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誌猛】中西古典德性與價值的共契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1-06 19:41:41
標簽:

中西古典德性與(yu) 價(jia) 值的共契

作者:林誌猛(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外哲所暨馬一浮書(shu) 院)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初六日甲戌

          耶穌2024年11月6日

 

中西古典思想家對於(yu) 德性、自然、政製、人性等根本議題有共通的見解,在德性和價(jia) 值理念上尤為(wei) 契合。在古希臘的倫(lun) 理思想中,柏拉圖和亞(ya) 裏士多德都重視城邦和個(ge) 人的德性完善。柏拉圖尤其強調智慧、節製、正義(yi) 、勇敢這四樞德的培育,既區分常人德性與(yu) 哲人德性,又表明各種德性統一於(yu) 最高類型的知識或智慧。孔子注重仁義(yi) 禮智信、忠孝節勇和諸德,並以仁統攝各種德性。中西古典思想皆關(guan) 注德性的多樣性與(yu) 統一性,政製、禮法的德性基礎,以及個(ge) 體(ti) 心性的涵養(yang) 。中西古典文明的相互借鑒和闡發,可為(wei) 古今價(jia) 值的交匯融通提供堅實的思想根基。

 

中西古典正義(yi) 觀都顯明,人應過合宜的生活並追求自身的完美與(yu) 優(you) 異。柏拉圖《理想國》指出,正義(yi) 並非習(xi) 俗理解的歸還所有物、損敵扶友,遵守強者製定的法律,或為(wei) 避免相互傷(shang) 害而履行契約。真正的正義(yi) 需要每個(ge) 人按照其自然本性各司其職,各階層各得其所。孔子的“義(yi) ”也涉及大義(yi) 、正義(yi) 、合宜、正當、情誼、善,“義(yi) ”既是倫(lun) 理準則,又包含恰當行動的實踐能力和行為(wei) 者的品質。孔子看重義(yi) 本身的內(nei) 在價(jia) 值,而非行義(yi) 所帶來的外在功利結果。他始終把義(yi) 置於(yu) 利之上,凸顯“見利思義(yi) ”,“見得思義(yi) ”。孔子同樣重視合宜原則,“義(yi) 之與(yu) 比”便表明,君子要根據合宜的方式使人各盡其職。儒家尤其彰顯,人除了履行應有的職責外,還要立人、達人。

 

中西古典思想也注重節製、中道、適度原則。在柏拉圖看來,城邦的節製在於(yu) ,城邦中的優(you) 秀者統治低劣者,統治者與(yu) 被統治者都明白自己的職責和權能。個(ge) 人的節製則是,靈魂中的三部分和睦共處,不相互爭(zheng) 執,由理性統領血氣和欲望。傳(chuan) 統的節製關(guan) 乎敬畏、自製和羞恥,需調和公私利益。但哲學意義(yi) 上的節製在於(yu) 自我認識、自我反思,充分認識自身的限度、無知和愛欲的複雜性。中國傳(chuan) 統亦堅持對人的欲望保持克製。老子提出,“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luan) ”。不過度彰顯能激起民眾(zhong) 欲望的東(dong) 西,以免擾亂(luan) 民眾(zhong) 的心智。崇尚純樸、節製有度、杜絕智巧並回歸到嬰兒(er) 般的自然本性,方能使人不受欲望的羈絆。孔子同樣要求人節製自己的欲望,人雖有求富求貴的欲望,但必須取之有道。君子應“欲仁而得仁”,將最高的愛欲指向“仁”,而非權力、財富或名聲。

 

在勇敢德性上,中西古典思想亦能相互啟發。古希臘的勇敢觀念不僅(jin) 涉及對痛苦和恐懼的征服,還需克製快樂(le) 和欲望,並包含智識上的勇敢。中國傳(chuan) 統亦有義(yi) 勇、智勇與(yu) 仁勇之分。柏拉圖表示,勇敢的人需在麵對苦樂(le) 時,始終恪守理性的告誡,知曉什麽(me) 可畏和不可畏。政治的勇敢在於(yu) ,公民在苦樂(le) 、欲望麵前都堅持合乎法律的正確信念,保持羞恥感並為(wei) 城邦爭(zheng) 取榮譽。哲學的勇敢則包含智慧,旨在充分認識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善惡之事,精神上能衝(chong) 破各種習(xi) 俗意見的束縛,正視自身的困惑與(yu) 無知,孜孜於(yu) 探究真理並踐行對完善靈魂的有益之事。儒家也認為(wei) ,真正的“勇”脫離了野蠻、魯莽和血氣,具有道德和理智的內(nei) 涵。孔子看重的“勇”並非漁人、獵夫或烈士之勇,而是“聖人之勇”。“聖人之勇”具有“知”和智慧。義(yi) 勇使人敢於(yu) 麵對外敵、危險、恐懼和惡;智勇使人審時度勢、以智取勝,不受流俗意見約束;仁勇側(ce) 重於(yu) 個(ge) 人內(nei) 心的平和、從(cong) 容,並上升為(wei) “大勇”“上勇”。孔子將勇內(nei) 化到仁義(yi) 禮智諸德之中,使其成為(wei) 促進智性完善和身體(ti) 力行的堅實力量。

 

可見中西古典德性觀有諸多共通之處。這種相似性,可成為(wei) 中西文明互鑒與(yu) 價(jia) 值融合的基礎。

 

柏拉圖有四樞德之分,又指出“德性即知識”。在何種意義(yi) 上,正義(yi) 、節製、勇敢可謂“知識”或“智慧”?諸德性有不同名稱,卻又統一於(yu) “知識”,德性的多與(yu) 一之間有著內(nei) 在關(guan) 聯。在中國古典思想中,“仁”同樣有多層含義(yi) 。仁既是自愛與(yu) 愛人的統一,有別於(yu) 義(yi) 禮智信;仁又統攝其他各種德性,使之獲得平衡並構成人性的整體(ti) 。古希臘的“智慧”或最高類型的“知識”與(yu) “仁”有契合之處。

 

柏拉圖區分了城邦與(yu) 個(ge) 人的智慧,城邦的智慧在於(yu) 探討城邦整體(ti) 事務,處理內(nei) 政和外交。個(ge) 人的智慧在於(yu) ,理性在人身上占主導,自身擁有知識,知道什麽(me) 有益於(yu) 自己和靈魂整體(ti) 。其他諸德性都與(yu) 智慧密切相關(guan) 。譬如,最高的正義(yi) 需要依據每個(ge) 人的自然本性分配適合他的工作,而隻有智慧者(哲人)方能全麵認識每個(ge) 人的自然本性。因此,自然正義(yi) 離不開智慧。真正的節製也涉及智慧。節製的人有自我認識和自知之明,能檢審自己的所知和無知。最高的勇敢關(guan) 係到各個(ge) 時段上好壞事情的知識,清楚什麽(me) 可為(wei) 和不可為(wei) ,同樣脫離不了智慧。柏拉圖既區分各種德性,又將它們(men) 追溯到智慧或知識。這是因為(wei) ,哲人、政治人、普通人各有各的德性,不可直接拉平或相互替換。普通人要恪守倫(lun) 理德性,少數愛智者則需奮力追求理智德性,獲得完滿的智慧。

 

“哲學”原意為(wei) “愛智慧”,但哲人並未直接聲稱已擁有智慧。蘇格拉底“自知無知”表明,哲人雖致力於(yu) 智慧的求索,卻非全知全能。對於(yu) 最重要的人類事務,如善、美、最好的生活方式和政製製度,始終需要去思索。正是對最重要事務的無知,促使哲人將求知、求真的生活作為(wei) 最高貴的生活。智慧與(yu) 無知的這種辯證關(guan) 係,也使哲人的思想有所節製,不進行普遍性的啟蒙而推翻所有習(xi) 俗觀念。哲人熱衷於(yu) 探索宇宙萬(wan) 物的奧秘,這種對智慧的愛欲乃是最高的愛欲。哲人從(cong) 個(ge) 別的美上升到普遍的美和美本身,從(cong) 身體(ti) 的美轉向靈魂、禮法和各種知識的美。

 

中國的仁性意識同樣包含德性的多與(yu) 一、自愛與(yu) 愛人、宇宙與(yu) 個(ge) 體(ti) 的關(guan) 係。仁不僅(jin) 涉及義(yi) 禮智信,還關(guan) 乎節製、勇敢,以及恭寬敏惠、剛毅木訥等。仁看似“全德”,涉及多個(ge) 領域和維度,常人、政治人、聖人能體(ti) 悟到不同層次的仁。但在論及諸德性時,孔子並未排出高低秩序,將仁作為(wei) 最高德性,位列其他德性之上。他更關(guan) 注仁如何貫通、統攝其他德性,其他德性皆是某種特殊品德,可謂“仁”的具體(ti) 表現。“仁”不能脫離其他德性,其他諸德也無法排除仁。在柏拉圖那裏,正義(yi) 、節製、勇敢也與(yu) 智慧息息相關(guan) ,在最高意義(yi) 上可歸為(wei) 知識或智慧。

 

仁不僅(jin) 具有倫(lun) 理和價(jia) 值內(nei) 涵,還有宇宙論意義(yi) 。仁作為(wei) 一種感通和氣的形態,能貫通天、地、人、物。董仲舒將“仁”視為(wei) “天心”即宇宙之心,甚至天即仁,就把仁從(cong) 倫(lun) 理價(jia) 值層麵提升為(wei) 宇宙原理,以規導人世的政治秩序。天之仁在於(yu) 化育、生養(yang) 萬(wan) 物,使萬(wan) 物生生不已。人秉承天命之仁性,就擁有仁義(yi) 禮智諸德性,天性與(yu) 天道和諧一致。孔子將仁看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要求愛人如己,不能隻是獨善其身,需與(yu) 人俱立、俱達,在日常生活的修行中體(ti) 仁。人能體(ti) 仁,即能體(ti) 天地之心。柏拉圖也要求,領略過最高智慧的哲人不能擺脫城邦,而要保持對政治和人世的關(guan) 切與(yu) 友愛。仁性意識使人成為(wei) 身心一體(ti) 的整全之人,秉有各種德性和均衡的意識。仁性透顯出的中道原則和節製精神,可像古希臘哲人那樣調和個(ge) 人、政治與(yu) 宇宙間的各種張力。

 

中西古典思想皆認為(wei) ,和平、公平、正義(yi) 、智慧、友善、繁榮、適度自由和民主(中道),乃是中西傳(chuan) 統文明共同追求的價(jia) 值。中西古典文明都極為(wei) 看重政治德性和個(ge) 人德性的培育,將德性視為(wei) 一種內(nei) 在的、不依賴外物的善,人要獲得幸福和靈魂的和諧應求索完整的德性。德性本身具有內(nei) 在的永恒價(jia) 值,與(yu) 立法、政治之間存在深層關(guan) 聯,有德的生活會(hui) 使人更關(guan) 切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中西古典德性和價(jia) 值的契合也有益於(yu) 新文明理念的構建,更好地協調各國文明的差異和衝(chong) 突。

 

中西古典思想家都從(cong) 宇宙秩序來闡述政治秩序和人倫(lun) 秩序,注重德政和人的德性完滿,對政治極化、過度貪欲等有深刻反思。古希臘傳(chuan) 統重視詩教、樂(le) 教和德性教育,這與(yu) 中國的禮樂(le) 文明相合。中華文明注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者愛人、修齊治平、天下大同,古希臘文明對政治和個(ge) 人完善的理解也有宇宙論與(yu) 目的論色彩,強調任何政製的維係都需要德性,政治乃是走向德性的辯證運動。中西古典文明在重要價(jia) 值和理念上的共契,有助於(yu) 現代多元文明和古今價(jia) 值的深度融合。

 

在永恒的人世問題上,老子、莊子、孔子等與(yu) 柏拉圖、亞(ya) 裏士多德、西塞羅等有共同見識,對於(yu) 形而上與(yu) 形而下、戰爭(zheng) 與(yu) 和平、正義(yi) 與(yu) 不義(yi) 、自由與(yu) 奴役的看法相近。重新認識並深入思考中西文明的精神源頭和內(nei) 在價(jia) 值,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在政治、法律、宗教、倫(lun) 理、發展觀上的異同,構建起共同價(jia) 值理念,以應對現代的各種衝(chong) 突和危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