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的人權思想對今天有什麽(me) 啟示?
——專(zhuan) 訪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魯廣錦》
受訪者:魯廣錦
采訪者:孔任遠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二十日戊子
耶穌2024年11月20日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正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形成有何影響?“與(yu) 人為(wei) 善”“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和而不同”等儒家思想觀念蘊含怎樣的人權精神?近日,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魯廣錦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時指出,早在“軸心時代”,中華文明便有了人權認知思維和人權理念意識,那一時期中華典籍中的大量相關(guan) 論述,建構起古代中國人權思想價(jia) 值體(ti) 係的基本範式。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wei) 什麽(me) 要研究中華典籍中的人權思想?
魯廣錦: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和標誌,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作為(wei) 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期,“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也是曆史上人權思想的集中產(chan) 生期之一,這一時期誕生了孔子、老子、柏拉圖、佛陀等,各大文明形態在不同程度上都產(chan) 生了與(yu) 尊重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jia) 值相關(guan) 的人權思想,形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人權自覺”。
多年來,受“西方中心論”影響和傳(chuan) 統觀念束縛,我們(men) 在對人權的認識和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特別是認為(wei) “人權”“權利”等概念是西方思想家的發明,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並無這方麵發明創造,因此將人權的話語權交給西方。事實表明,“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蘊含著大量人權“富礦”,值得我們(men) 珍惜、挖掘和使用。
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魯廣錦在研討會(hui) 上發表主旨演講。主辦方供圖
中新社記者:“軸心時代”中國古代典籍中有哪些人權思想值得現在借鑒?
魯廣錦:美國學者路易斯·亨金(Louis Henkin)認為(wei) ,“權利觀念是源於(yu) 古代傳(chuan) 統的當代重要觀念,而這種傳(chuan) 統是先於(yu) 權利觀念的形成而存在的,它們(men) 得到了接受和吸納,並為(wei) 權利的產(chan) 生提供了空間。”“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雖沒有提出“人權”或“權利”等概念(同時代的其他文明形態也沒有提出),但對人之為(wei) 人的價(jia) 值和人之存在的意義(yi) 已有較為(wei) 深入具體(ti) 的認識和思考,出現了屬於(yu) 人權範疇的重人、愛人、尊人、保人的人權認知思維,具有生命權、生存權、人格權、環境權等人權理念意識,建構起古代中國人權思想價(jia) 值體(ti) 係的基本範式。
首先,“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提倡“人本”,重視人的生命和人的存在價(jia) 值,具有生命權意識。據研究統計,僅(jin) 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就有162處講到“人”,足見孔子對“人”的重視。在儒家看來,“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惟人萬(wan) 物之靈”(《尚書(shu) ·泰誓上》),強調“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明確“天地之性,人為(wei) 貴”(《孝經·聖治》)。道家也提出“天生萬(wan) 物,唯人為(wei) 貴”(《列子·天瑞》,亦見於(yu) 漢代劉向《說苑·雜言》)等思想。中國思想家對人的存在與(yu) 人的生命重要性的認識,與(yu) 古希臘的“人是萬(wan) 物的尺度”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提倡“民本”,重視民生,具有生存權意識。《尚書(shu) 》中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shu) ·五子之歌》)的先祖訓誡。孟子提出“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孟子·盡心下》)的重要思想。基於(yu) 對“仁政”的思考,儒家提倡利民、裕民、養(yang) 民、惠民。道家也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le) 其俗”(《老子·下篇八十章》)的利民思想。遍覽“軸心時代”各大文明體(ti) 文獻,如此關(guan) 注民生且具有生存權意識的思想,無出中華文明之右者。
第三,“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提倡“仁愛”,重視人的尊嚴(yan) ,尊重人的人格,具有人格權意識。對人格尊嚴(yan) 的尊重和保護,最能體(ti) 現人人平等的人權精神。“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與(yu) 現代文明關(guan) 於(yu) 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有許多暗合之處。在孔子看來,“仁”首先要“愛人”(《論語·顏淵》),做到人與(yu) 人之間互愛、互敬,孟子也認為(wei)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離婁下》)。“仁愛”的最高境界是“泛愛眾(zhong) ”(《論語·學而》)和“兼相愛”(《墨子·兼愛中》),做到“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論語·顏淵》)。儒家與(yu) 墨家關(guan) 於(yu) “仁”與(yu) “愛”的思想,與(yu) 西方文明中的“博愛”“愛鄰如己”“親(qin) 如兄弟”等理念有相通之處,反映了人類共同的價(jia) 值追求。以“仁愛”為(wei) 基礎,儒家特別強調平等相待,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論語·衛靈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第四,“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提倡“天人合一”,重視自然以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具有環境權意識。環境權是一項現代人權,在人權理論中通常被界定為(wei) 第三代人權。但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認識和思考,在“軸心時代”便已產(chan) 生。以農(nong) 耕文明為(wei) 基礎的中華文明,天然帶有“因天之時”的特點,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天人觀。儒家大多偏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強調人與(yu) 自然的密切關(guan) 係和相互影響,最終實現人與(yu) 自然“致中和”的協調關(guan) 係。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莊子認為(wei) “天地者,萬(wan) 物之父母也”(《莊子·達生》)、“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莊子·齊物論》),強調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統一。
研究表明,“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建構起“達仁”“尚善”“崇正”“貴和”“向公”的人權價(jia) 值認知。從(cong) 人權的語境理解,“達仁”是要做有愛心的人,“尚善”是要做有益於(yu) 他人的人,“崇正”是要做主持公道和正義(yi) 的人,“貴和”是要做相互不被傷(shang) 害的人,“向公”是要做平等的不被歧視的人。這也說明,“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的人權思維是以道德哲學為(wei) 基礎的,並具有積極入世的精神,充滿著人性、德性和理性的力量。
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魯廣錦在研討會(hui) 上發表主旨演講。主辦方供圖
中新社記者:如何評價(jia) “軸心時代”中華文明中的人權思維?
魯廣錦:“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的人權思維,是一定曆史條件下人類人權文明的重要成果。如果說以希臘文明為(wei) 代表的、建構在自然法哲學基礎之上的西方人權思維有著抽象的、形而上的特點,並以個(ge) 人自由主義(yi) 為(wei) 主要價(jia) 值追求,那麽(me) ,以中華文明為(wei) 代表的、建構在道德哲學基礎之上的東(dong) 方人權思維則有著具體(ti) 的、現實的特點,並以集體(ti) 平等主義(yi) 為(wei) 主要價(jia) 值追求。這也說明了建立在不同經濟社會(hui) 結構和曆史文化背景下的中西人權模式,雖然都有重視人和尊重人的一麵,但自生成起便存在不同。正因有這種不同,才豐(feng) 富了人類人權文明的多樣性,形成了當代國際社會(hui) 個(ge) 體(ti) 人權與(yu) 集體(ti) 人權互補的局麵。
人權是曆史的、發展的。“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的人權思維,是約2300年前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曆史文化背景的產(chan) 物,自然有其難以逾越的曆史局限性,其中包括民主法製觀念的不足、等級製度的存在等。對於(yu) 這些曆史局限性,我們(men) 應客觀理性看待,不能因此就否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人權精神,否定中華文明人權思維的創造性與(yu) 合理性。重要的是看“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的人權思維提出了什麽(me) 、發現了什麽(me) 、蘊含了哪些精神、對當代有什麽(me) 意義(yi) 。當然,過於(yu) 誇大也不是一種曆史主義(yi) 的態度。
中新社記者:如何挖掘“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的人權“富礦”?
魯廣錦:有研究認為(wei) ,“人權觀念是傳(chuan) 統中國思想中未顯題化的理論”。如何才能發現、挖掘、使用好“軸心時代”中華文明的人權“富礦”,以下三點非常重要:一是跳出“西方中心論”的人權思維定式,擺脫人權概念是西方思想家發明的束縛,視人權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的共同成果;二是從(cong) 中華文明的人權思維邏輯出發,揭示中華文明的人權思想內(nei) 涵、價(jia) 值取向,挖掘其合理性內(nei) 核,把握中華文明的人權精神特質;三是遵循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從(cong) 人權的基本範疇與(yu) 曆史邏輯出發,將中華文明的人權因子納入人類人權文明體(ti) 係之中加以研究考察,探尋中華人權文明與(yu) 人類人權文明的共性價(jia) 值。(完)
受訪者簡介:
魯廣錦。受訪者供圖
魯廣錦,法學博士,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cong) 事人權宣傳(chuan) 與(yu) 人權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編《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等學術著作。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