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禮製 啟迪聖賢
——禮器豆的前世今生
作者:楊曉玉
來源:“孔子博物館”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十九日丁亥
耶穌2024年11月19日
孔子博物館《禮樂(le) 東(dong) 方——孔府舊藏中和禮樂(le) 文物展》持續開展中,展覽展出了諸多祭祀孔子所用的禮樂(le) 器。其中,豆作為(wei) 最常見的禮器之一,出現在許多套祭祀禮器之中。
讓我們(men) 一起來欣賞一下孔子博物館館藏的禮器豆,了解它的相關(guan) 知識和故事吧!
以豆盛食
《說文解字》解釋:“豆,古食肉器也。從(cong) 口,象形”。豆為(wei) 古代的一種盛食器皿,形似高足盤,基本形製為(wei) 淺盤下有細柄,喇叭形圈足,有的還有器蓋,商周時常作盛肉或其他食品的禮器。
灰陶豆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 孔子博物館藏
高20.6厘米,口徑23.8厘米,底徑19.3厘米。泥質灰陶,敞口,淺腹,高圈足,足有鏤孔兩(liang) 處。
灰陶豆(左)、帶蓋灰陶豆(右)
春秋 孔子博物館藏
元貞三年孔廟祭器之銅豆
元 孔子博物館藏
元代祭器大體(ti) 保留了宋代以來的規製,孔府舊藏元貞三年銅祭器中的銅豆形製十分接近宋代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yi) 圖》中的圖樣。
宋代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yi) 圖》銅豆圖樣
正德十二年銅豆
明 孔子博物館藏
明代釋奠儀(yi) 數屢經變更,祭器數量規格為(wei) :爵三、鉶(xíng)二、鐙(dēng)一、簋(guǐ)二、簠(fǔ)二、豆十、籩(biān)十。
商周十供之夔(kuí)鳳紋豆
孔子博物館藏
(由乾隆禦賜)原名周夔鳳豆,周代,通體(ti) 錯金銀。覆碗狀蓋,圓形捉手,子母口,雙環耳,喇叭形圈足,蓋飾錯金銀三角卷雲(yun) 紋、夔鳳紋,腹、足飾夔鳳、鴟(chī)梟(xiāo)。
禮載於(yu) 豆
“禮”字初文作“豊”,始見於(yu) 商代甲骨文,字形與(yu) 豆這種禮器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禮的本義(yi) 與(yu) 遠古祭祀神明的器物和儀(yi) 式相關(guan) 。禮是古代在祭祀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規範,演變為(wei) 古代社會(hui) 的等級製度,以此相適應的行為(wei) 準則和道德規範。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親(qin) 臨(lin) 曲阜祭拜孔子。他率領隨從(cong) 百官,“步行升殿,跪讀祝文,行三獻禮,三拜九叩,為(wei) 曠代所無。牲用太牢,祭品十籩豆,樂(le) 舞六佾(yì)”。
康熙皇帝曾題詩道:“鑾輅(lù)來東(dong) 魯,先登夫子堂。兩(liang) 楹陳俎(zǔ)豆,數仞見宮牆。道統唐虞接,儒宗洙泗長。入門撫鬆柏,瞻拜肅冠裳。”
從(cong) 這些文字記載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豆這種禮器,常見於(yu) 祭孔儀(yi) 式之中,展示出康熙皇帝以及孔氏後人對禮樂(le) 文化的傳(chuan) 承、對祭祀規格的重視,以及對孔子的尊崇。
俎豆禮容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裏說“孔子為(wei) 兒(er) 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博物館藏《明版彩繪孔子聖跡圖》中有一幅《俎豆禮容》,描繪了小時候的孔子常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模仿著練習(xi) 行禮演禮,作為(wei) 一種遊戲。
明版彩繪孔子聖跡圖·俎豆禮容
孔子博物館藏
孔子從(cong) 小受到禮樂(le) 文化的熏陶,這對他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孔子的一生堅守禮樂(le) 製度,以“仁”為(wei) 本,為(wei) 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而奔走呼號。
裝盛食物、承載禮製、啟發聖人......小小一方豆器,卻有著深遠的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孔子博物館裏還有許多精美的禮樂(le) 器文物,一起前來欣賞和了解吧!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