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宏偉】隋唐洛陽城空間體係研究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10-13 11:27:59
標簽:

隋唐洛陽城空間體(ti) 係研究

作者:霍宏偉(wei)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隋唐洛陽城空間體(ti) 係研究”負責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初二日辛未

          耶穌2024年9月4日

 

唐代詩人韋應物《登高望洛城作》雲(yun) :“高台造雲(yun) 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勢據萬(wan) 國尊。”詩中盛讚的就是位於(yu) 今河南省洛陽市的隋唐洛陽城遺址。該城始建於(yu) 隋代煬帝大業(ye) 元年(公元605年),毀於(yu)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曆時523年。它是中古時期的著名都城,與(yu) 隋唐長安城並稱“東(dong) 西兩(liang) 京”,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空間體(ti) 係構成與(yu) 營建規劃特點

 

隋唐洛陽城空間體(ti) 係,是指該城內(nei) 外不同的建築空間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nei) 部聯係組合而成的整體(ti) 。其空間體(ti) 係並非一次創建而成,而是經曆漫長的城市發展,逐步形成與(yu) 完善的。根據該城址考古遺存的空間分布,結合文獻資料,其空間體(ti) 係可歸納為(wei) 城、苑、窟、墓四個(ge) 組成部分。自內(nei) 向外的記述順序,既反映出隋代東(dong) 都城營建工程的基本次序,也是隋唐洛陽城龐大空間體(ti) 係逐步形成的過程。

 

城,指宮城、皇城、東(dong) 城、含嘉倉(cang) 城及外郭城等由城垣環繞的城市範圍,其不僅(jin) 是社會(hui) 等級製度在城市物質空間的反映,而且與(yu) 城市社會(hui) 空間的分層有對應關(guan) 係。唐杜寶撰《大業(ye) 雜記》雲(yun) :“東(dong) 都大城周回七十三裏一百五十步。”城垣以內(nei) 麵積約47平方公裏。苑,包括隋唐兩(liang) 代的離宮別苑。根據空間位置的不同,分為(wei) 苑內(nei) 型、城郊型及縣區型等三種類型。苑內(nei) 型離宮數量較多,最為(wei) 著名的是位於(yu) 西苑南部的隋代顯仁宮,唐代新建離宮中合璧宮具有代表性。城郊型離宮僅(jin) 見亭子宮。縣區型離宮分布於(yu) 城西、西南、南麵及東(dong) 南,距城相對較遠。別苑即位於(yu) 城西、麵積廣大的皇家園林西苑。窟,是指以隋唐洛陽城南郊龍門石窟為(wei) 中心的龍門地區,上述前兩(liang) 部分主體(ti) 為(wei) 世俗社會(hui) 空間,這一部分為(wei) 宗教社會(hui) 空間,反映出“北南呼應,城窟一體(ti) ;城興(xing) 窟盛,城衰窟微”的關(guan) 係特點。墓,是指隋唐洛陽城城垣之外隋唐時期的大片墓地,普遍位於(yu) 城郊及縣區。

 

此四者是隋唐洛陽城空間體(ti) 係研究的主要內(nei) 容,可以從(cong) 總體(ti) 上概括為(wei) 三組關(guan) 係。

 

隋唐洛陽城空間體(ti) 係,包括城、苑、窟、墓,是一個(ge) 整體(ti) 。城內(nei) 外各個(ge) 不同的空間單元,諸如城垣以內(nei) 的宮城、皇城、東(dong) 城、含嘉倉(cang) 城及外郭城,城外的離宮別苑、龍門石窟、隋唐墓地等則作為(wei) 局部。整體(ti) 是由若幹個(ge) 局部構成的,但整體(ti) 並不是局部的簡單相加和組合,它統率各個(ge) 局部,高於(yu) 局部。兩(liang) 者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相互影響。城市局部的改變,會(hui) 在某一方麵反映出城市整體(ti) 布局的變化,與(yu) 整個(ge) 城市有著密切關(guan) 係。例如,隋唐洛陽宮城門址封堵現象可見唐代前、後不同時期宮城整體(ti) 布局的改變。洛陽城與(yu) 隋代墓地的變遷,也能反映出整體(ti) 與(yu) 局部的關(guan) 係。當洛陽城址由漢魏故城西移十八裏營建新都後,漢魏城的居民遷居隋代東(dong) 都城,隋代墓地的分布也顯示出向西擴展的趨勢,開辟出新的塋域。

 

隋唐洛陽城空間布局等城市外部形態的演變顯示出自隋至唐三個(ge) 世紀時代與(yu) 社會(hui) 的變化、思想觀念與(yu) 意識形態的變化。以隋唐東(dong) 都城外部形態的演變作為(wei) 突破口,可見隋唐洛陽城的空間布局折射出隋唐時期社會(hui) 與(yu) 思想的變遷,反映出物質與(yu) 精神的密切關(guan) 係。可以說,都城物質形態布局結構的改變,是其精神文化、社會(hui) 曆史變化的反映。

 

東(dong) 都城空間布局演變可以說明一些重大曆史問題,將考古學研究上升到史學的高度。隋唐洛陽城空間布局的改變不僅(jin) 揭示出城市性質、功能的變化,而且反映出國家曆史、社會(hui) 文化麵貌的變遷。對東(dong) 都城這樣一座單體(ti) 城市的個(ge) 案分析,從(cong) 區域角度來看屬於(yu) 微觀研究,但是作為(wei) 都城,它與(yu) 國家的關(guan) 係是緊密相連的。北宋李格非曾論述洛陽與(yu) 國家盛衰的關(guan) 係:“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黽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zheng) 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嚐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luan) 之候也’。”

 

隋唐洛陽城在營建之初是隋代的東(dong) 京城,大業(ye) 五年改稱“東(dong) 都”。其營建規劃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wei) 崇方、尚中、跨水營建等。

 

崇方,可謂“不方而方”。“不方”,是指外郭城四麵城牆長度不一,略呈梯形,而非正方形或長方形。經1959年考古勘查,隋唐洛陽外郭城四麵城牆長度不同:東(dong) 牆7312米,南牆7290米,西牆6776米,北牆6138米。外郭城形製南寬北窄,大致呈梯形,如《唐六典》所雲(yun) 東(dong) 都城“郛郭南廣北狹”。“方”,是指宮城、裏坊的形製基本為(wei) 方形,《大業(ye) 雜記》載:“堤南有民坊,坊各周四裏,開四門,臨(lin) 大街。”《河南誌·京城門坊街隅古跡》引《兩(liang) 京新記》:“按韋述《記》,每坊東(dong) 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門。”

 

尚中,即“不中而中”。“不中”,是指相對於(yu) 隋代東(dong) 都城城垣範圍而言,全城中軸線偏西,為(wei) 非對稱布局。隋東(dong) 京城上應天中,下擇土中,洛陽自古就被稱為(wei) “土中”。在五行中,土居中央,擇洛建都,實為(wei) 宅居四方之中而一統天下。從(cong) 整個(ge) 城市體(ti) 係來看,“東(dong) 城西苑,東(dong) 實西虛”,中軸線仍然居中。中國人自古講究陰陽對立平衡原則,不可能讓全城中軸線偏西而無任何補救措施。在洛陽城西側(ce) 構築麵積廣大的西苑,正是古人平衡原則在都城營建實踐中的巧妙運用。當然,即使在單個(ge) 裏坊及市場內(nei) ,也體(ti) 現出“尚中”的規劃理念。洛陽一般裏坊以十字街將其劃分為(wei) 四等份均勻空間,十字街的交叉點成為(wei) 裏坊中心點。豐(feng) 都市平麵似九宮格,中央一格為(wei) 市署。乾陽殿位居宮城的幾何中心,該殿為(wei) 大朝正殿,是全城最為(wei) 重要的主體(ti) 殿堂,它擋住了中軸線的向北延伸。建築曆史學家傅熹年曾在隋唐洛陽宮城實測圖上進行過詳細測算,發現乾陽殿居宮城幾何中心。武則天時期,大朝正殿乾元殿被拆毀,於(yu) 其地營造了明堂。

 

古代都城大多依山傍水而建,較少跨水而建。隋東(dong) 都城跨水營建,成為(wei) 該城規劃設計的一大特點。《大業(ye) 雜記》雲(yun) ,東(dong) 都大城“西拒王城,東(dong) 越瀍澗,南跨洛川,北逾穀水”。《兩(liang) 京新記》:“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跨水建城,不僅(jin) 為(wei) 城市經濟發展、航運、供排水等方麵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能為(wei) 宮城、皇城的安全起到一定的軍(jun) 事防禦作用。

 

東(dong) 都城規劃的核心理念

 

以象天法地的天人合一思想、周易八卦及陰陽五行、儒家思想為(wei) 核心內(nei) 容,是隋唐洛陽城營建規劃的主導因素。

 

古人將天空劃分為(wei) 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及天市垣。隋東(dong) 都城的規劃設計者,將都城的不同區域與(yu) 天上三垣對應,使其成為(wei) 大地上具有象征意義(yi) 的“宇宙之都”,在都城人文環境中融入天文觀念,如將宮城稱為(wei) 紫微城,皇城名為(wei) 太微城等,這是“象天法地”思想觀念的具體(ti) 體(ti) 現。

 

《周易》被稱為(wei) “群經之首”,《周易》思想在古人的行為(wei) 規範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洛陽宮城位居全城西北部,地勢高敞。大朝正殿隋稱乾陽殿,唐改為(wei) 乾元殿。“乾陽”一詞,應出自《周易·係辭下傳(chuan)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ti) ,以體(ti) 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元,《周易·乾卦》彖曰:“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亦指天、帝王。據《河南誌·魏城闕古跡》載,在曹魏洛陽宮殿中,已有用“乾元”作為(wei) 殿名者。大業(ye) 殿之名,源於(yu) 《周易·係辭上傳(chuan)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wan) 物而不與(yu) 聖人同憂,盛德大業(ye) 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e) ,日新之謂盛德。”可見《周易》在都城營建中的重要作用。

 

隋唐洛陽城門命名或是根據城門所在方位,依陰陽五行而命名;或源自儒家經典,如建國門;或據天象命名,如則天門、端門,左右掖門。隋東(dong) 都外郭城城門的含義(yi) ,與(yu) 陰陽五行有關(guan) 。東(dong) 城垣屬東(dong) 方,象征木、陽性、春天,故有上春門、建陽門。南城垣屬南方,象征火、夏天,以建國門為(wei) 代表,唐代稱定鼎門。中為(wei) 土,五季中以長夏為(wei) 象征,故有長夏門之名。隋白虎門,從(cong) 四象上來說,白虎屬於(yu) 西方,因郭城西牆無門,故移置南城垣建國門之西,以示西麵之門,象征金、秋天。若無,則顯得整座城市不均衡。初唐將此門改為(wei) 厚載門,因門址位於(yu) 西南,後天八卦中坤卦居西南,“厚載”代表坤卦,《周易·坤卦》象雲(yun)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宮城北麵有玄武城,其正門玄武門。在四象中,玄武屬北方,象征水、冬天。隋代洛陽西苑四麵苑門的命名,亦是四方與(yu) 四季相對應,故西苑東(dong) 麵有望春門,南麵有清夏門,西麵有迎秋門,北麵有禦冬門。

 

隋唐洛陽城洛南裏坊命名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東(dong) 側(ce) 一列裏坊名多帶“仁”字,有裏仁、利仁、歸仁、懷仁、仁風、靜仁諸裏坊;西側(ce) 有兩(liang) 列坊名多用“義(yi) ”字,有懷義(yi) (即唐通濟)、富義(yi) (即唐廣利)、承義(yi) 、明義(yi) 、教義(yi) 等裏坊。命名的根據在於(yu) ,東(dong) 方屬木,配以仁,西方屬金,配以義(yi) 。洛南裏坊區中部有兩(liang) 行裏坊多以“善”為(wei) 名,分別為(wei) 從(cong) 善、章善、嘉善、修善、福善、擇善、勸善、旌善、尚善、積善諸裏坊,應是與(yu) “中”相配。這種命名方式,在武周時期神都四方匭的配置上也有所反映。據《唐會(hui) 要》記載:東(dong) 方配仁,南方配信,西方配義(yi) ,北方配智。在以後的都城城門命名中,這一現象表現得更為(wei) 突出。例如,金中都外郭城四麵城門的命名,就強烈地反映出五方與(yu) 五德相配的思想觀念。東(dong) 有施仁門,西有彰義(yi) 門,南有端禮門,北有崇智門。東(dong) 方為(wei) 仁,西方為(wei) 義(yi) ,南方為(wei) 禮,北方為(wei) 智,東(dong) 西南北與(yu) 仁義(yi) 禮智相對應。

 

洛陽城裏坊名稱,最為(wei) 形象、直觀地反映出儒家思想對該城規劃的深刻影響。裏坊命名原則上主要采自儒家經典中的名句。另有少量是以地點和居住者身份來取名。儒家經典主要采自《論語》《周易》《詩經》《禮記》《左傳(chuan) 》等,可以舉(ju) 出30餘(yu) 例,如“裏仁裏”源於(yu) 《論語·裏仁》:“子曰:‘裏仁為(wei) 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積善裏”來自《周易·坤卦》:“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景行裏”出自《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溫柔裏”與(yu) “敦厚裏”源於(yu) 《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wei) 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恭儉(jian) 裏”與(yu) “慈惠裏”出於(yu) 《左傳(chuan) ·成公十二年》:“享以訓共(恭)儉(jian) ,宴以示慈惠。共(恭)儉(jian) 以行禮,而慈惠以布政。”由此可見儒家文化對隋代城市營建規劃的深刻影響。采用儒家經典名句來為(wei) 裏坊命名,在西晉洛陽、北魏洛陽、隋大興(xing) 城已有先例可循。

 

在中國都城史上的重要地位

 

隋唐洛陽宮城和皇城井然有序的空間布局、宮城門殿縱列製度等影響了宋、金、元、明諸代宮室製度。從(cong) 隋唐時期的東(dong) 都城演變為(wei) 北宋西京城,雖然城圈範圍沒有縮小,物理空間未見壓縮,但是在該城內(nei) 的某些區域發生了一係列變化,出現了部分城門的封堵與(yu) 新開現象,政治、經濟重心發生偏移,已顯現出城市地位、等級下降的態勢。從(cong) 整體(ti) 上來看,前期城門封堵仍然是局部性、小範圍的,未對全城造成嚴(yan) 重影響,城市整體(ti) 結構未變。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yu) 唐末長安宮城的徹底廢毀,使得保留較為(wei) 完整的隋唐洛陽宮城形製、布局對北宋初期東(dong) 京汴梁皇城的改擴建工程以及金、元、明時期都城宮室製度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宋史·地理誌一》載,北宋“建隆三年,廣皇城東(dong) 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li) 矣”。隋唐洛陽城成為(wei) 中古時期都城向近世城市過渡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隻有將其放在整個(ge) 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宏觀背景下進行考察,才能體(ti) 會(hui) 到它在我國都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城市史發生巨大變化,始於(yu) 中原地區。北宋汴京城從(cong) 封閉式裏坊到開放式街巷的轉變,發展成為(wei) 首屈一指的商業(ye) 性大城市,應有其曆史的傳(chuan) 承,要從(cong) 洛陽城尋找根源,因為(wei) 在唐末五代時期城市發展過程中,洛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至少在五代後唐之前,洛陽城中已出現街巷,後唐時沿襲舊製。唐末五代時期的洛陽城是探討裏坊製向街巷製轉變的典型個(ge) 案,應引起學術界重視。

 

綜上所述,隋唐洛陽城在空間上位居天中,集百家之長,成為(wei) 隋唐時期南北都城文化交匯融合之作。東(dong) 都城發展、變化時期正處於(yu) “唐宋變革期”,在時間上,它承上啟下,是我國城市由中古政治性、軍(jun) 事性城市向近世休閑城市過渡的典型範例。在空間布局的演變過程中,城由封閉式空間向開放式空間變化,即由裏坊製向街巷製的轉變,在唐末五代時期的洛陽城市中得到了較好體(ti) 現,成為(wei) 解剖裏坊製向街巷製轉變的重要例證。由此可見,隋唐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