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推動宋代國家治理
作者:尹鉉哲 鄭豔(延邊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曆史係教授;延邊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曆史係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初七日丙午
耶穌2024年10月9日
宋學是在唐代儒學複興(xing) 的基礎上,經兩(liang) 宋數代思想家的創造性發展而形成的新儒學流派。其核心理念包括重視思辨、強調義(yi) 理、推崇理性、講究致用等。宋學不僅(jin) 是對古代儒家經典的重新詮釋,更是一種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旨在解釋現狀、應對變局、維護統治的新儒學體(ti) 係。宋學作為(wei) 宋代學術思想的精髓,不僅(jin) 影響了當時社會(hui) 的思想風貌,更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道德修養(yang) 與(yu) 政治理想方麵,宋學注重個(ge) 體(ti) 的道德修養(yang) 和內(nei) 在的精神追求。宋儒們(men) 認為(wei) ,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修養(yang) 工夫,可以達到內(nei) 聖的境界。同時,他們(men) 也倡導將這種內(nei) 在的精神追求外化為(wei) 治國平天下的實際行動,實現內(nei) 聖外王的統一。這不僅(jin) 提升了士人的道德境界,也影響了宋人的政治理念。
在德治思想方麵,宋學強調“以德治國”,認為(wei) 君主應以身作則,通過道德修養(yang) 來感召天下,實現社會(hui) 的自然和諧。這一思想在宋代政治中有所體(ti) 現,如宋仁宗時期的“仁政”,以及後世對“仁宗盛治”的追憶,都反映了德治理念在宋代政治實踐中的應用。
強調法治與(yu) 禮治並重。宋學在強調德治的同時,並未忽視法治的重要性。理學家認為(wei) ,禮(社會(hui) 規範)是外在的法則,與(yu) 內(nei) 在的天理相呼應,共同維護著社會(hui) 秩序。宋代立法較為(wei) 完備,如《宋刑統》的製定,以及對前代法律的繼承與(yu) 發展,都體(ti) 現了法治精神。同時,宋代重視禮儀(yi) 製度的建設,通過禮儀(yi) 規範人們(men) 的行為(wei) ,強化等級秩序,維護社會(hui) 穩定。
突出民本思想。宋學中的民本思想,是對傳(chuan) 統儒家“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思想的繼承與(yu) 發展。宋代士人普遍認為(wei) ,民心向背是國家興(xing) 衰的關(guan) 鍵,因此主張輕徭薄賦、與(yu) 民休息,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保障民生。這一思想在王安石變法中雖有爭(zheng) 議,但整體(ti) 上,宋代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納了民本思想,實施了一係列有利於(yu) 民生改善的政策。
宋代中央集權日益加強,宋學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理論支撐作用。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談到北宋仁宗以來“士大夫的自覺與(yu) 政治革新運動”時說,宋朝的時代,在太平景況下,(問題)一天一天的嚴(yan) 重,而一種自覺的精神,亦終於(yu) 在士大夫社會(hui) 中漸漸萌出。與(yu) 胡(瑗)、範(仲淹)同時前後,新思想、新精神蓬勃四起。宋代較之前朝,不乏政治革新之舉(ju) ,士大夫們(men) 傾(qing) 注了極大的熱情與(yu) 心力。適逢“合變時節”,宋慶曆時期的新政與(yu) 熙寧時期的新法,都是由士大夫主動推進的政治改革運動。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在中國曆史上書(shu) 寫(xie) 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宋慶曆改革過程中,“儒者報國,以言為(wei) 先”的鮮明立場,以道自任與(yu) 坦率無忌的態度,揭開了宋代曆史上富於(yu) 生氣的一頁。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批評時政、創行新政,是以弘揚祖宗創立的“紀綱”“成憲”為(wei) 旗幟。其中傳(chuan) 達的不是因循保守,而是對現實政治的不滿以及要求積極有為(wei) 的迫切願望。
宋學在強調中央集權的同時,也關(guan) 注地方治理。範仲淹、歐陽修等宋學代表人物提出了一係列加強中央集權與(yu) 地方治理相平衡的措施。範仲淹在慶曆新政中主張整頓吏治、加強邊防、推行均田製等,旨在通過改革實現中央與(yu) 地方權力的合理配置。歐陽修進一步提出了“分權而治”的思想,認為(wei) 中央與(yu) 地方應該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和權力,以實現政治的穩定與(yu) 發展。這一思想在宋代的政治製度中得到充分體(ti) 現,如設立轉運使、提點刑獄等官職,以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和監督。
科舉(ju) 製度作為(wei) 宋代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其改革與(yu) 完善深受宋學影響。宋學強調文化素質與(yu) 才能的重要性,促使科舉(ju) 考試更加注重考察考生的實際能力和知識水平。宋初,統治者即著手對科舉(ju) 製度進行改革,如增加殿試環節、實行糊名謄錄製度等,以減少作弊現象,提高選拔的公正性。這些改革措施推動了宋代政治製度的進一步完善。在科舉(ju) 考試內(nei) 容改革方麵,宋學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宋代科舉(ju) 考試內(nei) 容逐漸多樣化,除了傳(chuan) 統的經史子集外,還增加了策論、詩賦等內(nei) 容。這一改革不僅(jin) 全麵考查了考生的綜合素質,也體(ti) 現了宋學對人才培養(yang) 的多元化要求。
宋學富有與(yu) 社會(hui) 現實相結合的實踐精神,建立在慶曆新政、熙寧新法兩(liang) 次政治變革上。陳亮是南宋浙東(dong) 事功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以義(yi) 利觀為(wei) 核心的事功倫(lun) 理獨樹一幟,站在了當時的“顯學”——理學的對立麵。南宋浙東(dong) 事功學派的士人們(men) ,本著重事功、講實際的思想,立足現實,針砭時弊,反對“抑末厚本”,主張“農(nong) 商並重”,鼓勵發展農(nong) 業(ye) 和商業(ye) ,倡導輕徭薄賦,與(yu) 民休息,呼籲施行有利於(yu) 百姓利益的種種措施,從(cong) 而實現藏富於(yu) 民,最後達到民富而國強、國家中興(xing) 統一的目的。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這與(yu) 宋學的推動密不可分。宋學鼓勵學術創新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全麵發展。例如,宋代出現了大量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如《水滸傳(chuan) 》《西廂記》等;在科技方麵也有許多重要發明,如活字印刷術、火藥的廣泛應用等。同時,宋學還倡導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吸引了國內(nei) 外眾(zhong) 多學者的關(guan) 注和參與(yu) 。宋代學者不僅(jin) 注重對傳(chuan) 統儒學的深入研究,還積極吸收佛、道思想精華,形成了具有思辨性、哲理化的新儒學體(ti) 係。這種學術氛圍的營造為(wei) 宋代文化的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
宋學不僅(jin) 強化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推動了科舉(ju) 製度改革和人才選拔機製的完善,促進了社會(hui) 和諧與(yu) 道德建設以及文化繁榮與(yu) 科技創新,還為(wei) 後世政治治理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劉力耘】“一道德以同俗”與(yu) 國家治理思想
【下一篇】【高藝鵬】夏譯儒家經典中的時代特征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