討論兩(liang) 者之價(jia) 值意義(yi) )蘊涵的工具價(jia) 值與(yu) 內(nei) 在價(jia) 值的矛盾;結合中西(尋求兩(liang) 者之結合點),蘊涵的“中國化”與(yu) 不“失真”的矛盾。明清之際西學得以流播中國,並非偶然,《明清之際王學對天主教的接引及其意義(yi) 》認為(wei) 晚明盛行的王學為(wei) 天主教提供了本土的思想接引,天主教成為(wei) 內(nei) 在於(yu) 這個(ge) 時期中國思想的元素,這突出表現在它成為(wei) 重建後理學時代信仰價(jia) 值係統的新藍圖的重要資源,其“新”是就有別於(yu) 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而言的。對於(yu) 接受西學的主體(ti) 即中國儒生士人群體(ti) 來說,西方傳(chuan) 教士帶來的世界觀念對儒家夷夏傳(chuan) 統的衝(chong) 擊,是明清之際西方文化發生影響的重要表現,也是思想基礎。《西方世界觀念對儒家夷夏傳(chuan) 統首次衝(chong) 擊》對此作了敘述和論證,並分析了這樣的衝(chong) 擊為(wei) 何未能走向“開眼看世界”的近代視野。明清之際的西學主要是天主教義(yi) 和科技知識兩(liang) 大板塊,絕大多數儒生士人接受了以西方科技為(wei) “格致之學”的稱呼,他們(men) 中間從(cong) 事科學研究者以“會(hui) 通以求超勝”作為(wei) 融合中西科學的指導原則。《從(cong) “會(hui) 通以求超勝”到“西學東(dong) 源”說——論明清之際科學家對中西科學關(guan) 係的認識》指出,“會(hui) 通以求超勝”後來出現了“西學東(dong) 源”說的轉折,“會(hui) 通”演變為(wei) 證明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古籍中早已存在,納入了傳(chuan) 統經學知識體(ti) 係之中。因此,如何“會(hui) 通以求超勝”依舊是中國近代的重要課題。

 

第三輯,當代審思,共八篇文章,論述了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若幹問題。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兩(liang) 創”)的前提,是傳(chuan) 統文化具有當代價(jia) 值,但其何以具有當代價(jia) 值則是需要論證的。《“抽象繼承法”蘊涵的問題:傳(chuan) 統哲學何以具有當代價(jia) 值》從(cong) 1957年馮(feng) 友蘭(lan) 的“抽象繼承法”說起,認為(wei) 傳(chuan) 統哲學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現實根據,在於(yu) 傳(chuan) 統在被現代化瓦解的同時,又逐漸顯示出與(yu) 現代文明的互補性,因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21世紀,傳(chuan) 統的當代價(jia) 值受到空前的關(guan) 注。《“兩(liang) 創”: 新時代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本方針》對於(yu) “兩(liang) 創”作為(wei) 根本方針作了如下闡釋:它正確回答了怎樣對待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之問;它提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曆史經驗;它充分體(ti) 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度契合。《“三十而立”立什麽(me) ——小議如何閱讀<論語>》和《從(cong) <黃帝內(nei) 經>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兩(liang) 篇文章都包含著今天怎樣解讀古典經典的思考。前者認為(wei) 中國有不少類似《論語》那樣的語錄體(ti) 的傳(chuan) 統經典,對於(yu) 這些經典的闡釋必須關(guan) 注詮釋學所講的語境,以避免跌入“戲說”之坑,這實際上是講閱讀傳(chuan) 統典籍如何“進得去”的問題;後者是表示要從(cong) 今天對於(yu) 中華文明的認識和把握的高度來闡發、挖掘傳(chuan) 統典籍的意義(yi) ,如果站在認識發展的高級階段品味傳(chuan) 統經典,那麽(me) ,它既有曆史性,也有當代性,這實際上是講閱讀傳(chuan) 統典籍怎樣“出得來”的問題。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的構建,不可能與(yu) 中華文化的曆史傳(chuan) 統相割絕,《價(jia) 值性與(yu) 知識性相結合:傳(chuan) 統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說明,從(cong) 《漢書(shu) ·藝文誌》到《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所展示的中國傳(chuan) 統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最值得當代中國構建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借鑒的,是價(jia) 值性與(yu) 知識性的統一。當今包括學術刊物在內(nei) 的媒體(ti) 上,流行著這樣的論調,即中國近代(1840—1949)哲學對於(yu) 傳(chuan) 統思想尤其是儒學的批判,發展到“五四”時期“全盤反傳(chuan) 統”的激進主義(yi) ,造成了割斷傳(chuan) 統命脈的曆史災難。《中國近代哲學割斷了傳(chuan) 統的命脈嗎?》認為(wei) 這個(ge) 說法不合乎史實。本文分析了中國近代哲學主要論爭(zheng) 的四個(ge) 方麵(曆史觀、認識論(知行觀)、邏輯和方法論、理想社會(hui) 和理想人格),論證了就中國近代哲學與(yu) 傳(chuan) 統哲學的縱向聯係來說,是變革和繼承的統一,這意味著中國近代哲學賦予傳(chuan) 統哲學以近代的活力;就中國近代哲學與(yu) 西方近現代哲學的橫向聯係來說,是變革和融合的統一,這意味著中國近代哲學結出了中西融合的創造性成果。《學術中國化的轉向與(yu) 十年來的儒學研究新向度》從(cong) 近20年來學術中國化的轉向為(wei) 背景,認為(wei) 十年來儒學研究出現了五方麵的新向度:馬克思主義(yi) 研究和儒學研究形成了攜手同行的關(guan) 係;創建當代儒學新形態的“接著講”成為(wei) 風尚;對於(yu) 經學給予以往未曾有的高度關(guan) 注;從(cong) 書(shu) 齋裏的學問轉向以滋養(yang) 民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為(wei) 己任;西學專(zhuan) 業(ye) 的學者以跨文化、中西比較的視野研究儒學。《道傳(chuan) 四海: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世界影響》勾勒了這樣的圖景:中國周邊曾有過東(dong) 亞(ya) 儒學,並在現代東(dong) 亞(ya) 滋養(yang) 出“儒家資本主義(yi) ”的經濟起飛;中國作為(wei) “模範”文明,激發了歐洲啟蒙運動的浪湧潮起;當驚呼“西方沒落”之際,中國哲學顯露出回應“沒落”的智慧;在馬克思主義(yi) 學脈淵源裏,流淌著中國哲學的血液。如此圖景彰顯了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世界性意義(yi) 。

 

對於(yu) 論文集各篇論文作上述的介紹,為(wei) 了扼要表述自己些許心得,也為(wei) 了讓讀者更好地提出批評意見。

 

 

陳衛平(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2024年6月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