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東】朱子道體補詮——以本體、形體、體用與實體為中心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4-11-01 16:47:57
標簽:

朱子道體(ti) 補詮——以本體(ti) 、形體(ti) 、體(ti) 用與(yu) 實體(ti) 為(wei) 中心

作者:崔海東(dong) (江蘇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齊魯學刊》2024年第5期

 

摘要:朱子在闡述其“道體(ti) ”思想時,除理氣關(guan) 係外,還著力分辨幾則概念。一是本體(ti) 與(yu) 形體(ti) ,前者常涉及“本然之體(ti) ”和“骨子之體(ti) ”,後者則強調“道無形體(ti) ”和“與(yu) 道為(wei) 體(ti) ”。二是本體(ti) 與(yu) 發用,首先體(ti) 即形上之理,用為(wei) 理之運用;其次體(ti) 用相生,包括體(ti) 用相即不離,形上形下各有體(ti) 用,陰陽動靜互為(wei) 體(ti) 用,某物派生某物則前者為(wei) 體(ti) ,此派生能力為(wei) 用等;再次體(ti) 用相分,嚴(yan) 格區分二者,認為(wei) 體(ti) 用為(wei) 二,方可言其一源,理象為(wei) 二,方可言顯微無間,絕不能混為(wei) 一談。三是專(zhuan) 門提出“實體(ti) ”這一概念,用以強調形上本體(ti) ——理的真實不妄與(yu) 優(you) 先性。但是這樣的天理實體(ti) 化違背了先秦孔門實體(ti) 一元論的本質,固化了程朱自身理氣、道器、體(ti) 用二元論的傾(qing) 向,並建構起一個(ge) 理(體(ti) )、氣(物)、象(用)三合一的象世界,造成了天理優(you) 先與(yu) 良知主體(ti) 之兩(liang) 橛。這些理論困難均預示著後儒對朱子學的突破。

 

關(guan) 鍵詞: 朱子  道體(ti)   本體(ti)   形體(ti)   體(ti) 用  實體(ti)



 

朱子的道體(ti) 主要涉及道(形而上、理)、氣(形而下、器)關(guan) 係,對此前輩學者已多有宏論①,不需要再做重複性的工作。通過對朱子道體(ti) 的幾個(ge) 相關(guan) 概念作進一步的疏解補充,可以發現,朱子在闡述其“道體(ti) ”思想時,除理氣關(guan) 係外,還著力分辨本體(ti) 與(yu) 形體(ti) 、本體(ti) 與(yu) 發用,並專(zhuan) 門提出了“實體(ti) ”的概念。

 

一、本體(ti) 與(yu) 形體(ti)

 

朱子在討論“道體(ti) ”時,非常注意分辨本體(ti) 與(yu) 形體(ti) ,前者常稱為(wei) “本然之體(ti) ”和“骨子之體(ti) ”,後者則分“道無形體(ti) ”和“與(yu) 道為(wei) 體(ti) ”。我們(men) 可藉《朱子語類》所載朱子師生討論《論語集注》“子在川上”章的相關(guan) 內(nei) 容②,來考察其中深義(yi) 。

 

其一,本然之體(ti) 。指道體(ti) 本來的狀態——既存有又活動。如陳淳問:“泛觀天地間,‘日往月來,寒往暑來’,‘四時行,百物生’,這是道之用流行發見處。即此而總言之,其往來生化,無一息間斷處,便是道體(ti) 否?”朱子答曰:“此體(ti) 、用說得是,但‘總’字未當,總,便成兼用說了。”(1)此段對話中,陳淳認為(wei) 天地間日月寒暑、時行物生,是道體(ti) 發用所產(chan) 生的現象,就這些現象而總言之,在它們(men) 往來生化、無一息間斷的特點上,可以體(ti) 認到道體(ti) 。其實此段對話包含三者,一是日月寒暑、時行物生此類現象,二是“往來生化無一息間斷處”,此是道體(ti) 之活動性,即發用,三是隱而未言者,即之所以“往來生化無一息間斷”者,此是道體(ti) 之存有性,即實體(ti) (詳下文),三者關(guan) 係為(wei) 實體(ti) (存有)→發用(活動)→現象。正因有此分判,所以朱子提醒陳淳現象是現象,道體(ti) 是道體(ti) ,不能用“總”字來概括,否則就是以道體(ti) 兼現象了。因此陳淳聽後立即又舉(ju) 《論語集注》原文道:“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ti) 之本然也。”朱子答曰:“即是此意。”(2)所謂往過來續、無一息之停,不涉及形下的自然現象,乃道體(ti) “活動——發用”之狀態,故朱子認可之。由此段對話可見,朱子對道體(ti) 之本然與(yu) 發用之現象分判極嚴(yan) 。但是嚴(yan) 格而論,所謂往過來續隻是道體(ti) 發用之活動性,此段對話對道體(ti) 的存有性則隱而未言。

 

後來徐寓問朱子,提及程頤的學生張繹說“此便是無窮”,程顥對此的答複是“一個(ge) 無窮,如何便了得”。朱子講“固是無窮,然須看因甚恁地無窮”,這就需要真正看到所以“無窮”,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如果隻是說“天隻是高,地隻是厚”,等於(yu) 沒有說,所以“須看所以如此者是如何”(3)。這段對話,朱子就將上段隱而未言的道體(ti) 之存有性說了出來,他認為(wei) “無窮”非究竟之語,因為(wei) 現象的無窮無盡隻是道之發用而非本體(ti) ,“所以如此者”即所以無窮之原因與(yu) 根據才是道體(ti) 。在朱子處,道體(ti) 是一個(ge) “潔淨空闊”的理世界,外“無形跡”,內(nei) “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隻有通過其發用才能體(ti) 認之。這種發用,即大化流行落實在萬(wan) 物,即為(wei) 現象。

 

所以大道的本然之體(ti) ,是現象發生的總原因總根據,但“理”並非死物,隻存有不活動,而是一直在流行發用,無一息之斷,正因如此,伊川和朱子才會(hui) 用日月寒暑水流物生等不間斷的運行來比喻道體(ti) 。

 

其二,道本無體(ti) 。此語比較簡單,指大道沒有形下的形體(ti) 。如朱子曾舉(ju) “程子‘與(yu) 道為(wei) 體(ti) ’之語”:“道無形體(ti) 可見。隻看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水流不息、物生不窮,顯顯者乃是與(yu) 道為(wei) 體(ti) 。”(4)此是認為(wei) ,大道並無形體(ti) 而言,隻是借日月寒暑等現象表現出來而已,至於(yu) “與(yu) 道為(wei) 體(ti) ”則見下文。黃義(yi) 剛則記載,關(guan) 於(yu)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朱子指出“道本無體(ti) ,此四者,非道之體(ti) 也”,但是從(cong) 這裏卻可以看到“道之體(ti) ”。比如,“無聲無臭”便是道,但專(zhuan) 門從(cong) “無聲無息”處尋道的話,卻不能發現道。所以“有此四者”才能發現那“無聲無臭”,所以說是“與(yu) 道為(wei) 體(ti) ”。劉礪隨後問道:“如炭與(yu) 火相似?”朱子答曰:“也略是如此。”(5)在朱子而言,現象不是道體(ti) ,道是“無聲無臭”的形而上者,一個(ge) “潔淨空闊”的理世界,沒有形體(ti) 可見,所以隻能在現象上認知到它的存在。而劉用之此喻顯然未得要領,因炭、火均為(wei) 形而下者,故朱子用了一個(ge) “略”字。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朱子又會(hui) 將“道本無體(ti) ”表述為(wei) “無體(ti) 之體(ti) ”。

 

其三,與(yu) 道為(wei) 體(ti) 。此指事物提供、借予道以為(wei) 載體(ti) 。如曾祖道記載,有門人問朱子“子在川上”章,朱子答曰:“此是形容道體(ti) 。伊川所謂‘與(yu) 道為(wei) 體(ti) ’,此一句最妙。”(6)林學蒙記載朱子又說:“‘與(yu) 道為(wei) 體(ti) ’,此四字甚精。蓋物生水流,非道之體(ti) ,乃與(yu) 道為(wei) 體(ti) 也。”(7)此是說,流水隻是用來形容道體(ti) ,它並非道體(ti) 自身,而是“與(yu) 道為(wei) 體(ti) ”,此處“大道之體(ti) ”和“與(yu) 道為(wei) 體(ti) ”是不同的兩(liang) 個(ge) 概念。徐寓則問:“程子曰‘日往則月來’,至‘皆與(yu) 道為(wei) 體(ti) ’,何謂也?”朱子答曰:“日月寒暑等不是道。然無這道,便也無這個(ge) 了。惟有這道,方始有這個(ge) 。既有這個(ge) ,則就上麵便可見得道。這個(ge) 是與(yu) 道做骨子。”(8)朱子認為(wei) ,伊川所注本章,是以日月寒暑來打比方,但它們(men) 不是道,隻是現象,道是總根據、總原因,如果沒有道,就沒有這些現象,同時道也隻有通過這些現象才能顯示出來,這些現象是給道體(ti) 做支撐的“骨子”。

 

關(guan) 於(yu) “與(yu) ”字之義(yi) ,朱子回答劉炎說“此等處要緊”。所謂“與(yu) 道為(wei) 體(ti) ”,是與(yu) 那“道”為(wei) 體(ti) ;“道”是不可見的,於(yu) 是從(cong) “那”上“流出來”。如果沒有這許多事物,是無法發現“道”的。所以說如此許多事物與(yu) 道為(wei) 體(ti) ,水流淌不息,是最為(wei) 常見的現象,最容易從(cong) 中發現“道”。水流不息,便可以從(cong) 中見得“道體(ti) 之自然”。朱子認為(wei) 這種地方,“閑時好玩味”(9)。此處之“與(yu) ”,就是提供、借予之義(yi) ,與(yu) 那道為(wei) 體(ti) ,就是事物借給“道”作形體(ti) 之表現。

 

關(guan) 於(yu) “體(ti) ”字之義(yi) ,沈僩問:“如何是‘與(yu) 道為(wei) 體(ti) ’?”朱子曰:“與(yu) 那道為(wei) 形體(ti) 。這‘體(ti) ’字卻粗,隻是形體(ti) 。”朱子一般用“粗”表示具體(ti) 的有形有象之物質,用“精”表示抽象的無形無象者,這裏朱子明確表示,“與(yu) 道為(wei) 體(ti) ”的體(ti) 就是具體(ti) 的物質載體(ti) 。沈僩又舉(ju) 邵雍之語追問:“猶雲(yun) ‘性者,道之形體(ti) ’否?”朱子答曰:“然。”(10)康節此是說,道體(ti) 不可見,但可以通過人性所表現出來的仁義(yi) 等行為(wei) 舉(ju) 措等來體(ti) 認它。又如,周明作問“與(yu) 道為(wei) 體(ti) ”中“此‘體(ti) ’字如何”?朱子答曰:“是體(ti) 質。道之本然之體(ti) 不可見,觀此則可見無體(ti) 之體(ti) ,如陰陽五行為(wei) 太極之體(ti) 。”明作又追問:“太極是體(ti) ,二五是用?”朱子答曰:“此是無體(ti) 之體(ti) 。”(11)此是說,作為(wei) 總原因總根據的道體(ti) 是形而上者,故不可見,但是從(cong) 自然現象中可以體(ti) 認到道體(ti) 。就如同太極為(wei) 道體(ti) ,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五行之現象成為(wei) 太極的載體(ti) 。道體(ti) 是“無體(ti) 之體(ti) ”,說它無體(ti) ,因為(wei) 無形體(ti) 可見,說它是體(ti) ,又因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者、運行者,故是無體(ti) 之體(ti) 。董銖則追問道:“如‘其體(ti) 則謂之易’否?”朱子答曰:“然。”(12)董銖所舉(ju) ,乃伊川所言“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ti) 則謂之易”,董銖問此體(ti) 是否是朱子所說的無體(ti) 之體(ti) ,朱子認同,因為(wei) 這裏伊川認為(wei) 道體(ti) 雖沒有具體(ti) 形狀,但它也是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之實體(ti) 。

 

其四,骨子之體(ti) 。朱子在理象之間,常以骨子來打比方,這裏的骨子不是骨頭,而是指在事物內(nei) 部起支撐作用的架子,如傘(san) 骨子、扇骨子、鞋骨子之類。此骨子有兩(liang) 種用法,一是前文所述“與(yu) 道做骨子”,即事物現象給“道”作載體(ti) ;二是這裏要討論的,反過來理給象作支撐框架。如前引朱子與(yu) 陳淳對話中,朱子又說:“隻就那骨處便是體(ti) 。如水之或流、或止、或激成波浪,是用;即這水骨可流、可止、可激成波浪處,便是體(ti) 。”(13)此是就骨子處體(ti) 認道體(ti) ,比如水的千姿百態是道之用,追尋背後之所以千姿百態的總原因總根據,方是骨子,也就是道之體(ti) 。又如李方子問道:“‘子在川上’《注》,‘體(ti) ’字是‘體(ti) 用’之‘體(ti) ’否?”朱子答曰:“隻是這個(ge) ‘體(ti) 道’之‘體(ti) ’,隻是道之骨子。”(14)也是表達同樣的意思。與(yu) 此相類似地,趙師問“天體(ti) 物而不遺,猶仁體(ti) 事而無不在”。朱子答曰:“體(ti) 物,猶言為(wei) 物之體(ti) 也,蓋物物有個(ge) 天理;體(ti) 事,謂事事是仁做出來。如‘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須是仁做始得。凡言體(ti) ,便是做他那骨子。”(15)又對程端蒙說:“理者物之體(ti) ,仁者事之體(ti) ,事事物物,皆具天理,皆是仁做得出來。……‘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非仁則不可行。譬如衣服,必有個(ge) 人著,方得。且如‘坐如屍’,必須是做得。凡言體(ti) 者,便是做個(ge) 基骨也。”(16)此處骨子之體(ti) 隻是理之比喻,不是實物,隻是認為(wei) 理是現象之支撐骨架。

 

其五,本體(ti) 與(yu) 形體(ti) 之關(guan) 係。上麵討論的都是分辨二者之差別,但朱子又強調對兩(liang) 者進行辯證否定、整體(ti) 視之。例如,關(guan) 於(yu) “此道體(ti) 之本然也”,但是朱子後來又說“皆與(yu) 道為(wei) 體(ti) ”。所謂“道無形體(ti) ”,乃是“這物事盛,載那道出來,故可見”。所謂“與(yu) 道為(wei) 體(ti) ”,乃是講“與(yu) 之為(wei) 體(ti) 也”“體(ti) ”講得比較“粗”,這樣看起來,兩(liang) 者似乎微微有所不同。此是沈僩意識到道體(ti) 之“本然之體(ti) ”與(yu) 事物之“與(yu) 道為(wei) 體(ti) ”,此二體(ti) 是不同的。朱子的回答是“也便在裏麵”,前麵的“體(ti) ”說得比較“闊”,所有的“本末精粗”都包含在內(nei) ,後麵“與(yu) 道為(wei) 體(ti) ”之“體(ti) ”是說出了“道”之“親(qin) 切底骨子”。此是朱子怕他分別太甚,故又強調道器相即、理氣不分,“便也在裏麵”,指理氣合一、理在物中,這裏對道體(ti) 的體(ti) 字下了一個(ge) “闊”字,與(yu) 前文所述之“精”字又不同,此即是說“形上之道體(ti) ”決(jue) 定了“形下之氣”的所有可能性。朱子又接著說:“恐人說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見道。其實這許多物事湊合來,便都是道之體(ti) 。道之體(ti) 便在這許多物事上,隻是水上較親(qin) 切易見。”(17)“道無形體(ti) ”並不是說道是虛幻不存在的,道又是實實在在無處無時不發生流行者,然此本然之體(ti) 須假現象才能表現出來。

 

二、本體(ti) 與(yu) 發用

 

朱子雲(yun) :“道者,兼體(ti) 用,該費隱而言也。”(18)本來體(ti) 用是老僧常談者,但朱子體(ti) 用涵義(yi) 非常豐(feng) 富,有其特別之處。

 

其一,何為(wei) 體(ti) 用。一是實物與(yu) 其功用。此是最簡明的體(ti) 用義(yi) ,如有門人問“道之體(ti) 用”,朱子答曰:“假如耳便是體(ti) ,聽便是用。目是體(ti) ,見是用。”(19)朱子又舉(ju) 例說:“譬如此扇子,有骨,有柄,用紙糊,此則體(ti) 也。人搖之,則用也。如尺與(yu) 秤相似,上有分寸星銖,則體(ti) 也。將去秤量物事,則用也。”(20)又說:“如這身是體(ti) ,目視、耳聽、手足運動處,便是用。如這手是體(ti) ,指之運動提掇處便是用。”(21)但這種語境下的體(ti) 用,並非朱子理論體(ti) 係中真正的體(ti) 用,因為(wei) 實物並不是道體(ti) 自身,實物之所以發用的依據,才是道體(ti) 。故而朱子雲(yun) :“功用是有跡底,妙用是無跡底,妙用是其所以然者。”(22)此功用是指形下實物之用,而妙用則是形上本體(ti) 之用。二則體(ti) 即形上之理,用為(wei) 理之妙用。理統天人而言,指原因、根據。朱子雲(yun) :“不是本體(ti) 中元來有此,如何用處發得此物出來?但本體(ti) 無著莫處,故隻可於(yu) 用處看,便省力耳。”(23)“本體(ti) 中原來有此”“此”指此理,正因本體(ti) 有此先驗之功能,所以才能在物質載體(ti) 上發用出來。朱子又雲(yun) :“體(ti) 是這個(ge) 道理,用是他用處。如耳聽目視,自然如此,是理也;開眼看物,著耳聽聲,便是用。”(24)這便超越有形世界,探討其背後之理。有時體(ti) 也會(hui) 被表述為(wei) 人事之理,如楊至之“問體(ti) ”,朱子答曰:“合當底是體(ti) 。”(25)又說:“人隻是合當做底便是體(ti) ,人做處便是用。”(26)

 

其二,體(ti) 用相生。一是體(ti) 用相即不離。如沈僩記載,朱子說:“乾乾不息者體(ti) ,日往月來、寒來暑往者用。有體(ti) 則有用,有用則有體(ti) ,不可分先後說。”(27)又如陳淳“問全體(ti) 大用”,朱子答曰:“體(ti) 用元不相離。如人行坐:坐則此身全坐,便是體(ti) ;行則此體(ti) 全行,便是用。”(28)二是形上形下各有體(ti) 用。如朱子在《答呂子約》中提及陰陽、君臣父子,這些都是具體(ti) 的事物,是“人之所行”,即所謂“形而下者也,萬(wan) 象紛羅者也”;又講“是數者,各有當然之理”,就是所謂“道”,是“當行之路”,所謂“形而上者也,衝(chong) 漠之無朕者也”。在形而上者而言,“衝(chong) 漠者”固然是“體(ti) ”,但“其發於(yu) 事物之間者為(wei) 之用”;在形而下者而言,事物為(wei) “體(ti) ”,但“其理之發見者為(wei) 之用”。因此,不可以籠統地說“形而上者為(wei) 道之體(ti) ,天下之達道五為(wei) 道之用也”(29)。此是說,形上之理為(wei) 體(ti) ,形下之物為(wei) 用,而形下之物又為(wei) 體(ti) ,其功能則為(wei) 用。三是陰陽動靜互為(wei) 體(ti) 用。如朱子對徐寓說:“就陽言,則陽是體(ti) ,陰是用。就陰言,則陰是體(ti) ,陽是用。”(30)又如,陳淳問《太極解》中“何以先動而後靜,先用而後體(ti) ,先感而後寂”。朱子回答說“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本是不分先後的,但在陰陽來說,就是“用在陽”而“體(ti) 在陰”。如果是在“起處”言之,那麽(me) 動前就是靜,用前就是體(ti) ,感前又是寂,陽前就是陰,然而寂前又是感,靜前又是動,就不好說先後了。因此,“不可隻道今日動便為(wei) 始,而昨日靜更不說也”(31)。

 

四是某物派生某物,則前者為(wei) 體(ti) ,此派生能力為(wei) 用。如朱子言:“見在底便是體(ti) ,後來生底便是用。……天是體(ti) ,‘萬(wan) 物資始’處便是用。地是體(ti) ,‘萬(wan) 物資生’處便是用。”(32)“見在底”是說現在真實存在的某物,“後生底”則是指由此物所派生者。如天此事物,其創生萬(wan) 物就是它的用,地此事物,生長萬(wan) 物就是它的用。朱子又雲(yun) :“分明一層了,又一層,橫說也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覆去說,都如此。如以兩(liang) 儀(yi) 言,則太極是太極,兩(liang) 儀(yi) 是用;以四象言,則兩(liang) 儀(yi) 是太極,四象是用;以八卦言,則四象又是太極,八卦又是用。”(33)也就是說,太極生兩(liang) 儀(yi) ,太極是體(ti) ,兩(liang) 儀(yi) 是用;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兩(liang) 儀(yi) 是體(ti) ,四象是用;四象生八卦,四象是體(ti) ,八卦是用。當然,這種體(ti) 用相生,歸根到底,形上之理才是最高序列之體(ti) 。

 

其三,體(ti) 用相分。朱子又嚴(yan) 格區分體(ti) 用,認為(wei) 體(ti) 用為(wei) 二,方可言其一源,理象為(wei) 二,方可言顯微無間,絕不能混為(wei) 一談。如在《答呂子約》中雲(yun) :“形而上下,卻有分別,須分得此是體(ti) ,彼是用,方說得一源。分得此是象,彼是理,方說得無間。若隻是一物,卻不須更說一源、無間也。”(34)《答何叔京》中亦是此意:“‘體(ti) 用一源’者,自理而觀,則理為(wei) 體(ti) ,象為(wei) 用,而理中有象,是一源也。‘顯微無間’者,自象而觀,則象為(wei) 顯,理為(wei) 微,而象中有理,是無間也。……且既曰有理而後有象,則理象便非一物。故伊川但言其一源與(yu) 無間耳。其實體(ti) 用顯微之分,則不能無也。今曰理象一物,不必分別,恐陷於(yu) 近日含胡之弊,不可不察。”(35)其實由此可以推知,朱子實則構建一個(ge) 新的象世界之世界觀。

 

三、實體(ti)

 

正因為(wei) 朱子之體(ti) 有諸多含義(yi) ,所以朱子又提出“實體(ti) ”這一概念,對形上道體(ti) 進行著重的肯定,其內(nei) 涵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

 

其一,真實無妄的形上本體(ti) 。朱子雲(yun) :“人多把這道理作一個(ge) 懸空底物。《大學》不說窮理,隻說個(ge) 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會(hui) ,如此方見得實體(ti) 。所謂實體(ti) ,非就事物上見不得。且如作舟以行水,作車以行陸。今試以眾(zhong) 人之力共推一舟於(yu) 陸,必不能行,方見得舟果不能以行陸也,此之謂實體(ti) 。”(36)因為(wei) 理無形,故隻有在事上,才能認識此理,所以實體(ti) 就是真實無妄的天理本體(ti) ,正與(yu) “懸空底物”相對言。又如朱子雲(yun) :“《易》言‘利貞者,性情也’。元亨是發用處,必至於(yu) 利貞,乃見乾之實體(ti) 。萬(wan) 物到秋冬收斂成實,方見得他本質,故曰‘性情’。”(37)朱子此是以實體(ti) 概括乾元本體(ti) 流行發用萬(wan) 物的“本質”——萬(wan) 物因於(yu) 乾體(ti) ,於(yu) 元亨為(wei) 創生,至利貞而完成。

 

其二,天地造化之實體(ti) 。此處實體(ti) 並非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實物,而是指實物背後的實理。如朱子與(yu) 弟子對《易傳(chuan) ·係辭》第一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等有許多討論,略舉(ju) 幾則以發見之。

 

《係辭》或言造化以及《易》,或言《易》以及造化,不出此理。(38)

 

問:“第一章第一節,蓋言聖人因造化之自然以作《易》。”曰:“論其初,則聖人是因天理之自然而著之於(yu) 書(shu) ,此是。後來人說話,又是見天地之實體(ti) ,而知《易》之書(shu) 如此。如見天之尊,地之卑,卻知得《易》之所謂乾坤者如此;如見天之高,地之下,卻知得《易》所分貴賤者如此。”又曰:“此是因至著之象以見至微之理。”(39)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上句是說天地造化實體(ti) ,以明下句是說《易》中之事。(40)

 

“天尊地卑”,上一截皆說麵前道理,下一截是說《易》書(shu) 。(41)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此已上是將造化之實體(ti) 對《易》中之理。(42)

 

以上所引非常清晰,朱子認為(wei) ,《易傳(chuan) 》第一節中存在著“甲→乙”這樣的邏輯結構,乙指的是乾卦、坤卦之類的周易自身的體(ti) 係,而甲則指的是“天尊地卑”此類實體(ti) (造化、天地之實體(ti) 、天地造化之實體(ti) 、造化之實體(ti) ),正如前引朱子語“若說天隻是高,地隻是厚,便也無說了,須看所以如此者是如何”,故此處天尊地卑亦相同,這些實體(ti) 並非指自然中實存實有之物體(ti) ,而是指此類現象背後之所以如此之天理。

 

其三,性體(ti) 與(yu) 心體(ti) 。朱子用實體(ti) 來著重強調形上之道體(ti) ,同樣,他也會(hui) 用實體(ti) 來強調性體(ti) 與(yu) 心體(ti) 。如朱子在比較五峰“中者性之道”與(yu) 伊川“中者性之德”時認為(wei) 後者近之,並解釋道:“但言其自然,則謂之道;言其實體(ti) ,則謂之德。‘德’字較緊,‘道’字較寬。”(43)“中”即《中庸》“喜怒哀樂(le) 之未發謂之中”,朱子分辨此中體(ti) 到底是道體(ti) 還是性體(ti) ,他認為(wei) 道乃是第一序列的範疇,其自然而然地流行發用,而德則狹義(yi) 地指人之性體(ti) ,即天所命乎人之實理,故用來描述中體(ti) 更準確。又如朱子在《答張敬夫》中雲(yun) :“前書(shu) 所稟寂然未發之旨,良心發見之端,自以為(wei) 有小異於(yu) 疇昔偏滯之見,但其間語病尚多,未為(wei) 精切。比遣書(shu) 後,累日潛玩,其於(yu) 實體(ti) 似益精明。”(44)此書(shu) 即是著名的《中和舊說》第四書(shu) ,朱子言自己“累日潛玩,其於(yu) 實體(ti) 似益精明”,這即是涵泳吾心本有之義(yi) 理,能有所發明光大與(yu) 體(ti) 會(hui) 證悟,故此實體(ti) 實指心體(ti) 而言。

 

四、對朱子體(ti) 論的進一步思考

 

朱子通過對道體(ti) 的種種辨析,著重強調“形上之理”方是本體(ti) ,這樣的天理實體(ti) 化,就會(hui) 引起一些義(yi) 理上的問題。

 

其一,不合先秦孔門體(ti) 論。先秦孔門之實體(ti) ,指真實無妄之本體(ti) 。如道體(ti) 、性體(ti) 與(yu) 心體(ti) 在先秦時不論是“名實相符”或“無此名而有其實”或“有數名而指一實”,均指真實之事物,而非抽象的根據與(yu) 原因。就道體(ti) 而言,孔門主要是將天作為(wei) 一個(ge) 混沌的本體(ti) ——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創生萬(wan) 物(言其下貫、分殊義(yi) ),乃人物諸性之來源。其淵源有自,如《詩》雲(yun) “無聲無臭”,此二無(濂溪之“無極”、橫渠之“太和”均源於(yu) 此),並非如後來朱子所說的“無形而有理”,而是言在宇宙之源頭處雖無形無象,然宇宙實為(wei) 一生命的洪流在流轉飛舞(濂溪之“太極”,橫渠之“氤氳”“野馬”均源於(yu) 此)。又如《詩》雲(yun) “於(yu) 穆不已”,《易》言“生生不息”,此正述天生地成、元亨利貞之生發義(yi) 。所以孔門的混沌之天,完全是一創生實體(ti) ,而無形式因與(yu) 質料因的分判。實體(ti) 若就宇宙創生的下貫與(yu) 分殊而言,則有三種漸進的形態:獨化之宇宙曰道體(ti) ,是為(wei) 第一實體(ti) ;其化生之萬(wan) 物曰性體(ti) ,是為(wei) 第二實體(ti) ;其開顯之人心曰心體(ti) ,是為(wei) 第三實體(ti) 。道體(ti) 乃渾然之大全,性體(ti) 乃道體(ti) 具體(ti) 而微而暗合者,心體(ti) 乃性體(ti) 出類拔萃而醒覺者。由此可知,朱子近承伊川,上接《易傳(chuan) 》,此天理實體(ti) 化、理器二元化之路徑雖出有因,但畢竟不同於(yu) 孔門混沌之道體(ti) 。

 

其二,固化了伊川等人的道體(ti) 二元論。縱觀宋代儒學在道體(ti) 上的整體(ti) 發展脈落,在朱子之前,已經曆了三大階段,是為(wei) 混沌型(濂溪、橫渠)→過渡型(明道)→分解型(伊川)。第一階段,由濂溪“自無極而生太極”,至橫渠“太和之謂道”“太虛即氣”,均建構成一個(ge) 宇宙生成論的規模,乃是一個(ge) 由上而下的進路。第二階段,明道提出一本說、天理說,是為(wei) 過渡,伊川則正式提出理氣二分。二程之所以以理氣二分來格道體(ti) ,是因為(wei) 他們(men) 的義(yi) 理乃是源於(yu) 《樂(le) 記》“不能反躬,天理滅焉”,純以工夫為(wei) 起點,為(wei) 解決(jue) 人生善惡,而將之分屬於(yu) 理氣二性,天理之性純善,是為(wei) 極本窮源之性,氣質則可能為(wei) 惡,是為(wei) 人生諸惡之來源。故實現了一個(ge) 工夫論的轉向,敬內(nei) 義(yi) 外,理氣雙行,人物兼進,由人生界而上溯至宇宙界,乃是一個(ge) 由下而上的進路。但是他們(men) 這種二分解決(jue) 了一個(ge) 問題,又產(chan) 生了下一個(ge) 問題,那就是以理氣雙行來說明宇宙之運作,這種義(yi) 理進路在保證了“天理→性體(ti) ”至實、至善的同時,又產(chan) 生理氣兩(liang) 橛、形上形下二分之弊——理成為(wei) 總原因、根據,氣成為(wei) 質料,則本來作為(wei) “於(yu) 穆不已”的、統一圓滿的道體(ti) ,即被人為(wei) 地分割為(wei) 兩(liang) 部分。朱子在理氣關(guan) 係上,雖然強調二者一體(ti) 、理邏輯在先,道為(wei) 無形而有理,必須憑借形下的有形之氣(器)來表現,但這樣講總是很勉強地。如前文所分析的,朱子通過本體(ti) 、形體(ti) 、體(ti) 用、實體(ti) 等概念又強化形上之理的優(you) 先地位,如此一來,理氣、道器、體(ti) 用二分之弊,不是被彌合,而是被固化了。

 

其三,塑造了一個(ge) 象世界。朱子體(ti) 論實際上構建了一個(ge) 全新的由形上之體(ti) (道、理)→形下之氣(器、物)→象(用)而組成的三重世界。形上之體(ti) 即理,即所謂“潔淨空闊的世界”,其作用於(yu) 形下之氣而成萬(wan) 物之世界;萬(wan) 物各自發揮功用,又相互磨蕩,從(cong) 而產(chan) 生出一個(ge) 象世界。這個(ge) 象世界之與(yu) 器物世界,猶如漚泡之於(yu) 大海、燭光之於(yu) 蠟炬,其泡、光源於(yu) 水、燭,但卻獲得相對獨立之形式。然歸根到底,此象世界是由器物之“功用”產(chan) 生的。如果溯本求源,則其更是出於(yu) 本體(ti) 之“妙用”。然而無論如何,此象世界距離先秦孔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之實體(ti) 亦遠矣。

 

其四,造成了天理優(you) 先與(yu) 良知主體(ti) 之兩(liang) 橛。儒家之世界觀,首先在於(yu) 確認山河大地、吾人生存之真實而不虛幻。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此是以心體(ti) 之發動為(wei) 例,將世界訴諸人人皆可以直接感受的自由意誌之真實性,不需要以任何外部力量來予以優(you) 先確認。現在朱子以天理優(you) 先來保證此世界之真實性,也給人間秩序帶來客觀穩定統一的標準,但又以什麽(me) 來保證天理的真實性?天理的優(you) 先性與(yu) 真實性最終恰恰需要人心來確認,這樣一來,天理與(yu) 人心,哪個(ge) 更重要?其實這即是孟子所說之“義(yi) 外”問題。另外,朱子由理氣象建構了一個(ge) 精致的三重世界,則這個(ge) 我們(men) 生存所直接感受到的象世界,其真實性由物、理轉承而來,然則其真實性又有幾何?並且理是活理,物是死物,理驅物而為(wei) 象,則人亦為(wei) 物,其對理的傳(chuan) 承發用,是機械被動,還是主觀能動?如是前者,則人活在本能或程序,與(yu) 禽獸(shou) 、木偶無異,若是後者,則又何必要先天形上之理來保證?因為(wei) 此所謂的形上之理隻是人的後天經驗之約定,不過加諸先天之冠而已。

 

綜上所述,朱子在闡述其“道體(ti) ”思想時,除理氣關(guan) 係外,還著力分辨幾則概念。一是本體(ti) 與(yu) 形體(ti) ,前者常涉及“本然之體(ti) ”和“骨子之體(ti) ”,後者則強調“道無形體(ti) ”和“與(yu) 道為(wei) 體(ti) ”。“本然之體(ti) ”是現象發生的總原因、總根據,往來生化永不間斷;“骨子之體(ti) ”是在事物內(nei) 部起支撐的骨架,是載體(ti) ,也是框架。大道本無形體(ti) ,隻是通過日月寒暑往來加以呈現。道體(ti) 雖無具體(ti) 的形狀,但始終是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實體(ti) 。二是本體(ti) 與(yu) 發用,首先體(ti) 即形上之理,用為(wei) 理之運用;其次體(ti) 用相生,包括體(ti) 用相即不離,形上形下各有體(ti) 用,陰陽動靜互為(wei) 體(ti) 用,某物派生某物則前者為(wei) 體(ti) ,此派生能力為(wei) 用等;再次體(ti) 用相分,嚴(yan) 格區分二者,認為(wei) 體(ti) 用為(wei) 二,方可言其一源,理象為(wei) 二,方可言顯微無間,絕不能混為(wei) 一談。三是專(zhuan) 門提出“實體(ti) ”這一概念,用以強調形上本體(ti) ——理的真實不妄與(yu) 優(you) 先性。“實體(ti) ”是真實無妄的形上本體(ti) ,是天地造化之實體(ti) ,是自然實物背後的實理,也即是現象背後之所以如此之天理。但是這樣的天理實體(ti) 化違背了先秦孔門實體(ti) 一元論的本質,固化了程朱自身理氣、道器、體(ti) 用二元論的傾(qing) 向,並建構起一個(ge) 理(體(ti) )、氣(物)、象(用)三合一的象世界,造成了天理優(you) 先與(yu) 良知主體(ti) 之兩(liang) 橛。這些理論上的困難,都預示著儒學內(nei) 部需要在朱子學之外,形成新的認識突破,開出新的理論形態。實現天理優(you) 先與(yu) 良知主體(ti) 之平衡,並最終解決(jue) 理氣二元之困境,恢複一個(ge) 世界之觀點,而這一切則有待於(yu) 後來“心學”與(yu) “氣學”的發展。

 

注釋
 
① 如陳來先生在《朱子哲學》中專門討論理氣關係,對朱子相關問題的發展脈絡、義理內蘊等均作了令人信服的考察與分析,認為橫向而論,朱子在本原論上理在氣先,在構成論上理氣無先後;縱向而論,其早年持理氣無先後,晚年則講理邏輯在先,其本質還是確認理對氣的第一性地位。見陳來:《朱子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75 —99頁。
 
② 朱子《集注》曰:“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於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之間斷也。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嚐已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六,《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4頁。
 
(1)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9頁。
 
(2)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9頁。
 
(3)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6頁。
 
(4)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5頁。
 
(5)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5頁。
 
(6)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3頁。
 
(7)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5頁。
 
(8)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5 —1356頁。
 
(9)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5頁。
 
(10)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5頁。
 
(11)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6頁。
 
(12)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6頁。
 
(13)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9頁。
 
(14)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4頁。
 
(15)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八,《朱子全書》第17冊,第3299 —3300頁。
 
(16)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八,《朱子全書》第17冊,第3300頁。
 
(17)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六,《朱子全書》第15冊,第1354頁。
 
(18)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6頁。
 
(19)朱熹:《朱子語類》卷一,《朱子全書》第14冊,第116頁。
 
(20)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0頁。
 
(21)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9頁。
 
(22)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八,《朱子全書》第16冊,第2259頁。
 
(23)朱熹:《文集》卷六十一,《朱子全書》第23冊,第2935頁。
 
(24)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9頁。
 
(25)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0頁。
 
(26)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40頁。
 
(27)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六,《朱子全書》第16冊,第2585頁。
 
(28)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514頁。
 
(29)朱熹:《文集》卷四十八,《朱子全書》第22冊,第2226頁。
 
(30)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9頁。
 
(31)朱熹:《朱子語類》卷一,《朱子全書》第14冊,第113 —114頁。
 
(32)朱熹:《朱子語類》卷六,《朱子全書》第14冊,第239頁。
 
(33)朱熹:《朱子語類》卷二十二,《朱子全書》第14冊,第766 —767頁。
 
(34)朱熹:《文集》卷四十八,《朱子全書》第22冊,第2227頁。
 
(35)朱熹:《文集》卷四十,《朱子全書》第22冊,第1841頁。
 
(36)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五,《朱子全書》第14冊,第469頁。
 
(37)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四,《朱子全書》第17冊,第3137-3138頁。
 
(38)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朱子全書》第16冊,第2497頁。
 
(39)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朱子全書》第16冊,第2498頁。
 
(40)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朱子全書》第16冊,第2498頁。
 
(41)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朱子全書》第16冊,第2498頁。
 
(42)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朱子全書》第16冊,第2501頁。
 
(43)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朱子全書》第17冊,第3390頁。
 
(44)朱熹:《文集》卷三十二,《朱子全書》第21冊,第1393頁。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