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朝明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
楊朝明:祭孔為(wei) 何曆久彌新彌廣?
受訪者:楊朝明
采訪者:於(yu) 海濤 孫婷婷 李欣
來源:中國新聞社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廿七日丙申
耶穌2024年9月29日
祭祀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是2000多年來,中國曆代為(wei) 了尊崇與(yu) 懷念至聖先師孔子,而在各地的孔廟和文廟等場所舉(ju) 行的祀典。近年來,越來越多喜歡中國文化、渴望了解儒家思想的人到當地的文廟、書(shu) 院等地參與(yu) 祭孔活動。
祭孔大典起源於(yu) 何時?設立的目的是什麽(me) ?還在哪些國家和地區舉(ju) 行?近日,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楊朝明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就相關(guan) 問題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紀念孔子誕辰2575年祭祀典禮9月28日在山東(dong) 曲阜舉(ju) 行,儀(yi) 式起源於(yu) 何時?設立的目的是什麽(me) ?
楊朝明:孔子在世時,就有“天縱之聖”“天之木鐸”之譽。孔子去世後,魯國國君寫(xie) 了誄文,相當於(yu) 今天的祭文,在誄文中,稱孔子為(wei) “尼父”,十分尊崇孔子。這是對孔子致祭的開始。
孔子的弟子們(men) 在孔子去世後如喪(sang) 父母,自發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守喪(sang) 三年,表達對孔子的尊敬與(yu) 追思。人們(men) 以他生前居堂為(wei) 廟,收藏供奉他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shu) ,這是孔廟的由來。
漢代以後,包括皇帝以及王公大臣在內(nei) 的很多人不斷祭祀孔子,祭祀孔子逐漸形成定製。唐代以後,全國各府、州、縣皆立孔廟,並定期祭祀。因此,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的道場。
人們(men) 紀念孔子、尊崇儒學,是由孔子儒學的崇高曆史地位決(jue) 定的。“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如長夜”“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古人對孔子儒學及其重要地位的肯定和讚許。
祭祀孔子是我們(men) 表達“尊師重道”的重要方式。尊師,是因為(wei) 教師教書(shu) 育人、立德樹人,身上承載了“道”,並通過教育將“道”不斷傳(chuan) 承。祭祀孔子,“非祀其人,祀其道也”。孔子祀典旨在弘揚儒家的理想信念、價(jia) 值理念、道德觀念。
尼山是中國先哲孔子的誕生地,更是曆代儒客朝拜之聖地。圖為(wei) 山東(dong) 省曲阜市尼山聖境。圖/CNSphoto張珺楠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之外,祭孔典儀(yi) 還在哪些國家和地區廣泛舉(ju) 行?又為(wei) 何能代代傳(chuan) 承?
楊朝明: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一般情況下,有孔廟的地方就有孔子祭祀。孔子儒學不僅(jin) 在中國傳(chuan) 承了2000多年,還傳(chuan) 播到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和歐美等地,隨華僑(qiao) 華人的流布而繁衍,所在地不僅(jin) 傳(chuan) 習(xi) 儒家經典、傳(chuan) 播儒學思想,也興(xing) 建孔廟、祭祀孔子。
在海外,以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地區為(wei) 主的“東(dong) 亞(ya) 儒學文化圈”受孔子儒學的影響最大,對孔子的祭祀也最為(wei) 廣泛。孔子儒學在公元3世紀以後陸續傳(chuan) 入朝鮮半島,後傳(chuan) 入日本。15世紀以後,儒學在越南傳(chuan) 播並逐漸興(xing) 盛,他們(men) 特別重視儒學,因而也重視孔子祭祀。
隨著孔子儒學影響的擴大,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ya) 、馬來西亞(ya) 、新加坡、美國等也都建有數量不等的孔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隨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孔子祭祀在中國大陸越來越受到重視,由此帶動了世界各地的孔子紀念活動。例如,2005年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舉(ju) 行“全球聯合祭孔”活動,活動同步在曲阜、上海、衢州、建水、武威、長春、香港、台灣、韓國首爾、日本足利、新加坡韮菜芭、美國舊金山、德國科隆等地舉(ju) 行。
特別要注意的是,孔子作為(wei) 一個(ge) 精神符號,一直是海外華僑(qiao) 華人心係祖國的象征,在海外的唐人街和華人社區中多建有孔子廟和孔子像。在海外,華僑(qiao) 華人對孔子的祭祀一直絡繹不絕,這些祭祀雖然在儀(yi) 式上較為(wei) 簡陋,但他們(men) 內(nei) 心的虔誠和對故土的思念卻是情真意切。
孔子儒學之所以能代代相傳(chuan) ,毫無疑問是因為(wei) 孔子儒學所包含的普適價(jia) 值和世界意義(yi) 。世界著名哲學家、神學家孔漢思在起草《走向全球倫(lun) 理宣言》時說:全球倫(lun) 理最基本的兩(liang) 個(ge) 倫(lun) 理框架,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最基本的兩(liang) 點:一個(ge) 是人道,即孔子說的“仁”。第二個(ge) 是孔子在人文規則曆史中設立的第一個(ge) 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
孔子的理想是天下為(wei) 公,這也是幾千年來曆代中國人的願望與(yu) 追求。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文化體(ti) 大思精,作為(wei) 一種實踐性文明,有跨越時空的穿透力,對世界各地尤其東(dong) 亞(ya) 人的價(jia) 值觀、思維方式、行為(wei) 模式等產(chan) 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當地時間9月23日,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舉(ju) 辦書(shu) 畫雅集活動,正在比利時訪問的中國書(shu) 畫家代表團與(yu) 比利時藝術家同場作畫寫(xie) 字,共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中新社記者德永健 攝
中新社記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思想如何跨越國界,連接不同文化?
楊朝明:孔子的思想本身就沒有國界。早在《尚書(shu) ·堯典》中,堯就提到了“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的理念,這其中克明俊德是修身,敦睦九族就是齊家,平章百姓就是治國,協和萬(wan) 邦就是平天下。所以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始於(yu) 《尚書(shu) 》。
中國先民們(men) 認知世界,以天地為(wei) 師,著眼古往今來,關(guan) 注四方上下。在中華文化的早期典籍中,“天下”“萬(wan) 方”“四海”之辭層出不窮,這源於(yu) 中華文明的天下觀、世界觀、整體(ti) 觀、係統論。在與(yu) 世界互動中,他們(men) 深刻理解“天道成而必變”“道彌益而身彌損”之類的道理,講究注焉不滿,酌焉不竭,當位而行,允執厥中。
所以,孔子的思想是超越“一時一地”的,它包含了“天地之美”“萬(wan) 物之理”“古人之全”,因此,在《莊子·天下》中,將“內(nei) 聖外王之道”稱為(wei) “道術”而不是“方術”。
在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尼山舉(ju) 行的春季學童開筆禮現場,數十名曲阜學童在老師的指導下書(shu) 寫(xie) 第一個(ge) 大字“人”,老師說,相較學文,學童更需要學會(hui) 做人。中新社記者邱江波 攝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群體(ti) 加入到祭孔中來。您認為(wei) ,祭孔活動未來應該如何發展,以更好地吸引參與(yu) 者,特別是年青一代?
楊朝明:對於(yu) 中國年輕一代而言,參與(yu) 祭孔活動有助於(yu) 他們(men) 了解並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強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自信。這種歸屬感是他們(men) 成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者的重要動力。
孔子的理想是什麽(me) ?在《論語·公冶長》中曾提到:“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其中,少者懷之就是使年少的人懷抱理想,所以孔子是關(guan) 注青年人,對青年人有期望的。當年輕人懷抱理想和追求,積極向上的時候,無論家庭家族,還是國家社會(hui) ,乃至整個(ge) 世界就有希望。
關(guan) 注青年人,就是關(guan) 注未來。不論是祭孔活動,還是傳(chuan) 統節日慶典、古籍研讀會(hui) 等,都應通過普及和推廣,喚醒民眾(zhong) ,特別是青年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
在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的道路上,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創新方式,它能夠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吸引青年一代的注意。當前,我們(men) 麵臨(lin) 的一個(ge) 問題是,在吸引青年人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的過程中,有時會(hui) 出現對青年人過度迎合而非積極引導的現象,這是一種膚淺的、甚至弊大於(yu) 利的吸引方式。
這意味著我們(men) 需要沉下心來,深入挖掘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涵與(yu) 價(jia) 值,以真誠和敬畏之心去呈現它,讓我們(men) 傳(chuan) 播出去的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僅(jin) 是外在形式的展示,更是心靈深處的觸動與(yu) 啟迪。
受訪者簡介:
楊朝明。受訪者供圖
楊朝明,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出版《周公事跡研究》《魯國曆史與(yu) 文化》《儒家文獻與(yu) 早期儒學研究》《出土文獻與(yu) 儒家學術研究》《孔子家語綜合研究》《儒學精神與(yu) 中國夢》《論語詮解》《孔子家語通解》《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從(cong) 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等。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