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東 著《原儒:體用視域下先秦儒家的“一貫之道”》出版暨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4-10-13 11:30:32
標簽:

崔海東(dong) 著《原儒:體(ti) 用視域下先秦儒家的“一貫之道”》出版暨序言

 

 

 

書(shu) 名:《原儒:體(ti) 用視域下先秦儒家的“一貫之道”》

作者:崔海東(dong)

出版社: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9月出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以體(ti) 用為(wei) 綱,理勢結合,分析了先秦儒家“一貫之道”的展開。

 

上篇“體(ti) 論”分別討論實體(ti) 、工夫、本體(ti) 。實體(ti) 即真實無妄的物體(ti) ,分為(wei) 道體(ti) 、性體(ti) 和心體(ti) ,總稱為(wei) “實體(ti) 三態”。工夫指針對心性情欲作自我調節、控製與(yu) 優(you) 化的理性的道德實踐,其在邏輯上展開為(wei) 一種“下→上→下……”、“知→養(yang) →行”連綿不絕之運動,包括下學而上達、上達而存養(yang) 、存養(yang) 而踐履,總稱為(wei) “工夫三階”。本體(ti) 指人憑工夫重新認識到的實體(ti) ,包括境界與(yu) 氣象,分為(wei) “欲仁斯至境”與(yu) “君子氣象”、“仁民愛物境”與(yu) “聖人氣象”、“天命流行境”與(yu) “天地氣象”。總稱為(wei) “本體(ti) 三境”、“氣象三位”。

 

下篇“用論”則討論仁心之發用。道心蘇醒,仁體(ti) 方首出庶物,打開屬人的世界,開始其自覺的旅行,由己及人,層層發用,開啟忠恕之行,經曆齊家、化鄉(xiang) 、治國、平天下,更參讚化育,最終峻極於(yu) 天。

 

本書(shu) 初步建構起一個(ge) 囊括先秦儒家基本義(yi) 理的自洽體(ti) 係,還原了孔門“體(ti) 用一貫”的結構與(yu) 先秦儒家的本旨。

 

作者簡介

 

崔海東(dong) ,1975年生,江蘇南京人,哲學博士,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哲學、政治哲學與(yu) 政治思想史、中國古代科技史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江蘇省社科基金文脈專(zhuan) 項1項,出版學術專(zhuan) 著3部,在期刊發表學術文章50餘(yu) 篇。

 

 

本書(shu) 目錄

 

緒論/1

 

上篇 體(ti) 論

第一章 體(ti) 論綜述/15

  第一節 原實體(ti) /15

  第二節 原工夫/19

  第三節 原本體(ti) /25

第二章 實體(ti) ·道體(ti) /28

  第一節 道體(ti) 正義(yi) 之一:人偽(wei) 道體(ti) /28

  第二節 道體(ti) 正義(yi) 之二:天道曰圓/35

  第三節 道體(ti) 正義(yi) 之三:地道曰方/40

  第四節 道體(ti) 正義(yi) 之四:人道曰和/44

  第五節 道體(ti) 分裂之一:渾沌之截停——莊子之自然/49

  第六節 道體(ti) 分裂之二:神性之歧出——墨子之天誌、明鬼/60

  第七節 道體(ti) 分裂之三:知性之歧出——《易傳(chuan) 》之形而上下/68

  第八節 道體(ti) 分裂之四:氣質之歧出——法儒之出現/72

  第九節 道體(ti) 分裂之五:仁性之歧出——孟荀以王者為(wei) 聖/78

第三章 實體(ti) ·性體(ti) /84

  第一節 性體(ti) 正義(yi) 之一:何為(wei) 性體(ti) /84

  第二節 性體(ti) 正義(yi) 之二:天地之性曰仁/87

  第三節 性體(ti) 正義(yi) 之三:仁生諸德/91

  第四節 性體(ti) 正義(yi) 之四:氣質之性曰氣/96

  第五節 性體(ti) 正義(yi) 之五:智識之性曰智/98

  第六節 性體(ti) 正義(yi) 之六:存神顯仁/102

  第七節 性體(ti) 正義(yi) 之七:新性三品/108

  第八節 性體(ti) 歧出之一:無善無惡與(yu) 善惡混/113

  第九節 性體(ti) 歧出之二:荀子之性惡善偽(wei) /116

  第十節 性體(ti) 歧出之三:智識之性之翕弱/121

  第十一節 性體(ti) 歧出之四:能群之性之陷溺/123

第四章 實體(ti) ·心體(ti) /127

  第一節 心體(ti) 正義(yi) 之一:原心/127

  第二節 心體(ti) 正義(yi) 之二:未發為(wei) 意/132

  第三節 心體(ti) 正義(yi) 之三:已發為(wei) 情/136

  第四節 心體(ti) 正義(yi) 之四:已發人心之危曰欲/138

  第五節 心體(ti) 正義(yi) 之五:已發道心之微曰端/140

第五章 工夫·下學/146

  第一節 下學正義(yi) 之一:見仁見智/146

  第二節 下學正義(yi) 之二:養(yang) 之以事/148

  第三節 下學正義(yi) 之三:博學以文/150

  第四節 下學正義(yi) 之四:約之以禮/157

  第五節 下學歧出:泥於(yu) 小道/159

第六章 工夫·上達/162

  第一節 上達正義(yi) 之一:何為(wei) 上達/162

  第二節 上達正義(yi) 之二:醒覺心體(ti) /164

  第三節 上達正義(yi) 之三:心體(ti) 之境界與(yu) 氣象/166

  第四節 上達正義(yi) 之四:反躬性體(ti) /169

  第五節 上達正義(yi) 之五:性體(ti) 之境界與(yu) 氣象/171

  第六節 上達正義(yi) 之六:對越道體(ti) /173

  第七節 上達正義(yi) 之七:道體(ti) 之境界與(yu) 氣象/180

  第八節 上達歧出:《荀子·天論》之第二次“絕地天通”/182

第七章 工夫·存養(yang) /185

  第一節 存養(yang) 正義(yi) 之一:何為(wei) 存養(yang) /185

  第二節 存養(yang) 正義(yi) 之二:靜之存養(yang) /189

  第三節 存養(yang) 正義(yi) 之三:動之存養(yang) /192

  第四節 存養(yang) 正義(yi) 之四:中之存養(yang) /194

第八章 工夫·踐履/196

  第一節 踐履正義(yi) 之一:何為(wei) 踐履/196

  第二節 踐履正義(yi) 之二:發念/198

  第三節 踐履正義(yi) 之三:自訟與(yu) 對治/200

  第四節 踐履歧出之一:隱逸、狂狷與(yu) 鄉(xiang) 願/202

  第五節 踐履歧出之二:禮之兩(liang) 端/204

 

下篇 用論

第九章 用論綜述/209

  第一節 仁心之發用/209

  第二節 東(dong) 亞(ya) 之繭與(yu) 水輪政治/214

第十章 原禮——返本和用與(yu) 人文世界之化成/218

  第一節 青銅時代:禮者豊也/218

  第二節 禮樂(le) 時代:禮者儀(yi) 也/223

  第三節 道德時代:禮者敬也/229

第十一章 下行·齊家/234

  第一節 家之理的規定/234

  第二節 家之勢的發展之一:殷之氏族與(yu) 周之宗族/239

  第三節 家之勢的發展之二:先秦家之字義(yi) 演化/246

  第四節 正夫婦為(wei) 齊家之始/250

  第五節 明孝悌為(wei) 齊家之本/255

第十二章 下行·化鄉(xiang) /261

  第一節 鄉(xiang) 黨(dang) 之理的規定/261

  第二節 鄉(xiang) 黨(dang) 之勢的發展之一:作為(wei) 實體(ti) 的“社會(hui) ”之呈現/267

  第三節 鄉(xiang) 黨(dang) 之勢的發展之二:作為(wei) 名稱的“鄉(xiang) 黨(dang) ”之形成/274

  第四節 化鄉(xiang) 之一:教明其德、化成其俗/282

  第五節 化鄉(xiang) 之二:政治自主、民生互助/288

  第六節 《大學》《中庸》化鄉(xiang) 之缺失/293

第十三章 上行·治國/298

  第一節 國家之理的規定/298

  第二節 國家之勢的發展/310

  第三節 論政體(ti) :孔孟荀之政體(ti) 觀/320

  第四節 論政權:孟子公權觀發微/326

  第五節 論政道:孟子之革命觀/335

  第六節 論治權:治權在賢/341

  第七節 治道之一:恒產(chan) 如何可能——經濟及其限度/344

  第八節 治道之二:恒心如何可能——教化及其限度/352

  第九節 治道之三:製度如何可能——徒法不足以自行/357

  第十節 分配權:公平與(yu) 效率之平衡/366

  第十一節 分配之道:度量分界之具體(ti) 方案/369

第十四章 上行·平天下/373

  第一節 天下之理的規定/373

  第二節 天下之勢的發展:青銅時代/377

  第三節 平天下之一:上古之懸設唐虞/380

  第四節 平天下之二:當今之天下定於(yu) 一/386

  第五節 平天下之三:未來之協和萬(wan) 邦/392

第十五章 上行·參讚化育/398

  第一節 《禮記·月令》成書(shu) 及背景/398

  第二節 時之縱貫:理論基礎之宇宙論/399

  第三節 令之統攝:實踐主體(ti) 之公權力/402

  第四節 物之完成:實踐路向之參讚化育/403

結語/406

參考文獻/412

後記/419

 

 

一日,海東(dong) 傳(chuan) 來新完成的大著《原儒——體(ti) 用視域下先秦儒家的“一貫之道”》,洋洋四十餘(yu) 萬(wan) 字,構製巨宏,脈絡清晰,文字典雅,新論迭出,是一部具有鮮明特點的學術著作。概而言之,如下幾個(ge) 特點或許可以與(yu) 讀者朋友分享。

 

一是敏銳的問題意識。學術研究成功關(guan) 鍵之一,就是能夠發現問題,一旦找到了新的真正的學術問題,那麽(me) 圍繞這個(ge) 問題展開的研究成功率就非常高,而且其學術價(jia) 值亦由此奠定。時至今日,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成果非常的繁富,學術觀點也是千姿百態。海東(dong) 在碩士期間便表現出強烈的問題意識,這種優(you) 秀的品質延續至今,使其能夠不斷地提出新問題。在這部著作中,這個(ge) 優(you) 點完美地得到了延續和發揚光大。《論語·裏仁》載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那麽(me) 先秦儒家到底有沒有這個(ge) 完整自洽的“一貫之道”?本書(shu) 認為(wei) 是有的,而且先秦儒家諸多的流派、人物和思想都隻是這個(ge) “客觀的”體(ti) 係的一個(ge) 發展環節。那麽(me) ,此體(ti) 係內(nei) 在的發展邏輯是什麽(me) ?本書(shu) 認為(wei) 相較於(yu) 漢唐“有無空之變”、宋明“理心氣之變”、清代以降“新舊之變”,先秦儒學是為(wei) “一多之變”,其“一”表現為(wei) 孔子之圓教,而“多”則表現在橫向上的孟、荀、莊、墨等對孔門義(yi) 理的發展,以及縱向上的修身、齊家、化鄉(xiang) 、治國、平天下直至參讚化育的發用流行。再者,先秦儒家這個(ge) 義(yi) 理體(ti) 係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予以表達?本書(shu) 認為(wei) 可以用體(ti) 用範疇,通過“本體(ti) →工夫→發用”此一序列來予以還原與(yu) 重建。可以說,本書(shu) 充滿了問題意識,是一部由問題組成的重要巨著。

 

二是圓融的體(ti) 係結構。雖然關(guan) 於(yu) 儒學體(ti) 係的梳理已有非常多的成果,但本書(shu) 還是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此是對儒學研究的重要貢獻。本書(shu) 的目標是“以體(ti) 用為(wei) 框架,還原孔門‘一貫之道’,建構儒學基本的‘原始反終’之體(ti) 係,即一元宇宙實體(ti) 為(wei) 道體(ti) ,道體(ti) 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下貫演為(wei) 性體(ti) 、心體(ti) ,仁心‘首出庶物’,自做工夫,下學而上達,上達而存養(yang) ,存養(yang) 而踐履,發用經曆下行之修身、齊家、化鄉(xiang) ,上行之治國、平天下、參讚化育後,峻極於(yu) 天,複歸道體(ti) ,由此就形成了‘本體(ti) →工夫→發用’此一從(cong) 無間斷、首尾循環、上下對流、內(nei) 外共生之宇宙生命模式”。那麽(me) ,本書(shu) 是否達到了這個(ge) 目標呢?回答是肯定的。本書(shu) 以體(ti) 用為(wei) 樞紐,分為(wei) 體(ti) 論與(yu) 用論兩(liang) 大部分,依照先秦儒家內(nei) 在的義(yi) 理脈絡次第展開,每一章自成一個(ge) 係統,首先論及實體(ti) ,從(cong) 道體(ti) 至性體(ti) ,至心體(ti) ;其次論及工夫,自下學上達,至上達存養(yang) ,至存養(yang) 踐履;再次論及發用,自下行至上行。可以說,每個(ge) 章節都做到互相呼應、循序漸進。在每個(ge) 係統的論述中,通過對概念的考察界定、對文本的詮釋再造、對義(yi) 理的剖析梳理,從(cong) 而環環相扣,由無數個(ge) 小螺旋構成一個(ge) 精致圓融的大係統,將先秦儒家的義(yi) 理體(ti) 係的圓融性和完整性展示在讀者麵前。

 

三是典雅的敘述風格。當今提倡國學複興(xing) 的大背景下,學術著作要求體(ti) 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本書(shu) 在追求這個(ge) 目標上也有精彩的表現。從(cong) 形式上看,不論是標題的遣詞,還是正文的行筆,海東(dong) 的論述均努力塑造一種古典的語言風格,非常端正典雅,文字清新,讀起來非常舒適,可讀性很強。從(cong) 內(nei) 容上看,其關(guan) 於(yu) 儒家思想的思考也表現出明顯的中國特色。比如“醒覺心體(ti) ”“反躬性體(ti) ”“對越道體(ti) ”,都是直接取諸儒家原典。又如“化鄉(xiang) ”的提出,就是對《大學》修齊治平的有益補充,也更符合儒家義(yi) 理。再如“東(dong) 亞(ya) 之繭”“水輪政治”等閃光點,都是基於(yu) 對中國社會(hui) 、曆史與(yu) 政治的深刻提煉而形成的頗具啟發的思考。而且,本書(shu) 完全在先秦子學內(nei) 生性精神視域下,深入文本,反複錘煉,探析先秦儒家的義(yi) 理體(ti) 係,形成了厚重的中國氣派。故而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如何從(cong) 研究中國哲學的著作中顯示出來,本書(shu) 或許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yi) 。

 

四是嚴(yan) 謹的學術態度。由於(yu) 本書(shu) 希望以一套完整、自洽之體(ti) 係,來解讀、還原先秦儒家,對儒家義(yi) 理表現出新的理解,書(shu) 中涉及的相關(guan) 概念、命題等都需要做新的解釋,在這點上,作者表現出了非常嚴(yan) 謹的學術態度。比如,對儒家固有概念、術語如“儒”“帝”“天”“神”“鬼”“道體(ti) ”“性體(ti) ”“心體(ti) ”“家”“鄉(xiang) ”“國”“天下”等,作者都進行了詞源學與(yu) 儒家義(yi) 理的雙重界定與(yu) 交待。又如,作者對後起概念如“體(ti) 用”“本體(ti) ”“工夫”等在先秦研究中使用的合法性也予以了論述,認為(wei) 其在先秦時處於(yu) 有其實而無其名;另外還區分了實體(ti) 與(yu) 本體(ti) 等,認為(wei) 所謂本體(ti) ,是人憑工夫重新認識到的實體(ti) ,此全新之體(ti) 證,心之所會(hui) 為(wei) 境界,麵之所顯為(wei) 氣象。再如對於(yu) 自創概念也予以了說明,如“四維之性”“新性三品”“化鄉(xiang) ”等,均能持之有據、言之成理。

 

五是創新的學術觀點。雖然關(guan) 於(yu) 先秦儒學研究的成果非常多,關(guan) 於(yu) 先秦儒學體(ti) 係的梳理也不乏其人,但本書(shu) 仍然表現出了不同的亮點,從(cong) 本書(shu) 看來,作者創新欲望非常強烈,提出了一些屬於(yu) 自己的獨特思考。比如,對儒家本有名實,但是不成體(ti) 係的舊有義(yi) 理予以整理歸納,將道體(ti) 、性體(ti) 、心體(ti) 定為(wei) “實體(ti) 三態”,使三者層層下落,更級級上達,始有係統。又如,將本來或有名實,但是殘缺不全,不成體(ti) 係者予以整理歸納。如工夫三大環節,其中下學而上達、上達而存養(yang) ,分別是孔子、孟子理論自覺,已經明確提出的,存養(yang) 而踐履則儒家雖有其義(yi) 但是沒有明確提出,故作者予以總結,並將三者歸納為(wei) “知→養(yang) →行”此一首尾循環、上下對流的體(ti) 係。並且作者將下學上達、上達存養(yang) 、存養(yang) 踐履定為(wei) “工夫三階”,將欲仁斯至境、仁民愛物境、天命流行境定為(wei) “本體(ti) 三境”,將君子、聖賢、天地定為(wei) “氣象三位”。再如,將本有其實,但無其名,散漫零落者予以歸納整理。如儒家之發用本分上行與(yu) 下行,下行中,除齊家外,當有化鄉(xiang) 。鄉(xiang) 黨(dang) 是人類棲居的一大環節,化鄉(xiang) 又為(wei) 曆代儒家經世之大根大本,舍此幾不可言治。然而兩(liang) 千多年來,儒家於(yu) 此雖有豐(feng) 富的實踐,卻由於(yu) 多種原因,未在理論予以總結,故作者據實定為(wei) “教化鄉(xiang) 黨(dang) ”,補上此一節目。再如,對本來間有其實,然而混雜不清、不明就裏者予以歸納整理。如儒家發用之治國,曆來皆政、治不分,作者據公權、治理、分配這三種原則與(yu) 辦法,分為(wei) 政權、政道,治權、治道,分配權、分配之道三組六項,以此來分析歸納儒家之治國理論。最後,在“平天下”之後,作者又著重提出並表彰“參讚化育”,將其作為(wei) 儒家發用的最後一個(ge) 環節,以完成“原始反終”此一進程,這是以往儒家義(yi) 理研究中重視不夠的。可以想象,作者花了非常多的心血,這些創新觀點都是難能可貴的。應該說,本書(shu) 中的新觀點觸目即是,正是有了諸多新的學術觀點,本書(shu) 才熠熠生輝,其學術價(jia) 值亦因此而凸顯。

 

六是廣采時賢之精華。成功的學術成果,必須建立在對已有的相關(guan) 研究成果進行認真的考察、仔細的分析、客觀的判斷以及深入的把握基礎上。綜覽全書(shu) 不難看出,本書(shu) 無論哪個(ge) 章節,都大量地吸收了時賢的成果。比如,對現代新儒家牟宗三、徐複觀、唐君毅、錢穆等人的相關(guan) 義(yi) 理,作者進行了較為(wei) 深入的研究與(yu) 消化。又如,對當代中國哲學研究大家陳來、楊國榮等先生的相關(guan) 成果,作者也予以認真的學習(xi) 與(yu) 吸收。再如,在其他相關(guan) 領域,包括陳夢家等人的甲骨文研究、許倬雲(yun) 等人的古代史研究、張光直等人的考古研究、馮(feng) 時等人的上古天文研究等,作者都做了有益的參考與(yu) 借鑒。對時賢研究成果的關(guan) 注與(yu) 引用,使本書(shu) 立論具有客觀的基礎,也使本書(shu) 的論述顯得氣勢恢宏。

 

七是獨特的啟發性識見。在典雅的敘述中,本書(shu) 也不乏予人以啟發的學術觀點。比如,在陳述道體(ti) 演變中,作者將莊子、墨子、韓非、《易傳(chuan) 》、孟荀視為(wei) 五種道體(ti) 分裂之象,為(wei) 什麽(me) 這些思想家或著作代表的是“裂變”而不是“一體(ti) ”?值得大家思考。再如,本書(shu) 對《禮記》中的《月令》非常推崇,認為(wei) 《月令》以時的縱貫、令的統攝、物的完成形成了一個(ge) 相互聯係、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體(ti) 係,從(cong) 而將古典儒家參讚化育的生態思想推上一個(ge) 新的高峰,這也是很值得讀者們(men) 思考的。

 

當下關(guan) 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研究,不外兩(liang) 種情形:一是對傳(chuan) 統思想文化進行發掘、梳理和解釋,二是試圖在研究傳(chuan) 統思想文化基礎上推陳出新。客觀地說,前一方麵的工作,我們(men) 做得很多很出彩,但後一方麵的工作做得比較一般。就前一方麵工作而言,本書(shu) 非常出彩,就後一方麵工作而言,本書(shu) 亦進行了有價(jia) 值的嚐試。就本人學習(xi) 、研究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特別是儒學的經曆而言,我們(men) 的思想被某些東(dong) 西籠罩了幾千年,故深切感受到從(cong) 千年思想傳(chuan) 統中開出新氣象的必要和重要。海東(dong) 年富力強,不僅(jin) 理論基礎厚實,而且充滿關(guan) 懷意識,因而希望他再接再厲,為(wei) 學林貢獻更多的佳作,為(wei) 開創新的傳(chuan) 統貢獻智慧。

 

 

李承貴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