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必萱】晨讀晚唱,同契涵泳——2006年陽明精舍“丙戌會講”印象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2-08-06 08:00:00
標簽:
範必萱

作者簡介:範必萱,女,貴州貴陽人。畢業(ye) 於(yu)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zhuan) 業(ye) 。曾任科研單位技術員、雜誌社編輯、行政機關(guan) 公務員。退休前就職於(yu) 安徽省審計廳(正處級),高級審計師,注冊(ce) 會(hui) 計師。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擔任蔣慶先生的學術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筆記》。


 

 

《月窟居筆記》之十一:

晨讀晚唱  同契涵泳

——2006年陽明精舍“丙戌會(hui) 講”印象

作者:範必萱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月窟居筆記》(範必萱 著)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壬戌

           耶穌2015年8月14日

 

 

 

小引

 

“聽琴簫,誦詩賦,這是儒家的活體(ti) 。原以為(wei) 那隻是留在記憶裏的一種情景,現實的中國早已不複存在了。但是就在昨天晚上,我才發現這是真的!”

 

2006年8月,張祥龍教授在參加陽明精舍“丙戌會(hui) 講”時如是說。

 

此前的那天夜晚,月朗風清。“好古”(網名)應眾(zhong) 人邀請,從(cong) “經綸居”他的居室裏搬出古琴,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庭院的石桌上,將開始一場別開生麵的古琴演奏。

 

“好古”來自連雲(yun) 港,是學校教師,性格穩沉,少言寡語。此時他穿著一件號稱是現代中國第一件他親(qin) 手製作的藍邊白色漢服,頭上梳著發髻,手指熟練地在琴弦上飛舞。石桌旁的圍牆上,低垂的薔薇藤上掛著盛開的紅花。借著天光,依稀可見他的衣服與(yu) 薔薇紅白相映,朦朧中,猶如一幅美麗(li) 的圖畫。

 

我和海燕搬了小板凳在鬆風館門前坐了下來,靜靜地傾(qing) 聽。夜幕降臨(lin) ,聽琴的人越來越多。“好古”隻是低頭演奏,對周圍的變化並無察覺。《平沙落雁》、《憶故人》、《關(guan) 山月》,一首接著一首,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演奏裏。琴聲時而悠然,時而低沉,時而顫若龍吟,周圍的人都被美妙的琴曲感染,萬(wan) 籟俱靜,隻聞鼻息。一曲終了,“好古”抬起頭來,對大家微微一笑,右手猛然在胸前一劃,作了一個(ge) 演奏結束的手勢。

 

我還沒回過神來,突然聽見身後有人報以熱烈的掌聲。回頭一看,原來是張祥龍先生!

 

張祥龍先生是北大教授,從(cong) 北京專(zhuan) 程趕來參加這次會(hui) 講。張先生當天下午為(wei) 大家作了關(guan) 於(yu) 重建儒教相關(guan) 問題的講座,我們(men) 都以為(wei) 他回樂(le) 道園休息了,卻不知他什麽(me) 時候也來到桂竹園,和大家一同分享書(shu) 院的同契生活。張先生的到來不僅(jin) 給眾(zhong) 人帶來了驚喜,也帶來了很大鼓舞。瑞昌和北辰主動吹奏了洞簫。此時有人提議請張先生也表演一個(ge) 節目,張先生爽快地答應了。於(yu) 是,他即興(xing) 為(wei) 大家表演了一套楊式太極拳。那天他穿的是一套淺色的唐裝,一招一式,舒展大方,剛柔並濟,輕靈流暢。博得眾(zhong) 人陣陣喝彩!

 

會(hui) 講期間,書(shu) 院常常有這樣的生活,或許,這就是張先生所說的那種“儒家的活體(ti) ”吧!

 

晨 讀

 

清晨醒來,我最先聽到的是心蘭(lan) 和國雄在桂竹園的朗朗讀書(shu) 聲。心蘭(lan) 是陽明精舍的學生,在精舍已經居住多時了,他學習(xi) 精進,做事嚴(yan) 謹。國雄是貴州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待人真誠,做事熱情。這些日子,在他倆(lia) 的帶動下,也有不少同道和他們(men) 一樣,天剛亮就起來背誦經典。往日幽靜的桂竹園裏,如今四處都能聽到讀書(shu) 的聲音,我仿佛又回到了校園。

 

早晨7點30分,大家不約而同來到存心齋,將在這裏進行每天半小時的集體(ti) 經典誦讀。

 

存心齋是奉元樓一隅,坐落在性天園之中。門前的兩(liang) 根抱柱上掛著蔣先生撰寫(xie) 的楹聯:“為(wei) 道須枯槁一番,刊盡聲華,從(cong) 此海闊天空,鳶飛魚躍”;“存心要靜默終日,養(yang) 全性體(ti) ,而後風清雲(yun) 淡,山峙川流”。這幅楹聯是勉勵修學者培養(yang) “默坐澄心”的儒士功夫。

 

存心齋的木地板、矮幾案,以及靠牆的書(shu) 櫥,都是原木製作的。正麵牆壁上懸掛著“龍場正脈”四個(ge) 大字,告誡每一位入座者,這裏是傳(chuan) 承陽明先生“良知立教”的純正道場。“龍場正脈”兩(liang) 邊有一副對聯,上麵寫(xie) 道:“蒼山為(wei) 座,靜中有物生天地;洪宇作經 虛極無心達性源”。這幅楹聯是提醒學人努力體(ti) 悟靜寂虛懷的工夫。

 

兩(liang) 排幾案相對而列,是供晨讀時學生放書(shu) 用的。先生用的一張較大的幾案擺放在中央,上麵還放著一個(ge) 香爐。

 

學生去履後進入存心齋,分別跪坐到兩(liang) 側(ce) 幾案後麵的坐墊上,座位由自己選定。誦經之前,山長蔣先生燃香一柱,大家一起默禱。靜默片刻之後,由先生指定當天誦讀的內(nei) 容。所用的課本,是2004年中華孔子學會(hui) 組編、蔣慶先生選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誦讀的經典分別是《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詩經》、《易經》等的摘選內(nei) 容。每天由一位學員領讀,領讀三遍後再唱讀。新課唱讀完之後再複唱以前學過的課文,如此循環往複。

 

晨讀要求精舍所有人員參加,每個(ge) 參加者都必須嚴(yan) 肅認真,不得懈怠。集體(ti) 誦讀的形式使大家對經典的內(nei) 容加深印象、培養(yang) 語感。大家誦讀時往往忘了時間,直至遠處傳(chuan) 來早餐的鍾聲,山長才宣告當天的誦讀結束。每個(ge) 人都感到精神愉悅,在這種同道合契的氛圍中,共同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會(hui)  講

 

會(hui) 講期間,上午的時間由自己支配,可以多樣選擇,或是在宿舍和繙經閣閱讀書(shu) 籍,或是同道交流心得體(ti) 會(hui) ,或是幾人相約到附近的林中散步。

 

下午3點到5點是規定的會(hui) 講時間。此次會(hui) 講主要是探討儒教的實踐問題。會(hui) 講由蔣先生在西南政法學院任教時的學生王瑞昌主持,這是因蔣先生的身體(ti) 近來不適,隻能參與(yu) 指導。瑞昌來自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多年在陽明精舍跟隨蔣先生研習(xi) 儒學。他在儒家學理上造詣很深,為(wei) 人謙和。作為(wei) 學長,此次會(hui) 講由他主持,責無旁貸。

 

第一次會(hui) 講的內(nei) 容是由參與(yu) 者介紹自己走進儒學的心路曆程。每個(ge) 與(yu) 會(hui) 者都認真地作了自我介紹。雖然各自對儒家文化的切入點不同,接觸儒學的時間也有長有短,但每一個(ge) 人都有強烈的中國文化情懷,有對現實社會(hui) 的關(guan) 懷,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他們(men) 找到了儒家。

 

以後的會(hui) 講則是每單元圍繞一個(ge) 問題展開,涉及的主要論題有: 夷夏之辨, 以中國解釋中國,如何以王道為(wei) 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對儒教的理解,儒家女性觀的探討,儒教名節觀中的大節與(yu) 小節,現代科技和工商文明與(yu) 道德的關(guan) 係,儒者的身份自覺問題,等等。

 

長期致力於(yu) 儒學文化思想研究的韓星教授認為(wei) ,關(guan) 於(yu) 複興(xing) 儒家文化的問題,應建立以儒家文化為(wei) 主體(ti) 、與(yu) 其他文化相兼容的中國文化,應重視民間教化。而教化的最高原則是尊師,他建議說:“原來隻強調道統、學統和政統,而現在應當再加一個(ge) 教統。” 韓老師的提議得到蔣先生的支持。蔣先生說:“這個(ge) 提法很有意義(yi) ,教統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不能中斷,這就是從(cong) 民間開始的儒教複興(xing) 的‘下行路線’。”

 

來自山東(dong) 致力於(yu) 儒學複興(xing) 事業(ye) 的趙宗來是濟南大學教授,也是華夏複興(xing) 網的骨幹,他強調“君子不器”,主張堅持“群而不黨(dang) ”的儒家原則。趙宗來是一位才華出眾(zhong) 的青年學者,他的發言很有說服力。當他得知我困擾於(yu) “儒家女性觀”的問題多年時,便主動到月窟居為(wei) 我講解《易經》中的相關(guan) 卦象,幫助我從(cong) 源頭上正確了解儒家女性觀。趙宗來對《易經》研究很深,為(wei) 人質樸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會(hui) 講進行中,北京的楊汝清君因出差雲(yun) 南,也繞道趕到陽明精舍,參加了兩(liang) 天會(hui) 講。汝清多年來堅持在北京弘揚儒家文化,已取得可喜成績。

 

會(hui) 上,來自河北大學的孟曉路老師發表了關(guan) 於(yu) 將儒教判為(wei) 顯、密二宗的獨特觀點,引起較大反響。“信而好古”和宗來介紹了“華夏複興(xing) 網”的建網宗旨和發展情況。會(hui) 講討論先後進行了三十餘(yu) 場之多。

 

通過認真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wei) :修身是儒者必不可少的工夫,單純的學理研究不足以深入儒學之堂奧,更不足以成就儒教之事業(ye) 。要成為(wei) 一名真正的儒者,必須對儒學的價(jia) 值真誠信奉與(yu) 努力踐履。

 

晚 唱

 

按照會(hui) 講議程安排,晚飯後,大家集中到繙經閣,學唱古典歌曲。這些歌曲是蔣先生收集整理的。蔣先生原來打算親(qin) 自教唱,但無奈當時身體(ti) 十分虛弱,不能支持,便委托北辰代教。

 

學唱的第一首歌曲是《宣聖頌·文成頌》。《宣聖頌》是元代流傳(chuan) 下來祭祀先師孔子的樂(le) 歌,後來蔣先生依《宣聖頌》曲譜,又填寫(xie) 了祭祀陽明先生的頌辭。整首歌曲的歌詞是這樣的:“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並隆。神其來格,於(yu) 昭聖容。”“大哉文成,直承孔孟,取日虞淵,光射迷蒙。良知立教,皇極大中。龍場證道,後學歸宗。”

 

在以後陽明精舍組織的祭祀至聖先師孔子和陽明先生的“釋菜禮”中,全體(ti) 後學也都集體(ti) 頌唱這首《宣聖頌·文成頌》。這首歌歌詞肅穆,曲調恢弘,具有很強的震撼力。

 

之後,北辰還教大家唱了多首歌曲,如:《孔廟丁祭歌曲》、《醉翁吟》、《詩經·大雅·鹿鳴》等。我最喜歡的是那首《鹿鳴》,歌詞中有這樣的詞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曲調活潑輕快,歌詞朗朗上口。在以後的日子裏,閑暇時我常常聽到庭院裏傳(chuan) 來同道們(men) 的歌聲,這時我也會(hui) 跟著哼上幾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尾 聲

 

這是陽明精舍為(wei) 時最長的一次會(hui) 講,從(cong) 7月16日開講至8月12日“祭拜聖賢釋菜禮”結束,曆時將近一個(ge) 月的時間。這也是一次最具傳(chuan) 統特色的儒家書(shu) 院會(hui) 講,蔣先生在總結時說:“書(shu) 院的會(hui) 講與(yu) 其他會(hui) 議不一樣,書(shu) 院的會(hui) 講是活生生的‘同契生活’,大家通過活生生、麵對麵的生活,達到心靈的交感與(yu) 生命的同契。這種生活曾經在古代的書(shu) 院有過,學者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學道、體(ti) 道。在現代社會(hui) ,無論電子書(shu) 籍和傳(chuan) 媒手段有多麽(me) 發達,都不能代替這種活生生的同契生活。”蔣先生強調當下儒家要保持孔門的“杏壇之風”,希望每一個(ge) 學員都能成為(wei) 某一方麵的專(zhuan) 家,即便不能成為(wei) 專(zhuan) 家,也希望大家在致力於(yu) 做事的時候要沉下心來讀書(shu) ,因為(wei) 做事需要儒家義(yi) 理的滋養(yang) 與(yu) 護持!

 

通過會(hui) 講,與(yu) 會(hui) 者不僅(jin) 加深了對儒家義(yi) 理的理解,體(ti) 驗了傳(chuan) 統儒家書(shu) 院的生活,同時也促進了儒門同道之間的友情。

 

這次會(hui) 講由張華先生和賴鴻標先生提供讚助支持,珠海平和書(shu) 院院長洪秀平先生參加了會(hui) 講,並為(wei) 精舍提供了多方麵的資助。

 

2012年8月1日完稿於(yu) 陽明精舍月窟居

 

責任編輯:葛燦