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曆史與(yu) 考古學的深度融合
——評《徙封:西周封國政治地理的結構—過程》
作者:陳小三(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十九日丁亥
耶穌2024年11月19日
文字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傳(chuan) 統金石學研究的主要工作。1899年甲骨文發現,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開始在甲骨文的發現地殷墟發掘,小屯宮殿宗廟、西北岡(gang) 王陵區的發掘,複活了文獻中的商王朝。在疑古思潮背景下,學界逐步形成一種共識:考古學是揭開我國上古曆史的鑰匙。中研院曆史語言所在安陽發掘的同時,北平研究院也在周人故地寶雞開始尋找“周墟”的工作,揭開了西周考古的序幕。
1932年,在河南浚縣淇河邊上的辛村,已經發現了一處西周封國墓地,大墓中出土了帶有“衛侯”銘文的銅器。清華簡《係年》為(wei) 我們(men) 解開了《史記·衛康叔世家》的來由:衛國最初分封在康丘,後來遷徙到了淇衛,所以出現了“衛康叔”這樣的稱呼。這種異地改封的現象,是西周分封中涉及人口流動,關(guan) 係西周王朝統治方式的一項重要舉(ju) 措。
周代分封的國家有很多,相關(guan) 的文獻研究也非常豐(feng) 富。1969年,陳槃先生以文獻史料為(wei) 根據,對周代諸侯國的族姓、存滅、遷徙等問題做了全麵的整理。近期,於(yu) 薇所著的《徙封:西周封國政治地理的結構—過程》一書(shu) ,進一步從(cong) 動態過程的角度,將考古材料和曆史文獻進行充分融合,對西周王朝的改封現象做出了深入翔實的研究。
考古發現影響西周曆史研究。20世紀30年代以來,周代封國考古進展最為(wei) 迅速,深深地改變了西周曆史研究的格局。從(cong) 文獻記載、考古發現與(yu) 銅器銘文互證的角度研究西周曆史,已經成為(wei) 主流。目前,除了周原、豐(feng) 鎬、洛邑之外,西周其他地區的重要發現總計30餘(yu) 處,多數是周代封國或者貴族的采邑。這些發現不僅(jin) 積累了係統、豐(feng) 富的物質文化資料,可供開展考古學研究,對於(yu) 曆史學研究也有珍貴的價(jia) 值。
一方麵,科學發掘提供準確的地理位置,使複原曆史成為(wei) 一種可能。以近年發掘的寧夏彭陽姚河塬遺址為(wei) 例,李伯謙先生認為(wei) ,這是周人經略西北的前哨基地。由於(yu) 文獻史料不足,大家比較熟悉的僅(jin) 是分布有密、阮等小國,晚期犬戎入侵導致西周滅亡。姚河塬遺址經過科學發掘,有確切的地理坐標,結合周文化的分布,可知在西周早期階段,周人的勢力便已經進入隴山西部。
另一方麵,通過對物質文化現象的歸納,可以逐步梳理出商、周葬俗傳(chuan) 統的差別。遺址和墓葬中所見的不同陶鬲種類、形態及其數量多寡,是認識一個(ge) 區域內(nei) 人群構成的重要線索。以秦族來源研究為(wei) 例,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秦人可能源於(yu) 東(dong) 方,本屬東(dong) 夷。但更多學者從(cong) 情理上覺得距離太遠。近20年,早期秦文化考古隊在西漢水上遊地區進行了係列發掘,從(cong) 李崖墓葬中出土了方唇分襠鬲、厚方唇簋等大批商式風格的陶器,且商人傳(chuan) 統的腰坑、殉狗比例極高。早期秦墓的殷商遺風不會(hui) 是嬴秦在西周時受影響所致,更可能是其固有的文化傳(chuan) 統。據清華簡《係年》記載,秦人的祖先是周人平定東(dong) 夷叛亂(luan) 之後從(cong) 山東(dong) 地區遷徙到甘肅地區的,目的是抵禦戎人。因此,遷徙到異地改封現象,是西周史上極為(wei) 重要的特殊分封情況。
總之,討論西周王朝早期在西北地區的邊疆,如果不能利用姚河塬遺址的材料,肯定會(hui) 有很大的缺憾。早期秦文化的探索中,通過考古學現象歸納可以得出李崖遺址早期人群和東(dong) 方的商人有密切聯係,但結論也隻能到此。可見,考古和曆史文獻各有所長,兩(liang) 個(ge) 學科應該進行充分的融合與(yu) 互補。
將曆史文獻與(yu) 考古有機結合。《徙封》是一部努力將曆史文獻和考古有機結合的著作。第一章通過金文和傳(chuan) 世文獻記載,確認了徙封現象。第二章在對商末區域政治格局認識基礎上,考察了武王克商之後到成王東(dong) 征以前政治地理格局的變化。第三章是該書(shu) 的核心內(nei) 容,主要討論周公東(dong) 征之後,新的封建對東(dong) 部地區的影響。包括成康時期東(dong) 征前後安陽、鄭州等地分封的國族的變化;西周中期南土地區的封國調整;西周晚期南陽盆地內(nei) 的封國遷徙。第四章通過分析盟會(hui) 中姬姓與(yu) 非姬姓諸侯國的差別,提煉其中的政治等級原則,將其代入地理分布,提出姬姓、異姓、庶姓封國分別位於(yu) 適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地區、交通關(guan) 節點及資源產(chan) 地的觀點。結語部分討論了西周政治地理對中國曆史的影響。
《徙封》涉及曆史文獻、考古資料、銅器銘文,內(nei) 容中涉及的一些問題,筆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作者引用它簋(《集成》4330)或稱“沈子它簋”,傳(chuan) 統認為(wei) 這是一件和沈國有關(guan) 的器物。以往有學者認為(wei) “沈子”是指年齡小,近年董珊、蔣玉斌、周忠兵等學者從(cong) 音韻學角度指出它簋中的沈子,應該就是文獻中的“衝(chong) 子”,與(yu) 沈國無關(guan) 。尤其是之後王子楊指出“凡”和“同”字的差別後,它簋銘文中提到凡公祭祀周公,正與(yu) 《左傳(chuan) 》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相合,也能說明“沈子”就是文獻中的“衝(chong) 子”,它簋是一件與(yu) 凡國相關(guan) 的器物。
先秦曆史研究的文獻資料十分有限,和秦漢以後的文獻史料不能比擬,與(yu) 之最為(wei) 相關(guan) 的夏商周考古、古文字學研究進展迅速,是需要不斷跟蹤的領域。在學科日益細化、考核要求很高的今天,將這些學科綜合起來,做一個(ge) 相對豐(feng) 滿的研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花費十餘(yu) 年時間現場考察,不斷增補、修改到現在才出版,這種沉潛打磨的精神值得讚揚。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郭齊勇】天人:走出現代科技的困境
【下一篇】中國西南多地發現活態《詩經》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