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書(shu) 生遺所思
作者:劉經富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十四日癸醜(chou)
耶穌2024年10月16日
湯一介先生已辭塵十周年了。他去世時我撰了一幅挽聯:
一介書(shu) 生,嘔心瀝血,隻為(wei) 文章能報國;
三代薪火,闡舊維新,終將儒道傳(chuan) 中華。
用電子郵件傳(chuan) 給北大“儒藏中心”李暢然兄,請他轉交治喪(sang) 委員會(hui) 。幾天後南昌大學“江右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湯老的博士生弟子楊柱材教授到北大參加追悼會(hui) 回來,告知我他在靈堂看到了這副挽聯。
我與(yu) 湯老並無太多實質性聯係,如果說尚有一些間接關(guan) 係的話,那就是我參加了“儒藏”精華編500本之一的明代江西李材《正學堂稿》的整理點校工作。北大“儒藏中心”定期編印“儒藏工作通訊”發給有關(guan) 人員。我因此借以知悉湯老的零星信息。
2008年,我獲得了一次教育部資助的高校老師做訪問學者的機會(hui) ,到南京大學中文係進修。某日在校園路邊看到一張湯一介、樂(le) 黛雲(yun) 夫婦將要來南京大學做演講的海報。那天晚上,我前往演講大廳。我去的時候已經座無虛席,門口、過道尚有人往裏擠。我夾在門口進不去,隻遠遠看見湯老坐在靠前麵幾排的位置。他正襟危坐,一臉靜穆,眼睛看著前方,一刹那的麵部表情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那種場合,很少有人不受場景氣氛的影響。我後來經常回味那種如見六朝人物的感受,覺得讀書(shu) 要修煉到“清虛日來,滓穢日去”的境界氣度,才算是人格培養(yang) 的成功,具體(ti) 知識的多寡,則在其次。
2013年10月,我因隻有初中學曆和高教自考大專(zhuan) 文憑,不符合正高職稱評審的資曆、條件,遂請國內(nei) 幾位學界著名人物助力轉圜。因有參加湯老領銜的“儒藏”重大項目任務之一這層關(guan) 係,頗想獲致湯老一紙薦言。李暢然兄轉達我的意思後,許久沒有回音。當楊柱材給他打電話呈請時,他再三詢問:該人人品可不可靠?是否真做學問之人?在得到肯定答複後,最終同意推薦。推薦信寫(xie) 道:
……經富同誌除了在陳寅恪家族史研究上卓有成效外,在古籍整理方麵也有較好的表現。2007年,他承擔了教育部重大攻關(guan) 項目“儒藏”精華編明代江西理學家李材《正學堂稿》的整理點校任務。他態度認真,僶勉從(cong) 事。使這部四十萬(wan) 字的古籍點校順利通過,質量得到明代部分負責人和終審專(zhuan) 家的認可肯定,充分反映了他古漢語和傳(chuan) 統文史知識的積累與(yu) 素養(yang) ……根據他的科研成果和工作表現,特此推薦他破格參加正高職稱的評審。
這封推薦信對我破格評審職稱所起的作用自不待言。當時自審湧泉難報,豈料一場變故,讓受惠之人永無機會(hui) 。
盡管有上述與(yu) 湯老接觸的細節,十年前他仙逝時,我仍覺得沒有底氣發言為(wei) 文。但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因緣輻輳的事於(yu) 不經意處猝然相遇。就在最近我因準備增補再版2001年初出版的《陳三立一家與(yu) 廬山》,翻檢存書(shu) 時,竟發現一封夾在書(shu) 裏的他的親(qin) 筆信:
經富同誌:
收到大著《陳三立一家與(yu) 廬山》,十分感謝。我請北京幾家書(shu) 店代為(wei) 尋找大著,許久都沒有找到。我又問了劉夢溪教授,他有一本,也答應幫我找。現在得到你寄來的書(shu) 真是喜出望外。
我想看到你這本書(shu) ,是因為(wei) 我們(men) 家自我祖父湯霖(清光緒十六年進士)、父親(qin) 湯用彤、伯父湯用彬都與(yu) 廬山有些關(guan) 係。我們(men) 家原有三棟小樓在廬山大林路,我小時候在那裏住過。據說現為(wei) 湖北工人療養(yang) 院所在地。我父親(qin) 的《大林書(shu) 評》就是在廬山寫(xie) 的,主題是批評日本學者研究中國佛教史的錯誤。我正在寫(xie) 一本關(guan) 於(yu) 我家家世的書(shu) ,大約年內(nei) 可以出版。待出版後,一定送上一本,請批評指正。
順祝安好
湯一介2001年5月14日
事隔二十多年,我不記得原來早就與(yu) 湯老結文字緣了。他信中說的湯氏家世的書(shu) 不知後來出版了沒有。我看到這封信後,在藏書(shu) 中尋找,沒有發現。卻尋到他寄給我的另外兩(liang) 本書(shu) :一本學界紀念他父親(qin) 百年誕辰的《國故新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再詮釋》,一本他自己的《佛教與(yu) 中國文化》,又發現了一封夾在書(shu) 裏的函劄:
經富同誌:
5月20日來信收到。你要的三種書(shu) :《燕園論學集》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早無存書(shu) 。《湯用彤評傳(chuan) 》是武漢大學任教的麻天祥教授寫(xie) 的,我手頭隻存一本。將寫(xie) 信給麻君,如他有存,請他寄一本。《湯用彤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大出版社還有存,我將與(yu) 他們(men) 聯係,拿到後即寄給你,另外,拙作《佛教與(yu) 中國文化》也一並寄來,請批評指正。
廬山,我幼年時曾居住過,但以後再沒去過,很想再遊。但因年事已高,又無合適時間。希望近一兩(liang) 年或有時間再往。屆時如能去修水拜訪,則當是一大快事。
祝好
湯一介6月1日
那時我還在老家江西修水縣文化局工作。以我當時在偏遠山鄉(xiang) 的籍籍無名,能得到他的親(qin) 筆信和贈書(shu) ,大喜過望之情可以想見。這樣,我與(yu) 湯老的交往就可以追溯到更早更遠。現在回憶點點滴滴的往事塵跡,愈感這種“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的老輩風範珍貴難得。
湯老歸休道山十年後,今年七月,他夫人樂(le) 黛雲(yun) 亦追隨而去。這對在學術界嘉名遠播、教澤廣被的賢伉儷(li) ,他們(men) 留給我們(men) 的文化精神遺產(chan) ,樂(le) 於(yu) 提攜後進的寬厚仁德,值得後學晚輩永遠仰止懷念。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