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儒家人權觀和西方人權觀如何實現互鑒?
——專(zhuan) 訪美國斯克蘭(lan) 頓大學哲學係教授龐安安》
受訪者:龐安安
采訪者:劉關(guan) 關(guan)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廿二日庚寅
耶穌2024年11月22日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11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此次研討會(hui) 旨在依托古代經典文獻闡發中國人權發展理念。
中國哲學有何獨特性?儒家傳(chuan) 統中能否開辟出現代男女平等之道?儒家思想中蘊含哪些人權觀?儒家人權觀和西方人權觀如何實現互鑒?世界各國可以在人權領域展開哪些合作?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州斯克蘭(lan) 頓大學哲學係教授龐安安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哲學有何獨特性?
龐安安:西方哲學研究者一般透過論證式、數學式邏輯定義(yi) 哲學。中國哲學不采用上述邏輯開展研究,因此容易被西方誤解,有人說中國哲學不算哲學。事實上,中國哲學有其獨特性以及自身邏輯性,它沒有辦法完全套進西方哲學的邏輯當中。
中國哲學沒有主客體(ti) 對分,研究者不一定用數學式邏輯進行哲學對話。主客體(ti) 對分的邏輯具有客觀性,它可以把對象當成一個(ge) 客體(ti) 去研究,這對科研很有效。而中國哲學主要講的是生命哲學,其特點是從(cong) 生命的整體(ti) 觀看問題。人與(yu) 自然不能用“二分法”來分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國哲學還可以用詩詞、講故事或隱喻等方法來闡述觀點,是一種很豐(feng) 富、可以反複發現新意的哲學,它跟著人一起成長。
圖為(wei) 長沙簡牘博物館展品引人駐足。中新社記者 劉關(guan) 關(guan) 攝
中國哲學應該保持自己特有的風格,必將逐步走進世界舞台,這也是中國哲學對世界哲學界的一項貢獻。西方哲學完全用數學邏輯去定義(yi) 哲學,就會(hui) 過於(yu) 簡化自己,對哲學發展也是不利的。中國哲學有自己的智慧,隻是它熱愛智慧和表達智慧的方式不一樣。在二三十年的哲學教學生涯中,我發現能讓學生們(men) 眼睛一亮的是中國哲學特別的思考方式,他們(men) 從(cong) 來沒有想過能夠從(cong) 這樣的角度去看哲學問題。
我自己以及其他一些中西哲學對話者都在努力解釋中西哲學在邏輯上的差異,努力讓中國哲學擁有其該有的地位。有些西方哲學的研究者對中國哲學的研究方式是比較認可、接受的,也想走出原來的哲學架構,讓哲學再度“火”起來。哲學研究就隻有一種方法嗎?還是它可以多元化?中西哲學的研究者可以一起,重新定義(yi) 哲學。
圖為(wei) 龐安安專(zhuan) 著。(拚版圖片) 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儒家思想中蘊含哪些人權觀?
龐安安:儒家從(cong) 孔子講“仁”是一個(ge) 德目就已經開始發展一些人權觀念。孟子則發展出“仁政”和“為(wei) 民父母”的觀念,並表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要實現“仁政”就要實現“恒產(chan) ”和“恒心”。如果人民沒有“恒產(chan) ”,就沒有辦法有“恒心”,這對人權來說非常重要。“為(wei) 民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解決(jue) 貧窮問題,能讓人民不需擔心他們(men) 下一餐有沒有飯。另外,“仁政”不能苛重稅,不能有太嚴(yan) 格的刑法,並且要尊重農(nong) 時。
按照孟子的理念,實現“恒產(chan) ”之後,就要考慮發展人的品德,要教育人民有禮節、禮儀(yi) 和是非觀。如此一來,整個(ge) 社會(hui) 就會(hui) 受益,人民就可以生活在一個(ge) 有德、溫暖、互相關(guan) 愛的社會(hui) 。這就像《禮記·禮運》裏麵講的“天下為(wei) 公”。政府有義(yi) 務為(wei) 民眾(zhong) 提供一個(ge) 良好的環境,讓他們(men) 能夠接受教育,發展潛能。
圖為(wei) 長沙簡牘博物館展品。中新社記者 劉關(guan) 關(guan) 攝
中新社記者:儒家人權觀與(yu) 西方人權觀主要有哪些區別?這兩(liang) 種人權觀如何實現互鑒?
龐安安:總體(ti) 而言,西方人權觀認為(wei) ,人權是“不受幹預”的權利,個(ge) 人財產(chan) 權、言論權、生命權不受政府和其他公民幹預,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比如,很多民眾(zhong) 排斥全民保險,因為(wei) 他們(men) 不希望選擇保險公司的自由被剝奪。
而儒家的人權觀是不一樣的。孟子說政府有責任給人民“恒產(chan) ”和“恒心”,要實現“耕者有其田”。地權最起碼要相對平等,不能差距太大,不能買(mai) 了很多房子但不住。孟子倡導施行“井田製”,即一個(ge) “井”有9塊區域,8個(ge) 家庭要先一起耕種中間的共有土地,之後才能耕種自己的土地。這裏就涉及公共、公益觀念。
儒家的看法是,要達到“恒產(chan) ”和“恒心”的目標,憑個(ge) 人是做不出來的。有一些事務必須政府出來幹涉,才能實現對人權的保護。在需要的時候,政府有公共責任去幹預市場,避免貧富懸殊過大。
如今,西方自由主義(yi) 哲學對人權的看法正受到越來越多批評。很多人認識到,在自由主義(yi) 支配的“不受幹預”型社會(hui) 裏,人民的權利沒有被幹預到,可也沒有人關(guan) 心彼此,於(yu) 是造就了冷漠社會(hui) 。人們(men) 隻看重自己的自由,這對國家和公共事業(ye) 不利。
儒家人權觀可以給出一些借鑒。政府有公共責任,必須關(guan) 心人民,某些事務政府必須介入。而在政府幹預的時機和程度上,西方有一些法律或政策上的觀點,也可以給儒家哲學一些參考。
中新社記者:當今世界,人權麵臨(lin) 哪些迫在眉睫的問題?世界各國可以在人權領域展開哪些合作?
龐安安:我特別關(guan) 心貧窮的問題。現在西方資本主義(yi) 市場經濟非常發達,並控製政治運作。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的貧窮率和貧富差距都在增大。
當今世界麵臨(lin) 許多問題,在有些問題上,政府和國際社會(hui) 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采取措施。例如貧困問題。全球性貧窮問題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特別大。“人人平等”不能僅(jin) 僅(jin) 是一句口號,發達國家有責任對貧困國家提供幫助。儒家思想裏“恒產(chan) ”“仁政”“為(wei) 民父母”等觀念可以給西方比較重視個(ge) 人主義(yi) 、自由主義(yi) 的觀念提供借鑒。
我比較關(guan) 注的第二個(ge) 問題是氣候變化。這個(ge) 問題是影響全球的,沒有辦法區域性地開展工作,要全球所有國家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儒家哲學本來就認為(wei)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並提出天地人三位一體(ti) 的觀念,道家和佛家哲學對自然更加重視。有些西方生態哲學家特別讚賞中國的道家和佛家哲學對生態哲學的貢獻。在這方麵,中國哲學有很多可以作為(wei) 的空間。(完)
受訪者簡介:
龐安安。中新社記者 劉關(guan) 關(guan) 攝
龐安安(Ann A. Pang-White) ,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州斯克蘭(lan) 頓大學哲學係教授和亞(ya) 洲研究部主任,國際中國哲學學會(hui) 執行長。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哲學、中世紀哲學、比較倫(lun) 理學、女性哲學和社會(hui) 政治哲學。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