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會營作者簡介:常會(hui) 營,男,西元一九八〇年生,山東(dong) 壽光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副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儒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儒教、儒家哲學與(yu) 禮樂(le) 文化,著有《<論語集解>與(yu) <論語集注>的比較研究》《北京孔廟祭孔禮儀(yi) 研究》等。 |
“廟學合一”及其曆史價(jia) 值
作者:常會(hui) 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初九日戊申
耶穌2024年10月11日
廟學是古代傳(chuan) 承至今的儒學物質載體(ti) 。“廟學合一”(孔廟和官學合一)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教育規製,是在官學設孔廟,且屬於(yu) 國家推動之行為(wei) 。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祭教合一”的悠久曆史傳(chuan) 統,自漢代發端,魏晉南北朝繼承發展,唐代正式形成並製度化,孔廟祭孔與(yu) 古代教育和科舉(ju) 製度融為(wei) 一體(ti) 。宋元明清因襲這一製度,是中國古代教育之實存、代表和象征。清末民初,新學興(xing) 起,廟學分離,這一古代教育製度解體(ti) 。
“廟學”一詞,最早出自韓愈的《處州孔子廟碑》:“惟此廟學,鄴侯所作。” “廟”是指孔廟。“廟”,《說文》雲(yun) :“尊先祖貌也。”“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漢代鄭玄箋曰:“為(wei) 立宮室,四時祭之,若見鬼神之容貌如此。”孔廟亦是遵此規製,由孔子後代(如子思)及孔子弟子所建,為(wei) 尊先祖及老師孔子之貌。此亦是孔廟特殊之處,即不僅(jin) 僅(jin) 是尊先祖,亦是尊老師之所。這在古代社會(hui) 是極為(wei) 特殊的存在。故孔廟在創建之初,便具有了祭祀先祖和老師的雙重意涵,也為(wei) 漢代皇帝祭祀以及孔廟走向全國學校奠定了合法性基礎。
“學”則指學校,這裏的學校亦非泛指所有學校,而是指國家創建的官學,主要包括京師國學(太學、國子學)以及全國各地府、州、縣學。故“廟學”實即古代孔廟和學校的一體(ti) 化。不過,“廟學合一”曆經了很長的曆史進程。“廟學”在古代實是先有“學”,後有“廟”,起初是“廟”“學”分離的。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lun) 也。”夏商周三代並沒有孔廟,但都有國家大學,用以明人倫(lun) 道德(故後世廟學皆有明倫(lun) 堂或明德堂,北京孔廟國子監稱彝倫(lun) 堂)。周代大學裏要祭祀的先聖先師,皆是開國之君及輔佐其創建功業(ye) 之重臣。春秋時期,孔子去世,始於(yu) 曲阜闕裏建孔廟,弟子以六代之樂(le) 祭祀。為(wei) 表彰孔子對教育文化事業(ye) 所作的巨大貢獻,漢代開始於(yu) 曲阜闕裏孔廟祭孔,由漢高祖劉邦開其端。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策議“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儒學上升為(wei) 官方經學,孔子地位日益尊榮。其後,漢明帝將祭孔推向全國學校,魏晉南北朝亦於(yu) 國家最高學府太學辟雍釋奠孔子(顏回配享)。東(dong) 晉開始於(yu) 太學設立祭祀先聖先師的廟宇(夫子堂),可稱為(wei) 中國第一所建造在國家最高學府的孔廟,可謂“廟學合一”規製的雛形。南北朝時,北齊於(yu) 地方郡學立孔、顏廟,已經非常接近於(yu) “廟學合一”之規製。隋唐特別是唐代時,儒學逐漸製度化,孔廟由國子學、太學逐漸推廣至全國州、縣學。“廟學合一”教育規製正式形成,並為(wei) 宋元明清沿襲。
通過曆史考察可知,在古代,“儒學”與(yu) “廟學”是一體(ti) 的,甚至“廟學”即是作為(wei) 實體(ti) 存在的“儒學”。“廟學”與(yu) “儒學”之密切關(guan) 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
首先,廟學興(xing) 衰係於(yu) 儒學。廟學製度之形成與(yu) 發展,與(yu) 儒學和孔子地位不斷升級密不可分。在儒學經學化、製度化的同時,祭孔亦逐步常態化,終致唐代廟學合一製度化,宋元明清因襲之。儒學教育、孔廟祭孔與(yu) 科舉(ju) 製度遂合一,廟學發展長盛不衰。儒家的思想義(yi) 理教育、禮樂(le) 教化皆在廟學中進行,廟學乃儒學的物質載體(ti) 和教化場所。清朝末年科舉(ju) 廢止,新學興(xing) 起,儒學式微,廟學分離,即孔廟和國家各級學校分離。國子監劃歸學部,古代學校大都廢棄,建立了新式的各大、中、小學校。隨著帝製結束,古代政治製度和經學製度解體(ti) ,儒學教育式微,廟學亦逐漸喪(sang) 失其政教、文教職能。其次,廟學是儒學倡導尊師重教之重要場所。古代學校中建立孔廟是為(wei) 了尊孔,其實質是尊師。古代國學是國家各級官學,其實質是重教,重視社會(hui) 教育教化。尊師必尊孔,孔子是先師,是教師這一職業(ye) 的祖師。重教亦要先尊師,不忘先聖先師之恩澤。所以天子臨(lin) 雍講學,一定先去孔廟跪拜釋奠先師,再去國子監辟雍給文武百官和國子監師生講學。最後,廟學體(ti) 現了儒學在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廟學合一”的教育規製是一個(ge) 重要曆史現象,它與(yu) 科舉(ju) 製度一起,在中國古代延續長達1300年之久。
廟學(國學)作為(wei) 祭孔講經之聖地,禮樂(le) 教化之要地,古代教育之重地,科舉(ju) 製度之基地,儒學、經學(學統)與(yu) 道統的物質載體(ti) ,治統(政統)與(yu) 道統、經學(學統)與(yu) 從(cong) 祀製度交匯之地,其曆史意義(yi) 重大。
第一,“廟學合一”的教育規製承繼了夏商周三代祭祀與(yu) 教育合一的曆史傳(chuan) 統。“祭教合一”(其實包括教育、祭祀、政治和倫(lun) 理多種功能合一)早在前“廟學合一”時代已經出現,具有濃厚的“報本反始”“崇德報功”意識。後來,由於(yu) 孔子在教育文化事業(ye) 上影響極為(wei) 深遠,所以釋奠的對象逐漸以孔子為(wei) 主。漢明帝開始,孔廟祭孔走出鄒魯,走向天下學校,潛在地有將孔廟與(yu) 學校合一之勢,唐代正式實現“廟學合一”製度化。也即是說,孔廟祭孔與(yu) 學校教育的合一是中國教育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廟學合一”充分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祭祀與(yu) 教育合一的悠久曆史傳(chuan) 統,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
第二,“廟學合一”教育規製是漢代以來儒學經學化、製度化,祭孔講經逐步常態化、製度化的充分體(ti) 現。“廟學合一”教育規製是儒家思想得到官方高度認可的具體(ti) 體(ti) 現。從(cong) 漢高祖、漢武帝、漢明帝再到魏晉南北朝,讀經、講經和尊孔、祀孔逐漸成為(wei) 一種慣例和製度。這種製度在隋唐時期得到延續和全麵定型。
第三,“廟學合一”教育規製是孔子地位以及儒家道統譜係確立的重要標誌。唐代正式創立“廟學合一”的教育規製,本身便是對孔子所代表的儒家道統之承認和重視。“廟學合一”的發展曆程表明,這裏的“廟”最終必然指向孔廟,而孔廟的主祀對象便是孔子,如房玄齡、朱子奢所建言“庠序置奠,本緣夫子”。當然,這也是夏商周三代以後政統與(yu) 道統二分在唐代的製度化體(ti) 現。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程旺】朱熹的圖式世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