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朝暉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yu) “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chuan) 人物譜》(上下冊(ce) ,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的迷統與(yu) 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2011)《“三綱”與(yu) 秩序重建》(2014)《為(wei) “三綱”正名》(2014)等。 |
大家讀《中庸》
方朝暉、閆林偉(wei) 著
名典名選從(cong) 書(shu)
字數:210千字,定價(jia) :69.00元
北京:文津出版社,2024.9
ISBN:978-7-80554-920-0
撰寫(xie) 這樣一部《中庸》的現代注釋本,我最大的顧慮是,如何寫(xie) 出一部能夠超越前人的、真正有價(jia) 值的新注解來。要超越前人,真正做出新意來,就必須充分吸收宋代以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東(dong) 亞(ya) 和歐美的成果,不能再停留在朱熹的《中庸章句》上了。本書(shu) 在寫(xie) 作過程中,試圖建立一套與(yu) 流行觀點不同的、對於(yu) 《中庸》的獨特理解。……力圖找出前後各章節內(nei) 在的關(guan) 聯,以提醒讀者將全書(shu) 融會(hui) 貫通。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 方朝暉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包括導讀、原文、注釋、譯文、解讀、延伸閱讀等部分,對《中庸》的背景、來源、概念、內(nei) 容、宗旨、結構、問題注意事項等進行了全麵論述,對《中庸》的重要誤解、曆史影響、海外流傳(chuan) 和閱讀方法做了詳細說明,並將“中庸、慎獨、性、中和、修身、君子、誠化(微顯)道、德”等核心概念作為(wei) 統領全書(shu) 架構的紅線,進而緊密圍繞“中庸、修道、致誠、至德”這四大重要主題漸次展開對《中庸》的深入解讀,前後連貫一致、見解新穎獨特。
本書(shu) 是麵向大眾(zhong) 的普及性讀物,但立論還是比較嚴(yan) 謹的,不是天馬行空式地肆意發揮,而是在充分尊重學術傳(chuan) 統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擇善而從(cong) (本書(shu) 在注釋過程中主要參考了鄭玄、孔穎達、陸德明、朱熹、杭世駿、戴震、毛奇齡、毛遠宗、王引之、俞樾,以及部分日韓學者如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東(dong) 條一堂、島森哲男、權近、丁若鏞的觀點),並融入自己的理解後,以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風格轉化的結果。因此不僅(jin) 可以為(wei) 大眾(zhong) 提供一個(ge) 普及性讀物,對學者研究《中庸》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jia) 值。
【作者簡介】
方朝暉,安徽省樅陽縣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孔子研究院特聘專(zhuan) 家,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客座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等。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思想史,以儒學為(wei) 主,涉及儒學基本問題、儒學與(yu) 中國現代性、中西思想比較等。主要著作有《“中學”與(yu) “西學”》(2002/2022)、《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2020)、《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2011)、《性善論新探》(2022)、《為(wei) “三綱”正名》(2014)、《春秋左傳(chuan) 人物譜》(2001)等;在Philosophy East & West,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中國社會(hui) 科學》、《哲學研究》等國內(nei) 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數百篇。
閆林偉(wei) ,陝西省神木市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思想史(儒家、道家)、海外漢學。在《國際儒學》《國際漢學》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學術專(zhuan) 著有《古今中外論人性及其善惡:以孟子為(wei) 中心》(合著)。
【目錄】
《中庸》是一部什麽(me) 書(shu)
作者·來源·爭(zheng) 議
篇章結構
重要誤解
核心概念
曆史影響
海外流傳(chuan)
讀書(shu) 方法
《中庸》注解
一、中庸
二、修道
三、致誠
四、至德
附錄一:《中庸》誦讀本
附錄二:《中庸》古本
附錄三:《中庸》思想的現實意義(yi)
延伸閱讀
後記
【本書(shu) 特點】
※對宋代以後及海外漢學文獻的全麵吸收
關(guan) 於(yu) 《中庸》的注本已經有很多了,因此如何寫(xie) 出一部能夠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真正具有價(jia) 值的新注解來,是本書(shu) 寫(xie) 作的初衷。而要想超越前人,真正做出新意來,就必須充分吸收宋代以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東(dong) 亞(ya) 和歐美的成果,不能再停留在朱熹的《中庸章句》上了。
基於(yu) 此,本書(shu) 在寫(xie) 作前的資料收集階段便花費了一番功夫,對宋代以來的《中庸》研究文獻,以及日韓等東(dong) 亞(ya) 國家與(yu) 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文獻做了盡可能的收集與(yu) 梳理。就國內(nei) 文獻的參考而言:除了鄭玄、孔穎達與(yu) 朱熹的注釋外,還參考了杭世駿、戴震、毛奇齡、毛遠宗、王引之、俞樾等,以及部分日韓學者如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東(dong) 條一堂、島森哲男、權近、丁若鏞等的觀點。就國外文獻的參考而言:首先,體(ti) 現在“導讀”部分的“海外流傳(chuan) ”板塊,對《中庸》在日、韓、越以及歐美國家的流傳(chuan) 與(yu) 研究情況做了較為(wei) 詳細的梳理;其次,在注釋與(yu) 解讀部分間接或直接地吸收了海外漢學的一些研究成果。
※在朱熹基礎上對篇章結構進行重新劃分
閱讀《中庸》之前,我們(men) 需要先搞清楚其整體(ti) 結構,具體(ti) 而言,即文本的篇章結構。所謂分篇,即文本分為(wei) 幾個(ge) 大節;所謂分章,則是具體(ti) 的段落劃分。關(guan) 於(yu) 《中庸》的分篇,曆史上有二分說、四分說、五分說、六分說等不同說法。朱熹的四分法,應該說非常有道理,後世多在此基礎上有所調整。本書(shu) 也是在朱子四分法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將《中庸》分為(wei) 四部分(即四篇),主要調整有三:
其一,第27章(“大哉聖人之道”章)以下,不再以誠為(wei) 中心,饒雙峰以為(wei) 第27章以下“以為(wei) 言大德、小德”,而李氏(思正)以為(wei) 當以第27章“至德、至道分言之”。因此,我們(men) 主張從(cong) 第27章以來,當分出另一部分。
其二,從(cong) 第20b章開始,我們(men) 分出第三部分,而朱熹《章句》第三部分是從(cong) 第21章開始的。我們(men) 認為(wei) ,既然從(cong) 第20b章開始,就已與(yu) 前章回答哀公問政內(nei) 容有別,而轉到誠的論述,理應從(cong) 這裏開始分出第三部分。
其三,朱子將第33章單獨劃作一部分,一方麵因為(wei) 此章體(ti) 裁不同(大量引《詩》),另一方麵因為(wei) 此章內(nei) 容有為(wei) 全書(shu) 作結的意思。我們(men) 認為(wei) ,第33章確實有對全書(shu) 作結特點,但內(nei) 容乃是與(yu) 第26章、27章以來講聖德/至德思想一脈相承,所以將第27~33章劃為(wei) 同一部分。
這樣,我們(men) 將《中庸》結構劃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11章。這一部分以第1章提綱挈領,實以慎獨為(wei) 核心,中庸乃是慎獨之表現;
第二部分:第12~20a章。這一部分由內(nei) 轉外,從(cong) 內(nei) 心功夫轉到現實中修道,用朱子的話講就是所謂講“費而隱”的問題。從(cong) 夫婦之道至天下國家治理,從(cong) 卑近之事到高遠之行,而以第20a章孔子回答哀公問政作結;
第三部分:第20b~26章。這一部分以“誠”為(wei) 中心,按照朱熹的說法分別在講“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指聖人、率性而行、誠者,“人之道”講君子、修道而為(wei) 、誠之者。致誠也就是慎獨,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在更高層次上對第1章慎獨功夫的展開,是再次從(cong) 外轉向內(nei) 。
第四部分:第27~33章,以聖德為(wei) 重心。這一部分是對前麵三部分內(nei) 容的綜合和總結,具體(ti) 地說,是對內(nei) 、外兩(liang) 重功夫的綜合歸納和全麵提升,對聖人至德為(wei) 修身最高目標,並突出強調聖德/至德在天下治理方麵的神奇功效。
※澄清重要誤解,繹讀核心概念
《中庸》一書(shu) 的內(nei) 在邏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其根本宗旨是修身立德。具體(ti) 來說,修身的主要功夫是慎獨(第一部分),慎獨的核心內(nei) 容是致誠(第三部分),這都是內(nei) 在功夫;但儒家主張內(nei) 外不分,內(nei) 聖功夫需要在現實生活實踐中體(ti) 現,所以需要講如何在現實中實踐,於(yu) 是有第三部分從(cong) 內(nei) 轉向外,即修道問題。而第四部分時將內(nei) 、外結合起來,以至德為(wei) 歸,因而顯出全書(shu) 的根本宗旨在於(yu) 立德,並認為(wei) 有了聖德/至德,一切前麵關(guan) 心的問題都迎刃而解。具體(ti) 來說,可將《中庸》的結構更簡單地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慎獨(第1-11章),亦稱為(wei) 中和、中庸;第二部分:修道(第12-20a章);第三部分:致誠(第20b-26章);第四部分:至德(第27-33章)。
這四部分中,第一、三部分呼應,皆討論修身,屬於(yu) 內(nei) 在修身;第二、四部分呼應,皆以立德為(wei) 宗旨,屬於(yu) 外在修身。第一、二部分構成一個(ge) 板塊,第三、四部分為(wei) 一板塊。從(cong) 前一板塊到後一板塊,形成一種遞進(故分二階)。其間關(guan) 係如下:
《中庸》四部分關(guan) 係 | ||
1階 | 第一部分:率性與(yu) 修道(致中和) | 第二部分:修道。從(cong) 夫婦至聖王,以孔子答作結 |
2階 | 第三部分:自誠明與(yu) 自明誠 | 第四部分:至德:修身最高成就,以第31、32章為(wei) 高潮 |
※兼顧學術性與(yu) 普及性
本書(shu) 包括導讀、原文、注釋、譯文、解讀、延伸閱讀等部分,其寫(xie) 作初衷是麵向大眾(zhong) 的普及性讀物,因此在體(ti) 例上不像學術著作那麽(me) 嚴(yan) 肅,一一注明出處。倘若如此做,對於(yu) 大眾(zhong) 而言,則有“掉書(shu) 袋”之嫌,會(hui) 影響到閱讀的流暢體(ti) 驗。盡管如此,本書(shu) 的立論還是比較嚴(yan) 謹的,不是天馬行空式地肆意發揮,而是在充分尊重學術傳(chuan) 統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擇善而從(cong) (本書(shu) 在注釋過程中主要參考了鄭玄、孔穎達、朱熹、杭世駿、戴震、毛奇齡、王引之,以及部分日韓學者如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東(dong) 條一堂、丁若鏞的觀點),並融入自己的理解後,以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風格轉化的結果。因此,本書(shu) 在書(shu) 寫(xie) 時,力求盡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
本書(shu) 在導讀部分對《中庸》的篇章結構與(yu) 核心概念、海外流傳(chuan) 等做了詳細的梳理與(yu) 闡發,對於(yu) 有誌於(yu) 進一步深入閱讀或研究《中庸》的讀者可資參考。至於(yu) 僅(jin) 僅(jin) 將本書(shu) 作為(wei) 一個(ge) 普及性讀物的讀者來說,此部分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去取。尤其是在“附錄一誦讀本”的加入便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也是在提醒讀者,學習(xi) 《中庸》最好的方法還是背誦,在學有餘(yu) 力的基礎上可以參考前人注疏進一步深入學習(xi) 。因此,本書(shu) 可以說是兼顧到普及性與(yu) 學術性,不僅(jin) 可以為(wei) 大眾(zhong) 提供一個(ge) 普及性讀物,對學者研究《中庸》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jia) 值。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