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武】胡瑗“湖學”與江南經濟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0-19 10:03:10
標簽:

胡瑗“湖學”與(yu) 江南經濟

作者:劉正武(湖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十六日乙卯

          耶穌2024年10月18日

 

宋代慶曆前後發生的學術文化轉型產(chan) 生的影響極為(wei) 深遠。正是胡瑗“湖學”等大量學者的努力,助推了北宋實學思潮的形成和發展,並付諸“王安石變法”的施政實踐,促成了南宋事功學派不斷興(xing) 起,為(wei) 江南經濟發展的儒學理論合理性樹立起官方意識形態話語體(ti) 係。

 

胡瑗是在解經的重塑號召下樹立起通經致用的學術思想,從(cong) 而影響宋代及宋以後的江南經濟和理論的。漢唐的經學轉注之學繁瑣而冗長,格局狹小且缺乏對生命個(ge) 體(ti) 的切身關(guan) 懷。宋初疑經思潮興(xing) 起,胡瑗與(yu) 範仲淹等一起,在銓解儒學經典上一馬當先,提出很多煥然一新的觀念,如解讀《洪範》。

 

《洪範》舊傳(chuan) 是商末箕子為(wei) 周武王敘述治國方略,列五行、五事、八政、五祀、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九福等九疇。漢唐解讀大多附會(hui) 陰陽災異,演繹“天人感應”“五德終始”學說,後又流為(wei) 象數之學,神秘主義(yi) 色彩濃厚,經義(yi) 越發晦澀。胡瑗在解經方法上有破有立,把《洪範》核心要義(yi) 定位於(yu) 君臣治國,化神話為(wei) 人事,解人事以理學,以事理解經,以君臣治道貫徹始終,從(cong) 而弱化了君權至上思想,為(wei) 君權批判和製約創造了理論上的可能性,也破解了很多漢唐解經意義(yi) 割裂的曲筆。

 

胡瑗對《洪範》通篇銓解,一方麵秉承漢唐以來《孔傳(chuan) 》《正義(yi) 》的闡釋精神,另一方麵也積極批判錯訛。在君臣治道論述上,胡瑗對統治者勸誡、勸勉,認為(wei) 政教治道的關(guan) 注和目標所向是普通百姓的民生和整體(ti) 命運。胡瑗除了在理論上通過銓經來完成思想建構外,還通過“湖學”的教學實踐培養(yang) 實學人才,這也體(ti) 現了他的經學觀和經濟觀念。

 

胡瑗的“湖學”思想和教學實踐推動了宋代經濟實學思潮的形成。在“湖學”教學實踐中,胡瑗設立“經義(yi) 齋”和“治事齋”,對於(yu) “經義(yi) 齋”的學生重視通曉儒學經典,樹立治理天下的價(jia) 值觀念;對於(yu) “治事齋”的學生則要求更加重視水利、國防等專(zhuan) 業(ye) 性較強的治國專(zhuan) 業(ye) 知識和能力培養(yang) 。“湖學”既能夠根據儒學意識形態的需求培養(yang) 政府官員,也能按照社會(hui) 事務需求規則來培養(yang) 實用型專(zhuan) 門人才,體(ti) 現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先進教育理念和實用主義(yi) 的人才培養(yang) 文化觀,蘊含了儒學對於(yu) 實踐和實學的重視。

 

胡瑗的“湖學”思想和教學實踐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治事齋”的設立體(ti) 現了“通經達用”的育人思想和治政觀念,即追求功利在儒學廟堂和神聖教育旨歸上不僅(jin) 被允許存在,而且可以拓展為(wei) 積極的時代風潮。事實上,在胡瑗去世後僅(jin) 十年,追求富國強兵的“王安石變法”就拉開帷幕。而與(yu) 變法同時進行的,是學術圈形成的一種事功思潮——這是由學術而登上廟堂治政的新的嚐試。李覯和王安石借助銓解《周禮》思想,提出變法除弊、選賢任能、依靠理財富國的事功思想。李覯將“通經”與(yu) “財用”結合起來,提出治理國家必須以“財用”為(wei) 基礎,而不能依靠空談仁義(yi) 。王安石解《周易》“利者義(yi) 之和也”為(wei) “義(yi) 固所為(wei) 利也”,肯定了利益的價(jia) 值優(you) 先取向,這種觀念一時成為(wei) 思想風潮。盡管王安石變法失敗,但其思想觀念卻長存於(yu) 儒學尤其是江南文化土壤中,成為(wei) 影響江南經濟的重要學術思想力量。

 

胡瑗“湖學”思想啟發了南宋江南事功學派的形成與(yu) 發展。南宋實學思潮並未因王安石變法的挫折而消沉,相反,江南地區薛季宣、陳傅良、陳亮、葉適等學者,形成更加聲勢浩大的事功學派群體(ti) 。事功學派常常對王安石變法以及王安石的學術思想提出批判,但是對於(yu) 胡瑗和“湖學”則推崇備至。這固然有“湖學”開啟“宋學”之始,尤其是胡瑗弟子劉彝提煉“湖學”精神為(wei) “明體(ti) 達用”,人爭(zheng) 以為(wei) 胡瑗弟子為(wei) 榮的原因,但整體(ti) 而言,無論南宋浙東(dong) 學派還是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其師承都可以追溯到胡瑗“湖學”。實際上,隨著胡瑗入京及去世,“湖學”衰而太學興(xing) ,胡瑗之後,學術分野愈益判若鴻溝:以二程、朱熹為(wei) 代表的理學發揮了胡瑗的“明體(ti) ”思想,盡棄“達用”的目標,著力於(yu) 形而上學,與(yu) 浙東(dong) 學派兩(liang) 極分化。胡瑗在解經實踐以及施教的方法論上,始終是浙東(dong) 事功學派的思想源頭和價(jia) 值依歸。

 

胡瑗“湖學”思想對江南經濟的影響,具有廣泛的實踐性。當胡瑗的“明體(ti) 達用”思想被後世割裂為(wei) “理學”和“事功”兩(liang) 途的時候,雙方不免會(hui) 產(chan) 生激烈的觀念衝(chong) 突。南宋朱熹和陳亮分別代表的這兩(liang) 個(ge) 學派,圍繞各自立場進行了為(wei) 期三年的“王霸義(yi) 利之辯”。朱熹主張放棄“義(yi) 利雙行、王霸並用”;陳亮認為(wei) ,王霸、義(yi) 利不能割裂開來看。實際上,“事功”學派恪守的是“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胡瑗“湖學”的核心觀念“明體(ti) 達用”是一體(ti) 兩(liang) 麵,絕非相互割裂。當然,在實踐應用中可以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有所側(ce) 重,同時也啟發了宋學的形成。

 

南宋事功學派之後,士人群體(ti) 的“達用”實學觀念與(yu) 實踐始終在綿延傳(chuan) 承,不絕於(yu) 縷。如元代郭守敬、明代張居正、清代顧炎武及顏元等,在政權實踐或者學術建構上都卓有成就。近世中國江南經濟的發達程度始終走在前列,不惟有膏腴沃土、人才濟濟,還有思想的滋潤和文化的綿延傳(chuan) 承。今日的江南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胡瑗“湖學”精神曆久彌新,依舊對江南經濟具有思想文化傳(chuan) 承的指導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