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漢學家顧史考:先秦思想醇厚如美酒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4-11-02 14:43:58
標簽:

原標題:《先秦思想醇厚如美酒——專(zhuan) 訪美國漢學家顧史考》

受訪者:顧史考

采訪者:淩雲(yun) 史元豐(feng)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十一日庚戌

          耶穌2024年10月13日

 

今天,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重要作用。穿越千年時間長河,先秦思想在多方麵對當今世界文化產(chan) 生深遠影響,不僅(jin) 為(wei) 全球文化多樣性提供重要參考,也為(wei) 現代社會(hui) 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個(ge) 人修養(yang) 與(yu) 道德教育等提供有益啟示。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陳振傳(chuan) 基金漢學研究教授顧史考(Scott Cook)認為(wei) ,世界若有望達到天下太平、萬(wan) 物安寧的理想,在“和而不同”形態下,可視為(wei) 承自先秦思想——曆史悠久的中國文化遺產(chan) 。由此,這也會(hui) 成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一個(ge) 核心部分。近日,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顧史考,探尋先秦思想研究對於(yu)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啟示。

 

兩(liang) 次偶然的“相遇”

 

不少中國人對被稱為(wei) “古楚遺珍”的“郭店楚簡”並不了解。一位美國學者緣何會(hui) 踏上研究“郭店楚簡”的旅程呢?這要從(cong) 兩(liang) 次“偶然”的相遇說起。

 

顧史考的簡曆顯示,他的本科和碩士專(zhuan) 業(ye) 都與(yu) 音樂(le) 相關(guan) ,後來才轉向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學方向,進而開始研究先秦思想。

 

 

 

顧史考著作,2018年出版的《上博等楚簡戰國逸書(shu) 縱橫覽》。受訪者供圖

 

顧史考表示,研究先秦思想是彼此之間的一次“偶然”相遇。“我年輕時喜愛彈吉他,愛好音樂(le) ,同時也比較善於(yu) 學習(xi) 外語,上大學之後才將兩(liang) 者結合起來。在學習(xi) 現代漢語的過程中,也開始學習(xi) 古代漢語,自然走入了先秦思想研究的道路。”

 

在顧史考看來,文言文本身具有魅力,而先秦諸子思想也特別豐(feng) 富,從(cong) 此他便被深深吸引。

 

例如,儒家思想從(cong) 內(nei) 到外都是一個(ge) 整體(ti) ,實在難以分割。讓顧史考印象最深的是“成於(yu) 樂(le) ”的思想——累年的自我修養(yang) ,最後能夠體(ti) 現為(wei) 一種如音樂(le) 流動般的狀態,即不經思索、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渾然和諧一體(ti) 的那種境界。

 

第二次相遇,顧史考稱之為(wei) “時間上的相遇”。

 

1993年,考古工作人員對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楚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意外發現一批堆在“爛泥”裏的竹片。經整理,確認為(wei) 戰國時期楚國的竹簡,根據其出土地,命名為(wei) “郭店楚簡”。簡文內(nei) 容涉及先秦儒道兩(liang) 家的典籍,大部分是前所未見的佚書(shu) 。

 

 

 

郭店楚簡於(yu) 1993年10月出土於(yu) 荊門市紀山鎮郭店一號戰國楚墓,向世人展示了儒、道聖哲原汁原味的思想。梁婷 攝

 

“郭店楚簡”的出土引起了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古文字學家對竹簡的釋文、綴連、考釋等進行了研究。

 

“郭店楚簡”問世時,顧史考還是一位相對年輕的學者,當時他有機會(hui) 到中國進行訪學和交流。向裘錫圭、李學勤、李零等專(zhuan) 家請教後,他受益匪淺。

 

先秦儒家思想已經被研究了兩(liang) 千多年,想要對傳(chuan) 世儒家文獻講出新的、有意義(yi) 的東(dong) 西很難,幸好“郭店楚簡”問世,給顧史考以嶄新的研究視角。

 

探秘“先秦思想圖書(shu) 館”的旅程

 

隨著中國考古學取得長足發展,早期中國文明直觀地展現在世人麵前,先秦曆史和思想風貌也更為(wei) 清晰,這讓研究者“喜出望外”。

 

不同來源的資料相互印證,為(wei) 不斷解決(jue) 舊問題而提出新問題,又因提出新問題而探尋更多的資料,顧史考仿佛踏上了探秘“先秦思想圖書(shu) 館”的旅程。

 

讓人感到好奇的是,顧史考如何準確解讀文獻中的古文字,以還原古人的思想世界?

 

顧史考坦承,這個(ge) 過程是複雜的。有的古文字早已被專(zhuan) 家對讀而認出來,比如楚國文字“仁”,其上從(cong) “身”為(wei) 聲符,下從(cong) “心”為(wei) 意符,經過與(yu) 傳(chuan) 世文獻的對讀而可知其為(wei) “仁義(yi) ”的“仁”無疑。但仍有些文字並不容易判斷,所以必須斟酌上下文且結合古文字學、聲韻學、語言學等多方麵的認知,才可能得出一種相對可靠的解讀。這個(ge) 過程雖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經過多位學者共同努力,也可謂越研究越精準。如此,古人思想世界慢慢呈現於(yu) 眼前。

 

顧史考認為(wei) ,西方人類學、考古理論等能夠提供新的視角,適當采用確實可以奠定更加深厚的理論基礎。但不能過分依賴,因為(wei) 中國經典、中國文字等都有獨特之處,需要斟酌西方理論對中國經典研究的適用性,而非盲目采用。

 

 

 

顧史考著作,2021年出版的《上博竹書(shu) 孔子語錄文獻研究》。受訪者供圖

 

古人思想亦有現實意義(yi)

 

對每一位學者而言,先秦思想研究的旅程是孤獨且漫長的。不過,跨越時間長河,古人思想對今天的世界依然有現實意義(yi) ,這讓學者的研究具有時代價(jia) 值。

 

顧史考表示,經過兩(liang) 千多年的演變,孔子的形象有所神化,現在很難準確判斷他究竟是什麽(me) 樣的人。“孔子當然不是神,但他無疑是非常偉(wei) 大的人,才有可能在當時吸引那麽(me) 多弟子前來受業(ye) ,其所傳(chuan) 之道才有可能經曆千年而成為(wei) 東(dong) 亞(ya) 的核心思想。對我個(ge) 人而言,孔子那種因擁有好學不倦精神而最後能夠達到‘成於(yu) 樂(le) ’之境的境界。我雖然做不到,但至少有誌於(yu) 此。”

 

“今天人類社會(hui) 同樣經過千年演變而來,上古之道當然有不適用於(yu) 現代之處,但人類的本性未變,所以古代思想家所麵對的問題,與(yu) 我們(men) 今天麵對的問題有許多相似之處。”顧史考提到,正如荀子所言:“古今一度也。類不悖,雖久同理。”

 

對於(yu) 古人思想,“隻要能夠取其長,舍其短,加以適當調整,對當今社會(hui) 的意義(yi) 還是很大的,還能‘新瓶裝舊酒’而享其美味。”顧史考說。

 

談及未來方向,顧史考認為(wei) ,世界若有望達到天下太平、萬(wan) 物安寧的理想,在“和而不同”形態下,可視為(wei) 承自先秦思想——曆史悠久的中國文化遺產(chan) 。由此,這也會(hui) 成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一個(ge) 核心部分。

 

顧史考表示,自己先秦思想的研究旅程,還將繼續。“先秦竹本不斷出土,將出土文獻與(yu) 傳(chuan) 世先秦文獻相互比對結合,或將不斷有新突破,啟迪未來。”(完)

 

受訪者簡介:

 

 

 

顧史考會(hui) 議照片。受訪者供圖

 

顧史考(Scott Cook),1964 年出生於(yu) 美國底特律市,美國密歇根大學中文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陳振傳(chuan) 基金漢學研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文獻及思想史,著有《郭店楚簡與(yu) 先秦儒書(shu) 宏微觀》《郭店楚簡綜合研究與(yu) 英譯》《上博等楚簡戰國逸書(shu) 縱橫覽》及《上博竹書(shu) 孔子語錄文獻研究》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