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孔廟十三碑亭碑刻為(wei) 何有少數民族文字?
——專(zhuan) 訪尼山世界儒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路則權》
受訪者:路則權
采訪者:於(yu) 海濤 趙曉 李欣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廿六日乙未
耶穌2024年9月28日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位於(yu) 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的孔廟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儒家文化的載體(ti) ,也是中國曆代崇儒的見證,而坐落其間的十三碑亭尤具代表性。亭內(nei) 陳列大量碑碣石刻,記錄了不同朝代加封孔子、修廟祭廟的曆史。令人驚奇的是,除漢文外,還有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xie) 的碑文。
聖賢廟宇內(nei) 的碑刻為(wei) 何出現多民族文字?“刻在石頭上的文獻”記錄了什麽(me) 內(nei) 容?有何深層含義(yi) ?尼山世界儒學研究中心交流合作部副部長、研究員路則權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揭示孔廟十三碑亭背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解開縈繞人們(men) 心頭的一個(ge) 個(ge) 問號。
孔廟鳥瞰圖。曲阜市官方供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孔廟十三碑亭建於(yu) 何時?經曆了怎樣的延續過程?
路則權:曲阜孔廟作為(wei) 儒家文化的聖地,集中保存了一大批碑刻文獻,其中不少陳列於(yu) 第六進院落中的13座古亭中。高大的亭子分成兩(liang) 行排列,“南八北五”共13座,並且多以贔屭(又稱鰲、龍龜)作趺,因此被稱作“十三禦碑亭”,簡稱“十三碑亭”。
南8座碑亭中,4座為(wei) 金、元建築,4座為(wei) 清代建築。北5座碑亭,均建於(yu) 清代。其建築形式大同小異,重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平麵呈方形,三間見方,明間開敞,稍間砌牆。亭內(nei) 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所立石碑50多通。
除十三碑亭外,第六進院落的東(dong) 南和西南兩(liang) 角還露天豎立許多碑刻,素有“小碑林”之稱,記載的內(nei) 容多為(wei) 曆代大臣、文人修廟、祭廟、拜謁孔子等。
孔廟十三碑亭。(資料圖)張建中 攝
中新社記者:孔廟十三碑亭中的碑刻記錄了什麽(me) 內(nei) 容?
路則權:孔廟十三碑亭的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文字刻寫(xie) 。這些碑刻是研究曆代帝王尊孔祭祀以及孔廟修建沿革發展曆史的重要資料。
比如“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是十三碑亭中較早的唐碑之一,碑文主要是對孔子的追贈和尊崇,體(ti) 現了唐朝時期孔子地位的崇高,對於(yu) 研究唐代的尊孔及當時的文化具有重要意義(yi) 。
再如,“闕裏至聖先師孔子廟”碑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謁孔之事。碑文記道:“朕忝作君,啟牖下民。深惟夫子師道所建,百王治理備焉。舍是而圖郅隆,曷所依據哉。因勒文於(yu) 石,彰朕尊崇聖教。以承天治民之意。”體(ti) 現了康熙對孔子的尊崇及對儒家文化的重視。
“大元追封大成至聖文宣王”碑,用八思巴文和漢文刻製。李明芮 攝
中新社記者:孔廟十三碑亭的碑刻中出現少數民族文字,反映了什麽(me) ?
路則權:從(cong) 政治角度來說,自漢代以來,中國曆代帝王通過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孔廟的重視,發揮儒家思想的管治功能,實現思想文化的融合統一,促進不同民族在政治理念上的認同。比如,由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元朝和清朝,大力推崇孔子和儒家文化,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漢族等其他民族的認同,體(ti) 現政治上的融合與(yu) 統一。
就文化層麵而言,不同民族文字在碑刻上的呈現,反映了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與(yu) 融合。如八思巴文是元朝國師八思巴創製的蒙古族文字,它出現在孔廟碑刻中,展現了蒙古族文化與(yu) 儒家文化的交流與(yu) 融合。滿文碑刻亦如此,彰顯滿族文化與(yu) 儒家文化的結合。各民族對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認可,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yu) 傳(chuan) 播,增強了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
從(cong) 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從(cong) 唐朝到清朝,碑刻中不同民族文字的演變和使用,反映了不同時期民族融合的情形和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民族在文化、政治等方麵的交流不斷加深,民族融合的程度也不斷提高。
孔廟十三碑亭中的碑刻。李明芮 攝
中新社記者:曆史上,少數民族如何借鑒學習(xi) 和傳(chuan) 播儒家思想?
路則權:首先,在政治層麵,如元朝中後期恢複科舉(ju) 製度,以儒家經典為(wei) 考試內(nei) 容選拔人才。清朝更是大力推行科舉(ju) ,通過八股取士選拔出眾(zhong) 、熟悉儒家經典的官員。科舉(ju) 製度為(wei) 政權提供了穩定的人才來源,這些人才將儒家思想帶入政權的各層麵,推動了儒學的傳(chuan) 播和應用。
其次,在教育體(ti) 係推廣上,為(wei) 了更好地學習(xi) 中原文化,少數民族政權積極建立教育體(ti) 係,大力推廣儒學,如金朝設立國子監,教授儒家經典,培養(yang) 了大批精通儒學的人才;清朝在各地設立官學,以儒家經典“四書(shu) ”“五經”為(wei) 主要教材。同時,一些少數民族貴族也積極創辦私學,邀請儒學名士講學,推動儒學在民間的傳(chuan) 播。
元朝時期還將《論語》《孟子》等經典翻譯成蒙古文,使得蒙古貴族和民眾(zhong) 能夠更直接地學習(xi) 和理解儒家思想。
此外,在文化交流融合方麵,少數民族通過與(yu) 中原地區開展文化交流,吸收儒學思想,促進文化融合。一方麵,少數民族尊重儒家學者,給予他們(men) 較高的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麵積極吸收中原的文化元素,與(yu) 本民族文化相融合。例如遼朝的詩詞、繪畫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體(ti) 現出儒家的審美觀念和價(jia) 值觀;清朝的小說、戲曲等文學藝術形式更是在融合中原文化和滿族文化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發展。
總之,曆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通過政治製度借鑒、教育體(ti) 係推廣和文化交流融合等多種方式,借鑒中原地區文化,學習(xi) 傳(chuan) 播儒學典籍,為(wei) 中華民族的文化融合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清康熙“禦製至聖先師孔子讚”碑。李明芮 攝
中新社記者: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形成有何影響?
路則權: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倡導禮治秩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形成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主要體(ti) 現在以下三個(ge) 方麵:
一是儒家思想中的禮治秩序,強調道德規範和人倫(lun) 關(guan) 係,為(wei) 中華民族提供了價(jia) 值認同的基礎。禮治秩序所包含的仁、義(yi) 、禮、智、信等道德觀念,成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的價(jia) 值追求。這些道德觀念貫穿於(yu) 社會(hui) 生活的各方麵,規範著人們(men) 的行為(wei) 舉(ju) 止,同時超越民族、地域的界限,使不同民族的人在價(jia) 值觀念上有了共同遵循,增強民族之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同時,儒家所強調的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倫(lun) 關(guan) 係,確立了社會(hui) 的基本人倫(lun) 秩序。這種人倫(lun) 秩序在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中得到廣泛傳(chuan) 承和弘揚,成為(wei) 維係社會(hui) 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
二是儒家思想中的禮治秩序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融合與(yu) 傳(chuan) 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曆史上,隨著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頻繁,儒家禮治秩序所體(ti) 現的文化內(nei) 涵,如禮儀(yi) 、教育、文學、藝術等,被不同民族吸收和借鑒,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禮治秩序同時通過教育、家族傳(chuan) 承等方式得以傳(chuan) 承和發揚。從(cong) 古代的私塾、書(shu) 院到現代的學校教育。家族傳(chuan) 承中,長輩通過言傳(chuan) 身教,將儒家的道德觀念和禮治秩序傳(chuan) 遞給後代。這種文化傳(chuan) 承使中華民族的共同價(jia) 值觀得以延續,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是儒家思想中的禮治秩序有助於(yu) 強化國家認同和民族凝聚力。禮治秩序強調愛國思想,使人對國家產(chan) 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曆史上,各民族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共同為(wei) 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努力,無論是抵禦外敵入侵,還是在國家建設中,都緊密團結,共同維護國家利益。
在遵循禮治秩序的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成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基礎的一部分。
進入新時代,在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引領下,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保護和傳(chuan) 承,進而豐(feng) 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推動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路則權。受訪者供圖
路則權,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交流合作部副部長、研究員,首屆濟寧市“尼山學者”。曾任孔子研究院學術交流部副部長(主持工作),易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外儒學研究與(yu) 傳(chuan) 播中心副主任。主要從(cong) 事儒學及傳(chuan) 統文化、史學理論研究。參與(yu) 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多維視角下傳(chuan) 統史學與(yu) 中國現代新史學關(guan) 係研究》,山東(dong) 省社科規劃研究重點項目《曲阜石刻文獻視域下的儒學與(yu) 曆代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曲阜儒家石刻文獻集成與(yu) 研究》。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