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 貝淡寧】中國的儒家憲政

欄目:《原道》第19輯
發布時間:2012-08-27 08:00:00
標簽:
蔣慶

作者簡介:蔣慶,字勿恤,號盤山叟,西元一九五三年生,祖籍江蘇徐州,出生、成長於(yu) 貴州貴陽。一九八二年畢業(ye) 於(yu) 西南政法大學法律係(本科),先後任教於(yu) 西南政法大學、深圳行政學院。二〇〇一年申請提前退休。一九九七年在貴陽龍場始建陽明精舍,二〇〇三年落成。著有《公羊學引論》《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yu) 發展》《以善致善:蔣慶與(yu) 盛洪對話》《生命信仰與(yu) 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現代價(jia) 值》《儒學的時代價(jia) 值》《儒家社會(hui) 與(yu) 道統複興(xing) ——與(yu) 蔣慶對話》《再論政治儒學》《儒教憲政秩序》(英文版)《廣論政治儒學》《政治儒學默想錄》《申論政治儒學》《〈周官〉今文說——儒家改製之“新王製”芻論》等,主編《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


 

 




中國的儒家憲政
作者:蔣慶、貝淡寧 
來源:紐約時報2012-07-11 


    周一,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在蒙古發表演講,譴責亞(ya) 洲某些國家試圖“限製人們(men) 接觸觀點和信息的機會(hui) ,把發表個(ge) 人言論者關(guan) 進監獄,剝奪公民選擇領導人的權利。”這是打在中國專(zhuan) 製政治體(ti) 製的一記耳光。西方人普遍認為(wei) 中國應該更加民主,但是,用民主和專(zhuan) 製這樣的術語作為(wei) 辯論的框架掩蓋了其他更好的可能性。 
     
     
    中國的政治未來更可能由儒家悠久的“王道”來決(jue) 定而不是被西方式多黨(dang) 選舉(ju) 來決(jue) 定。畢竟,民主既是一種理想但也存在著缺陷。其政治合法性僅(jin) 僅(jin) 建立在民眾(zhong) 的最高權力之上,更具體(ti) 地說就是授權民選代表組成政府。但是政府的合法性來源隻有一個(ge) 的說法並不足以令人信服。 
     
     
    民主在實踐上也是有缺陷的。政治選擇最終歸結為(wei) 選民的願望和利益。這導致產(chan) 生兩(liang) 個(ge) 問題:第一,多數人的願望不一定是道德的,它可能喜歡種族主義(yi) 、帝國主義(yi) 或者法西斯主義(yi) 。第二,當民眾(zhong) 的短期利益和人類的長期利益之間發生衝(chong) 突時,正如全球變暖中表現出來的情況,民眾(zhong) 的短期利益成為(wei) 政治上的優(you) 先選擇。結果,美國或者其他地方的民選政府幾乎根本不可能推行限製能源消耗的政策,而這本來是有利於(yu) 人類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後代的利益的。  
     
     
    在中國,政治儒家為(wei) 另外一種模式辯護:王道的途徑。政治合法性問題是其憲政思想的核心。這裏,合法性不僅(jin) 僅(jin) 是人們(men) 選擇自己的領袖;也是決(jue) 定統治者是否有權進行統治的決(jue) 定性因素。與(yu) 西方式民主不同,合法性的源頭不止一個(ge) 。  
     
     
    按照對儒家經典的評論---公羊傳(chuan) 的說法,政治權力可以通過三個(ge) 來源來辯護:天的合法性(超越神聖的合法性)、地的合法性(曆史和文化的智慧)和人的合法性(人心民意的政治服從(cong) )。 
     
     
    在古代,早期中國君主施行過王道。但是曆史情境的變化要求統治形式也必須隨之改變。今天,民眾(zhong) 的意願必須通過過去所沒有的機構形式體(ti) 現出來,雖然它應該由反映其他兩(liang) 種合法性的機構性安排來限製和平衡。  
     
     
    在現代中國,王道應該通過三院製國會(hui) 來實施:代表天的神聖合法性的通儒院,代表曆史文化合法性的國體(ti) 院和代表民眾(zhong) 的合法性的庶民院。 
     
     
    通儒院的領袖應該是個(ge) 大學者。其議員候選人應該由學者提名並考察他們(men) 對儒家經典的知識和連續性的更多管理責任的政績而選拔,類似於(yu) 皇權時代選拔士大夫的科舉(ju) 製。國體(ti) 院的領袖應該是孔子的直係後裔,其他議員應該是大聖人或君主的後裔以及中國主要宗教的代表。最後,庶民院的議員是公民投票選舉(ju) 產(chan) 生或者行業(ye) 團體(ti) 的代表。 
     
     
    這種體(ti) 製將擁有權力製衡。每個(ge) 院都按自己的方式協商,並不幹涉其他院的事務。為(wei) 了避免三院衝(chong) 突造成的政治僵局,一個(ge) 法案需要至少在兩(liang) 個(ge) 院獲得通過後才能成為(wei) 法律。為(wei) 了保證儒家傳(chuan) 統的超越神聖的合法性,通儒院應該有最終的獨有的否決(jue) 權,但它的權力受到另外兩(liang) 院的限製:比如,如果他們(men) 提議限製宗教自由的法案,庶民院可能提出反對並阻止它成為(wei) 法律。 
     
     
    不是僅(jin) 僅(jin) 通過詢問中國是否變得更加民主來評價(jia) 中國的進步,用王道來判斷政治進步或許更完整和更具文化敏感性。 
     
     
    蔣慶是中國貴陽陽明精舍的創立者。他和貝淡寧(Daniel A.Bell) 分別是即將出版的英文新書(shu)  《儒家憲政秩序:中國的過去如何塑造中國的政治未來》的作者和合作編輯之一。 
     
     
    本文原載《紐約時報》7月11日第25版。翻譯:吳萬(wan) 偉(wei) 、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