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宋韻·思想”經典閱讀與(yu) 當代詮釋研討會(hui) 順利舉(ju) 行
來源:主辦方
時間:西元2024年11月27日
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宋韻·思想”經典閱讀與(yu) 當代詮釋研討會(hui) 順利召開。本次論壇由浙江大學哲學學院主辦,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承辦,來自華東(dong) 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山東(dong) 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浙江省社科院等全國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三十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宋代思想與(yu) 中國哲學的創造性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會(hui) 議主要圍繞四大主題展開:宋代經典的當代詮釋與(yu) 多維解讀、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經典、中國古代經典的國際化與(yu) 現代轉型、古代經典與(yu) 當代哲學的對話。與(yu) 會(hui) 學者通過主題發言、集中評議和自由討論等多種形式,展開了深入交流。本次會(hui) 議為(wei) 學者提供了一個(ge) 學術交流合作平台,助推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與(yu) 創造性發展。
文明論研究範式有助於(yu) 跳出抽象的思想史或哲學史研究框架,深入把握儒家對中華文明的深刻影響。以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博導陳明為(wei) 代表的學者指出,文化與(yu) 文明在很多時候意義(yi) 交集重疊,但也有很大區別。簡言之,文化是一種思想,文明則是一種實體(ti) ,意味著作為(wei) 思想觀念的文化與(yu) 作為(wei) 實體(ti) 的政治、社會(hui) 和生活,兩(liang) 者相互結合,形成一種影響人類生活的東(dong) 西。陳明教授著重指出,從(cong) 文明論角度理解儒學變得迫切而重要,儒教思想理念的文化因素滲透在政治、社會(hui) 和公私生活各個(ge) 方麵,影響至深。
在揭示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時,和合文化同樣是一條重要線索,以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何善蒙為(wei) 代表的學者指出,和合作為(wei) 一種理念,是中國傳(chuan) 統哲學最為(wei) 本質的特征,體(ti) 現了中國古人在解決(jue) 自我存在、社會(hui) 發展、國家治理等層麵所具有的圓融通達的智慧。由此,中華文明在豁達開放、兼容並蓄的胸襟之下,生生不息,傳(chuan) 承至今,成為(wei) 一種獨特的文明形態。和合的思維方式和價(jia) 值理念被廣泛接受,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就是一種和合文化。
經學是儒家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載體(ti) ,以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曾亦為(wei) 代表的學者指出,《春秋》和《三禮》這兩(liang) 種經典對中國社會(hui) 、政治的影響最為(wei) 重要,其中,《春秋》奠定了古代政治的基本架構,並提供了最主要的製度資源。曾亦教授著重指出,當代儒學特別要注重從(cong) 傳(chuan) 統典籍中汲取製度資源,尤其是通過研究《春秋》與(yu) 《三禮》來構建適應現代中國的製度體(ti) 係。從(cong) 篇幅和曆代的研究著述來看,五經的分量要遠超四書(shu) ,四書(shu) 之所以引起現代以來學者的強烈關(guan) 注,在於(yu) 更接近西方的形而上學,適合用西方那套學科範式來進行研究,而複興(xing) 儒學必須改變這一研究範式。
隨著宋代四書(shu) 升格運動以來,四書(shu) 係統可以說深刻影響並塑造了傳(chuan) 統社會(hui) 價(jia) 值觀念,以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導,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編孟子正義(yi) ”首席專(zhuan) 家楊海文為(wei) 代表的學者指出,《孟子》是儒學高地上的高原、儒學高原上的高峰,《孟子》曾從(cong) 普通的先秦諸子躍升為(wei) 中國古代的聖經,今天則是人們(men) 解讀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經典,《孟子》涉及人生所有的基本關(guan) 係,充滿思辨的張力與(yu) 哲學的魅力。楊海文教授強調,以孔子、孟子為(wei) 核心的“孔孟之道”,是人文主義(yi) 的內(nei) 在超越,將道德理想主義(yi) 、文化守成主義(yi) 集於(yu) 一身,契合當代社會(hui) 的人文文化建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現實意義(yi) 與(yu) 時代價(jia) 值。
儒學在東(dong) 亞(ya) 的傳(chuan) 播促進了區域文化認同與(yu) 合作,以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教授、博導鄧紅為(wei) 代表的學者指出,“陽明學”是日本人獨創的近代學科名稱,“日本陽明學”是19世紀末一些日本人借用400年前中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號“陽明”在日本發動的一場社會(hui) 運動。這個(ge) 運動和被簡稱為(wei) “陽明學”的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在名稱上有著類似性,但前者是社會(hui) 運動,後者是學術研究。戰後日本的中國哲學史領域裏的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成果豐(feng) 盛,也簡稱“陽明學”,但是和社會(hui) 運動“日本陽明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儒家學說的獨特性在於(yu) 曆代儒者通過生命實踐不斷賦予其價(jia) 值意義(yi) ,從(cong) 而具有生命指引、文化傳(chuan) 承、精神支撐的多重特征,以華東(dong) 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導,中國智慧研究院院長貢華南為(wei) 代表的學者指出,《詩》《書(shu) 》以“溫”論德,將“溫”作為(wei) “德之基”。孔子繼承此以“溫”論“德”傳(chuan) 統,並在“仁”的根基上賦予了“溫”以新的內(nei) 涵:以自己的德性生命融化物我之距離,以熱切的生命力量突破一己之限,貫通、契入仁愛之道,完成有限生命之超越,促進人物之成就。後儒進一步拓展引申,使“溫”與(yu) 仁、元、春相互貫通,由此凸顯出“溫”之生化品格,從(cong) 而使其獲得深沉的本體(ti) 論內(nei) 涵,成為(wei) 儒者之德的標誌。
如果說儒家強調以德治國,道家則強調以道治國,兩(liang) 者具備互補關(guan) 係。以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郭美華為(wei) 代表的學者指出,《莊子》認為(wei) 在人類存身其間的這個(ge) 天地世界之中,人類整體(ti) 的無數個(ge) 體(ti) 之間存在無窮的差異性,無論是認知能力的高低之別,還是物性能力的大小之分,都不能消解天地整體(ti) 及其秩序的自在性,也不能湮沒每一個(ge) 體(ti) 的差異性。郭美華教授著重強調,捍衛天地整體(ti) 及其秩序的自在與(yu) 自然,與(yu) 持守自我作為(wei) 他者的自然,是整個(ge) 《莊子》的道家生存論之基本主旨,也是當代社會(hui) 值得借鑒的理論觀點。
本次研討會(hui) 不僅(jin) 展現了中國古代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也為(wei) 推動中國古代思想與(yu) 現代社會(hui) 的對話提供了重要平台。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的研究成果,對進一步深化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具有重要影響。專(zhuan) 家們(men) 普遍認為(wei)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應用對現代社會(hui) 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yi) 。期待通過持續深入的學術研究,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話語體(ti) 係,深化推進中國哲學的創新發展,為(wei) 學術創新和文化傳(chuan) 承作出積極貢獻。
(“宋韻·思想”經典閱讀與(yu) 當代詮釋研討會(hui) 會(hui) 務組)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