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以載道,以衣表禮”,古今東(dong) 西婚服知多少?
——專(zhuan) 訪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yu) 工程學院教授梁燕
受訪者:梁燕
采訪者:孫更亭 楊程晨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初二日庚午
耶穌2024年11月2日
“衣以載道,以衣表禮”。秦漢婚服的莊重、唐代婚服的明豔、宋代婚服的清雅、明代婚服的華麗(li) ……婚服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蘊藏中華民族的深邃思想。近日,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yu) 工程學院教授梁燕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探討中國婚服的變遷,以及其中見證的東(dong) 西文化交融。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婚禮服飾最早可以追溯到何時?能否簡單介紹中國婚服變遷史?
梁燕:中國婚服製度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在周代趨於(yu) 完善,且對後世婚服禮製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周代婚服色彩遵循“玄(玄黑色)纁(纁紅色)製度”,這在秦漢時期得到充分體(ti) 現。秦漢時遵“天地玄黃”,人們(men) 認為(wei) 黑色代表幽遠無窮的“天”,所以婚服為(wei) 玄黑,更顯莊重和尊貴。
圖為(wei) 秦漢男女婚服製式,男子總體(ti) 型製為(wei) “爵弁服”,上身著黑色玄端,下著淺絳色之裳,頭戴爵弁,足配纁屨;女性製式為(wei) 深衣製,通常為(wei) 淺絳色衣緣的黑色深衣。(受訪者供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hui) 動蕩,人們(men) 渴求安寧的生活,服飾整體(ti) 呈“廣衣博袖”特征。在文人對禮教約束出現反叛思潮的背景下,服裝樣式更以“返璞歸真”為(wei) 特點,甚至出現白色的婚服。
至唐代,婚服與(yu) 常服一樣,豔麗(li) 、華貴。據《唐會(hui) 要》《新唐書(shu) 》等文獻記載,“青”是女子婚服中的重要色彩,寓意繁盛之木。這也是唐代婚服“紅男青女”的由來,後也被演譯為(wei) “紅男綠女”。
唐朝婚服遵循“紅男綠女”。(受訪者供圖)
有趣的是,至宋代婚禮時,男子婚服裝扮中出現了一種特殊現象——“簪花”。此裝扮源於(yu) 朝廷為(wei) 進士賜辦的宴會(hui) “聞喜宴”。婚禮如“小登科”,婚服也有如登科一樣的隆重之意。
宋朝婚服,男子“簪花”。(受訪者供圖)
南宋時,女子婚服開始以紅色為(wei) 主要素,基本樣式為(wei) 對襟大袖衫,下裳為(wei) 長裙,典禮時可戴“鳳冠”、披霞帔。至明代,“鳳冠霞帔”及“大紅吉服”逐漸成為(wei) 婚服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延續至今,也是當下中式婚服的原型之一。
明朝婚服,女子“鳳冠霞帔”。受訪者供圖
清代是中國曆代服飾中最為(wei) 龐雜、繁縟的時期,服飾既保留滿族特點,又受漢族服飾影響,常見的“褂裙”是獨有的滿漢融合產(chan) 物。
20世紀20年代末,婚姻觀念更加自由,婚服樣式逐漸多元,呈現“中西並存”“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等特點。此一時期,女性婚服既延續清朝的上襖下裙、紅蓋頭式樣,也有傳(chuan) 統婚禮服和頭戴西式頭紗的融合樣式。男子有穿中式長袍的傳(chuan) 統裝扮,也有西式套裝、皮鞋、禮帽的打扮。
中新社記者:西方特色婚紗興(xing) 起於(yu) 何時?又在何時流入中國?
梁燕:西方婚服在近代經曆了多種藝術風格演變之後,風格、顏色、裝飾、材料逐步明確。18世紀末,“宮廷樣式”婚服、新古典主義(yi) 婚服、“泡泡袖”“羊腿袖”等造型婚服,都為(wei) 西方現代女性婚服發展奠定基礎。
1840年,英國維多利亞(ya) 女王的婚禮對西方婚服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奠定了西方現代白色婚服的基調,女王佩戴的白色頭紗成為(wei) 西式婚禮服中的標配。
這一樣式在民國初年傳(chuan) 入中國,中西方婚服文化交融也由此時開始。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yu) 宋慶齡在日本東(dong) 京完婚,據《孫中山誌》中圖像記載,當時宋慶齡女士穿著西式禮服裙,頭戴西式大花邊帽,雖非婚紗照,但也清晰展示了國人當時受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
創辦於(yu) 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曾在此期間刊出展示西式婚服潮流的“文明婚服”圖片,讓更多的民眾(zhong) 接觸和了解西方婚服文化。1928年,國民政府核定的《婚禮草案》中明確提出,“結婚時,應著禮服”且“俾全國民眾(zhong) 有所適從(cong) ”。因此至20世紀30年代,隨著“文明婚服”思潮的發展,都市婚服逐漸定型:女性為(wei) 婚紗花冠禮服或花冠頭紗與(yu) 旗袍組合,男性為(wei) 西裝或燕尾服、白襯衫、白領結、皮鞋,或戴高筒禮帽。
中新社記者:當前中國婚服有何時代流行元素?
梁燕:隨著“新中式”潮流興(xing) 起,當下,有意願選擇具有中國傳(chuan) 統樣式婚服的消費者居多。“新中式”婚服分為(wei) 改良式和傳(chuan) 統式,前者以“秀禾服”為(wei) 代表,後者則有周製、唐製、宋製、明製婚服等。
複原中式婚服的早期,並不過多強調服裝型製準確與(yu) 否,多以現代“漢服”為(wei) 基礎,紅色為(wei) 基調。隨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普及,此類婚服的流行出現新變化,如朝代定位的準確性、專(zhuan) 業(ye) 性得到提升,身份對應紋樣、材質等處理更為(wei) 精確,對“龍鳳呈祥”“戲水鴛鴦”“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的紋樣進行創新設計和工藝改進,衍生婚服品類越來越受重視。
中新社記者:中西方婚服在設計理念、樣式上有何融合跡象?
梁燕:改革開放後,“中西合璧”的婚禮形式再度卷土重來。從(cong)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出現了多個(ge) 本土婚紗禮服品牌,除西方婚紗設計業(ye) 務外,還逐步開拓具有中式特點的“中式婚服”。改良的旗袍作為(wei) “敬酒服”,突出體(ti) 現中西文化的融合。這種改良以立領、盤扣、龍鳳或牡丹等圖案裝飾作為(wei) 典型設計元素,與(yu) 西式版型裁剪、合體(ti) 修身樣式相結合,是典型的“中西結合”。
21世紀初,“龍鳳褂”“秀禾服”“唐裝”等婚服樣式開始流行。這類婚服融合了一定的中國傳(chuan) 統服裝型製,例如“龍鳳褂”,由9片褂片裁剪組合而成,寓意“長長久久”,穿著時腰腹間留有一定空餘(yu) ,寓意“肚裏裝子”。由此中式婚服進入新發展階段。
中新社記者:中國傳(chuan) 統婚服如何保持本土特色和生命力?
梁燕:在中國古代,婚禮被稱為(wei) “昏禮”。“昏”得名於(yu) “娶妻之禮,以昏為(wei) 期,因名焉”。所謂,“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中國傳(chuan) 統婚禮被視作承載道德教化的重要儀(yi) 式。古人將美滿婚姻稱為(wei) “天作之合”。“婚禮”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men) 在“禮”的程序中對中國文化產(chan) 生深刻認同感。
因此,中國的婚服設計,不是簡單的形、色、質的表層設計,實質上完全有別於(yu) 西方現有設計體(ti) 係的解釋與(yu) 內(nei) 涵。它穿越古代禮製、婚姻態度,實現與(yu) 現代情感、婚姻、生活場景的延續與(yu) 跨時空連結。當代中國婚服設計,是以禮製倫(lun) 理為(wei) 根基、以婚姻意義(yi) 為(wei) 內(nei) 涵、以期願寓意為(wei) 支撐、以型製樣貌為(wei) 載體(ti) 的係統性設計。
設計過程中,需以專(zhuan) 業(ye) 、係統的文化研究為(wei) 基礎,梳理婚服內(nei) 涵與(yu) 發展脈絡,厘清婚服中獨有色彩秩序、紋樣寓意和敘事邏輯;更需設計者將這些內(nei) 涵與(yu) 精髓轉化為(wei) 當下設計語言。我們(men) 期待,現代設計能夠複原古代婚服的裝扮,新人與(yu) 古人通過莊嚴(yan) 的儀(yi) 式握手、對話;更期待,當代婚服設計在展示傳(chuan) 統風貌之時,能夠梳理脈絡發展,活化傳(chuan) 統文化,去探索“中國式新婚服”的當代藝術價(jia) 值與(yu) 創新價(jia) 值。(完)
受訪者簡介:
梁燕。受訪者供圖
梁燕,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yu) 工程學院教授,服裝文化與(yu) 設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設計學博士,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意大利佛羅倫(lun) 薩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訪問學者,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服飾文化”與(yu) “中國設計敘事”研究與(yu) 創新實踐,主持傳(chuan) 統婚服複原項目。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