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蒙文通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24-11-02 15:37:01
標簽:

“紀念蒙文通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召開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十九日戊午

          耶穌2024年10月21日

 

本報訊 (記者 陸航)10月12—13日,由四川大學、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中國宋史研究會(hui) 主辦,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旅遊學院、考古文博學院)承辦的“紀念蒙文通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在四川大學召開。

 

蒙文通先生長期執教於(yu) 四川大學,桃李滿天下,是受人景仰的傑出曆史學家。九卷本《蒙文通全集》是他留給我們(men) 的珍貴學術遺產(chan) 。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杜勇表示,蒙文通先生涉獵廣泛,學術上貫通經、史、諸子,並旁及佛道二藏與(yu) 宋明理學,在先秦史、思想史、史學史、宋明史、古民族、古地理、道教文獻整理等眾(zhong) 多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古史甄微》縱論五帝史跡與(yu) 三代文明,見解獨到,精義(yi) 紛呈,首次提出中國上古民族可分為(wei) 江漢、海岱、河洛三係,對炎帝、黃帝、少昊、蚩尤等傳(chuan) 說人物的姓氏、部落、居住地域進行了精密考證。

 

蒙文通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學術成果為(wei) 我國相關(guan) 學科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方法論。他授課時重點講解宋代學術與(yu) 製度,探討有宋一代政治的升降、學術的轉變、製度的沿革、民族的興(xing) 衰等問題。中國宋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李華瑞認為(wei) ,蒙文通先生在唐宋之際學術思想的變化研究上走在了前列。他比陳寅恪、錢穆更早主張,宋代學術思想的變革源自中唐的學術革新運動。蒙文通先生從(cong) 傳(chuan) 統史學發展的角度強調了史料與(yu) 義(yi) 理即史識的關(guan) 係,他通過比較南宋浙東(dong) 史學與(yu) 西方實證史學的不同路徑,麵對動蕩的社會(hui) 時勢,力圖喚醒並盤活傳(chuan) 統史學資源,以推動晚近學術的內(nei) 在演進。

 

蒙文通先生在儒家經學、學術思想史、中國上古史、周秦民族史及宋代曆史的研究和教學方麵的卓越成就影響至今。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鄧小南表示,蒙文通先生融通經史,其學術思想與(yu) 貢獻令人仰慕。僅(jin) 從(cong) 史學角度來看,20世紀初期以來對中國思想史、史學史、民族史的研究,本身已構成一部“曆史”。他在廣泛涉獵和深刻總結方麵為(wei) 後世學人樹立了典範。他關(guan) 注史學思想而不僅(jin) 限於(yu) 文本,突破了目錄解題式的局限;他對學術體(ti) 係的理解和敘述模式,成為(wei) 20世紀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範式。

 

中國元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劉曉表示,蒙文通先生的學術生涯不僅(jin) 彰顯了深厚的學術功底,更體(ti) 現了對學術研究的無限熱愛與(yu) 執著追求。他博采眾(zhong) 長、注重實證、獨立思考、嚴(yan) 謹治學的風範,以及躬行實踐的作風,使他在學界獨樹一幟,並為(wei) 後來者樹立了榜樣。我們(men) 不僅(jin) 要緬懷他的學術貢獻,更要傳(chuan) 承和發揚他的學術精神。通過深入學習(xi) 先生的學術成果,我們(men) 可以汲取智慧和力量,為(wei) 推動中國學術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同時,應鼓勵年輕學者以先生為(wei) 榜樣,傳(chuan) 承優(you) 良學風,勇於(yu) 探索,敢於(yu) 挑戰,為(wei) 中國的學術事業(ye) 注入新的活力。

 

蒙文通先生曾擔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前身——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會(hui) 長宮長為(wei) 表示,在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指引下,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蒙文通先生的治學精神,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和積極的現實意義(yi) 。

 

四川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甘霖表示,紀念蒙文通先生,就是要學習(xi) 他儒者豪邁、剛正不阿的品格,學習(xi) 他樂(le) 教愛生、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學習(xi) 他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的學術精神。繼承並發揚以蒙文通先生為(wei) 代表的“大先生”學術思想、育人智慧和躬耕態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繁榮發展。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