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笑非作者簡介:吳飛,字笑非,號太常、經禮堂,男,辛酉年(西曆1981年)生,山東(dong) 濟南人。業(ye) 鄭學,尊周書(shu) 院(網站)、道裏書(shu) 院(網站)管理員。出版有《漢學讀本》(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7年4月)《禮學拾級》(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 |
廣性善論
作者:吳笑非
來源:“尊周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十九日戊午
耶穌2024年10月21日
廣性善論
1、中國人之於(yu) 宗教的態度,本質上是由性善論決(jue) 定的。
就如家母答基督傳(chuan) 教者:
a、不管什麼教都是教人行善的。
b、隻要做個(ge) 好人,信不信一樣。
這背後的邏輯就是性善論,且是宋儒發明的性善論。(家母隻是普通人,她不知道基督教的邏輯並非如此,不過這兩(liang) 句足夠讓他們(men) 緘默就是了。因為(wei) 一般民間信徒,本質上更認者個(ge) 理。基督的理,隻是找了個(ge) 寄託(偶像)或者團體(ti) 罷了。)
2、宋儒的性善來自天理,所以相信性善和踐行善性,就是天理流行。
既然如此,還需要什麼偶像、崇拜嗎?
性善,意味著天理就在自己腔子裏,無需外求,也外求不得。
所以無需崇拜,既不需要崇拜昊天上帝,也無需崇拜孔子,自己就是天理之載體(ti) ,是自足的。但同時性善是在我的,在這個(ge) 實實在在的今生今世的我的,不在厥初,也不在來世,所以這個(ge) 性善不是理論,不是崇拜,不是篤信,而是踐行。那麼既然性命在此,天理在此,有沒有來生,復不復太初,也就無所謂了。
而善行在倫(lun) 理,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做個(ge) 好人。
所以宋儒無需讖緯,無需天命除書(shu) ,不是信不信,而是不需要。不需要就是,就算他有,我也無求,連求都不會(hui) 去想。所以宋學足以拒絕一切宗教誘惑。(這種拒絕不是反對,而是變化氣質。也就是說,彼教的神仍然不妨供奉,但心態已經變了。甚至對於(yu) 某些優(you) 秀宗教來說,這種心態在外觀上更虔誠和純粹了。)
3、漢儒隻有性陽說,雖然非常接近性善,雖然宋學繼承了五性說。
但性善更多來自莊老,比如《淮南子》。
但,道家性善在於(yu) 反初、無我,這個(ge) 條件之高,唯聖人為(wei) 能。所謂“民性善”是聖人之感應,而不是民之自足自為(wei) 。民性善,可以稱為(wei) 自性,但那是因為(wei) 聖人在上,所以能得其自性,卻不是在雖堯舜有所不能,天時有所不齊的塵世,可以無所恃而自得的自為(wei) 之。
所以道家的性善,隻是認為(wei) 塵世的惡,與(yu) 塵世的道德仁義(yi) 禮一樣,隻是後天而生罷了。所以邏輯上不能不性善。而致善無他,亦唯無能致之。聖人以下便唯有不撤薑食的分了。
宋儒的偉(wei) 大,就在於(yu) 取了性之反初(所以才有了“復性”,而不是漢儒的“修性”),但把復性推及百姓,成為(wei) 人人有之,人人能然的平常之事。(如果宋儒推的還不夠,那還有陽明學,還有陽明後學。)
當然道家的工夫是保留了,要講復初,要講公私之辨。但通過孟子的四端,引出端緒,性善便不再是厥初之事,而是人人已備的了。
於(yu) 是重點,從(cong) 本體(ti) 的追述,被拉回到善性的踐行。厥初渾敦的不可名言,也變成了有所感應的天理流行。所以性善的反初,就成了天理之奉行。而天理之奉行,便是世上的磨煉,是事上的仁義(yi) 禮知。
當然,到這一步,性善邊不是聖人為(wei) 能,而是匹夫匹婦能行之矣。(我不能說宋學擺脫了道家的崇拜,但重點被拉回了倫(lun) 理。)
4、性善何以切要?
因為(wei) 格物致知。
在鄭注,致知,是知事物善惡吉凶之所終始。但還有一句:“其知於(yu) 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yu) 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
也就是說,格物致知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我們(men) 認知事物之善惡吉凶終始,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我們(men) 也因事物之善惡吉凶而有所變,即今日所謂“移情”。(這個(ge) 詞很好,這是情,不是性。性無所移,但有所隱顯清濁。)
但“知”(觀念)也是一物。漢訓詁,物猶事也,事猶物也。天下有形者為(wei) 物,物之終始或曰生壯究為(wei) 事,事即今日所謂“過程”。
觀念一旦形成,便是一個(ge) “對象”,人之待之,比如一物,哪怕這個(ge) 觀念被稱為(wei) “無”“空”“滅”“初”。
但觀念的提出,便會(hui) 改變人的認知。
所以持性善論者,必多以人世為(wei) 善,即便是明朝的西衙,也在刑名之中,探尋的是天理。持性惡論者,我當然不能說他們(men) 以人為(wei) 惡,他們(men) 是哲學家,所持性惡,卻未必真對自己的學說有所感知。但那些聽了他們(men) 的話的人,就不免以惡看待人世,以惡或曰抑惡來理解人事。
5、回到審美
知,即西文aesthetics,今人譯作“美學”。這種翻譯且不論,僅(jin) 從(cong) 審美而言,則不妨看到性善性惡觀的區別。
如果人人堅信性善是人所共知共識的,那並不是說就不敢表達不善,而是即便他麵對的或者表現的是亂(luan) 世,他仍會(hui) 看到人性的閃光,因為(wei) 他認為(wei) 那才是讀者要看的,或者如果他看不到寫(xie) 不出,讀者會(hui) 認為(wei) 是他無能。
所以古代中國不乏狎邪之作,但末尾必然會(hui) 來一段因果說教。那不是敷衍,因為(wei) 他寫(xie) 的就是禁書(shu) ,朝廷也從(cong) 不對說因果買(mai) 賬,所以他的說教是自覺的。也許他自覺寫(xie) 了不好的東(dong) 西,也許他真希望聽眾(zhong) 返本復初,在一番文字刺激之後,回到教化之中。無論如何,客觀上,這是不可少的。
沒有性善論的世界將會(hui) 如何?
不就是西方津津樂(le) 道的題材嗎?比如海盜。我固然承認海盜社會(hui) 是有平等觀念的,但他們(men) 津津樂(le) 道的要點不還是在打家劫舍(美其名曰探險,是的,對方也是海盜甚至海軍(jun) )嗎?
同樣寫(xie) 冦盜,在中國,是寫(xie) 他們(men) 人生的不得已,當然更寫(xie) 出了這群棄民的替天行道的理想,以及最後的招安和悲劇。
我不是說作家要說教,但一個(ge) 懂得性善的作家,會(hui) 津津樂(le) 道海盜的劫掠,或者喬(qiao) 布斯吸大麻獲取靈感嗎?
這不是一個(ge) 社會(hui) 責任感的問題,而是一個(ge) 邏輯問題。
性善觀的人,會(hui) 尋找善的根源。嚴(yan) 格性惡觀的人,則試圖挖掘惡的根源並予以鞭撻。以性無善無惡,而不由性善觀的人,會(hui) 把人性攪渾,並總是鐘情於(yu) 那些奇葩的東(dong) 西,因為(wei) 不如此便不足以攪渾。
更嚴(yan) 重的,性善觀的人看到政客的勾心鬥角或者零元購會(hui) 痛恨世風日下,不由性善觀的人,卻似乎隻會(hui) 習(xi) 以為(wei) 常,醉生夢死。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