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立臻】書藏古今 ——從天一閣看中華民間藏書文化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1-06 19:43:59
標簽:

書(shu) 藏古今

——從(cong) 天一閣看中華民間藏書(shu) 文化

作者:莊立臻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廿四日癸亥

          耶穌2024年10月26日

 

【專(zhuan) 家觀點】

 

典籍的保存與(yu) 傳(chuan) 承有賴於(yu) 中華數千年悠久精深的藏書(shu) 文化,而天一閣就是中華民間藏書(shu) 文化的傑出代表,是中華深厚藏書(shu) 文化土壤中開出的燦爛之花。

 

中華民間藏書(shu) 的曆史可回溯2000餘(yu) 年,大致可以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

 

先秦至秦漢是民間藏書(shu) 的起源時期。春秋戰國之際,士階層開始崛起,學術開始下移,由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轉移,書(shu) 籍也隨著學術一起向個(ge) 人、民間轉移。個(ge) 人著書(shu) 立說,諸子百家興(xing) 起,私人藏書(shu) 家隨之誕生。西漢惠帝四年,秦始皇發布的挾書(shu) 律廢除,民間藏書(shu) 逐步恢複。東(dong) 漢蔡倫(lun) 改進造紙術後,紙張逐漸用來抄寫(xie) 書(shu) 籍,促進了書(shu) 籍的傳(chuan) 播,出現了藏書(shu) 超過萬(wan) 卷的大藏書(shu) 家。

 

魏晉至五代是民間藏書(shu) 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紙張在書(shu) 寫(xie) 中全麵取代了簡牘,成為(wei) 新的書(shu) 籍載體(ti) ,書(shu) 籍的生產(chan) 和流通效率大大提升,學術文化加速發展,民間藏書(shu) 家數量漸增。700餘(yu) 年間見於(yu) 記載的藏書(shu) 家有200餘(yu) 家,其中藏書(shu) 萬(wan) 卷以上的藏書(shu) 家10餘(yu) 家。這一時期,私家藏書(shu) 目錄和藏書(shu) 世家出現,並且形成了專(zhuan) 屬於(yu) 藏書(shu) 的文化。

 

宋至清是民間藏書(shu) 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書(shu) 籍史的最重要特點是雕版印刷書(shu) 籍的流行。雕版印刷早期主要用於(yu) 實用性比較強的書(shu) 籍,至宋代則經、史、子、集無所不印。這大大提高了書(shu) 籍的複製效率,很大程度上解決(jue) 了市場供應問題。所以這一時期藏書(shu) 家迭出,見於(yu) 記載的藏書(shu) 家近4000家,其中藏書(shu) 萬(wan) 卷以上的高達1000家。

 

民國時期是民間藏書(shu) 的轉型時期。進入民國之後,現代印刷技術全麵替代傳(chuan) 統雕版印刷,書(shu) 籍生產(chan) 更快,線裝書(shu) 變為(wei) 平裝,白話文普及,書(shu) 籍內(nei) 容更加廣泛,載體(ti) 更加多樣,引發了中國書(shu) 籍史的第三次革命。一大批新興(xing) 的資本家、實業(ye) 家登上藏書(shu) 的舞台。多樣化專(zhuan) 藏也是民國時期民間藏書(shu) 的一大特色,這類藏書(shu) 主體(ti) 主要是學者。隨著現代公共圖書(shu) 館的出現,藏書(shu) 更多用於(yu) 滿足個(ge) 人的閱讀、研究、喜好等。這一時期許多藏書(shu) 家將藏書(shu) 捐贈給了公立圖書(shu) 館。

 

天一閣藏書(shu) 樓建於(yu) 1561至1566年間,創始人範欽對天一閣的營建傾(qing) 注了全部的智慧與(yu) 才華。在書(shu) 樓的選址上,他將書(shu) 樓建於(yu) 宅邸東(dong) 側(ce) 的空地,使生活區與(yu) 藏書(shu) 樓不相毗連,用一條狹長防火巷分隔開。在建製上,範欽從(cong) 漢代鄭玄所注的《周易》中得到靈感和啟發,後人將其概括為(wei)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也是天一閣名稱的由來。書(shu) 樓建為(wei) 上下二層,樓上喻為(wei) 天,為(wei) 一大通間,意為(wei) 天一;樓下喻為(wei) 地,為(wei) 六開間。在管理上,範欽定下了“煙酒切忌登樓”的家規,嚴(yan) 格執行禁止煙火入閣的製度。

 

天一閣450餘(yu) 年的傳(chuan) 承,跌宕起伏、曲折艱辛。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天一閣成為(wei) 公共文化機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流散書(shu) 重歸,捐贈書(shu) 新聚。新中國成立時,天一閣藏書(shu) 僅(jin) 剩23000餘(yu) 卷,不少珍本善本流落海外,令人痛惜。因此,閣書(shu) 訪歸也成了新天一閣人的使命。截至目前,共訪得天一閣流散的書(shu) 籍185部710冊(ce) 。此外,寧波的許多藏書(shu) 家最後都把天一閣視作畢生收藏的歸宿地,慷慨捐贈,化私為(wei) 公。目前天一閣藏書(shu) 已達30萬(wan) 卷,據《中國古籍善本書(shu) 目》統計,天一閣所藏善本數量名列全國第九,更有189部5493冊(ce) 古籍入選第一至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其次,古籍修複與(yu) 保護工作穩步開展。古籍修複技藝的傳(chuan) 承傳(chuan) 播方麵,2009年,天一閣獲評原文化部首批“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2021年,天一閣古籍修複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國家古籍修複技藝天一閣傳(chuan) 習(xi) 所掛牌。如今天一閣每年完成館藏破損古籍修複1萬(wan) 葉以上,累計培訓全國各地修複人員超100名。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方麵,全麵完成天一閣古籍普查。天一閣最有特色的幾大係列珍籍都已公開出版,尤其是《天一閣藏曆代方誌匯刊》,收錄方誌跨度500餘(yu) 年,共計515部,規模達850冊(ce) 。古籍數字化保護利用方麵,目前已完成334萬(wan) 筒子頁數字化掃描,自主研發的古籍OCR文字識別係統極大地提高了古籍整理閱讀的準確性和便利性,古籍數字資源總訪問量達430萬(wan) 人次。

 

最後,通過各種手段形態激活古籍。天一閣將古籍展陳融入新科技,5年來舉(ju) 辦各類公益性展覽110場次,吸引線上線下觀眾(zhong) 累計230萬(wan) 人次。特色活動創造新體(ti) 驗,每年舉(ju) 辦文化活動逾百場,受眾(zhong) 上百萬(wan) 人次。國際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策劃推出11期對話節目“Tianyi Talk”與(yu) 世界各曆史悠久的藏書(shu) 機構進行文化交流、推出“四海書(shu) 香·海外街采”活動介紹書(shu) 香中國……如今的天一閣,正從(cong) “書(shu) 不出閣”走向“閣聞天下”。

 

民間藏書(shu) 為(wei) 中華文化保存了最大量、最珍貴的典籍。曆史上每逢戰亂(luan) 和大規模的禁書(shu) 運動,宮廷國家及官府藏書(shu) 無不遭受嚴(yan) 重的毀散。一家一樓之力雖微,但眾(zhong) 多前赴後繼的藏書(shu) 家卻使不少珍籍得以存世。近現代各大圖書(shu) 館的善本典藏也因民間藏書(shu) 的捐贈、寄存、出售而得以充實。

 

民間藏書(shu) 促進了中華學術文化的繁榮。學術思想的交流與(yu) 傳(chuan) 播、文化的進步與(yu) 繁榮必然是建立在書(shu) 籍大量生產(chan) 、收藏、閱讀的基礎之上,藏書(shu) 為(wei) 學術文化提供了最堅實最豐(feng) 厚的文獻資源。

 

民間藏書(shu) 形成了悠久精深的中華藏書(shu) 文化。2000多年,尤其是雕版印刷產(chan) 生以來的民間藏書(shu) ,形成了由藏書(shu) 家、藏書(shu) 樓、藏書(shu) 印、藏書(shu) 誌、藏書(shu) 題跋、藏書(shu) 故事等共同組成的中華藏書(shu) 文化,這些帶著中華印記的誌趣和審美,也是中華文化的獨特與(yu) 閃光之處。

 

民間藏書(shu) 中所凝結的藏書(shu) 精神生動體(ti) 現了中華民族對文化文明的追求與(yu) 堅守。曆代藏書(shu) 家無不愛書(shu) 如命,為(wei) 收藏書(shu) 籍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代價(jia) 。“不懼難之難矣”“雖千萬(wan) 人吾往矣”的精神和眾(zhong) 多藏書(shu) 家化私為(wei) 公,慷慨捐贈的高風義(yi) 舉(ju) ,永遠是我們(men) 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藏書(shu) 傳(chuan) 承了典籍,典籍連接了過去、現在與(yu) 未來,我們(men) 將全力踐行總書(shu) 記“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的指示,讓典籍中的先賢智慧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光明網記者金淩冰整理)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