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飛作者簡介:吳飛,男,西元一九七三年生,河北肅寧人,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wei)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婚與(yu) 喪(sang) 》《心靈秩序與(yu) 世界曆史》《神聖的家》《現代生活的古代資源》《人倫(lun) 的“解體(ti) ”:形質論傳(chuan) 統中的家國焦慮》《生命的深度:〈三體(ti) 〉的哲學解讀》《禮以義(yi) 起——傳(chuan) 統禮學的義(yi) 理探詢》等。 |
吳飛:研究古典學,不是為(wei) 了複古
受訪者:吳飛
采訪者:安英昭 裴心語 王世博
來源:“中國新聞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廿六日甲午
耶穌2024年11月26日
古典學不僅(jin) 有助於(yu) 人們(men) 理解古代文明,也為(wei) 現代社會(hui) 提供理解自身的曆史視角,更是促進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的重要紐帶。在古今中西交匯的節點上,中國古典學呈現出未來可期的發展前景。
古典學具體(ti) 包含哪些範疇?中西古典學存在哪些異同?古典學研究如何作用於(yu) 古今、中外對話?在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開幕前夕,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吳飛,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古典學包含哪些研究領域和範疇?與(yu) 其他學科如曆史學、文學或哲學有何交集與(yu) 區別?
吳飛:作為(wei) 一門學科,古典學對於(yu) 中國大眾(zhong) 而言是一個(ge) 比較陌生的概念,目前在中國主要高校,古典學也隻是剛開始,且存有一些爭(zheng) 議。西方古典學的概念界定比較明確,古希臘、古羅馬研究就是古典學,這是大家比較公認的。但近年來,西方古典學界也普遍提出“多元文明”的古典學概念,探討古代中國、古代阿拉伯等文明中的古代經典研究是否可以納入古典學範疇等。
對於(yu) 中國,至少有兩(liang) 個(ge) 領域是比較明確屬於(yu) 古典學的。一是對古希臘、古羅馬的研究,屬西方古典學範疇;二是先秦的經、子文獻,屬中國古典學範疇。在西方,雖然狹義(yi) 的古典學範圍是古希臘、古羅馬,但因其對現代社會(hui) 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因此以現代思想對其文明進行重新解讀和詮釋,也應算古典學研究範疇。在中國,漢代之後對先秦經、子傳(chuan) 統的重新理解和詮釋,也可納入古典學研究之內(nei) 。
至於(yu) 曆史是否應納入古典學範疇,若從(cong) “經史子集”分類來看,“史”當屬其中。史官傳(chuan) 統,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來源。我們(men) 研究回顧中國曆史,主要依靠漢代司馬遷《史記》及之後的史官、文人編寫(xie) 的正史。其文本本身的形成,雖已是在漢代及之後,但處理的內(nei) 容很多是先秦時期的,因此從(cong) 某種角度也屬於(yu) 古典學。六經皆史,先秦的很多經學文獻也有“史”的意義(yi) ,可以從(cong) “史”的角度來研究。
當下,西方古典學受到人類學等研究方法的深刻影響,如從(cong) 人類學角度研究希臘神話,是當前西方古典學的重要方向。傳(chuan) 統的文學、曆史、哲學、考古等研究方式,在古典學未來的發展中仍然十分重要,而通過其他學科的介入,可以打開多元視野。
▲ 2024年11月3日,“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走讀中國之中原行”活動在河南鄭州啟動。
中新社記者:您曾翻譯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駁異教徒》和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等作品,您認為(wei) 這些古典文獻蘊含的思想如何影響現代社會(hui) 與(yu) 文化?
吳飛:研究古典學,不是為(wei) 了複古,古典學學科一定是一門現代學科,在古典時代是不可能有古典學的。今天的一些古典著作,在當時屬當代作品,處於(yu) 時代中的人很難預見文明之後的發展會(hui) 怎樣。隻有和古典有了一定距離,較長時間之後,人們(men) 在曆史中認識到這些作品是經典,對現代社會(hui) 有較大意義(yi) 時,古典學科才能成立。
現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繼承和發展古典文明而得以形成。如西方法律體(ti) 係裏較主流的羅馬法,其傳(chuan) 統就是古羅馬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文獻。我們(men) 常說的大唐盛世,其實和對以《周禮》為(wei) 中心的先秦經典的詮釋與(yu) 運用有密切關(guan) 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應重新思考古典文明,重新吸納古典精神。
中新社記者:在現代社會(hui)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建設中,如何看待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學術思想和西方的古典思想?古典學能為(wei) 現代化建設提供哪些智慧?
吳飛:古典和現代之間的關(guan) 聯和張力,是一個(ge) 長期爭(zheng) 論的問題。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法國曾有一次“古今之爭(zheng) ”,就是討論究竟古代生活更好,還是現代生活更好。
談論儒家本身是否具有現代性,多少算是一個(ge) 偽(wei) 問題。因為(wei) 古人產(chan) 生的東(dong) 西,本就不是為(wei) 了現代而生,它的精神和現代精神之間必定有較大距離。但現代文明豐(feng) 富多元,僅(jin) 有現代科學、現代社會(hui) 製度、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不夠的。重要的不是今天所認可的現代精神能在古代找到多少資源,而是古代資源能為(wei) 今天的生活提供更豐(feng) 富的維度和麵向,使今天的很多問題能借鑒古人智慧得到更好解決(jue) 。
中和西之間會(hui) 存在張力,但張力不一定是矛盾。破解“古今中西之爭(zheng) ”,不是把古今中西變得完全一樣,而是使它在總體(ti) 體(ti) 係中有多維度、多層麵的作用,將多元的價(jia) 值體(ti) 係相統一,即和而不同。這應是“古今中西之爭(zheng) ”在現代產(chan) 生作用的主要方式。
中國古典文明的一個(ge) 重要方麵,是人與(yu) 自然的和諧,這體(ti) 現在美學上是天人合一。現代社會(hui) 有不少人為(wei) 創造的美好事物,但在人為(wei) 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造成了人與(yu) 自然之間較大的矛盾。古典維度的引入,讓我們(men) 能更好地尊重自然,在強調人與(yu) 自然和諧的前提下看待今天的生產(chan) 生活。
▲ 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hui) 上的競走項目
中新社記者: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東(dong) 西方古典學展現出哪些不同特征?古典學對於(yu) 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和理解有何獨特意義(yi) ?
吳飛:深入對比中國古典和西方古典,可以看到它們(men) 之間存在關(guan) 聯和差別。先說關(guan) 聯,無論是古中國還是古希臘,在尊重自然方麵較為(wei) 一致。希臘神話崇拜的神一般都是自然神,如太陽、月亮、風雨等,中國古代的巫史傳(chuan) 統也強調自然性的天神、地祇、人鬼等。
但中西之間存在一個(ge) 較大差別。古希臘的生活方式是城邦製,並借助在奧林匹斯山下舉(ju) 行運動會(hui) 把各個(ge) 城邦的人聚到一起。但為(wei) 什麽(me) 這些城邦沒有統一成一個(ge) 國家?這是因為(wei) 希臘人認為(wei) 必須生活在小的城邦中,才是文明的生活方式。這與(yu) 中國不同,中國很早就有大一統的觀念,認為(wei) 生活在一個(ge) 大的共同體(ti) 中,才是更好的生活方式。中國強調各個(ge) 民族、地區之間的和而不同,本身就是中國古典精神在現代中國的一個(ge) 重要體(ti) 現。
希臘的古典不隻屬於(yu) 歐美,中國的古典也不隻屬於(yu) 中國,古典文明是現代世界的共同遺產(chan) 。對於(yu) 古典文明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在看到差異的同時,也看到交流互鑒之處。
中新社記者:您的著作《生命的深度:〈三體(ti) 〉的哲學解讀》將科幻文學與(yu) 哲學思考相結合。在您看來,古典學、哲學如何與(yu) 現代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對話?這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科技對社會(hui) 的影響有何幫助?
吳飛:熟悉科幻文學的讀者可能會(hui) 注意到,西方的科幻小說或電影,很多都是從(cong) 西方古代神話中汲取靈感。太陽係幾大行星的英文名字,其實都來自希臘、羅馬神話,如維納斯(Venus,金星)、薩坦(Saturn,土星)等,而中國人用金木水火土給行星命名,其中就有很深的古典因素。中國科幻小說中,也有許多中國古典元素,如劉慈欣的小說就從(cong) 《三國演義(yi) 》中汲取了靈感。此外,中國國產(chan) 遊戲《黑神話:悟空》也從(cong) 中國古典文明中汲取了智慧。
除了科幻作品,真正的科學也深受古典文明影響。如物理學中的原子論,本身就來自古希臘的一個(ge) 學派;又如《尚書(shu) ·堯典》中的天文學記錄,也對當前的天文學研究深有影響。
今天,人們(men) 常常會(hui) 爭(zheng) 論人工智能帶來的倫(lun) 理、世界觀、宇宙觀等問題,理解未來科學、人工智能時,古典的智慧也能發揮重要作用,讓我們(men) 意識到對自然的尊重不僅(jin) 是尊重外部環境的自然,還要尊重人性、人生的自然。
▲ 2024年4月27日,第四屆北京科幻嘉年華對公眾(zhong) 開放。
中新社記者:麵向未來,您認為(wei) 古典學的研究和教育應如何適應社會(hui) 的發展和變化?在推動古典學的發展和創新上,如何提高公眾(zhong) 的興(xing) 趣和參與(yu) 度?
吳飛:目前中國的古典學研究剛剛起步,坦率而言,無論中、西古典學,都存在一些門檻,因此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並不容易。
學習(xi) 西方古典學的前提是懂希臘語和拉丁語,而在中國,也需要能讀懂大量古籍和古代文獻。中國古文和現代文之間畢竟是同一門語言,不存在過大差異,因而中國人讀古典文獻難度較小,但也要避免低門檻化或泛化的趨勢。
盡管古典學的發展要適應大眾(zhong) ,但這並不意味著要自身矮化和庸俗化,而應讓大眾(zhong) 意識到古典學中有較為(wei) “高深”的內(nei) 容,產(chan) 生仰慕之情,並能夠逐漸學習(xi) 和理解古典精神,如《黑神話:悟空》等遊戲可以作為(wei) 一種推廣的方式。讓大眾(zhong) 認識古典學,推廣是非常必要的。
受訪者簡介
吳飛,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wei) 比較哲學、禮學、經學、基督教哲學、宗教人類學。著有《麥芒上的聖言》《浮生取義(yi) 》《心靈秩序與(yu) 世界曆史》《人倫(lun) 的“解體(ti) ”》《禮以義(yi) 起》《生命的深度:〈三體(ti) 〉的哲學解讀》等。譯有《上帝之城:駁異教徒》《蘇格拉底的申辯》等。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楊國榮】作為(wei) 思想家的劉禹錫
【下一篇】【米灣】挽葉嘉瑩先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