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中國傳統哲學蘊含何種人權思想?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4-11-27 21:14:14
標簽:

原標題:《中國傳(chuan) 統哲學蘊含何種人權思想?

——專(zhuan) 訪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

受訪者:楊國榮

采訪者:高誌苗 樊中華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廿一日己醜(chou)

          耶穌2024年11月21日

 

18日至20日,“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將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中外專(zhuan) 家依托古代經典文獻闡發中國人權發展理念。中國傳(chuan) 統哲學蘊含何種人權思想?相較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的人權觀念,現代西方的“人權”思想有何不同?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思想中有大量關(guan) 注“人”和“民”的論述,這些內(nei) 容體(ti) 現了怎樣的人權觀念?

 

楊國榮:“人權”作為(wei) 一個(ge) 現代概念,在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似乎沒有相應的表述,但不能說中國思想傳(chuan) 統中缺乏人權觀念。需要將“名稱”或“語詞”與(yu) 思想觀念區分開來:盡管中國古代沒有“人權”之名,但其中確有與(yu) 人權相關(guan) 的豐(feng) 富觀念。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雖較少直接以人權形式彰顯權利意識,但是卻有“仁道”的觀念。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其內(nei) 涵不僅(jin) 確認了人的基本權利,而且肯定了人之為(wei) 人的普遍價(jia) 值。在這一方麵,仁道的觀念與(yu) 權利意識正好相對。權利意識僅(jin) 僅(jin) 關(guan) 注於(yu) 個(ge) 體(ti) 權利和個(ge) 體(ti) 利益,而仁道則既關(guan) 注人擁有的權利,也以所有人具有的普遍價(jia) 值為(wei) 注重之點。仁道的貫徹,有助於(yu) 避免個(ge) 體(ti) 之間的相互排斥、衝(chong) 突。

 

與(yu) 人權相關(guan) 的另一方麵,涉及對人性的理解。仁道原則以肯定每一個(ge) 人都有內(nei) 在價(jia) 值為(wei) 內(nei) 涵,其中同時蘊含人性。盡管對人性內(nei) 涵的具體(ti) 理解往往存在差異,但承認在人性的層麵人與(yu) 人之間並無不同,則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的主流趨向,這同時也內(nei) 在地蘊含權利的平等觀念,它與(yu) 肯定人的內(nei) 在價(jia) 值具有普遍性這一看法前後一致。

 

從(cong) 更廣的角度來說,人權不僅(jin) 與(yu) 個(ge) 體(ti) 相關(guan) ,而且涉及更廣的領域。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傳(chuan) 統思想同樣提供了十分豐(feng) 富的思想資源。《尚書(shu) 》提出“協和萬(wan) 邦”的要求,主張以和平相處、和諧交往為(wei) 協調天下不同政治實體(ti) 之間關(guan) 係的原則。《禮記》中提出“以天下為(wei) 一家”“天下為(wei) 公”等思想,並以此為(wei) 天下“大同”的具體(ti) 內(nei) 容。宋明時期,張載更進一步提出了“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觀念,其中包含類似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所說的“永久和平”的理想。從(cong) 協和萬(wan) 邦、天下大同,到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些觀念的總體(ti) 目標便是以整個(ge) 天下為(wei) 關(guan) 注點,由此構建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楊國榮在11月20日舉(ju) 辦的“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上線上發表主旨演講。主辦方供圖

 

中新社記者:相較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的人權觀念,現代西方人權思想有何不同?您為(wei) 什麽(me) 說人權的形式和實質之分,是考察人權時需要特別關(guan) 注的問題?

 

楊國榮:現代西方的主流政治自認為(wei) 站在道德和價(jia) 值的製高點,其前提是把人權的形式之維提到很高的位置。可以說,形式之維是實現相關(guan) 目標的途徑和方式,這一方麵是重要的,但是不能把形式作為(wei) 目的本身。

 

人權的實質內(nei) 涵怎樣來實現,是今天需要關(guan) 注的問題。在實質層麵,人權體(ti) 現為(wei) 以人為(wei) 本,也就是真正把對人的關(guan) 切放在首位。如果離開了這一基本點,一切人權的言說便是空話,沒有實際意義(yi) 。

 

在這方麵,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也做了很多探索。在傳(chuan) 統意義(yi) 上賢能政治的視域中,判斷一個(ge) 人是否“賢”與(yu) “能”,並不取決(jue) 於(yu) 言說什麽(me) 、鼓噪什麽(me) 、吹捧什麽(me) 、提出什麽(me) 主張,而是在實際政治實踐中做出了什麽(me) ,表現出什麽(me) 才幹。漢代政治哲學家仲長統便指出:“幹事必使良能之人。”“不試之事,何以知其能之高下?”這裏著重指出需要“試之事”,也就是以政治實踐中處事過程,考察一個(ge) 人的能力高下,這種判定有實際的基礎,不同於(yu) 抽象的形式觀照。

 

 

 

2017年5月8日,中國首部大型全景劇《出師表》度過了自己322場演出紀念日。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jun) 攝

 

當我們(men) 說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時,這裏的“傳(chuan) 統”既是指古代傳(chuan) 統也是近代和現代傳(chuan) 統。從(cong) 近代和現代傳(chuan) 統來說,需要對群眾(zhong) 路線高度重視。群眾(zhong) 路線是現代政治實踐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要求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通過這樣的方式聽取群眾(zhong) 意見、關(guan) 心群眾(zhong) 疾苦,最後付諸實踐,切切實實地為(wei) 人民謀利益。

 

中新社記者:民本思想是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思想的核心,我們(men) 應該如何分辨“民本”與(yu) “民主”,這一區分為(wei) 什麽(me) 對於(yu) 理解“人權”概念十分重要?

 

楊國榮:在政治領域,民主與(yu) 民本兩(liang) 者常常被視為(wei) 涇渭分明的兩(liang) 種形態:“民主”似乎被視為(wei) 現代意義(yi) 上的政治理念,“民本”則往往被看作是前現代的“過時”主張。事實上,無論是“民主”抑或“民本”都需要作具體(ti) 梳理。

 

民主的原義(yi) 之一是人民作主,其中包含讓民眾(zhong)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或政治運作過程的要求。然而,從(cong) 實際形態看,人人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顯然缺乏實際的可行性。從(cong) 政治實踐的運行過程看,相對於(yu) “民主”,“民本”則可以包含更廣的內(nei) 涵,並具有現代形態。與(yu) 傳(chuan) 統的理解有所不同,現代意義(yi) 上的“民本”,往往被賦予人民至上的曆史內(nei) 容。從(cong) 理論上說,這種政治實施方式既包含應然性,也呈現可行性。探尋真正體(ti) 現人民至上的方式,關(guan) 係到社會(hui) 治理能否體(ti) 現人權的問題,其合理的趨向則是民主與(yu) 民本的結合。將民本思想與(yu) 民主觀念結合起來,使人民至上的觀念真正得到體(ti) 現,無疑是在現代社會(hui) 政治領域實現實質層麵的人權的可能之道。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民本和民主很難截然相分。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民”不僅(jin) 是一個(ge) 象征性符號,政治治理的關(guan) 鍵在於(yu) 注重民眾(zhong) 意見,後者屬於(yu) 廣義(yi) 的參與(yu) 活動。孟子提出“以民為(wei) 本”“民為(wei) 貴”“君為(wei) 輕”等,其中同時包含民主的思想。以堯禪讓君位給舜而言,孟子的學生曾問,舜從(cong) 堯那裏獲得帝位,是不是天意?孟子的回答是,這並不取決(jue) 於(yu) 天意,而是看民是否“受之”“從(cong) 之”,隻有當“民受之”和“民從(cong) 之”的時候,以上過程才有正當性。“民受之”和“民從(cong) 之”內(nei) 含的是民意,同時也體(ti) 現了民主的觀念,從(cong) 而構成了人們(men) 觀察、判斷政治權力轉移是不是正當的一個(ge) 重要方麵。

 

 

 

2024年5月9日,一年一度的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山東(dong) 鄒城孟廟內(nei) 舉(ju) 行。圖為(wei) 文、武舞生帶領各界人士向亞(ya) 聖殿行進,一同追思孟母孟子。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

 

民本思想蘊含著民主內(nei) 容,中國傳(chuan) 統民本思想並非僅(jin) 僅(jin) 把民視為(wei) 一般意義(yi) 上被動的治理對象,而是把民眾(zhong) 的意見作為(wei) 判斷政治體(ti) 製正當性的一個(ge) 標準。在這方麵,民無疑是一種重要力量,表現為(wei) 帶有主動色彩的主體(ti) 。從(cong) 這一意義(yi) 上說,民本之中包含民主思想,後者體(ti) 現於(yu) 根據民意判斷政治的正當與(yu) 否。

 

人權並不是空洞的,它通過“以民為(wei) 本”得到實現,從(cong) 廣義(yi) 上說,這裏的“以民為(wei) 本”就是以人民的意願決(jue) 定一切。從(cong) 《尚書(shu) 》開始,中國傳(chuan) 統思想就提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也是以民眾(zhong) 的利益、民眾(zhong) 的觀點和意見作為(wei) 決(jue) 定性的方麵。

 

孟子同樣表現了以上政治意向,在他看來,合乎民意的具體(ti) 內(nei) 容,體(ti) 現於(yu) 滿足民之所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yu) 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所欲與(yu) 之聚之”,亦即表現為(wei) 合乎民眾(zhong) 的需要。在這裏,“得民心”最後落實於(yu) 實現民眾(zhong) 的具體(ti) 意願、滿足其實際的需要。這不僅(jin) 僅(jin) 是要一切向著民眾(zhong) ,以民作為(wei) 取舍標準,而且意味著民眾(zhong) 決(jue) 定權力運用的方式,權力運作、更替的正當性等,這也是傳(chuan) 統民本——民主思想中很重要的方麵。總而言之,中國傳(chuan) 統的民本思想中蘊含著民主內(nei) 容,二者從(cong) 不同方麵體(ti) 現了人權的內(nei) 涵。(完)

 

受訪者簡介:

 

 

 

楊國榮。受訪者供圖

 

楊國榮,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他在儒學、宋明理學、中國近現代哲學、倫(lun) 理學、中西比較哲學等領域有重要研究成果,出版學術著作數部,其中多部著作先後在海外出版,有關(guan) 論著被譯為(wei) 英文、韓文、法文等在國外出版、發表。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