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青衢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鬆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
知幾說
作者:劉青衢
來源:“自得之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二十日戊子
耶穌2024年11月20日
嚐觀王龍溪與(yu) 鄒東(dong) 廓論第一義(yi) 工夫,以體(ti) 上、心上用功為(wei) 究竟,以念上、事上用功為(wei) 俗流,以為(wei) 得之,故平素做工夫多參合兩(liang) 家之說。數年前,餘(yu) 偶撰《存心克念說》一文,亦為(wei) 體(ti) 察其奧旨,而略加分解。爾來於(yu) 動靜之間未敢怠惰,工夫縱或疏闊,依稀微有體(ti) 驗,於(yu) 所謂第一義(yi) 工夫者,別有會(hui) 意。
人之身心二者,固不可或缺,但有主次輕重。心者,身之主也;身者,心之奴也。心者,身之君也;身者,心之臣也。心者,身之體(ti) 也;身者,心之用也。心者,身之靈也;身者,心之使也。心可以製身,而身不可以製心。以心製身者,君子也,以身製心者,小人也。
凡有所行,必先有所以行之念,有是念而後有是行,無是念則將無是行。無念之行,是為(wei) 盲行;無行之念,是為(wei) 空念。推而廣之,有善念而後有善行,有惡念而後有惡行。為(wei) 善去惡之功,與(yu) 其治惡行,不如治惡念,惡念得其先機,治行而不治念,猶治標而不治本也。
念之所由生,或出於(yu) 心與(yu) 理,或出於(yu) 物與(yu) 欲。心者,本心也;理者,天理也。物者,外物也;欲者,私欲也。出於(yu) 心與(yu) 理者,莫非善念;出於(yu) 物與(yu) 欲者,易為(wei) 惡念。所謂易為(wei) 惡念而非必為(wei) 惡念者,替物與(yu) 欲留轉寰之餘(yu) 地也,蓋物與(yu) 欲未必皆惡,有惡者,有善者,有無善無惡而可善可惡者。
以性言,善之善也;以氣言,清濁雜也;以行言,善惡混也。故以人之根器論,善者,上也;惡者,下也;可善可惡者,中也。古來上善與(yu) 下惡居少,而可善可惡者極多。以物之質類論,至善至惡,界限分明,人防之也易。無善無惡,界限不明,一毫不慎,稍縱則過,過則惡也,人防之也難。自古修德之重地,不在於(yu) 善惡之兩(liang) 端,而在於(yu) 善惡不明之中際,物欲夾雜之間隙。
物與(yu) 欲之起有辨,或物先而欲後,或欲先而物後。所謂物先而欲後者,本無某欲,物先現前,而後誘發私欲,是物為(wei) 欲之因。所謂欲先而物後者,本無某物,欲先內(nei) 滋,而後尋物饜之,是欲為(wei) 物之因。無論先後,物與(yu) 欲常相左右,裹挾而往。欲有欲之權能,必求維持其存在;物有物之權能,亦求維持其存在。順其權能,衍為(wei) 勢力,循其勢力,鼓為(wei) 行履。故先儒修身,素以處物窒欲為(wei) 要。
對治物欲,常有次第。有治於(yu) 物欲縱橫之後者,有治於(yu) 物欲生起之初者,有治於(yu) 物欲未萌之先者。治於(yu) 物欲縱橫之後者為(wei) 下策。蓋物欲交錯,勢能更盛,如洪水,如猛獸(shou) ,一發而不可收拾。物欲泛濫之時,天理、良知深受遮蔽,隱沒不彰,其力柔弱,不足以相抗。唯待物欲逞其勢能,完其自身,為(wei) 所欲為(wei) ,而後氣力不繼,勢能漸衰,遮蔽天理良知較少,本心始得顯露,以反省對治,察物欲之邪辟,而施為(wei) 善去惡之舉(ju) 。此刻是非雖明,惜乎時機已晚,前之惡念早生惡行,惡行早種惡果。惡果未必皆可挽回,倘萬(wan) 劫不複,事後諸葛,又於(yu) 事何益?故龍溪、東(dong) 廓俱以事上用功為(wei) 等而下之。
治於(yu) 物欲生起之初者為(wei) 中策。此時物欲之勢能方興(xing) ,未及鼎盛,於(yu) 天理、良知雖有所遮蔽,而罅縫尚存,本心不盡埋沒。天理物欲勢均力敵,天理勝則物欲敗,天理敗則物欲勝。天理與(yu) 物欲自非同時並立於(yu) 心,而為(wei) 前後、交替、顯隱出場。天理顯則物欲隱,隱者敗也;天理隱則物欲顯,顯者勝也。有天理時,無物欲;有物欲時,無天理。唯天理不能恒存,則物欲用事;物欲不能持久,則天理用事。物欲初起,良知未嚐不知,工夫隻在知而不從(cong) ,一意反歸天理,護養(yang) 天理,則天理顯而物欲隱,天理勝而物欲敗也。此法吃緊處,端在良知一旦有覺,不可苟且,不可因循,不可姑息,立誠為(wei) 本,惡惡如惡惡臭,必去之而後快。
治於(yu) 物欲未萌之先者為(wei) 上策。如前所言,念有生於(yu) 物與(yu) 欲者,有生於(yu) 心與(yu) 理者,物欲未萌時,心有二態,或空空如也,或天理明也。準陽明先生所言,心實無有無念之時,要得無念,除是槁木死灰,故工夫隻在正念。由是,物欲未萌之前,當令此心充滿正念,而後依念行去,則何事不正?唯正念之正宜有本源,非摹擬造作,非攀緣枝節。故工夫之首,應求證本體(ti) ,離形去知,收其放心,反身而誠,默契自性,實透天理、良知,信為(wei) 究極,而後萬(wan) 物萬(wan) 德皆從(cong) 此出,所謂生天生地,成鬼成帝也。
見體(ti) 之後,明體(ti) 無方所,無形象,無聲臭,無大小,不可執為(wei) 一物,所謂一本而萬(wan) 殊,所謂良知無知而無不知。良知無知者,非謂良知蒙昧,乃謂良知非一節之知;良知無不知者,非謂良知萬(wan) 能,乃謂良知為(wei) 全體(ti) 之知。一本不可執,無知亦不可執也;天理不可執,良知亦不可執也。雖然,天理、良知亦不落空,須化入日用常行之內(nei) ,普現為(wei) 事事物物不可須臾離之道。故工夫之難原不在明體(ti) ,而在達用,不在悟道,而在行道,在流行發用中保任本體(ti) 不失也。
所謂第一義(yi) 工夫,當於(yu) 行道之際言之。既以事後反省為(wei) 下,以念起對治為(wei) 中,則念念體(ti) 貼良知而不空其用,念念轉化良知而不忘其本,乃為(wei) 第一義(yi) 工夫之真諦。念念體(ti) 貼良知,非偏卻於(yu) 良知;念念轉化良知,非偏卻於(yu) 倫(lun) 理。偏卻於(yu) 倫(lun) 理則有忘卻本源之弊,偏卻於(yu) 良知則有空疏大用之弊。使此心之體(ti) 若隱若現,使此心之用若即若離,如陽明先生所言即體(ti) 而言用在體(ti) ,即用而言體(ti) 在用,庶幾體(ti) 用一源,顯微無間,斯為(wei) 第一義(yi) 工夫也。
必欲以一言括之,其知幾乎?《易傳(chuan) 》雲(yun) :“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幾者動之微,依體(ti) 而起用也;吉之先見者,本立而道生也;知幾其神,無知而無不知也。知幾則知其體(ti) 而化其用,內(nei) 正心而外格物,如握道樞,周流圓轉,應對無窮,物欲永不得為(wei) 害也。故知幾即由仁義(yi) 行,即忠恕,即立誠,即存天理,即致良知,諸聖同心,道通為(wei) 一也。
知幾則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故知幾為(wei) 工夫之頭腦,預理為(wei) 工夫之起手,知體(ti) 用之幾,必能由體(ti) 而預用,用預則前定。《中庸》謂:“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何患乎物欲之遮蔽,工夫之間斷,境界之退轉?凡有遮蔽、間斷、退轉,莫不由於(yu) 不知幾,不預理,不前定。若能念念知幾,念念預理,念念前定,則如高屋建瓴,一瀉直下,其勢何以克敵?希聖希賢,不唯有路可尋,尤且自信可期也。
今言工夫,斷以知幾為(wei) 究竟,至於(yu) 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則知行合一也。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吳雨】過去,未去 ——遇見錢穆
【下一篇】【劉青衢】預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