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學典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曆1956年生,山東(dong) 滕州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著有《曆史主義(yi) 思潮的曆史命運》《20世紀中國曆史學》《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等。 |
儒學的社會(hui) 科學屬性與(yu) 現代轉化
作者:王學典
來源:“山東(dong) 大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二十日己未
耶穌2024年10月22日
10月19日至22日,紀念孔子誕辰257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七屆會(hui) 員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山東(dong) 大學講席教授、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文史哲》名譽主編、《孔子研究》主編王學典教授於(yu) 10月20日上午作為(wei) 兩(liang) 名中國學者代表之一,以“儒學的社會(hui) 科學屬性及其現代轉化”為(wei) 題作主旨演講受到高度評價(jia) 。以下是演講全文:
今天,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膚色的人們(men) 之所以能夠相聚在一起,端賴2575年前出生的孔子和他開創的儒學。儒學發源於(yu) 中國,但儒學屬於(yu) 全世界,屬於(yu) 整個(ge) 人類。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儒學研究專(zhuan) 家,整合了國際性的儒學研究力量,為(wei) 儒學的世界傳(chuan) 播、交流與(yu) 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成立30周年,是世界儒學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在這裏,我謹代表國際儒聯山東(dong) 大學研究基地和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向諸位領導、諸位來賓、諸位先生表達崇高敬意,向世界各地關(guan) 心、支持國際儒聯的專(zhuan) 家學者和各界朋友們(men) 表示衷心感謝!
在今天這個(ge) 隆重的場合,我想談一點個(ge) 人研習(xi) 儒學的體(ti) 會(hui) ,向諸位請教。我認為(wei) ,當下儒學的核心問題是現代轉化問題,也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問題,是儒學如何融入現代社會(hui) 、為(wei) 現代國家治理和現代社會(hui) 重建提供積極的思想資源問題。這需要我們(men) 對儒學的學科屬性和現代轉化路徑作出新的探索。
一、儒學是一種體(ti) 係完備的社會(hui) 發展理論
我們(men) 應該如何認識儒學的學科屬性呢?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nei) ,儒學在現代學科分類之內(nei) 僅(jin) 被作為(wei) 哲學的一個(ge) 分支即“中國哲學”而存在,儒家典籍的整理和研究也隻在文獻學的門類中延續。實際上,儒學可以涉及哲學問題,可以涉及政治學問題,可以涉及史學和文獻學問題,甚至是法學、管理學、宗教學、社會(hui) 學、心理學等等。21世紀以來,學界對儒學的研究已逐漸形成“九科治儒”的繁榮局麵,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各學科都在從(cong) 各自的角度向儒學聚焦。因而儒學不僅(jin) 僅(jin) 是屬於(yu) 中國哲學或文獻學,更不單純是修身養(yang) 性的倫(lun) 理學,它是整個(ge) 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公共領域和共同思想資源。儒學向整個(ge) 人文社會(hui) 科學開放。
儒學為(wei) 什麽(me) 能成為(wei) 整個(ge) 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共同思想資源呢?在我看來,就因為(wei) 儒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hui) 治理理論或社會(hui) 發展理論。格物致知也好,正心修身也好,其實都是儒學起點不是儒學的終點;儒學的全部追求是治國平天下。天下為(wei) 公、小康大同、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是儒學的核心主張。一部《論語》所討論的不外兩(liang) 大主題,一是如何做人的問題即修身問題,一是如何“為(wei) 政”的問題即社會(hui) 治理問題。《孟子》一書(shu) 所討論的中心問題也是如何實行“仁政”的問題。宋明新儒學提出“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得君行道”“得民行道”,所關(guan) 注的仍然是建構合理的國家社會(hui) 治理秩序的問題。直到現代新儒家,仍基本上堅守“內(nei) 聖開出新外王”的現實追求。
所以,全部儒學始終立足於(yu) 全麵安排人間秩序,立體(ti) 調節個(ge) 人、家庭、社會(hui) 、國家和天下(也就是世界)的關(guan) 係,因此,在本人看來,儒學是一種體(ti) 係完備的,可以與(yu) 自由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並駕齊驅的社會(hui) 發展理論。
二、儒學是一種典範完備的應對短缺型經濟的社會(hui) 發展理論
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發展理論,儒學產(chan) 生於(yu) 短缺型匱乏型經濟背景之下。無法否認,儒學是農(nong) 耕時代的產(chan) 物。由於(yu) 農(nong) 耕經濟對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人口環境以及生產(chan) 工具的高度依賴,常常難以避免地成為(wei) 短缺型經濟。在經濟匱乏的同時既要保證百姓的溫飽——孟子所謂“黎民不饑不寒”,又要保證君王和貴族的體(ti) 麵與(yu) 享受,從(cong) 而令社會(hui) 秩序呈現井然安定的局麵,儒學的產(chan) 生,正是為(wei) 了回應這種迫切的現實需要。
儒家麵對短缺經濟所提出的對策就是“克己複禮”,也即把社會(hui) 秩序建立在道德感召力的基礎之上。禮,就是養(yang) (也就是禮者,養(yang) 也)。荀子認為(wei)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zheng) ;爭(zheng) 則亂(luan) ,亂(luan) 則窮。”為(wei) 了應對短缺型經濟中人的生存發展需求與(yu) 物質供應匱乏之間的矛盾,也就是人欲與(yu) 物力之間的矛盾,所以儒家主張要用禮義(yi) 來“養(yang) 人之欲”。由此可見,儒家主張“天下為(wei) 公”,主張“溫、良、恭、儉(jian) 、讓”,就是為(wei) 了在短缺型農(nong) 耕經濟中尋求人欲與(yu) 物質供應的平衡,尋求滿足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與(yu) 維持社會(hui) 良好秩序的平衡。
問題的實質是,儒學主張通過道德修養(yang) 實現人欲與(yu) 物力、“仁”與(yu) “禮”、情感與(yu) 秩序的平衡,能實現內(nei) 聖與(yu) 外王的貫通。儒學是一種德性倫(lun) 理,是返身向內(nei) ,是自我約束,是自律,是克製,是慎獨,是節欲。正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儒學才有性善論、四端(仁義(yi) 禮智)論和君子人格,才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色倫(lun) 理(儒家角色倫(lun) 理是在座的安樂(le) 哲先生提出來的),才有“選賢任能”的賢能政治,才有“天下為(wei) 公”的道義(yi) 經濟。儒家希望通過對“仁”“義(yi) ”“禮”等一些價(jia) 值觀念的強調,來塑造人性,節製人欲,最終建立良好的社會(hui) 秩序。因此儒學是經濟短缺型農(nong) 耕社會(hui) 產(chan) 生的一套最適合社會(hui) 穩定與(yu) 發展需要的思想體(ti) 係與(yu) 製度設計,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hui) 發展理論。
那麽(me) 在生產(chan) 力高度發展的今天,在發達國家發達地區進入供應充足乃至過剩之後,為(wei) 應對農(nong) 耕時代經濟短缺型社會(hui) 而產(chan) 生的儒學是否已經喪(sang) 失現代意義(yi) 呢?換句話說,今天生產(chan) 力的高度發展能否完全滿足人的欲望,進而消除因人欲而帶來的紛爭(zheng) 隱患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為(wei) 相對於(yu) 人的欲望,物資永遠是短缺的,資源永遠是不足的,頂尖或高級享受品永遠是匱乏的。欲海無邊,欲壑難填,人心無盡,所以,再高的生產(chan) 能力,再發達的科技水平,都不能單獨解決(jue) 問題,所以最終問題的解決(jue) 仍然要“反求諸己”,仍然要“克己複禮”,仍然要借鑒儒學返身向內(nei) 的智慧,而不管人類社會(hui) 會(hui) 進化到或演化到什麽(me) 階段。
三、儒學的現代轉化就是當代社會(hui) 科學化
現代社會(hui) 如何借鑒儒學的智慧呢?學界的一個(ge) 基本共識是,對儒學的借鑒必須建立在儒學現代轉化的基礎上。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部分的儒學,是產(chan) 生在農(nong) 耕時代的一種社會(hui) 發展理論,因而儒學要與(yu) 現代社會(hui) 的社會(hui) 形態和生活方式相融合、相適應、相協調,才能發揮它的當代價(jia) 值。儒學的現代轉化,就是儒學的當代社會(hui) 科學化。通過對儒學進行社會(hui) 科學化處理與(yu) 冶煉,使其進入到現代知識體(ti) 係和現代思想框架中去,從(cong) 而對社會(hui) 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yi) 。
儒學的基本內(nei) 容可概括為(wei) “內(nei) 聖外王”,就是把自己培養(yang) 成聖賢和君子,然後去擔負應盡的社會(hui) 責任。因此,我們(men) 確實可以引入社會(hui) 學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概念,把儒家的主張分為(wei) 倫(lun) 理與(yu) 政治。在私人領域是正心修身,在公共領域是治國平天下。在私人領域,儒家的“溫良恭儉(jian) 讓”等修身主張,可以直接采用,不需要社會(hui) 科學化。
但在公共領域,儒學必須社會(hui) 科學化。儒學關(guan) 於(yu) 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若能為(wei) 當代所用,必須經過現代社會(hui) 科學的冶煉。半部《論語》治天下,已完全不適合今天。我們(men) 已經進入當代社會(hui) ,進入信息時代,所以必須用現代社會(hui) 科學所提供的思想和知識來治理社會(hui) ;儒學也必須通過自身的社會(hui) 科學化使它進入現代知識體(ti) 係。
當下學界也在探索儒學的社會(hui) 科學化路徑,我試舉(ju) 幾個(ge) 例子:
儒家的一個(ge) 重要政治理想就是選賢任能。剛才貝淡寧先生的發言也提到了相關(guan) 問題,他有一本書(shu) 《賢能政治》,解釋了為(wei) 什麽(me) 尚賢製比西方民主選舉(ju) 製更適合中國。他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建立模型、證偽(wei) 、實證,對儒家選賢任能的理念做了分析,然後把選賢任能這個(ge) 古老人文念變成和民主政治概念相對應的一個(ge) 現代政治概念,並把選賢任能理念奠定在現代政治學的科學基礎之上。
關(guan) 於(yu) 古代儒家的經濟思想,我主張用道義(yi) 經濟概括。儒家試圖為(wei) 所有的經濟行為(wei) 、市場行為(wei) 設立道德界限、倫(lun) 理界限,所以儒家經濟思想背後是王道,是仁政。近代的陳煥章有《孔門理財學》,將儒家的義(yi) 利觀念詮釋為(wei) 國家要為(wei) 社會(hui) 發展、財富積累提供道德約束。
中國古代的法律我認為(wei) 可以用如人倫(lun) 司法來概括。儒家“親(qin) 親(qin) 相隱”的命題,是中國古代追求司法人倫(lun) 化的典型。此一問題最早是由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的學者提出來的。2012年3月14日全國人大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第188條,將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排除在證人出庭作證範圍之外,這被認為(wei) 是儒家“親(qin) 親(qin) 相隱”理念通過現代“親(qin) 屬回避製度”回歸我國法律體(ti) 係的重要信號。近年來,眾(zhong) 多法學專(zhuan) 業(ye) 背景的學者正大規模進軍(jun) 儒學研究,他/她們(men) 的介入使儒學研究別開生麵。
結語
在我看來,儒學是可以和社會(hui) 主義(yi) 、自由主義(yi) 並駕齊驅的三大社會(hui) 發展理論之一。相對而言,儒學是把社會(hui) 發展、社會(hui) 治理建立在道德感召力的基礎之上,社會(hui) 主義(yi) 是把社會(hui) 發展建立在高度政治認同的基礎之上,而自由主義(yi) 則是把社會(hui) 發展建立在法治信仰的基礎之上。而這三種社會(hui) 發展理論的整合,則可能是人類社會(hui) 未來發展的方向。
作者簡介
王學典,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山東(dong) 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文史哲》名譽主編、《孔子研究》主編。第七屆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墨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職。長期致力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和中國現代學術史研究。已出版個(ge) 人專(zhuan) 著十餘(yu) 部,編著數十種,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曆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百餘(yu) 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20世紀中國史學通史》”等課題多項。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