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瑊】評潘忠偉《〈周易正義〉研究》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4-11-24 22:27:25
標簽:

評潘忠偉(wei) 《〈周易正義(yi) 〉研究》

作者:石瑊

來源:《經學研究》第6輯《論“天地之心”》,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

 

  

作者簡介

 

石瑊,1986年生於(yu) 湖南長沙,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經學與(yu) 經學史,兼及秦漢史與(yu) 文獻學相關(guan) 問題,近期亦開始進行有關(guan) 飲食文化的研究。代表作有專(zhuan) 著《清代「〈孔子家語〉王肅偽(wei) 作」說再檢討》(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等。

 

 

 

潘忠偉(wei) 《〈周易正義(yi) 〉研究》

商務印書(shu) 館,2021年6月

 

2021年,四川師範大學潘忠偉(wei) 先生在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了《〈周易正義(yi) 〉研究》(以下簡稱“潘著”)一書(shu) 。該書(shu) 雖然頂著一個(ge) 頗爲中庸的標題,然而從(cong) 問題意識到研究方法,都展現了作者有意跳出窠臼而務去陳辭的態度。正是這一點,使得筆者作爲《易》學研究的外行,在潘著出版的第一時間購買(mai) 並饒有興(xing) 致地細讀起來,希望從(cong) 中獲得對經學史相關(guan) 研究的啟發。

 

潘著正文共設六章。書(shu) 前有引言《回歸曆史細節》一篇,交代作者寫(xie) 作此書(shu) 總的視角、方法與(yu) 目的。其後爲導論《隋末唐初風氣、文化和社會(hui) 思潮》,講述《周易正義(yi) 》修撰的社會(hui) 思想背景。之後轉入正文,第一章《〈周易正義(yi) 〉撰作者的人事遭遇》重點探討孔穎達、李承幹的人生際遇對《周易正義(yi) 》修撰的影響,以求從(cong) 中古政治與(yu) 国际1946伟德相互交融激蕩的角度爲後文分析《周易正義(yi) 》提供深入的可能性鋪墊。第二章《〈周易正義(yi) 〉的學術史問題》詳細闡述作者《周易正義(yi) 》研究的具體(ti) 方法論(“基於(yu) 曆史情境的複原式探討”),及其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接下來,第三章《〈周易正義(yi) 〉展現的政治圖景》、第四章《〈周易正義(yi) 〉展示的人事思想》、第五章《〈周易正義(yi) 〉蘊含的哲學思想》分三方麵解析《周易正義(yi) 》的思想內(nei) 容。第六章《〈周易正義(yi) 〉的回響》重點以朱熹和王夫之對《周易正義(yi) 》的接受爲例,討論《周易正義(yi) 》對後世學術思想的影響。最後的結語部分《〈周易正義(yi) 〉是“山東(dong) 豪傑”的文化象征》以《周易正義(yi) 》,乃至整個(ge) 《五經正義(yi) 》“代表了隋末唐初山東(dong) 學者群所傳(chuan) 承的某種英雄情結和主張”(頁333)收束。此外,全書(shu) 末尾還有附錄一篇《〈周易正義(yi) 〉研究史回顧》,大略評述《周易正義(yi) 》在當前的研究狀況。

 

通觀潘著,全書(shu) 最大的特色當屬作者勾連經史的研究意旨。在引言中,作者借由不同文明史的相互比較,提出回歸細節以探尋曆史真相,進而交代其寫(xie) 作此書(shu) 的著眼點。他認爲,人們(men) 對細節意蘊的解讀往往能超越時代而獲得共鳴,研究曆史細節的最終目的,正在於(yu) 溝通古今以實現人心的“重合”。與(yu) 通常研究將《周易正義(yi) 》視爲一個(ge) 純粹的国际1946伟德文本不同,作者把《周易正義(yi) 》置於(yu) 唐初的時代文化場景之下,主張該書(shu) 更象是這段曆史點點滴滴的細節景象的集合體(ti) ,其努力的方向即“試圖還原《周易正義(yi) 》這一刻板的經學著作當中的那些複雜曆史情境和細節,在公開表達的經文大義(yi) 和個(ge) 人私密的細膩情感中,明了這兩(liang) 者或是簡單的表裏關(guan) 係,或是複雜的映射關(guan) 係”(頁5)。

 

知人論世固然是中國學術批評的悠久傳(chuan) 統,但要在學術傳(chuan) 承最爲嚴(yan) 格的經學著作中,揭示曆史風氣與(yu) 人生際遇之於(yu) 修撰者在文本中所“可能”造就的痕跡,則絕非易事。尤其考慮到作者麵對的研究對象是一部針對《周易》王弼注這樣充滿形上思辨色彩的闡釋之作,真可謂難上加難。對此,潘著拈出了可供深入的線索。首先從(cong) 時代社會(hui) 背景入手,作者在導論中點出貞觀時代的前二十年間,李世民希望以一個(ge) 文治的新盛世來接續尚武的舊時代,從(cong) 而極力推動在官方學術體(ti) 係中以尊奉孔子最終替代周公的變革。這一舉(ju) 措顛覆的是北朝數百年周公崇拜的舊傳(chuan) 統,既有社會(hui) 風氣和文化傳(chuan) 統的慣性力量,與(yu) 官方新政策所形成的碰撞衝(chong) 突,他們(men) 之間的相互交織影響,就是《五經正義(yi) 》修撰過程中的大背景。作者進而由時代背景聚焦至《周易正義(yi) 》修撰者的人事際遇。他提醒讀者,孔穎達主持修撰《五經正義(yi) 》,本有著高遠的學術抱負,“但這種抱負一旦遭遇了種種政治和人事鬥爭(zheng) ,他和《五經正義(yi) 》能否還能保持舊有的初衷和本色,就要客觀評價(jia) 了”(頁100)。顯然,潘著所關(guan) 注的曆史細節直接指向的是《周易正義(yi) 》文本中所留下的時代風氣和現實政治烙印。

 

然而這一工作的價(jia) 值、意義(yi) 何在?這是潘著接下來需要解答的問題。第二章開篇,作者將哲學史或者說學術史研究的基本路徑歸納爲兩(liang) 種:一種是哲學範疇或者說學術類型(例如經學)的演變史研究,一種是基於(yu) 曆史情境的複原式探討。潘著認爲前一種路徑的研究單純聚焦於(yu) 哲學範疇或者學術類型的探討,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孔穎達學派自身的學術追求和哲學宗旨,無法了解這些隋唐學者們(men) 究竟在想什麽(me) 。

 

複原曆史的情境,首先要將《周易正義(yi) 》從(cong) 經注疏一致原則和義(yi) 理象數二分法的傳(chuan) 統經學史敘述中解放出來。麵對“疏不破注”的傳(chuan) 統認識,作者提醒讀者注意,他在書(shu) 中麵對的作者群是孔穎達學派而非王弼和韓康伯,“除非是唐初的曆史境遇刺激了孔穎達學派對王、韓注文的由衷認同,那麽(me) 我可以不必強調《周易正義(yi) 》與(yu) 王弼、韓康伯注文的一致性,而更加突出孔穎達疏文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因爲這些特殊性和差異才能代表《周易正義(yi) 》最主要的新的思想”(頁124)。這樣,潘著便將《正義(yi) 》從(cong) “經—注—疏”這樣的傳(chuan) 承性經學闡釋體(ti) 係的末梢結構中剝離出來,使之具有自身的主體(ti) 價(jia) 值。同樣值得警惕的是,義(yi) 理、象術簡單明了的劃分方法,對於(yu) 《周易正義(yi) 》並不適用,“孔穎達學派始終貫徹到底的,是反對象術或者義(yi) 理思想的結構化和係統化傾(qing) 向”(頁129)。《周易正義(yi) 》選擇王弼注進行闡釋,其必然是義(yi) 理性的。而它又同時吸收了鄭玄爻辰說這樣屬於(yu) 象數派的內(nei) 容。“《周易正義(yi) 》就是這樣一幅‘雙麵鏡’:鏡子的正麵是王、韓注本,通過比較《周易正義(yi) 》與(yu) 王、韓注本之間的同或異,我們(men) 就可以看到孔穎達學派所理解的義(yi) 理是何種模樣;鏡子的反麵是鄭玄注,通過《周易正義(yi) 》的疏文字句,我們(men) 也可以看到孔穎達學派是如何反省、修正和改造北朝舊有的易學見解。”(頁168)《周易正義(yi) 》與(yu) 此前學術史這樣模糊而複雜的血脈關(guan) 係,正緣自他們(men) 所代表的兗(yan) 州士庶學者群最主要的學術目標和特色,即延續和發揮北朝義(yi) 疏學傳(chuan) 統,在漢魏舊注的旗幟下,再造華夏傳(chuan) 統。其中矯健昂揚的革新精神所反映的士庶群體(ti) 的崛起,與(yu) 貴族社會(hui) 的消散和文化權勢的下移原屬同一過程。而這正是理解《周易正義(yi) 》所代表的唐代經學與(yu) 漢魏經學本質不同的關(guan) 鍵。

 

潘著以上諸章節由文明比較的啟示而至具體(ti) 研究路徑的剖析,層層深入,細致地闡述了作者獨特的研究方法,可視爲該書(shu) 的上篇,也是全書(shu) 最有價(jia) 值的部分。而下篇主要涵蓋的三、四、五三章,即上篇獨特方法論在《周易正義(yi) 》研究中的具體(ti) 應用,則並非筆者特別關(guan) 心的內(nei) 容。畢竟在一定意義(yi) 上,作者的核心思路與(yu) 主要結論在上篇已然揭出,下篇存在的意義(yi) 更多的是來自具體(ti) 文本分析的佐證。是故,筆者閱讀後的一二疑問,也多自上篇引發而來。

 

一個(ge) 最關(guan) 心的問題是,複原曆史情境的研究,能給學術帶來些什麽(me) ?哲學範疇或者說學術類型的演變史研究,固然如潘著所言,存在著套路僵化、追索文心乏力等問題。但不應忽略的是,《周易正義(yi) 》被奉爲經典,流傳(chuan) 千年,與(yu) 之相關(guan) 的學術問題、思想討論在後世不斷展開,這絕非一般的科舉(ju) 參考書(shu) 可以做到,而正緣於(yu) 它所提供的思想內(nei) 容,具有普遍性價(jia) 值,能夠超越具體(ti) 時空觀照不同個(ge) 體(ti) 的人生經驗。就此言之,複原曆史情境的研究恐怕還不能取代傳(chuan) 統的研究路徑。而作者對孔穎達學派闡釋意圖的揭示,許多時候恰恰成爲了對孔疏哲學思想發生的動機說明。例如第四章談到對人事萌動之“幾”的把握,作者認爲孔穎達學派把南朝易學家神秘化了的“幾”義(yi) ,使之重新回到現實的人事進退取舍當中,“在隋唐亂(luan) 世中,具體(ti) 個(ge) 人的生存壓力導致了孔穎達學派在哲學上不得不趨向於(yu) 某種直觀的存在主義(yi) 論調”(頁246)。又如第五章對孔疏強調“存時考義(yi) ”的分析,作者指出孔穎達學派“就是在各種驚險的隋末唐初的動蕩時代中不斷去尋求生存並且還要抓住機會(hui) 實現人生的遠大抱負,那就不能不注重‘時機’和‘幾’的意義(yi) ,即那些關(guan) 鍵局麵下稍縱即逝的機會(hui) ,實在太重要了,這個(ge) 時候,自然會(hui) 把‘存時考義(yi) ’的哲學意義(yi) 加以提升和放大”(頁294)。

 

提出一種新的哲學史或學術史研究思路,若僅(jin) 僅(jin) 作爲該領域既有成果的補充注解,這顯然並不是作者所期待的結果。必須承認,在學術研究高度成熟的領域,新見絕不至於(yu) 無所依附。隻是從(cong) 作者經史互證的意圖來看,他所極力引入的時代風氣、文化整合、家世門第、地域集團等分析要素,似又難脫義(yi) 寧陳氏之影響。有時作者會(hui) 因爲對現實背景的強調,而充分肯定孔穎達學派修撰的實踐性動因,認爲“他們(men) 隻是想徹底戰勝南朝那些被佛教所俘虜的玄學派易學家,爲有誌於(yu) 參加明經考試的學子們(men) 提供一整套有別於(yu) 佛教學說的易學解釋係統”(頁114)。這樣的說法,雖然出於(yu) 糾偏傳(chuan) 統研究的目的,但與(yu) 作者心許的再造舊邦的山東(dong) 豪傑英雄之作相比,不免分裂太過。此外,作者認爲《周易正義(yi) 》的內(nei) 在精神旨趣繼承北學而來,然其之所以選擇王弼、韓康伯注,不用鄭玄注,原因在於(yu) “鄭玄與(yu) 周公綁得太緊了,而王弼與(yu) 周公沒有什麽(me) 關(guan) 係”(頁174),此中窺見的是北朝周公崇拜的舊傳(chuan) 統在唐初走向消散。立論頗爲迂曲,有遷就全書(shu) 分析框架的嫌疑。

 

還需指出的是,由於(yu) 作者的研究具有一定延續性,是以此書(shu) 中的一些觀點、術語在其前作《北朝經學史》中已經出現。如文中大量使用的“孔穎達學派”概念,作者若能適當加以界定,並追溯其產(chan) 生的源頭,相信對於(yu) 讀者的理解和接受定會(hui) 大有好處。

 

總之,作爲近年來經學研究的一本誠意之作,潘著在問題意識和方法論兩(liang) 方麵展現了充分的創見。全書(shu) 行文流暢,詩意的表達和作者對於(yu) 宇宙、人生的關(guan) 切之辭,常常見諸筆端。這些都給筆者帶來了非常愉悅的閱讀體(ti) 驗。必須說明的是,筆者近年來一直留心經學與(yu) 古代政治的互動研究,很大程度上,潘著所關(guan) 注者,也是筆者盡力追索的方向。以上諸多言語,與(yu) 其說是和潘著對話,毋寧說是對自身的拷問。因此,筆者絕不是要有意苛求,隻是希望沿著潘著所指明的道路,極目遠眺,看看在曆史情境之中的經學研究能夠通向何方。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