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書(shu) 院2024年第十九期讀書(shu) 簡報
來源:“海南落筆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十七日乙酉
耶穌2024年11月17日
樹木叢(cong) 生,百草豐(feng) 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故特別覺得秋天的斜陽流水與(yu) 畈上蟬聲有一種遠意。斜陽渡飛鳥,星河照天涯。行人駸駸,時節不居,光陰如流水,匆匆不回頭。秦漢至今已曆千載,《史記》至遠至近東(dong) 西,至深至淺清溪。本周仍是接續未盡的秦始皇本紀,所感所想,所思所悟,由文紀實,請觀下文。
本章仍舊延續討論穿插體(ti) 悟,為(wei) 增加文章的創新性與(yu) 趣味性,筆者則傾(qing) 向采用多種表述方式來敘述——文章所想表達的內(nei) 涵及其眾(zhong) 人的感悟,但其仍在檢驗階段,諸多紕漏,還望海涵。
秦始皇初定安天下 智群臣巧辯治國法
亙(gen) 古亙(gen) 今,群臣眾(zhong) 仕,奸佞中正之辯,無休無止。秦立國之初,何以定國?何以安邦?周青臣獻頌始皇;淳於(yu) 越言封子弟功臣,事應師古,以古論今,奉其為(wei) 圭臬。李斯從(cong) 出言辯駁“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時也變也,然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從(cong) 李斯的視角來看,作為(wei) 深受法家思想影響的一名政治家,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麵對一個(ge) 剛剛誕生的帝國,一切都應該迎來偉(wei) 大的變革。百姓當家則力農(nong) 工,士則學習(xi) 法令辟禁。應師今而非從(cong) 古,不然則是以非當世,惑亂(luan) 黔首。那麽(me) 為(wei) 了控製思想,加強中央集權,就有了“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從(cong) 現代人的視角來說,焚書(shu) 坑儒百害無一利,文明的年輪在名為(wei) 曆史的道路上消逝了,當然,爭(zheng) 論它是利是弊是沒有意義(yi) 的。實際上,它的背後是由殘忍而理性的利益導向驅動的,是根據對於(yu) 目前秦帝國的統治利大於(yu) 弊所做出的決(jue) 定,隻是它過於(yu) 激進,也過於(yu) 粗暴了。從(cong) 李斯提議焚書(shu) 坑儒是了解秦朝曆史一個(ge) 很好的切入點,也是本次讀書(shu) 會(hui) 的核心之一,以文啟思,不論深淺,但它們(men) 都不代表任何立場,以此為(wei) 基礎提出的種種命題與(yu) 觀點在接下來都會(hui) 分點敘述。
事實上,筆者認為(wei) 李斯的政策其實是偶然性下的必然。在固有觀念裏儒家一度被打上不思進取,裹足不前的標簽,事實上,這是對儒文化的一種汙名化,舉(ju) 個(ge) 例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就是一個(ge) 很好的例子。
我們(men) 需要考慮時代背景,李斯批評“愚儒,”淺顯的原因被基本歸納於(yu) “古”字,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他確實富有遠見,這個(ge) 規律用我們(men) 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曆史規律”即曆史不斷前進發展。
可問題在於(yu) ,如果這麽(me) 說儒家也未必完全封閉,以上兩(liang) 段無法論證“筆者認為(wei) 焚書(shu) 坑儒是偶然性下的必然”這會(hui) 違反邏輯學裏的矛盾律,我們(men) 忽略了什麽(me) ?
問題出在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性,儒學的重點不在於(yu) “新”,而在於(yu) “德”。基於(yu) 道德觀念建立起的社會(hui) 製度是難以規訓人的,它依賴極強的自覺性,對於(yu) 當時秦朝這種自覺是極度奢侈的,那麽(me) 他就極度缺乏可行性。那麽(me) 自然要采取其他的方式,對於(yu) 剛從(cong) 戰亂(luan) 中走出,又想集中權力從(cong) 而加強政權可駕性的秦帝國,最適合它的毫無疑問是“法。”
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家學說也經曆了漫長的演變,由理至法,對於(yu) 人的約束性極大的加強了,這其實是必然的,但我們(men) 並不能否認曆史本身存在偶然性,由此有了我們(men) 的第一個(ge) 觀點。
李斯在事實層麵上構建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國家體(ti) 係。像柏拉圖的理想國一般。民事百工,士從(cong) 法理。我們(men) 前麵提到“偉(wei) 大的變革”正如在書(shu) 會(hui) 提出的一樣—“它將原有的秩序都打亂(luan) 了”,還有不得不提的郡縣製,把地方的權貴諸侯敲碎,把它們(men) 零星的碎片下沉到了社會(hui) 各個(ge) 階層。不同於(yu) 分封製,而是一台高效率的國家機器取代了分散的權力,統一的法律,統一的思想,統一的製度,國家意誌真正意義(yi) 上的誕生了。
焚書(shu) 坑儒的提出與(yu) 執行與(yu) 我們(men) 理解的存在一定偏差。要證明這一點,需要明確幾點,其一在初高中的曆史教育階段,焚書(shu) 坑儒被簡單的概述為(wei) “秦始皇的所作所為(wei) 之一”是他暴政的體(ti) 現,這是教科書(shu) 告訴我們(men) 的。其二,史書(shu) 所書(shu) 所言並不存在完全符合現實的情況,也因此存在一定偏差,當然多種史料結合可以相對的縮減誤差,但它絕不為(wei) 零。其三,在談論曆史時,它的真實性和其中的利害關(guan) 係固然不容忽視,但在簡報中探討它的原因是優(you) 先級更高的。
這一章節從(cong) 焚書(shu) 坑儒而起,最後的回應也該落腳於(yu) 此。曆史從(cong) 來有隱秘的側(ce) 麵,對於(yu) 焚書(shu) 坑儒也是眾(zhong) 說紛紜,有人說“仍有保留”或是“付之一炬”,但就像前麵說的,這不重要,但了解焚書(shu) 坑儒確有其事,知它因何而起,這就夠了。
我們(men) 始終倡導的是—以辯證的眼光來看曆史,它在人類文明裏留下了數不清的注腳,每一處都有數不清的折印。
揮金霍玉砌阿房宮 始皇帝問仙叩蓬萊
始皇帝在天下安定之後便大興(xing) 土木,開始修築阿房宮,在各個(ge) 地方開辟直道,修築道路。在千年前,人民用長滿水泡的手築起了秦帝國發展的基石,實屬不易。
在這之後,秦始皇嚴(yan) 苛峻法,《史記》書(shu)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yu) 萬(wan) 人”百姓苦不堪言。以上內(nei) 容本次書(shu) 會(hui) 未做過多探討,這裏筆者便省去篇幅不過多贅述。
秦始皇欲尋得長生人盡皆知,既得天下,下一步便是長生了,這是由人的欲望為(wei) 導向的。為(wei) 了求得長生始皇似是不顧一切,該“朕”為(wei) 真人,修習(xi) 風水學。
秦始皇重用方士源於(yu) 穩固政權,但方士誆騙他能夠尋得不老藥,而用心其陰狠自不必說,且在此之後盧生卻在背後私自議論,也實屬不仁不義(yi) ,自然最後所謂長生不老也隻是一句空話罷了。
當然對於(yu) 他的做法應當給予否定,但一味的譴責是毫無意義(yi) 的。一來我們(men) 需要承認時代有其本身的局限性,秦始皇再神通廣大,也是一位千年前的曆史人物了,而封建社會(hui) 下的迷信思想引導也不能忽視其影響。二來秦始皇本身的社會(hui) 地位決(jue) 定了他注定孤獨,由於(yu) 他的自身原因,階下群臣也不敢妄加非議,稍有不慎便會(hui) 被誅殺,天下大事小事皆由一人裁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種極度荒唐的情形。
悲始皇虎兕大夢歸 幾載黃粱厚地高天
始皇帝是客觀上的加害者,他殘暴無度,草芥人命,秦帝國2000萬(wan) 的人口,在他的統治之下約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受到了其迫害,被徭役征發的壯丁更是數不勝數,他坑殺儒生,焚書(shu) 坑儒的事跡也是人盡皆知。
但始皇帝也是世俗權力裏的受害者,一位身世悲慘的孤王,一位直到生命盡頭仍遭受背叛的可憐人。
一路走來,從(cong) 區區人質到千古一帝,從(cong) 無權無勢到隻手遮天翻雲(yun) 覆雨,我們(men) 不知道始皇帝最後得到了自己願景中的一切了嗎或者是始終沒有。
他的正麵永遠是揮斥方遒,誰與(yu) 爭(zheng) 鋒,是“秦王掃六國,虎視何雄哉”,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可是之後呢?漫漫王座的孤獨時光,台下是如狼似虎的群臣,他們(men) 之中或是忠心耿耿或是奸淫邪佞。王座朝向人麵,人心卻時常向背。
休言萬(wan) 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隻是那王座上的始皇在體(ti) 衰神疲的時候在想些什麽(me) ,是他一生戎馬的榮光他日是否會(hui) 被後人所銘記,還是自己身居高位,左右皆空,沒有人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了。
封建時代的皇權從(cong) 此刻開始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世世代代,像是曆史圈成的烏(wu) 莫比斯環,皇權改變人,人加強皇權,周而複始,從(cong) 未斷絕。皇帝成為(wei) 了與(yu) 人有別的存在,“存天理,滅人欲”,人成了非人,皇帝成為(wei) 了權力異化的產(chan) 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愈發扭曲,愈發猙獰,直至千年後的辛亥年革命後才給這千年的荒唐畫上了休止符。它像是結束了,又像是沒有結束,在百年後的今天,大家仍能在陰暗的角落看到簌簌陰影。
也正因如此才更可歎可悲,皇帝掃視一圈,朝堂之下竟是滿滿的怪物,當他拿起鏡子仔細端詳,照出的還是自己嗎?
封建統治的權利鬥爭(zheng) 之下從(cong) 來不論輸贏,輸了是死,贏了也是像死了一般的活著,終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幹淨。
本期的簡報到此也就全部結束了。諸位同好,望常記常新,但請不要忘記,學不為(wei) 金,習(xi) 不為(wei) 名,功利之心,未嚐不能有,但由初心而冠以始終者,鮮少聞之,瑰意琦行,彌足珍貴。世人常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